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編輯推薦:
拓展自我认知、实现自我进化,培养创新思维,识破创造力本质,伊格曼“自我进化”系列重磅推出!
解剖人类创造力突破的核心法则,让你在ji速时代拥有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本书揭秘了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法则——3B法则: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融合(Blending)。3B法则为创造力提供了可依赖和参照的框架、图景,掌握这3点,你就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好创意。这是一本从事创新工作之人的进化之书,缺乏创意之人的开窍之本,所有人都能从中学会如何创造。
全球炙手可热的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科学顾问联手音乐大师,一次艺术与科技的碰撞
伊格曼是全球炙手可热的脑科学家,大热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而安东尼是莱斯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美国知名音乐大师。两人从脑科学、建筑学、商业、文学艺术、产品设计、教育等领域,引领读者共同探索创造力的来源,并强调了合作与互补。这样的组合,使得本书更具有普适性和思想深度。
每个关心创新想法与创意之人的不可不读之作
如果你是企业管理的一把手,你能从书中找到使组织实现创新、激活员工创意的方法;如果你是企业白领,《三磅褶皱的
內容簡介:
人的大脑如何进行创造性思考?
如何获得源源不断的好创意?
什么样的创新产品可以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
组织如何做才能在创意经济时代,获得优势?
在《三磅褶皱的创造力》中,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科学顾问携手美国知名音乐大师,提纯人类创新史,揭示了创造力突破的核心法则。在近200个创新案例中,你可以看到,人类如何运用创造力实现飞奔,雄踞万物之/首。
《三磅褶皱的创造力》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类创造力何以产生,以及大脑进行创新思考的独特方式。作者结合近200个商业、科技、艺术、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创新案例,清晰而透彻地阐述了创造力的核心——“3B”法则: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融合(Blending)。通过运用创造力“3B”法则,无论组织或个人,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不仅讲述了如何产生创新,更告诉你如何让你的创新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并分析了创新者应该具备的4种思维特征,从而帮你更全/面和彻/底地完成创新领域的“自我进化”。
關於作者:
【美】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
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在《自然》《科学》等期刊发表120多篇学术论文,是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法学等方面的领军人物。 获得美国神经科学学会颁发的年度科学教育者奖,并获古根海姆学者奖、通信领域蕞高荣誉克劳德·E·香农奖、麦戈文生物医学传播杰出奖等诸多奖项。
两家知名科技公司BrainCheck、Neosensory的联合创始人,研发出诊断神经认知障碍等疾病的相关软件,以及帮助听觉障碍者获取声音信息的腕带,后者获得《快公司》“改变世界创意大奖”。
大热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执导的电视节目《大脑的故事》获艾美奖提名。著有多部风靡全球的科普畅销书,其中蕞新力作《粉红色柔软的学习者》获普利策奖提名,《死亡的故事》惊艳英美文坛,被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并改编成歌剧和电影。被意大利Style杂志评为蕞聪明的创意人之一。
【美】安东尼·布兰德(Anthony Brandt)
莱斯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曾两次获得美国室内音乐协会(Chamber Music America)与美国作曲家、作词家与出版商协会(ASCAP)所设立的音乐大奖。
目錄 :
推荐序 柔以克刚的三重智慧
洪波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为先书院院长
第一版序 献给中国读者
中文版序 开启大脑奥秘的探索之旅
前 言 NASA 和毕加索教给我们的创造力
大脑褶皱里的奇妙世界
01 创造力与生俱来
假如今天与僵尸共进晚餐,你有什么计划?
为什么人类不会像海鞘一样选择吃自己的大脑?
如果达尔文目睹了物种的起源,会有什么反应?
02 大脑改造所有已知
被闪电击中的整形外科医生怎么会突然开始作曲?
为什么目睹同一场车祸,每个人回忆的内容却不尽相同?
你在视频网站上选择的高清版本视频,真的是百分之百高
清画质吗?
第二部分 解锁大脑中的创造力“3B”法则
03 法则 1:扭曲
如何通过扭曲时间来克隆尼安德特人?
为什么莫奈画的同一座日式桥,看起来却完全不一样?
如果把自己送去 100 年后的未来,我们能听懂多少曾孙们的对话?
04 法则 2:打破
电影导演如何打破时间流,形成蒙太奇式的电影语言
为什么人们提及婚姻时会说“执子之手”?
机器人 CoBot 的处理器过载时该如何修改算法?
