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芙洛拉·莫尔:一部外星故事集(德国科幻小说鼻祖异星故事集)
》
售價:NT$
305.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1. 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代言人;作为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的精神导师和先行者,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2. 湖畔派诗人代表人物,获得维多利亚女王亲授“桂冠诗人”称号;作品影响深远,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被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奉为格言;哈罗德·布鲁姆将华兹华斯与彼得拉克并称为西方抒情诗的两位伟大革新者。
3. 诗人自比“风一吹就会响起和谐乐音的竖琴”,画家约翰·罗斯金称其为“英国文坛的风景画家”;柯勒律治赞扬华兹华斯作品具有“六大优点”:语言极度纯粹;思想感情明智而强烈;每个诗行、诗节都既有独到之处又有力量;完全忠实于自然界中的形象;沉思中包含同情,深刻而精微的思想里带有感伤;想象力丰富。
4. 著名翻译家黄杲炘经典译文,首次出版于1986年,当时是华兹华斯诗作的首个中文译本,前后出版五次,多次全面修订,译文准确流畅,还原华兹华斯诗作精髓;特别收录长文导读和华兹华斯生平年表。
5. 内文收录Birket Foster等画家的插图8幅,图文对照;封面选用匈牙利当代画家Enik? Eged画作
|
內容簡介: |
作者: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湖畔派诗人代表人物。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著《抒情歌谣集》,发起了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主张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与传统诗歌分道扬镳。
华兹华斯长期居住在英国湖区,1843年继另一湖畔派诗人骚塞之后荣获“桂冠诗人”称号。一生创作颇丰,代表诗作有《诗行:记重游葳河沿岸之行》《颂诗:忆幼年而悟永生》《序曲》等。
译者:黄杲炘,退休前为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译有《柔巴依集》《坎特伯雷故事》《丁尼生诗选》《秀发遭劫记》等。出版的英汉对照译诗集有《英国名诗选》《美国名诗选》《英文十四行诗集》等二十多种。另有多种译诗论文集及专著。专著《英诗汉译学》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坎特伯雷故事》曾以最高得票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
|
關於作者: |
作者: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湖畔派诗人代表人物。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著《抒情歌谣集》,发起了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主张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与传统诗歌分道扬镳。
华兹华斯长期居住在英国湖区,1843年继另一湖畔派诗人骚塞之后荣获“桂冠诗人”称号。一生创作颇丰,代表诗作有《诗行:记重游葳河沿岸之行》《颂诗:忆幼年而悟永生》《序曲》等。
译者:黄杲炘,退休前为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译有《柔巴依集》《坎特伯雷故事》《丁尼生诗选》《秀发遭劫记》等。出版的英汉对照译诗集有《英国名诗选》《美国名诗选》《英文十四行诗集》等二十多种。另有多种译诗论文集及专著。专著《英诗汉译学》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坎特伯雷故事》曾以最高得票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
|
目錄:
|
序诗
椋鸟之死
〔一支歌谣〕
为将来离校而作
舟中晚唱
怀念柯林斯
题登山小路旁的座位
“报时的钟在敲,我得去了”
可怜的苏珊在梦想
夜景
坎伯兰的老乞丐
写给我妹妹
布莱克大娘和哈里· 吉尔
她眼神狂乱
最后一头羊
迈克尔
我们是七个
管猎犬的老西蒙·李
“从山后吹来一阵大旋风”
山楂树
写于早春的诗行
写给父亲们看的逸事
安德鲁·琼斯
“我爱在风狂雨骤的夜晚”
劝和答
转守为攻
诗行:记重游葳河沿岸之行
从前有个男孩
“一阵昏沉蒙住了我心灵”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
“我有过阵阵莫名的悲痛”
采坚果
丹麦王子
露丝
两个四月之晨
泉水
露西·葛雷
爱伦· 欧文
“她沐了三年阵雨和阳光”
致M. H.
