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售價:NT$
332.0
《
淡水鱼类营养生理与饲料
》
售價:NT$
1520.0
《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售價:NT$
653.0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NT$
1010.0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NT$
806.0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NT$
449.0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NT$
265.0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围绕建国以来各时期首都城市建设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市政工程领域建设与更新过程。全书共分为九篇:第一章为综述,统领全书,梳理不同年代背景下市政工程发展脉络;第二到五章分别针对市政工程范畴涉及的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地铁隧道工程、管廊工程等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包括建设速度和工程数量、主要特点和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围绕建国以来各时期首都城市建设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市政工程领域建设与更新过程。全书共分为九篇:第一章为综述,统领全书,梳理不同年代背景下市政工程发展脉络;第二到五章分别针对市政工程范畴涉及的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地铁隧道工程、管廊工程等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包括建设速度和工程数量、主要特点和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
|
關於作者: |
田春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政路桥集团首席专家,长期从事道路桥梁等市政工程基础设施质量评定与风险预警研究与实践,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参与起草行业标准、地方标准5部。 崔丽,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长期从事道路方面的科研工作和科技管理工作,先后完成了环保型城市道路结构与原料、干化污泥再生利用等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国家及北京市多个重要奖项。
|
目錄:
|
第一章 综述——————1
1.1? 历史变迁 —————— 1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市政建设—————— 2
1.3? 发展与更新的新阶段——————5
第二章 道路工程——————7
2.1? 路网规划与建设——————7
2.2? 道路工程技术发展——————17
2.3? 典型道路工程项目介绍——————31
第三章 桥梁工程——————35
3.1? 总体情况——————35
3.2? 技术特点——————42
3.3? 人行天桥——————56
3.4? 轨道交通高架桥——————62
第四章 地铁隧道工程——————69
4.1? 地铁隧道建设概况——————69
4.2? 地铁隧道工程技术——————79
第五章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和人行过街地道——————97
5.1?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97
5.2? 人行过街地道——————114
参考文献——————123
|
內容試閱:
|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保障城
市正常运转的重要命脉。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打造健全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系统。作为六朝古都和新中国首都的北京,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建设一直引领行业发展,本书通过分析、汇总相关经
验,总结北京市政工程建设的本质特点,为今后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提供参考。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电力、热力、燃气、垃
圾处理等各项系统,限于篇幅和总体安排,本书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道路
工程、桥梁工程、地铁隧道工程、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和人行过街地道建设的技术
特点、相关经验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深入浅出的回顾和总结。本书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综述,总体概括历史上北京市政建设方面的变迁、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
来北京市政工程的变化以及新阶段的发展特点;第二章是道路工程,系统回顾北
京市路网规划情况、道路总体发展状况,以及道路工程设计理念与标准、道路建
筑材料、施工与养护等相关内容;第三章介绍了桥梁工程的发展,包括立交桥、
跨线桥等城市桥梁,以及人行天桥和轨道交通高架桥;第四章介绍了北京市地铁
隧道工程发展的历程和相关工程技术;第五章介绍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和人行过
街地道两方面的内容。每章都包含发展情况回顾、工程技术特点和经验总结,通
过丰富的案例将北京市政工程的发展过程一一道来。本书既可以作为市政工程知
识普及读物,也可以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北京市政工程技术发展历程的手册。
本书总体负责人为田春艳、崔丽,第一章编写人为田春艳、李倩、顾大鹏;
第二章编写人为王强、赵琦、胡莹、王坤、王玉婷、何萌、郭利杨、崔丽;第三
章编写人为郭晗、李欣、田学森;第四章编写人为张恒、王晓东;第五章编写人
为李文华、李欣。
1.1历史变迁
北京历史悠久,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余年的建都史,北京的城市建设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展现了一座古老城市发展变化与更新的过程。
金中都城建于金天德三年(1151年),是北京城在历史上作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当时金中都城周长三十七里多(1里=0.5 km),近似正方形,故址位于今北京西城区丰台区一带。元代定都于北京,1267年于金中都城东北郊营建新城,后改称“大都”。元大都城南北略长,呈矩形布置,街道规划整齐,整体呈棋盘式,奠定了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全城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有九条,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干道相通,占主导地位的是南北向的干道。胡同基本沿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平行排列,干道宽约为25m,胡同宽为6~7 m。1420年,明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明初,北京城市干道和胡同基本沿元大都之旧制。因南北向的城门不相对,城内没有南北贯穿的街道,东西向因积水潭与皇城阻隔,也无法形成横贯全城的街道,各城门内的大道的尽端大都是丁字街,成为当时北京城市干道的特点。城内由主、次干道形成纵长矩形的街道网,网格内即街区,街区内为横向的胡同。嘉靖年间,北京修建了南外城,由三条南北向的大街与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垂直相交,形成干道网,北京由明初时的矩形发展成为南面建有外城的凸字形,此时形成的北京城布局一直延续了近400年。明灭亡后,清仍建都北京,城市布局沿用明代的基础,宫城和干道系统未做变动,仅做局部改变。
清末时期,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已经破败不堪。民国初期,通过打通皇城、拆除或改造城门,皇城内外部街道被连为一体,古都开始向近代化城市转变。1904年,北京出现第一批碎石路;1915年,正阳门外的大栅栏敷设了
北京城第一条沥青路,后来西长安街、前门大街、西单大街都陆续被改修成马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战乱和年久失修,城区内的所有道路几乎全部被毁坏,沥青碎石路路面大部分油皮脱落、龟裂,胡同都是土路且坑洼不平,下雨时泥泞难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