05 法则 3:融合
如何能从山羊产的奶里获得蜘蛛丝?
混凝土中加入细菌竟能产生“可自愈”的能力?
如何将几便士的小孩玩具变成方便的验血器材?
06 触不到的创造力边界
为什么 17―18 世纪,法国的花园具有清晰的对称轴线与修剪整齐的布局,而英国的花园则有着曲折迂回的小径和自由生长的绿植?
贝多芬为什么说《大赋格》是唯一值得演奏两次的乐章?
复杂度在 20% 的图案为什么会引起大脑最强烈的反应?
第三部分 脑力激荡的 4 种思维方式
07 打破传统才有新可能
400 名艺术家竟然报名“被拒作品沙龙”?
披头士乐队的《白色专辑》如何打破乐队传统?
斯特拉季瓦里乌斯琴缘何退下小提琴神坛?
08 增加可选项才有新突破
你知道花生的 100 种“打开方式”吗?
如何从 10 000 种变种中找到最佳药物分子?
为什么世界上的第一块怀表没有钟摆?
09 从原点发散才有新价值
爱因斯坦设计的罩衫有什么特别之处?
达·芬奇笔记中的“理想城市”为何无法成为现实?
降落伞的发明为什么比初次构思晚了 500 年?
10 容忍风险才能有创新
“直通天堂的特快车”是如何制作的?
为什么“新可乐”在问世 77 天后还是改回了最初的配方?
比爱迪生早 79 年想到电灯泡的戴维为何没有成为发明者?
第四部分 将创造力注入组织
11 引领创新的公司从何而来
失败率高达 90% 的生物科技企业该如何存活?
为什么说概念车的设计中藏着一家车企的可能性?
办公区域为什么不建议设计石料类的设施?
12 当学校是一片有创造力的土壤
为什么曾经的打铃模式不适用于现在的学校?
利希滕斯坦和毕加索分别创作的“公牛系列”为什么会有巨大差异?
为何数学家阿达·洛韦拉塞提出计算机编程原则时使用了化名?
结 语 用创造力通向未来 / 257
致 谢 / 263
译者后记 / 265
內容試閱 :
NASA 和毕加索教给我们的创造力
1970 年,在阿波罗 13 号发射两天后,船体的氧气罐发生爆炸。因爆炸产生的碎屑散布在太空,船体也遭到损坏。“休斯敦,我们刚刚有麻烦了。”宇航员杰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用军人般淡定的语气向控制中心汇报。当时,数百人聚集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后文简称 NASA)的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力争解救被困在外太空的 3 个人。
宇航员距离地球超过 32 万千米,燃料、水、电和空气即将被用完,找到解决方案的希望几乎为零。但这些不会改变 NASA 控制中心负责人吉恩·克兰兹(Gene Kranz)的节奏。他对控制中心的全体人员说:
当你们离开这个房间的时候,一定要带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宇航员们就要回家了。我不关心可能性有多小,我也不在乎之前是否做过这样的事情……你们必须相信,人民也必须相信,宇航员们就要回家了。
控制中心如何才能实现这个诺言?工程师早已把整个任务模拟到分毫不差:阿波罗 13 号进入月球轨道的时间、部署登月舱的时间以及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的时间。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放弃事先演练好的剧本,重新来过。控制中心也预先做好了中止任务的准备,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船体的主要部分状态良好,并且登月舱可弃。然而,事与愿违,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服务舱因爆炸被毁,指挥舱在漏气,电量也所剩无几,只有登月舱还在运
作。NASA 设想了很多种故障的可能,唯独没有想过这一种。
工程师们很清楚,从这样一个金属舱中营救 3 名宇航员,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金属舱以 4 800 多千米的时速冲入太空,里面维持生命的装置正在失灵。而在当时,先进的卫星通信系统和专用台式电脑还远未出现,工程师们只能依靠计算尺和笔来找到可以放弃指挥舱,并把登月舱变成搭载宇航员回家的救生艇的方法。
工程师决定将问题逐一攻克:首先是计划返回地球的路线,然后研究如何在节省能量的前提下控制并驾驶宇宙飞船。但是,机舱那边的情况持续恶化。在陷入危机后一天半的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就会使在那个狭小空间里的几个人陷于危险境地。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宇航员就会在几小时内窒息。登月舱虽有一套过滤系统,但是所有的圆柱形过滤条都已经用光了。唯一的选择就是把遗弃的指挥舱中还没用过的过滤罐抢救出来,然而,那些罐子是方形的,这给抢救增加了难度。怎样才能把一个方形的过滤罐放到一个圆孔中呢?