鹿跳泉
两个懒散的牧童
瀑布和野蔷薇
歌:为漂泊的犹太人而作
七姐妹
没孩子的父亲
心爱的羔羊
玛格丽特的悲苦
被遗弃者
“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
洞穴中写下的诗行
……
……
“读者 ,别了!这是我最后几句话”
华兹华斯年表
后记
本版附记
|
內容試閱:
|
译者前言
18世纪,英国小说已开始繁荣,诗歌创作则相对沉寂。然而,在这个世纪将近结束的1798年,英国出现了一本篇幅短小的《抒情歌谣集》—如果直译的话,是《抒情歌谣及其他》,因为其中不全是歌谣。诗集作者为艺术风格迥异的两位年轻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后者在诗集中只有三首诗)。虽然该书问世之初受到了苛评,而且集子中除了第一首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和最末那首常被简称为《丁登寺》的华兹华斯的《诗行:记重游葳河沿岸之行》等篇外,并未包含两位诗人的最优秀作品,然而历史证明,正是这本当时并不起眼的诗集揭开了英国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成为英国文艺复兴以来最为重要的作品和文学里程碑。它摆脱了18世纪多数诗人所恪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在形式上摒弃了在蒲柏手中登峰造极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在内容上,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和歌颂大自然的景色和身处大自然中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遭到不幸和贫苦无告者的境遇),抒发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所有这些,使这本诗集成为英国文学史中承上启下、开一代诗风的作品。
1801年初该诗集再版。为了反击诗集所受到的攻击,华兹华斯写了洋洋万言的再版序言,阐明了他和柯勒律治的一些观点。他提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公开宣称“这些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并说,“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在这些诗中,是情感给予动作和情节以重要性,而不是动作和情节给予情感以重要性……我的目的是模仿,并且在可能范围内,采用人们常用的语言……我想使我的语言接近人们的语言,并且我要表达的愉快又与许多人认为是诗的正当目的的那种愉快十分不同……我希望这些诗里没有虚假的描写……”
这篇序言虽然有些地方持论失之偏颇,却是浪漫主义诗论的奠基之作,被后人称为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另外,华兹华斯关于内心探索的见解—认为诗歌可以包含一切知识乃至可以包含科学的观点,可以说是20世纪新诗理论的先驱。凭这宣告英国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一本诗集和一篇序言,华兹华斯即使没有留下其他作品,他的名字也足以永垂英国文学史册了。
然而,他还留下了大量歌颂自然风物的优美抒情诗,探索人的心灵历程的鸿篇巨制,精彩凝练不亚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韵式变化多端,开拓了这种诗的领域),还有《雷奥德迈娅》这种古典题材的作品,为后人增添了新的诗歌门类,等等。总之,他的作品十分显著地丰富了英国诗歌本来就已相当可观的宝库,既生动反映了当时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又影响了拜伦、雪莱、济慈等年青一代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及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诗人布赖恩特和弗罗斯特。可以说,在莎士比亚之后,对英国诗坛做出他这样巨大贡献的诗人是绝无仅有的。
另外,他在诗歌翻译上的成绩也颇引人注目。他不仅翻译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和乔叟以中古英语写成的作品,还翻译德国、意大利、法国的作品。这反过来更扩大了他的诗歌视野,让他汲取了外国的诗歌营养。
一
1770年4月7日,威廉·华兹华斯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这地方位于英格兰西北角的“湖区”内,该地区跨坎伯兰、威斯特摩兰和兰开夏三郡,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闻名。他排行第二,上有哥哥查理,下有妹妹多萝西和两位弟弟—约翰和克里斯托弗。他父亲是律师,一家人住在颇为气派的大房子里。离他家不远,是后来被他称为“河流中最美的”德文特河,河对面则是他心爱的去处—考克茅斯城堡的废墟。
