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書城自編碼: 404139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學入門
作者: 斋藤环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72616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4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汉匈战争全史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不止江湖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双城史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編輯推薦:
为茧居(“家里蹲”)去除污名,为自恋正名:
爱自己不是坏事,当个废物,也没关系~
献给脆弱一代、宅一代的解毒剂

自恋是毒,也是药!与其彻底清除,不如适度共存——
挂在嘴边的自我diss、时时萌生的不配得感,
越来越严重的“家里蹲”问题,
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自我伤害,
其实只是我们保护自我的铠甲!

自我伤害式自恋的呈现,大多是“理想中的自己”在批判“不好的自己”。
而健康的自恋,是我们活在世上确认自我、巩固自我的手段,是能使人变得幸福的自恋。

关于自恋的心理自助使用手册:
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坦率地喜欢自己,自我认同出了问题
东亚年轻人得了一种时代情绪病,怎么办?

对于当代东亚年轻人来说,
困扰我们的从来不是太自恋怎么办,
而是配得感低怎么办!
从来不是发现自己NPD如何自救,
而是发现自己是不会拒绝的讨好型人格怎么自救!

这本自助手册,与我们切身息息相关,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
是一本温柔地指出痛处的书,是带我们安抚珍视负面情绪、更稳定锚定自身的药方。

“死宅”与“宅文化”,“现充”与“阴暗怪”,
“社交障
內容簡介:
自恋是我们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情绪,甚至是健康的标志。承认并培养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自恋,比浅薄的“自我认同”要好得多。
精神分析学者斋藤环梳理“自恋”概念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演变,分析当代年轻人的“点赞成瘾”“自我否定”“不配得感”“高自尊低自信”等具体现象,引导我们如何寻找“自我伤害”的根源,开创性地呼吁自恋的重要性。
重新审视“没用”的自己,寻找健全的自爱方法。
關於作者:
作者
斋藤环
日本著名临床心理医生、文化评论家。专注于青春期、青年期的精神病理学和青年亚文化等领域。
目前为日本筑波大学医学医疗系社会精神保健学教授。代表著作有《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不要忽视你的心理世界》《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等。

