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編輯推薦: |
超级畅销书《明朝一哥王阳明》作者吕峥最新力作,以唐代高僧三平祖师生平为线索,以中国传统哲学和举重若轻的文字,讲述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过好这一生。作者以此书告诉青年读者:把生命还给自己,过不卷的松弛人生。
|
內容簡介: |
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本书是著名作家吕峥继《明朝一哥王阳明》与《怪圈:政治周期与明末困局》等畅销书后推出的最新力作。
命运无常,造化弄人,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面对日甚一日的压力和无孔不入的诱惑,你将如何安身立命,无愧此生?人不该为了生活而毁掉生活的目的,回归中国传统哲学,或许能找到一条返本开新的自醒之路。
唐代高僧三平祖师(784—872),法名义中,香火绵延,扬名海外。本书以三平的生平为线索,将禅宗、老庄和儒家的思想精髓与现代哲学相结合,以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文字娓娓道来,帮读者探寻生命的真相与幸福的真谛。人间走一趟,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
關於作者: |
吕峥,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特聘教授,鲁迅文学院第42期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四川省青联委员。
代表作:《晚清之变》《铿锵大明》《明朝一哥王阳明》《非如此不可:顾准传》《怪圈:政治周期与明末困局》等。
|
目錄:
|
序言:把时间还给自己
序章
一 禅林往事
二 六祖慧能
三 双峰并峙
四 遍接法露
五 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
六 微尘映世界,瞬间含永远
七 射石隐羽
八 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
九 颠来倒去.
十 古之学者必有师
十一 匕首投枪,除恶禅杖
十二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十三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
十四 刚柔相济化蛮夷
十五 灵蛇之珠
十六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十七 迷苦永消,登彼大觉
十八 于 意云何
十九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后记:佛学三思
|
內容試閱:
|
序言:把时间还给自己
193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 丹尼尔·卡尼曼出生于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的 一个犹太家庭。
二战期间,小卡尼曼住在被德军占领的巴黎。一 天晚上,他回家晚了,独自走在路上,提心吊胆。
彼时,德军对巴黎实施宵禁,普通人尚且被禁止 外出,何况卡尼曼这样的犹太人?
结果,怕什么来什么——他撞见了一个德国士兵, 还是穿黑色制服的(纳粹党卫军)。
卡尼曼瑟瑟发抖,以为命不久矣,然而士兵却并 未动怒,反而热情地与他聊天,还抱了抱他。
就在卡尼曼一头雾水时,只见士兵掏出一张照片, 上面是个同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孩。虽听不懂德语,但 从其友善的神情里他大概猜到了对方在讲什么。
回忆这段经历时,卡尼曼说:回家的路上,我更 加坚定地认为我母亲的话是对的——人之复杂和有趣, 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卡尼曼之所以致力于研究人的行为,同这件往事 密不可分。
1979 年,时任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的卡尼曼 与搭档一起提出“前景理论”,认为人在作决策时, 哪怕是重大决定,依据的也只是最先进入直觉的那一 小部分情报,而非我们以为的会参考各种信息,反复 计算比较。
比如,含 75% 瘦肉的猪肉较含 25% 肥肉的猪肉 好卖。其实二者一模一样,只不过前者听上去似乎更 健康。
再比如,足球队在被批评之后踢得更好了,有人 便说这是“知耻而后勇”。然而,若挨批后踢得更差 了,是不是也可解释为“被骂令队员心理压力增大, 发挥失常”?