他最初在考克茅斯入学。有趣的是,后来成了他新娘的湖区姑娘玛丽·赫钦森(1770—1859)和他同时进校。华兹华斯8岁丧母后,被送至故乡东南二三十英里的豪克斯海德小镇上学。该镇地近湖区中央,风光旖旎。这学校当时颇为有名,学生来自英格兰西北各地,有的甚至来自苏格兰。他们三三两两寄宿在当地居民家中,经常去附近的大自然中嬉戏游荡,结识农夫、羊倌。该校校长是位好教师,又是诗歌爱好者,对华兹华斯诗歌方面的兴趣爱好和才能起了引导和点拨作用。很明显,在豪克斯海德近十年的学生生活,对华兹华斯日后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有着重要影响。
在此期间,他又遇到了不幸:1783年,他父亲突然去世。接着,几位舅父成了他们兄弟四人的监护者,妹妹多萝西则由外祖父母抚养。五个孩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产主要是对一位贵族的8 500镑的债权。但是这贵族在1802年去世之前,一直不愿偿还这笔钱。可以想象,华兹华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并不富裕。
1787年,他结束了在豪克斯海德的学习,进入剑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他对那里的课程不太感兴趣,却熟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又学习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1791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早在1790年暑假期间,他受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1712—1778)返回自然的思想影响,曾与同学徒步游历法国、瑞士和意大利。在法国,他亲眼看到法国人民欢庆攻陷巴士底狱一周年的动人情景。1791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在伦敦待了四个月,接着在威尔士北部徒步游历数周,然后,为了进一步掌握法语,他于该年11月再次去法国。在随后的一年里,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成了热烈拥护法国革命的民主派,并认为法国革命是争取人类自由的伟大运动,表现出人性的完美。在此期间,他同一位法国医生的女儿安妮特·伐隆(1766—1841)相识,不久由热恋而同居。尽管安妮特出身于天主教家庭,政治观念上也相当保守,华兹华斯却不顾这些,一心想同她结婚。但他的舅父们却因他同情法国革命而大为吃惊,急忙召他回国。对此,经济上完全依赖舅父的他毫无办法,只得向即将分娩的情人告别。
他怀着对法国革命的满腔热情回到英国,过了不到三个月,法王路易十六及其王后被送上断头台。接着,在1793年2月,英国向年轻的法兰西共和国宣战。形势的急剧变化,使他重去法国同安妮特·伐隆完婚的愿望成为泡影——此后,他们两人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再也不可能结合为夫妻了。
半年后,雅各宾派在法国专政,华兹华斯在法国的一些吉伦特派朋友遭到镇压。同时,对法国革命不利的各种传闻充斥英国。尽管如此,华兹华斯对法国革命仍抱有同情。他此时出版的《黄昏信步》和《景物素描》中,就有认为法国革命为人间带来自由,使自然生色增光的内容。而且,在当时没人敢于承印的《一个共和派致兰道夫主教》的信中,他勇敢地表明自己反对专制、同情革命的立场。他不顾英国政府对进步言论日益加紧的压制,对自己的信念直言不讳,认为革命是封建势力的压迫造成的,发生在法国的一些恐怖事件不能归咎于革命本身(即使在十年之后,他还在作品中称法国大革命是“希望与欢乐的痛快演习”,尽管他对暴力革命持否定态度)。此后,他还同以葛德文为中心人物的激进派来往,受到一定的影响。
然而,拿破仑上台后,法国国内对其曲意奉承以及他向其他国家发动的扩张战争,终于使华兹华斯对法国革命产生了幻灭感。再加上一些亲属对他的排斥,使他十分痛苦,精神状态一度濒临崩溃。
这时他经济上也相当困难。舅父们对他的政治活动不满,不愿再予接济。他既无职业,又未建立起一定目标;他想从事法律工作或担任教职或从军,但都不合口味。正感到彷徨时,一位病中受他护理的朋友去世。这朋友既同情他的观点,又钦佩他的诗才,给他留下了900英镑的款子和要他献身于诗歌的愿望。这时浪漫主义思潮正在兴起,加之他自幼受到自然陶冶而形成的性格,他决定用这笔钱实现其接近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的夙愿,使自己痛苦的灵魂有所寄托,使郁积在心的理想和爱得以宣泄。于是,在1795年,他在妹妹多萝西陪同下于多塞特郡安顿下来。从此多萝西一直同他生活在一起,终身未嫁。