控制中心的工程师们很快想出一个方法:从舱内的存货入手,把一个塑料袋、一只袜子、一张硬纸板,还有压力服上的一条软管拼凑在一起,并用胶带绑起来,设计出一个适配器。他们让宇航员把飞行计划文件夹的塑料封皮撕下来,把它当作一个漏斗,这样一来,空气可以通过它进入过滤器。之后,工程师又让宇航员把本该在月球漫步时穿在太空服里面的塑封发热内衣拽出来。接着,根据地面上的指示,宇航员把发热内衣丢掉,只留下塑料封皮。就这样一片接着一片,宇航员们把临时过滤器组装了起来。
很快,舱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回到了正常水平,这让所有人都暂时松了一口气。但其他挑战接踵而至,阿波罗 13 号正临近整个任务中最危险的“再入”(Re-entry)A过程,同时还面临着指挥舱中的电能即将耗尽的危险。当初在设计航天器时,没有人设想过有一天指挥舱会需要靠登月舱来充电。按照常理,这应该是反过来的。依靠咖啡因和肾上腺素的刺激,控制中心的工程师们赶在航天器进入大气层之前的最后阶段想出了利用登月舱中的加热器电缆给指挥舱充电的办法。
电池一充满电,工程师们便指导宇航员斯威格特发动指挥舱。斯威格特在航天器里按照指令连上电缆,接通逆变器,调整天线,拨动开关,激活遥测系统,完成了一套他从未训练过,也未曾想象过的启动程序。面对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工程师们即兴发挥,找到了全新的应对方案。
1970 年 4 月 17 日破晓前,此时距陷入危机已经 80 多小时了,宇航员们准备最后降落,地面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在进行最后的检查。当宇航员进入大气层的时候,航天器的无线电信号中断了。事后,克兰兹回忆当天在控制中心大家的反应:
到现在,一切都不可逆转了…… 整个控制室陷入了沉默,只剩下电子设备和空调的嗡鸣声及打火机时不时开合盖子的响声…… 每个人就像被拴在自己的控制台上一样,一动不动。
一分半钟后,“阿波罗 13 号安全了”的消息传到控制室。
工作人员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一向坚忍的克兰兹也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前移到 1907 年。当时,一个名叫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年轻画师意外收获了一笔钱财,这使得他能够在贫困潦倒的时候购买到一张大油画布,并开始创作妓院妓女的肖像,以未经修饰的视角来看待性,让作品充满了挑逗性。
毕加索从炭笔素描开始,画人像、人体,还有景物。在最早版本的作品中,有一名水手和一名医学生。但毕加索决定把男性从画布中移除,只把 5 位女性当作绘画的对象。毕加索尝试描绘了人物不同的姿势和位置,又否定了其中的大部分。在打了成百上千次草稿之后,他决定正式在那张大油画布上作画。一天,他邀请他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其他几位朋友来看这幅还在创作中的作品。而他们的反应让毕加索很失望,以至于他有几个月都没碰过那幅画。但最终,他还是在暗地里继续进行创作。
毕加索把创作妓女肖像的过程看作一次对自己以往绘画方式的“驱魔仪式”:在这幅画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他离自己早期的作品风格就越远。当他再次邀请人们来看这幅画的时候,他们对画作的敌视态度只增不减。他想把这幅画卖给他最忠实的买家,但是这一次,这些买家也嘲笑这幅画的前景。因为害怕毕加索的精神错乱,朋友们都疏远他。毕加索对此感到非常沮丧,他收起了这幅画,把它放进了柜子里。
9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幅画才最终被公开展出。策展人用《亚维农少女》(Les Demoiselles d‘ Avignon)作为这幅画的标题,来替代最初的《亚维农妓院》(Le Bordel d’ Avignon),以减轻它对公众的冲击。但是,评论家对这幅画褒贬不一, 一名评论家嘲讽道:“这群立体主义者不等战争结束,就又要向良知宣战了……”
但是,这幅画的影响力之后不断增加。几十年后,当《亚维农少女》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时候,《纽约时报》的一名批评家写道:
这幅由 5 个扭曲的裸体人像组成的作品,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是罕见的。画笔一挥,这幅画不仅挑战了过去的艺术,也不可阻挡地突破了今天的艺术。
美术史学家约翰·理查森(John Richardson)之后写道:
《亚维农少女》这幅画……使人们能够用新的视角、新的思想和新的意识来看待事物……是 20 世纪第一幅名副其实的杰作,是现代运动的主要导火索,也是 20 世纪艺术发展的基石。