事实上,足球比赛的随机性很强,用已知的经验 去推论未知的结果并不可靠,但人类总是习惯这么做。
经济学家一直假设人是理性的,可卡尼曼却说: 人有时理性,有时感性。主导人决策的,更多的时候 还是感性。
换言之,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每个人都在思维 偏差的影响下做自以为是的决定,直到像电影《奇爱 博士》描述的那样,把地球推到毁灭的边缘。
大部分人都活在由思维构筑的“假我”之中,以 至于“你认为的你”同“别人眼中的你”常不吻合, 甚至相差万里。
俗话说,人生除肉体的苦痛外,一切痛苦都是想 象出来的。换句话说,人类受苦的根源在于我们无法 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沦为其奴隶。
思维悔恨着你的过去,忧虑着你的未来。是它, 而不是外部世界引发了我们的痛苦。它创造了一系列 的概念、好恶,阻挡在你和自己之间,你和他人之间, 你和万物之间。
思维是排他的,很多人缺乏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不 懂得如何思维,而是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
人们在思维的折磨下度过一生,任由它耗尽能量, 还自以为“思考”这件事操之在我,殊不知大脑里的 声音早就有了它自己的生命,潜移默化地操纵着你。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失眠时你已精疲力竭,一段魔性音 乐却止不住地在颅内循环,挥之不去。
精神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喋喋不休,喃喃自语。 其实所有人都一样,只不过正常人不会把脑海中的推 测和批判像疯子一样说出来。
思维是一种上瘾症,像马达一样转个不停,寻找 刺激,断不许大脑放空。之所以如此,皆因人要靠思 维来确证自我,只可惜这个自我是假我,最大的特点 是只关注过去和未来。
假我需要不断被喂养,去外界寻找身份认同,比 如财产、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问题是这些都不能构 成真正的你,因为它不稳定,一直在变。当死亡来临 时,人才会明白那些不能真正代表他的东西都会被收 走,都与“我到底是谁”这一终极命题无关。如果这 时还沉湎于假我,不愿撒手,就将体验到无与伦比的 痛苦。反观智者,会在死亡来临前主动“先死一步”, 放下恐惧,跳出假我。
外物不常在,难以给人持久的快乐,还令人坠入 “消费异化”的陷阱。
曾几何时,我们买东西是为了其使用价值,而在 “消费异化”的时代,快乐仅仅来自购买的行为。于 是,一些人像仓鼠一样不停地买包买鞋,直到家里多 得堆不下,被迫捐给贫困地区时,才发现很多包和鞋 甚至没有拆封。
弗洛姆说:“自 19 世纪起,就出现了满足于占有 而不是使用的怪诞情况。”
其实也不奇怪,只要供给大于需求,《丰裕社会》 里描述的现象“生产不再是为了满足需求,它必须在 广告和销售员的帮助下创造需求”自会出现。
问题是物质需求你再怎么创造,人每天也不可能 吃五顿饭。因此,“消费异化”的精髓在于消费符号, 即消费者买的不是商品,而是进入某个阶层的门票。
最终,人们以为自己对品牌的选择能表达自我, 彰显身份,获得极大的情绪价值,以至于月薪 3500 块 的小姑娘哪怕吃半年方便面也要攒钱买个 LV 包,殊不 知人生的一切烦恼都源自妄念。
妄念者,必须依靠他人才能实现的愿望,永不 餍足。这种负面心态是地球上所有污染的源头,包括 雾霾。
自然界没有不开心的花和有压力的树,也没有抑 郁的海豚与充满仇恨的鸟。人类踪迹到达不了的地方,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何等平静安逸,即使偶有两只 鸭子起了争斗,往往也只会持续很短的时间便迅速分 开,朝相反的方向游去,并用力扇动翅膀,释放打斗 时积蓄的多余能量,然后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悠 然水上。
如果是两个人打架,那思维就活跃了,甚至有记 恨多年再去寻仇的。
波伏娃有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出 来的。”
其实男人也一样,都是社会规训的产物,活在假 我之中。
美剧《西部世界》认为,人是一套根据趋利避害 的原则编写的程序,只不过由于代码足够复杂,让他 们自以为掌控着一切,从而产生“自由意志”的幻觉。 事实上人类只是乘客,真正的选择权掌握在列车手中。 列车者,“基石”也,亦即叔本华笔下的“意志”。
在叔本华看来,万物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所不同 者唯层级高低而已。层级愈高,冲动愈强。冲动愈强, 痛苦愈深——早出晚归的打工人显然没有他养的猫过 得惬意。