她聪慧体贴,观察力强而又善于描绘,不仅照料哥哥的饮食起居,抚慰他伤痛的心灵,而且还是他热情的鼓励者和不倦的助手,在使他成为划时代诗人一事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就是在这1795年,华兹华斯兄妹俩初次遇见了当时远为有名的诗人兼评论家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后者在剑桥大学求学时期,已读过《景物素描》,看到了华兹华斯的诗才,乐于与之交往。1797年起,他们间的关系密切了起来,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见面,因为华氏兄妹已迁居至离柯勒律治家很近的住处。于是,英国文学史上一段最富有成果的诗人间的友谊开始了。华兹华斯既已从精神创伤中恢复,又在这种彼此得益的交往中得到极大的鼓励、帮助和启发,终于进入了他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
在这“共有着一个灵魂的三个人”(多萝西语)的努力下,1798年10月,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柯勒律治不署名地出版了收有几十首作品的薄薄诗集——《抒情歌谣集》。这本开一代诗风的集子中的某几首,柯勒律治曾给英国作家威廉·哈兹里特(William Hazlitt, 1778—1830)朗读过,后者这样描绘自己当时的感受:“我感觉到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和精神”,就像看到或体味到“新犁过的土地或第一阵令人惬意的春风”。
1798年秋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抱着学好德语的目的同妹妹和柯勒律治前往德国。在那又长又冷的冬天里,他满怀乡愁地写下了包括《露西》《露丝》在内的他最著名的一些诗歌,而他最重要的长诗《序曲》也在这时开始创作。
1799年5月,诗人兄妹高兴地回国了;随后,由柯勒律治和《抒情歌谣集》的出版商陪同,在他们心爱的湖区做了一番徒步旅行,就此在格拉斯米尔一幢后来被命名为“鸽庐”的屋子里定居到1808年,度过了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
1800年是他多产的一年。一方面他准备与柯勒律治出版两卷本的《抒情歌谣集》,另一方面则写下前面提到的再版序言。在这篇经过两位年轻诗人商讨而写出的文章里,他阐明了他们这种新诗歌的理论基础,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们的文学主张,表明同传统诗歌分道扬镳的决心。
此后,他很少注意诗歌理论,而是像弥尔顿那样,常用十四行诗来表达对一些重大事件的看法和记录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时刻。值得注意的是,他用这种诗体写过一些爱国主义的和支持欧洲弱小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谴责拿破仑侵略与暴政的作品。他许多著名的十四行诗写于1802年。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终于继承到父亲的部分遗产,趁着英法之间暂时停战的机会,在多萝西陪同下去了法国,会见了他从前的恋人安妮特·伐隆和女儿卡罗琳。双方怀着友好的情谊了却了这段姻缘。十四行诗《这是美好的黄昏》便写于此时,记载了诗人当时在法国的心情。回国后,他与自幼相识的湖区姑娘玛丽·赫钦森结婚。不久,又在多萝西和柯勒律治的陪同下徒步游历苏格兰。这一时期他创作颇丰,写下了《孤独的收割者》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还开始写通常被称为《永生颂》的他最负盛名的《颂诗:忆幼年而悟永生》。他还对《抒情歌谣集》的前言做了扩充。然而此时他在这诗集上受到的责难仍多于赞扬。
“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
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
高高地飞越峡谷和山巅;
忽然我望见密密的一群,
那是一大片金黄色水仙;
它们在那湖边的树荫里,
在阵阵微风中舞姿飘逸。
像银河的繁星连绵不断,
辉映着夜空,时暗又时亮;
水仙就沿着那整个湖湾,
望不到尽头地伸向前方;
我一眼望去便看到万千—
在欢舞中把头点了又点。
闪亮的水波在一旁欢舞,
但水仙比水波舞得更欢;
同这样快活的朋友相处,
诗人的心灵被欢乐充满;
我看了又看,当时没领悟
这景象给了我什么财富。
因为有时候我心绪茫然
或冥思苦想地躺在榻上,
这水仙会在我眼前闪现,
把孤寂的我带进极乐乡——
这时我的心便充满欢欣,
并随着那水仙舞个不停。
1804年3月?—1807年4月?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
住在野鸽泉的近旁;[1]
这姑娘生前没有谁夸赞,
很少人曾把她爱上。
一朵半遮半掩的紫罗兰,
开在长青苔的石旁!
美好得像颗星孤孤单单,
在天上闪闪地放光。
活着时谁知道她在人间,
更有谁知道她夭亡;
但露西已在坟墓里长眠!
对我呀世界变了样!
1798年10月?—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