那么,是什么使得毕加索的作品如此具有原创性?答案就是,他改变了欧洲画家打了几百年的幌子——忠于生活。在毕加索的画笔之下,人的四肢是扭曲的,5个人像仿佛是用5种不同的风格来画的,其中两个人的脸像是戴了面具。在他的画中,人看起来已不完全像人。毕加索的画一下子削弱了西方世界一直以来关于美、端庄和真实的观念。《亚维农少女》代表着对艺术传统最猛烈的打击之一。
这两则故事的共同点在哪里呢?乍看起来,并没有很多。营救阿波罗 13号是靠协作完成任务,而毕加索的作品是自己一个人创作的;NASA 的工程师与时间竞赛,而毕加索用了好几个月才把想法付诸画布之上,又等了近 10 年,他的作品才得以公开展出;工程师们并不追求原创,他们的目标是找到一个具有功能性的解决方案,而“功能性”恰恰是毕加索最不想要的,他的目标是创作出前所未有的作品。
但是,NASA 的工程师和毕加索的行为所经历的认知程序是一样的。这种程序不仅适用于工程师和画家,对发型师、会计、建筑师、农场主、鳞翅目昆虫学家,或者其他任何进行创造活动的人来说都是适用的。他们这些打破常规的新办法、新突破,都是大脑中程序运作的结果。人类的大脑并不像录音机那样只是被动接收、记录数据,它还能不断地处理、加工所接收到的感官数据。这种脑力劳动的果实便是对已知世界的更新。我们周遭的一切——街灯、交响曲、法律、十四行诗、义肢、智能手机、摩天大楼、风筝、笔记本电脑、自动驾驶汽车等,都是大脑的基本认知系统在吸收周围的环境数据后制造出的新产品。
不仅如此,人类还可以利用大脑,通过发明自修复混凝土、可移动建筑、碳素纤维小提琴、可降解汽车、微型航天器,以及对未来的不断重塑,来塑造明日世界。但是,正如大型计算机程序在电脑中安静地运作一样,创造力也在不能被直接感知的幕后工作。
每天在大脑内部运作的程序是有它的特别之处的。人类的确是庞大动物物种谱系中的一员,但是,奶牛为什么不能编舞?松鼠为什么不能设计通往树顶的电梯?短吻鳄为什么不能发明快艇?……这是因为在人类大脑运作的程序中,产生了一种进化调节,这种调节不仅可以使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还可以让我们进行假设性创造。
这本书讲的就是人类大脑这个创造性的程序:它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人类会拥有它?人类用它创造了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往何处?我们将通过本书展示对突破本身期望的追逐是如何使人类拥有超凡创造力的。在回顾艺术人文和科学技术的画卷时,我们将会看到,创新是如何把各个学科领域串连起来的。
正如创造力在人类近几个世纪的文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样,它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是基石般的存在。从日常生活到学习、工作,我们正一同迈入一个不断改变的未来。在短短几十年中,我们已经由制造经济过渡到信息经济了。但是,这并不是终点。现在,电脑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使得人们可以解放自己,去做别的事情,而我们也能从创意经济中或多或少地瞥见未来的模式。
当笔者还在学校读书时,合成生物学家、应用程序开发者、自动驾驶汽车设计师,还有多媒体工程师,这些职业还没有出现,但是现在,他们是未来的开路先锋。而 10 年以后,我们的工作与现在正在做的,也会大有不同。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不断加速的变化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量:认知灵活性。我们从经验中提取“原材料”,进行处理,并生成新的产物。由于我们拥有超越所学到的事实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可以洞悉自身所处的大千世界,还能够想象其他可能的存在,我们能够从事实中发展出想象力,精通“是什么”,会预想“如果……会怎样”。
在这样一个不断进行自我重塑的世界中成长,我们需要了解:在创新的时候,我们的脑子里发生了什么。通过学习那些推动新点子生成的工具和策略,我们可以展望遥远的未来,而不是拘泥于过去。
然而,学校系统并没有表现出对创新的重视。创造力是青少年探索和表达自我的驱动力,却由于学校更重视熟练训练而受到阻碍。侧重创造性学习更多的是社会趋势的一种反映。与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学生相比,老师们更喜欢乖巧的学生,因为前者常常被看作捣蛋鬼。近期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美国人更希望孩子尊重长辈而不是独立,循规蹈矩而不是拥有好奇心,行为规范而不是富有创造力。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就需要重新调整优先顺序。在这样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以往的生活和工作规则不可避免地会被淘汰,我们需要为孩子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新生事物打好基础。年轻人大脑中运作的认知程序与NASA 的工程师和毕加索的大脑中的并无差异,但是年轻一代的大脑还需要更多的训练。均衡的教育不仅要传授技术,还要培养想象力。几十年后,当学生们高高抛起学位帽,走向家长无法预见的世界的时候,这样的教育所带来的回报就能够显现出来了。