译者 顾小佳
旅日自由译者。
內容試閱
2022年底,我读完了本书的日文原版。在读的过程中, 有过很多触动, 也有很多 ”原来如此” 的 时刻, 深深觉得这可真是一本写给我的书。
当然, 这种说法非常自恋。 不过, 看过本书的 我, 可以用书的主旨安慰自己: ”没关系, 自恋是 我们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情绪。 ”
我还相信, 读过本书后, 你也同样会觉得这 是一本写给你的书: 可能带来刺痛, 也可能带来启 发和鼓励, 最重要的是, 它会为你驱走一些眼前的 迷雾。
自我伤害式的自恋, 日文原文是 ”自傷的自己 愛”。 既是 ” 自 我伤害的”, 又是 ”自恋的”, 看似 非常矛盾。
既然自恋,为何还要伤害自己?
自我伤害这么负面的情绪,又如何与自恋联系 到一起?
以及,“自恋”真的是负面的吗?尤其在 NPD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有毒性被大众广泛认知进而 引发一轮轮舆论声讨的今时今日,“自恋”是一种 需要被严格扼制的性格特征吗?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以近年来发生在日本 的“厌女型”和“报复社会型”犯罪为开篇,从挖 掘犯罪者内心深处的自我厌恶,谈到整个东亚社会 中越来越严重的茧居(“家里蹲”)问题,再到更为 普遍也更加隐秘、深深潜藏于普通青少年 / 成年人 体内的自我否定情绪和自我伤害欲望,循序渐进地 带领我们去认识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暗角。
看过书后你会明白,常被挂在嘴边的自贬发言、 时时萌生的不配得感,其实也属于广义上的自我伤 害,而这种言行贯穿了我们“东亚小孩”的被嫌弃 的一生。从“躺平文学”“发疯文学”的大肆流行, 再到“废物”“社恐”“阴暗怪”几乎成为每个当代 人乐于自贴的标签,我们其实在用“社恐”做社交 铠甲,用自我否定做蜗牛壳,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保
护我们内在的真实软体,不用去面对这世上林林总 总的可能的失败:我社交失败,是因为我不擅长; 我工作失败,是因为我本来就不行;我讨厌人类, 但我更讨厌自己。在否定自己这一点上,我们最熟 练,也最有自信;“东亚小孩”嘛,有的是一身自 我否定的“童子功”。
以上这些感受,从本书的论述中,你应该可以 找到很多共鸣:
“自我否定是一种寻求认同的呼救。”
“自我伤害式自恋的呈现,大多是‘理想中的 自己’在批判‘不好的自己’。”
“希望世界毁灭的人,祈愿的往往是自身的 毁灭。”
而在作者斋藤环的理论里,“自我伤害”和“自 恋”都非贬义,而是客观的中性词,两种状态看似 相悖,却又连在一起,成为一种非常真实的、可以 发生在所有人身上的心理状态:
“自恋是我们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情绪,甚至 是健康的标志。承认并培养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自 恋,比浅薄的‘自我认同’要好得多。我希望那些 贬低和批判自身并为之痛苦的人能够认识到,他们
自责的根源在于想‘珍重自己’。”
随后作者带领我们梳理了“自恋”概念在心理 学中的定义和演变,分析了现代年轻人的“认同成 瘾”“点赞成瘾”和“高自尊低自信”等具体现象, 引导我们如何寻找“自我伤害”的根源,呼吁保护 自我尊严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自恋本身并非有毒,反而是我们 活在世上确认自我、巩固自我的手段。它如同自我 的内在核心,如果足够稳定,就能扶助我们站立于 世上,应当被“正名”。反倒是有很多东西在妨碍 我们健康地自恋,这才是该被正视和纠正的。自我 伤害与自恋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构成了我们向阴 与向阳的两重欲望,只有打破这两者之间的恶性循 环,才能培养出更健康的自恋,让自己活得稍微轻 松一些。
在作者举例的各种现象中,离我们最近也最好 理解的,大概就是“高自尊却低自信”。
自尊,就是心里有一个理想的、值得珍视的自 己。但“理想的自己”是幻象,必然与真实的自己 有距离。
自信,则来自现实生活的实际体验,是从别人
的信任和肯定中逐渐累积而成的。如果人在生活中 长期处于被否定、无视、嘲笑和边缘化的境地,即 使受伤的程度并不严重,也会让自信的根基慢性而 持续地受损。因为保持不了自信,所以会更加依赖 于“理想的自己”这个幻象,为自身达不到理想状 态而痛苦自厌。
而以上这些慢性受损,在学校、职场、家庭以 及情感关系中,其实并不罕见,人人都有可能遭遇 过(更遑论身为女性或者“东亚小孩”)。在此,可 以以我为例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当然这种做法也很 自恋):
我居住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环境里中国人很少, 说中文的机会有限,口头表达能力和现场反应能力 都有些退化。长期生活在国外有种很奇妙的感觉, 表面上一切都已成习惯,但依然会在一些时刻被提 醒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感受轻微却慢性,就 是能清晰感知到自己不在“主流”当中,而这与我 建立了多少社会人脉,取得了怎样的事业成功无关, 他们永远会在第一时间想起我是个外国人。当然, 这个概念并不带褒贬,比如他们在谈到中国时,永 远会转头向我征求意见,大到有关中国历史的专业
