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大卫·伊格曼“自我进化”四部曲1/4,科学和哲理的完/美结合,洞悉大脑运行的隐藏机制!
本书是自我认知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大脑的运行模式、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到做决策的过程,本书详尽地剖析了我们的思考、感知、决策的隐秘机制,揭示了我们思维和行为背后的根源,让你了解大脑,避免思维误区和决策失控。
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科学顾问扛鼎之作!
伊格曼是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是大热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律等方面的权威人物。
雄踞《纽约时报》畅销榜26周,屡获大奖,美国20多家主流媒体集体盛赞!
本书已经上市就屡获奖项,包括:
《纽约时报》畅销书
Goodreads年度好书
亚马逊、《波士顿环球报》、《休斯敦纪事报》年度图书
《华尔街日报》暑期读书
《科学美国人》读书俱乐部精选图书
……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为先书院院长洪波,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晓林,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武,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恒威,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博士、《大脑使用指南》
|
內容簡介: |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忽视很多很明显的事物?
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事物?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
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犯罪?
为什么保守秘密不利于大脑健康?
……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对自己的认知有关,而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己。
“了解你自己”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所说,21世纪,人类已经不是在“入侵电脑”的年代,而是进入“入侵人类”的年代。而这其中,对人脑的入侵是ji为重要、也是ji为可怕的。脸书、亚马逊、微博、微信、抖音等,它们甚至比你自己还懂你自己,这是何等的可怕。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识自我,既能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能学会真/正地扬长避短,避免被摆布和被操控——这将是人一生中蕞值当的认知投资。
本书正是提高自我认知的一本绝佳读物。作者以进化的眼光,用丰富的实验、经典案例、前沿科技,辅以哲学性的思考,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带我们一窥人类蕞复杂、蕞重要的器官——大脑。同时,也帮我们洞悉行为决策背后的机制和根源:大脑是先天就塑造好的,并形成了自动化的复杂回路,我们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大脑自动化的产物,而其中很多决策是片面甚至错误的。
本书能帮我们认识到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局限甚至谬误,从而帮我们开辟更广阔的认知进阶空间。
|
關於作者: |
[美]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
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在《自然》《科学》等期刊发表120 多篇学术论文,是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法学等方面的领军人物。获得美国神经科学学会颁发的年度科学教育者奖,并获古根海姆学者奖、通信领域蕞高荣誉克劳德 · E · 香农奖、麦戈文生物医学传播杰出奖等诸多奖项。
知名科技公司BrainCheck、Neosensory 联合创始人,研发出诊断神经认知障碍等疾病的相关软件,以及帮助听觉障碍者获取声音信息的腕带,后者获得《快公司》“改变世界创意大奖”。·
大热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执导的电视节目《大脑的故事》获艾美奖提名。著有多部风靡全球的科普畅销书,其中蕞新力作《粉红色柔软的学习者》获普利策奖提名;《死亡的故事》惊艳英美文坛,被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并改编成歌剧和电影。被意大利Style杂志评为最聪明的创意人之一。
|
目錄:
|
第1章 自我的后台运行模式
为什么非洲土著认为录音机能“偷走他的舌头”?
为什么柯尔律治清醒时无法写出《忽必烈汗》?
人们为什么在发现突然掉落的树枝之前就已经开始躲闪?
第2章 自我构建出的真实世界
为什么有的东西就在眼前我们也不一定能看到?
人们可以通过舌头上的触觉“看”到外在世界吗?
丧失视力的人为什么能看到花鸟和建筑物?
第3章 无意识掌控下的自我
人们为什么更愿意跟与自己姓名首字母相同的人结婚?
如何运用掷硬币来寻求直觉的帮助?
为什么当人们第二次听到一种观点时,更可能相信它是真的?
第4章 意识只是自我中的小角色
大脑更擅长处理数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为什么我们匆匆一瞥的人会比认真端详的人更有魅力?
基因会影响对伴侣的忠诚度吗?
第5章 不同自我的竞争与合作
为什么大学生通常愿意以 500 美元的条件在去世后捐出遗体?
大脑真的可以按功能分区吗?
我们能快速说出用绿色墨水写的“蓝色”是什么颜色吗?
第6章 谁是自我的掌舵人
Y 染色体是犯罪基因吗?
我们能找到自由意志在大脑中的物理基础吗?
我们有办法锻炼自己的冲动控制能力吗?
第7章 永恒的自我之谜
废黜自我意味着什么?
我们是否拥有脱离物理和生物基础的灵魂?
人是细胞、血管、激素、蛋白质和体液的集合吗?
译者后记
|
內容試閱:
|
电车困境:我们的理性和情绪如何平衡
理性系统和情绪系统之间的争斗可以通过哲学家所谓的电车困境(trolley dilemma)来阐释:一辆失去控制的电车正沿着轨道飞速驶来,轨道前方有5 名工人正在施工,而你作为一个旁观者正好经过,并很快就意识到他们都即将被碾死;不过你也注意到附近有一个开关,可以将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而在那条轨道上只有 1 名工人。假设没有其他办法,你会怎么做?
如果像大多数人一样,你会毫不犹豫地按下开关:死 1 个人比死 5 个人要好得多,对吧?这是很好的选择。
如果对这个困境做个有趣的改动会怎样:同样是电车失控,同样是前方有 5 名工人,但这次你站在轨道上方的人行天桥上,且恰好有 1 位肥胖的男性站在天桥上。你意识到,如果你把他推下桥,他的身体足以挡住电车并拯救5 名工人。你会把他推下去吗?