本书的作者之一安东尼·布兰德是一位作曲家,另一位作者是大卫·伊格曼,一位神经学家。两个人已经是多年的好友了。几年前,安东尼根据大卫写的《奠基之母》(The Founding Mothers)创作了清唱剧《母性》(Maternity)。在《奠基之母》中,大卫追溯了历史上造就世界的伟大母亲们。一起工作为两个人探讨创造力提供了机会,规避了之前各自为政的局限性。
数千年来,艺术为人们直接通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搭起了桥梁,它不仅使人们了解到自己想了些什么,还让人们知道自己是如何想的。在人类历史中,没有哪一种文化是脱离音乐、视觉艺术和故事而存在的。与此同时,近几十年里,脑科学在认识人类行为背后的无意识动力上有了很大的进展。笔者逐渐意识到,我们的观点可以为理解创新提供一个并行的视角,这也恰恰是这本书的内容。
创造不是凭空而来
2007 年 1 月 9 日,史蒂夫·乔布斯穿着牛仔裤和黑色高领毛衣,站在 MacWorld舞台上。“每隔一段时间,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就会改变一切,”他宣称, “今天,苹果公司将彻底改造手机。”即使经过多年的猜测,苹果公司的 iPhone 依然像一个启示。没有人见过这样的东西:一个单手可以拿住的设备,既可以 通信,也可以播放音乐,还可以当作个人电脑来使用。媒体称赞它具有开创性, 很神奇。iPhone 的出现标志着伟大的革新:它们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新奇的电子设备究竟是怎么被构想出来的。
事实上,创新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是发明族谱上的最新分支。研究员比 尔·巴克斯顿(Bill Buxton)几十年来一直在收集技术设备,从这些收藏品中, 他可以看到一条长长的 DNA 系谱指向现代的各种物件和发明。回想一下 1984 年上市的卡西欧 AT-550-7 腕表,它的特点之一就是拥有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指在 表面上滑动并进行调整的触摸屏。
而在这款腕表出现 10 年后,同时也是 iPhone 出现的 13 年前,IBM 就在 手机上添加了触摸屏。
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西蒙(The Simon),它既有手写笔,也包含了一些基本的应用程序。它可以发送和接收传真、电子邮件,并且有世界时钟、记事本、日历和联想输入法。不幸的是,没有多少人买。为什么?
部分原因是它的电池只能维持一个小时,部分原因是当时的手机话费太贵,还有部分原因是,当时没有出现对应的应用程序生态系统。但就像卡西欧的触摸屏一样,西蒙把它的“遗传物质”留在了基于“从天而降”的灵感而设计出来的iPhone上。
在西蒙出现的 4 年后,“数据漫游者 840”(Data Rover 840)问世了,它是一款掌上数字助理,有一块触摸屏,使用者可以用手写笔在 3D 屏幕上导航。联系人列表可以存储在内存芯片上,可随处携带。这表明移动计算处理技术在慢慢站稳脚跟。
在浏览自己的收藏品时,巴克斯顿指出了很多为电子工业铺平道路的设备。1999 年掌上电脑 Palm Vx 的问世,确定了时至今日我们仍在追求的设备的“纤薄”原则。巴克斯顿说:“它确立的这个概念促使了今天像笔记本电脑这样的超薄设备的产生。眼前这些设备的灵感来源在哪里?它们就在那儿。”
这些设备一步步地为乔布斯“革命性”的产品奠定了基础。所以说,iPhone的诞生并非凭空而来。
乔布斯宣布 iPhone 问世的几年之后,作家史蒂夫·奇钦(Steve Cichon)买了自 1991 年起的《水牛城新闻》(Buffalo News),来探究这些年发生的改变。在头版页面,他找到了无线电用品商店 Radio Shack 的广告。
奇钦发现了一件好玩的事情:报纸页面上的每一个物件都被他口袋里的iPhone 替代了。就在 20 年前,买家要花 3 000 多美元来购置所有这些硬件;而现在,他们只需花费原先一小部分的钱及 100 多克的材料设备,就可以摆平那些事情。这则广告也可以被看作 iPhone 的家谱图。
巴克斯顿观察到,突破性技术并不是从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而是那些发明家“根据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最好的点子即兴发挥出来的”。他把 iPhone 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比作设计界的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A。吉米·亨德里克斯经常在作品中“引用”其他音乐家的作品。“如果你了解并关注历史,你就会更加喜欢吉米·亨德里克斯。”巴克斯顿说。