知识,小到中国当下的流行文化。他们不会意识到 我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很多东西与他们一样 无知,我永远是他们刻板印象里的“中国人”。我 为此感到一种并不致命,却永无解法的隔阂,仿佛 自己处于一块悬空之地,悬空处只有我自己,谈不 上孤独,却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寂静。我可以美化这 种寂静,但也必须承认这是促成我并不健康的“高 自尊低自信”的一部分原因。
看过书后我明白了,“高自尊低自信”的根基 也是自恋,是一种自我伤害式的自我确认。也许只 通过看书,状况并不能立刻改善,不过那种“想 通了”的心情很重要,可以帮助我更清醒地抚慰 自己。
心理学类书籍总是与我们切身相关,有时我们 对这类书避而不读,可能是因为有些书专业性太强, 也可能是我们害怕被毫不留情地戳到痛处。毕竟人 的痛处正如一种“慢性病”的存在,已经成了我们 自身的一部分。如果随意对痛处做改善,有时甚至 会动摇我们对自我的定义。现在在日本的各类媒体 上、在个人的社交媒体中,都能高频地看到一种表 达——“生きづらい”。最简单的直译,是“难活”,
指“活在世上感到举步维艰、窒息压抑的一种状态”。 在日语里,“难活”这个词只有五个音节,展现出 的却是处处便捷的现代社会中既不可见、也无法量 化、更无从诉诸旁人的微妙艰难,也许不能明确地 称其为痛苦,但幸福感却由此被持续而缓慢地降低 着,如果要在中文的网络流行词中找一个对应的状 态,可能就是“内耗”。可见,“难活”虽是一个日 语流行词,表达出的却是整个东亚圈的常见状态。
“自我伤害式自恋”就是这么来的:自我珍惜 是本来目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采取的却是自我伤 害的方式。毕竟,“自我伤害地看待自己”,几乎是 唯一一种不妨碍和干涉他人、可以在自己界线内完 成的自我彰显和自我确认,既带来快感,也加固 桎梏。
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的时代。 那些更大的、更坚固的东西在当代生活中早已烟消 云散,我们渐渐摆脱了传统的、权威性的旧有价值 观,获得了“个人”身份,也由此被原子化,变得 孤独而无力。自由及其种种可能正在与日俱增,我 们搭配和实现这些可能性的个人能力却并未随之大 幅度增强。为了去修补自己的不稳定和欠缺感,我
们用不再受保护的个人软体,以“自由”为名义, 实际却身不由己,依附于各种微小的、临时性的价 值基准,因此反而更容易陷入“认同焦虑”的陷阱, 而空虚感并未能拭去。
说真的,有哪个现代人没有感觉自己的每一天 都在被各种或正式或野生的价值基准推来搡去,在 被几乎细如网格的无所不在的刀刃所割伤?新自由 主义将责任推给了个体,在我们佩戴的社交假面之 上,孤独和软弱“被消失”了,它们被看作负面的、 失败的、最好不要公开表达的情绪;在我们身处的 信息茧房中,又随时被“热血、向上、坚强、成功、 不放弃”所包围,必须努力用软弱肉身去承载这些 比自身巨大得多的坚硬物质。
活着,成了一个弥合虚弱自身和坚硬世界之 间的落差的过程。正面情绪是力量,帮助我们克服 困难,但所谓的负面的情绪,也应该得到更柔软的 珍视。
这本《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就是一本温柔 地指出痛处的书,是对窒息感的打破,带我们安抚 和珍视负面情绪,帮我们更稳定地锚定自身。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的日文原版是角川公
司出版的“角川新书”中的一册。“新书”在日本, 并非字面意义的“新出版的书”,而是一种特定的 书籍分类,从版式到内容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类 似“小册子”,内容也多是入门类的人文社科书或 生活实用书,主打快捷易读。在我看来,细长轻 薄、方便携带的“新书”,就是平时装在包里的水 瓶、充电宝、能量棒,可以帮助我们在现代的旷野 上跋涉。
本书作者斋藤环先生是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精 神科医生,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者和大学教授,还 是非常活跃的文化批评家,喜欢以“御宅族”自居, 对 ACGN 文化有着广泛涉猎,擅长用自身体验去切 入理论性话题,为每一个“你”而写书。就像他在 本书中所写的,“年轻的轻度抑郁患者,如果由擅 长心理疗法的年轻医生负责治疗,通常会有较好的 康复……年轻医生更能做到高度共情,能与患者建 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斋藤先生虽也年过花甲,但 在心态上却是一位能与年轻人高度共情的医生。我 读过他的十几本书,这些著作都有对年轻人真切的 关怀,甚至是带着几分焦虑的,很珍惜、很痛心的 关怀,他一直在尝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平实
的文字, 拉住迷途的年轻人的手, 带他们走出迷雾。 最初我向编辑推荐这本书, 也是因为我读过他的许 多书后共通的感受: 斋藤先生可以信赖, 通过读书, 我获得了一些平静。
希望能用现在的中文版与众多读者分享这种信 任和平静, 希望我们能通过这本书, 以软弱的个体 的形象, 坚定地拉起手来, 知道自己不孤独。 当然, 我这种说法又很自恋, 不过本书一直在告诉我们: 自恋是我们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情绪, 重要的是如 何驱除自恋中过度自我伤害的一面, 让自己站立得 更稳一些。

蕾 克 2024.8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