新書推薦: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
图以载道——传统绘画的图像叙事
》
售價:NT$
390.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
》
售價:NT$
340.0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NT$
1390.0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NT$
349.0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简要探讨,引出对未来教育与未来学习环境的思考,阐明未来学习环境研究的要素与类型,并且结合未来学习环境的生态观、文化观、心理观,彰显“万物互联”“面向人人”“人人乐学”的环境功能与价值。本书建立了涵盖智慧学习环境、创新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环境的理论谱系,将自然空间、场馆空间、创客空间作为场域拓展,以链接非正式学习环境、融汇整合学习环境、生成互动学习环境作为建构策略,以期为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 未来学习环境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未来学习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未来学习环境的要素与类型
第三节 未来学习环境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章 未来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未来学习环境的生态观
第二节 未来学习环境的文化观
第三节 未来学习环境的心理观
第三章 未来学习环境的功能价值
第一节 “万物互联”的未来物质环境
第二节 “面向人人”的未来制度环境
第三节 “人人乐学”的未来精神环境
第四章 未来学习环境的理论谱系
第一节 智慧学习环境
第二节 创新学习环境
第三节 个性化学习环境
第五章 未来学习环境的场域拓展
第一节 自然空间
第二节 场馆空间
第三节 创客空间
第六章 未来学习环境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链接非正式学习环境
第二节 融汇整合学习环境
第三节 生成互动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20世纪学习研究的百年进程中,研究者围绕学习的探讨发生了重大的视点变化,其变化的方向在于日益关注学习的环境因素,开始了学习研究的环境转向,高度重视学习发生的空间场域,深刻认识到学习环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重要影响。当代学习科学的发展表现为如下特点:重视日常生活与学校现场的学习;重视在与情境交互作用之中展开学习;重视在情境与环境中活动的整体的人。美国学者索耶(R.K.Sawyer)指出:学习科学旨在揭示促进学习的认知性与社会性条件,利用学习研究所获得的见识,重新设计学校的课堂与其他学习环境,以便学习者能够更有深度、更有效地学习。
学习环境的研究通常被认为始于1936年勒温(K.Lewin)提出的拓扑心理学。勒温提出了“生活空间”的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状态及其所处的环境,并用公式表示为:B=f(P-E)。1938年,穆雷(H.Murray)提出了“需要-压力模型”(Needs-Press Model);之后,沃尔伯格(H.Walberg,1968)、穆斯(R.Moos,1979)等学者开始研制学习环境量表,研究中小学课堂学习环境;1984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成立学习环境研究特别兴趣小组(SIG);1998年,《学习环境研究》学术期刊(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创刊发行。
2000年以来,许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关注21世纪学习环境问题。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2000年发布了《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与学校》的研究报告,指出学习环境深刻影响学习发生,并探讨了课堂环境设计的重要原则;2009年,美国21世纪学习伙伴关系项目(P21)发布了21世纪学习环境白皮书,探讨培养21世纪技能所需要的学习环境支持:2018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布新的研究报告《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者、环境与文化》,再次探讨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重要影响,并指出未来需要关注学习者、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CERI),致力于对学习开展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促进理论研究、实践创新与政策发展之间的整合。2008年开始,该中心开始研究“创新性学习环境”(ILE)项目,先后发布《学习的本质:用研究启发实践》(2010)、《创新性学习环境》(2013)、《21世纪学习的领导力》(2013)、《重新设计学校教育:迈向创新性学习系统》(2015)等研究报告,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学习环境研究的实践发展。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成立的“学习环境应用研究网络”(LEaRN)团队是一个跨学科、国际化研究组织,关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医疗机构、文化机构等多种场景的环境设计与研究,认为建筑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该团队致力于把学术研究、环境设计和政策建议相结合,注重把研究成果向设计者、客户和政策决策者推广。2008年至2016年间,该团队陆续组织出版了一套8本的《学习环境研究进展》丛书,内容包括结果导向的学习环境研究、教育中的人际关系、学校生态、学校的转化设计、学习环境评价等广泛的主题。该丛书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学习环境研究的学术发展。
我国学者也高度重视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围绕学习环境设计、课堂环境、智慧学习环境、泛在学习环境、个人学习环境等主题开展了深入研究。钟启泉(2015)认为,学习是人类本质性的活动,不考虑日常生活亦即学校现场毫无意义。他强调指出:学习环境设计意味着教师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把学习的认知机制与社会境脉的研究成果整合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并用于支持创新型教学活动的实施。黄荣怀等学者(2012)认为学习环境的构建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把智慧学习环境作为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五种典型智慧学习环境特征;杨现民、余胜泉(2013)基于生态学理论提出了泛在学习环境模型;唐小为(2016)深入研究了为了科学探究的社会性课堂学习环境;杨现民(2020)关注智慧课堂的数据应用,以及泛在学习、智慧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出现,引发了智能时代学习空间的融合样态;刘三女牙、孙建文(2021)通过构建智慧课堂“环境-资源-活动-评价-交互”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智慧课堂多场景常态化、多学科差异化、多模式智慧化应用;黄荣怀(2024)从环境、资源到数字教学法,探讨数字技术赋能当前教育变革的内在逻辑,促进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以及数字资源应用;等等。