意志就像一个无形的发条,驱使着一切,让人在 特定时间做出特定选择。而驱动意志的,则是“繁殖 欲”——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不过是基因的载具。
即便崇高如“自我牺牲”,其实质也无非是为了 让家族或种群更好地延续下去;而爱情的触发条件, 性冲动不可或缺。它本质上是一种求而不得的欲望, 一旦得到,便会消退。
佛陀认为,人生就是受苦,“苦”的根源在于“不 满足”。作为意志的傀儡,人的一生都受累于“活下 去”与“传递基因”两大使命。为了吃饭和求欢,人 要拼命赚钱,博取声望,巩固自己的生存权与生育权。
为刺激人类参与竞争,进化设定了诱饵:快乐。 每当你打败对手,赢得名利,大脑都会分泌多巴胺, 令你心情愉悦。
可惜,奖励是短暂的——如果愉快能持续很长时 间,你哪还有动力去做第二次?为广撒基因,你得在 这台“愉快跑步机”上不停地奔跑。 大脑不想你意识到快乐其实如电如露,因为那样
你就会怀疑人生。它要将“希望”的胡萝卜挂在你眼 前,让你像驴一样不舍昼夜地拉磨——“无间道”里的 你,只能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
另外,同快乐一样,忧虑也是种错觉。
人的情绪不过是对外部环境好坏的主观判断,所 有不利于基因存续之事都会令你感到难受,比如发霉 的食物、考场的失利。
当原始人在野外听见草丛里有动静时,即便明知 “风吹草动”的可能性很大,也会拔腿就跑,因为遭 遇狮子的概率再小,大脑也冒不起这个险,而宁可信 其有。
“草木皆兵”在茹毛饮血的时代行之有效,可到 了现代,就会给人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原始部落里,大伙都是熟人,风评很重要,被人 看不起后果很严重。但今天的人,大部分时间面对的 都是陌生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不要面子的就比过 分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的更容易成功。
乐与忧都是虚妄的,大脑最擅长自欺欺人,为了让你相信它是靠谱的,不惜歪曲事实。比如身陷囹圄 的少女“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发作,对囚禁她的男人 产生依恋,失身后更是“逆向合理化”,认为自己爱 上了他。
再比如,把一群受试者关起来填写求职意向书。 如果房间里都是男性,那他们会倾向于选自己喜欢的 工作;如果房间里有美女,则倾向于选薪酬更高的工 作,只因大脑里的求偶模块被激活。
美国作家罗伯特·赖特在《洞见》一书里指出, 类似的模块人脑中有七个,分别是“自我保护”“避 免疾病”“吸引配偶”“保住配偶”“关爱亲属”“社 会地位”“群体认同感”——无不紧紧围绕着生存和繁 衍这两大主题。
七个模块轮流坐庄,接管大脑的决策权,但彼此 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它们相互影响,无缝切 换,往往一个还没结束另一个便已启动。
模块通过感情掌管大脑,哪块输出的感情强,哪 块就能抓住你的注意力,让你听命于它。而所谓“理 性”,不过是感情的说服工具罢了。
即使你知道这一点,也于事无补,看见精致的巧克力还是忍不住饕餮一番,因为在缺衣少食的原始社 会,“自我保护”模块早就帮我们的祖先建立起对甜食 (热量)异乎寻常的爱。
想夺回大脑的主动权只能靠修行,佛家的方法 是“正念”,即活在当下,聚焦眼前,不在虚拟的思 维世界里发散、徘徊你的意识,具体的手段是专注于 呼吸。
难点在于,当一个人什么都不干时,模块会争先 恐后地各显神通,用情绪和念头劫持其大脑。此时若 稳得住,心无旁骛,则达成“正定”(杂念摈除,心 不散乱),看见一个无善无恶的极乐世界。
受模块影响,凡夫看世界时都戴着有色眼镜,对 万事万物做价值判断。这个东西对我的求偶有利,于 是贪;那个东西对我的生存不利,于是嗔——以此给外 物贴上或好或坏的标签。
其实,开悟者都是剥离了成见,超越了立场,跳 出自身在更高层级观察和体悟世界之人。比如,从人 的角度看,腐肉有害健康,是坏的;但对细菌来说, 腐肉恰恰是它们的温床——在上帝视角中,众生平等, 肉就是肉,不存在好与不好。
这便是“中道”,即面对对立的事物时不执着于 任何一边,懂得没有“肮脏”就没有“清洁”,明白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用太宰治的话说 则是“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不会有悲痛来袭”。
唐代的药山禅师有一次在山间散步,看见道旁有 两棵树,一棵很茂盛,一棵已枯萎。恰巧其弟子道吾 和云岩走了过来,药山便问他们:“你们说,哪一棵树 好看?”