如果像大多数人一样,你就会因为谋杀了这个无辜的人而感到愧疚。但细想一下,这与你之前的选择有何不同?不都是以 1 个人的生命去换 5 个人的生命吗?
那这两种情况究竟有什么不同?遵循康德主义的哲学家提出,这两种情况的差异在于人是如何被使用的。在第一种情况下,你只是将糟糕的情况,即5 个人的死亡,变成一个不太糟糕的情况,即 1 个人的死亡。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站在天桥上的人是作为被利用的工具而死去的。这是哲学著作中流行的解释。但有趣的是,我们也可以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相反的选择。
神经科学家乔舒亚·格林(Joshua Greene)和乔纳森·科恩(Jonathan Cohen)提出了一个新解释:两种情况的区别在于一个情绪性因素——是否真正触碰到某人,也就是说,是否与对方有近距离的接触。如果可以通过一个开关使天桥上的人掉下去,那将会有很多人选择让他掉下去。而如果需要与那个人近距离接触,那与接触相关的某种因素就会阻止大多数人将他推下去。为什么?因为这种人际接触激活了情绪系统,它将抽象的、非个人化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个人的、情绪性的问题。
在人们思考电车困境时对其进行脑成像观测,可以看到他们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在天桥情境中,负责运动计划和情感的区域被激活;相比之下,在开关情景中,只有涉及理性思维的侧面区域被激活。当要把某个人推下去时,人们就会卷入情感;当只需要按下开关时,人们的大脑就像《星际迷航》里的史波克一样冷静。
* * *
在《阴阳魔界》(The Twilight Zone)这部美剧中,人脑的理性系统和情绪系统之间的争斗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有一个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穿着大衣的陌生人突然出现在一个男人的家门口, 并提出了一笔交易——“这是一个盒子,上面有一个按钮。你需要做的就是按下按钮,然后我会付给你1 000 美元。”
“按下按钮会发生什么?”男人问道。
陌生人告诉他:“当你按下按钮时,某个离你很远,你甚至都没听说过的人会死。”
这个男人整晚都因为这个道德抉择而难以入睡, 按钮盒放在厨房的桌子上,他盯着它看,踱来踱去,额头上渗出了汗珠。
最后, 在对自己糟糕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评估之后, 他猛地冲向盒子。按下按钮后,什么都没发生,周围安静得有些可怕。
不一会儿, 门响了。穿着大衣的陌生人就在门口, 陌生人把钱交给他,并拿走了盒子。
“等等,”男人喊道,“发生了什么?”
陌生人说:“ 现在, 我要把盒子拿给下一个人, 某个离你很远,你根本不认识的人。”
这个情节突出表现了在不涉及个人情绪的情况下按下按钮是多么容易,而如果让这个人亲手杀死某个人,他就更有可能会拒绝这项交易。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任何手、脚或棍子所能触及的范围之外的事物,人们都无法与之接触。这种接触的距离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的情绪性反应起作用的距离。而现在,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军人发现他们在远处也可以杀人。
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中篇》(Henry VI’Part 2)中,反叛者杰克·凯德挑战赛伊勋爵,嘲笑他没有亲自上过战场:“哪一次打仗你出过力?”赛伊勋爵回应道:“伟人的攻击是着眼于远方的,我常能打击那些我从未见过的人,而且能把他们彻底摧毁。”
在现代,我们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从波斯湾和红海的海军舰艇甲板上发射40 枚战斧地对地导弹。几分钟后,导弹操作员就可以通过电视直播看到,巴格达的建筑物在烟尘中崩塌。接触感没有了,情绪性反应也随之消失了。发动战争不会触动个人情绪,这一特性令人担忧。在20 世纪60 年代,一位政治思想家提出,发动核战争的按钮应该植入总统最亲密的朋友的胸膛。这样一来,如果总统想要发动战争,他首先要切实地伤害他的朋友,打开他的胸膛按下按钮。这至少会使他在做决策时启动情绪系统,从而避免他做出冷酷的选择。
由于理性和情绪的神经系统都要争夺唯一的行为输出通道的控制权,因此情感能够影响决策的天平。这项由来已久的争斗在许多人身上已经变成了一种信条:如果感觉某个事物不好,那可能就是这个事物错了。当然,很多时候这是不成立的,例如,某人可能对另一个人的性取向感到厌恶,但却仍然深信这样的选择在道德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过,用它来指导决策还是很有用的。
情绪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存在已久,因此许多其他物种也有这种系统;而理性系统是后来才出现的。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理性系统后出现并不一定代表它高级。如果每个人都像史波克一样只有理性,没有情感,那么社会并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好。相反,大脑内部的对手之间相互平衡才更有利。我们对于将人从人行天桥上推下去的行为感到厌恶,这一点对于社交互动至关重要;而人们在按下按钮发射导弹时感到无动于衷,这对文明社会是不利的。我们需要在情绪系统和理性系统之间达成某种平衡,而人脑中的这种平衡可能已经通过自然选择进行过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民主社会一分为二可能恰到好处——任何一边占优势都不会更好。
古希腊人有一个比喻捕捉到了这种智慧:你是一名马车夫,马车由两匹骏马拉着——代表理性的白马和代表情绪的黑马。白马总是试图把你往路的一边拉,黑马则往另一边拉。你的任务就是抓紧缰绳把它们控制住,这样你就可以沿着中间的路继续走。
情绪系统和理性系统不仅控制即时的道德决定,在另一种熟悉的情境中也起作用:我们的当前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