建构学习型社会需要未来学习环境的深刻变革。现代社会人类的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应运而生。里夫金(J.Rifkin)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教育正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传统主导的教学方式从上而下,目的是培养具有竞争性而且独立自主的个体。而今兴起的分散式合作教育方式反映了年轻一代在开放的学习空间里和社交网站上学习和分享信息、想法、经验的方式,分散式合作观点认为学习是具有鲜明社会特性的经历。”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学习”发生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它既包括发生在正规教育系统中的活动,也延伸到日常生活与职业生活中去。学习型社会的特点包括体现教育的全民性、整体性和连续性,促使学习充分个性化、开放化和网络化,而这一切的实现紧紧依附于未来学习环境的建设。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促进未来学习环境的深刻变革。当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成为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迈耶-舍恩伯格(V.Mayer-Schonberger)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大数据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于大数据已经影响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方面”。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是一个被数字技术所渗透和改造的人工环境,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理环境,我们所面临和生存的更多的是一个虚实交融的空间。学习环境不再局限于以黑板、课本为中心的教条化、静态化、单一化、模式化的物理学习环境,而是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向以新媒体环境、泛在学习环境为核心的未来学习环境转变。在未来学习环境中,正式学习环境与非正式学习环境无缝连接,并涉及微观、中观、宏观各个层面,呈现出生态性、交互性、个性化、开放性、智能化等特点。
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积累,不断拓展未来学习环境的研究视角。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发展为未来学习环境建设创造了无限可能,但从生态主义视角出发,未来学习环境的建设不再局限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学习环境建设,应是以自然环境为支撑的多元环境的整合。梅多斯(D.H.Mead-Ows)在《系统之美》一书中提出:“系统并不是一些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且总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观点,揭示了以整体论的观点看待学习环境,将学习视为发生在生活中的各个“生态”环境中的行为,既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存在于虚拟世界,既产生于学校范围之内,也蕴含在更加广阔的家庭、社会背景之中。人的行为是生物性和文化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受到个体自身以及其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也喻示我们在未来学习环境的研究中,必须要以开阔的视野,从多学科、复杂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而非割裂对待,这样才能勾勒出一个更完整、更广阔的学习图景。
当代学习环境向智慧学习环境、整合学习环境、互动学习环境、创新学习环境、非正式学习环境等新型学习环境转变,产生了许多新型教育空间,例如场馆空间、智能空间以及创客空间。这些教育空间不同于传统的学校和课堂,它们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对学生群体的学习形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是在挑战着传统的学习本质观。这就需要我们去探讨和研究新教育空间中学习形态的变换、学习规律的变革,寻求新的学习理论框架的建立。
本书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为背景,以学习方式转变为契机,考察不同时代背景下学习环境的内在特征,梳理其中的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人的行为受环境制约,改变环境必将影响人的行为为理论假设,提出“未来学习环境”这一新概念。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宏大视野。本书综合教育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空间学、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知识,提出以新媒体环境为核心的无缝连接式未来学习环境理念,并系统探讨其生态性、交互性、个性化、开放性、智能化等形态特征。
第二,趋势研究。本书立足于现代社会学习方式转变规律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勾勒出一幅未来学习环境图景。主要探寻创建未来学习环境的系统模型和操作路径,并提出适合未来学习环境理念的学习方式转变。
第三,系统研究。本书以整体论的观点看待学习环境,将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视作一个整体,而非割裂对待。致力于研究利用教育、技术、空间三方面优势共同建构促进学习与发展、体现空间设计新理念的未来学习环境。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成果,作者分工如下:绪论,王牧华、普煜、宋莉;第一章,王牧华、刘成林:第二章,王牧华、刘恩康;第三章,李若一、方敏、李佳琳;第四章,宋莉;第五章,付积、李银川;第六章,宋莉、舒亚丽。在成书过程中,计晨和刘颖婕也做了大量工作。
本书是西南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智慧教育和未来学校”建设团队的成果之一,得到了西南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首席专家、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教授的大力支持;本书也是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数字人文与场馆教育研究的成果之一,得到了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主任、西南大学原副校长崔延强教授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西南大学出版社张发钧社长、出版社副总编周松编审的鼎力支持。
未来学习环境是未来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由于作者的能力和水平限制,书中对未来学习环境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期待更多教育同人加入这个研究领域,共同深化和拓展未来学习环境的研究,共同助力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共同助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