道吾说:“当然是茂盛的好!”
药山点点头。
云岩说:“我倒觉得枯的那棵好!” 药山又点点头。 一旁的侍者不解道:“师父,您两边都点头,到底
哪个好呀?”
药山反问道:“你觉得呢?” 侍者想了想,道:“枝叶繁茂的固然生机勃勃,枝
叶稀疏的却也古意盎然。” 药山颔首。菲茨杰拉德知道了也一定赞同,因
为他在《崩溃》一书中写道:“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 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中道不偏不倚,清楚因果不虚。以中道观察世界, 便不会对比、分别、固执,是为“不二”。 人生是既真亦假的游戏,要随时入戏,也要随时 能从戏中抽离出来,否则就有生不完的气。毕竟,权 贵忧失宠,富豪恐盗凶。红颜难为久,荣耀一场空。 华灯盛筵莫不散,曼舞轻歌叹有终。
据说,庄子有一回去见魏王,穿了件打补丁的 粗衣。
魏王道:“先生怎么这么惫(潦倒)啊?” 庄子道:“贫也,非惫也。” 换言之:我是穷,但不落魄,精神好着呢! 在庄子看来,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穷,不 自信。 这话换个人说不免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嫌,但庄子不会,因为他非常抢手,楚王就曾重金礼 聘其担任国相,只是他不愿意去罢了。
不愿意的原因并非跟钱有仇或恃才傲物,而是做 官的代价太大,会毁掉庄子眼中最重要的东西——精神 上的绝对自由。
由此可见,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是独一无二的存 在——面对乱世,其他“子”都在寻求救治社会的方案 (包括老子),只有庄子苦苦思索人的安身立命。
当然,儒、墨、法三家也关注人,但因他们重在 社会治理,故本质上是把人当作集体中的一员在讨论, 而非像庄子那样,真正将人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关 心其如何生存以及心灵的安顿。
事实上,人首先应当成为一个人而不是禽兽、奴 才,其次才可去谈他要扮演的社会角色。而人之为人 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就是自然而然地活着,不消极 不刻意,不压抑不放纵。
大自然里的马,蹄子可以践霜雪,皮毛可以御风 寒,无拘无束。可惜有一天它遇见了人类,被圈养起 来,沦为交通工具,甚至去卷“千里马”的名号。
马如此,人亦如是。所以庄子反复强调人要为自 己而活,把时间浪费在喜欢之事上、美好之事上,成 为一个有趣的人。
这是最合乎自然、顺乎天理的活法,因为生命中 的很多事都不需要“上价值”——吃喝玩乐不等于虚度 光阴,吃苦耐劳也不等于意义非凡。
人生是旷野不是赛道,三十而立和结婚生子都是 别人的意义,是否执行你得扪心自问。而那些貌似毫 无价值之事,比如发呆、看日出、数星星,只要你是 自足的,它就是你的意义。
其实,一念不生全体现,很多时候恰恰是独处让 我们看清世界的真相,找到灵感的开关。而一旦置身 人群,智商便被迅速拉低,因为要考虑身份、比较地 位、顾忌面子,说各种各样的违心话,到头来不免被 利用、被驯化,泯然众人。
唯有独处,能让人发现人的丰富性,洞幽烛微, 察己知人,这就是为何塞林格要把一则禅宗公案放在 其短篇小说集《九故事》的扉页上:
双手击掌之声人尽知,只手击掌之声又若何?
人不应该为了生活而毁掉生活的目的,可惜大多 数人都在这么做。他们习惯于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确 定自己的位置,反反复复地在别人的评价中求我,希 望和失望也都在这里面酝酿与消解,最后失性于俗, 丧己于物。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波兰诗人、诺奖得主米沃什 的诗《礼物》: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
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