无独有偶,科技史学家乔恩·格特纳(Jon Gertner)也这样认为,他写道:
我们通常认为,发明是在灵光一现中产生的,在某个尤里卡(eureka)时刻 ,发明家就茅塞顿开了。但事实上,技术上的巨大飞跃很少能找到一个精确的原点。起初,可能是一群人或一些想法不知不觉地汇聚在一起,在之后的几个月、几年或几十年里,发明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人们的动力越来越足,同时还会获得来自其他想法和参与者的帮助,长此以往,发明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就像钻石一样,创造是在历史凝炼成绝妙的新形式的过程中产生的。我们用苹果公司的另一个突破――iPod 进行解释。
20 世纪 70 年代,盗版是唱片业的一个大问题。零售商可以将未售出的唱片寄回唱片公司,以获得退款。许多人钻了这个空子,转而寄回仿冒品。1981年 10 月,歌手奥莉维亚·牛顿 - 约翰(Olivia Newton-John)的专辑《身体接触》(Physical)制作了 200 万张唱片,虽然专辑在排行榜上高居榜首,销量很可观,但是居然有 300 万张专辑被退回,真让人瞠目结舌。如何制止这种猖獗的欺诈行为?
英国发明家凯恩·克雷默(Kane Kramer)想到了一个点子:他要找到一种方法,通过电话线路数字化地传输音乐,同时店内的机器能够定制每一张专辑。但随后克雷默发现,机器笨重的外形可能是不必要的:与其把音乐转化为模拟信号,为什么不直接保留数字格式的音乐,并设计一台可以播放它的便携机器呢?他绘制出了一个便携式数码音乐播放器 IXI 的示意图。IXI 上有显示屏和用于播放曲目的按钮。
克雷默不仅设计了这款播放器,还预见了一种全新的可无限存储、无须仓库、可分享数码音乐的方式。披头士乐队的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是他的首批投资者之一。但是克雷默的音乐播放器有一个致命缺点:它的存储空间太小,只能放一首歌。
苹果电脑的工程师们紧紧抓住了克雷默这个富有前瞻性的想法。2001 年,即克雷默最初的点子诞生的 22 年后,苹果公司首次推出了一个带有环形滚动轮、外壳材料更光滑、内存和软件都更先进的 iPod。
史蒂夫·乔布斯后来说:
创造就是把事物联系起来。当你问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人是怎么做到的,他们会感到内疚,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做什么。他们只是在看到一些东西一段时间后,可以很敏锐地将之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合成新的东西。
当然,克雷默的想法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索尼随身听给他的灵感。索尼随身听的发明基于 1963 年出现的盒式磁带,而盒式磁带的产生基于 1924 年的盘式磁带。
因此,回溯历史,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先于它的发明创新中出现的,这就像是一套逐渐进化着的生态系统。
人类的创造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我们利用经验和周围的原材料来重塑这个世界。在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同时,我们也会为下一步的发展找到出路。通过收集的电子产品,巴克斯顿总结道,一个新点子要想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通常需要 20 年。
“如果我说的是可信的,”他对《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说,“那么同样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 10 年任何可能达到 10 亿美元规模的行业,都已经存在 10 年之久了。”这完全改变了我们认识和理解创新的方式。没有突如其来的发明创造,只有通过勘探、开采、提炼及打磨,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回想一下本书一开始讲到的例子。为了营救受损的阿波罗 13 号,NASA 的工程师们不断反省他们已知的东西。飞船在几十万千米远的外太空,所以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建立在宇航员可以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
NASA 的工程师们有飞船上所有东西的清单,也有先前执行阿波罗任务的经验,同时,还有过多次模拟救援的经历。正是利用这些已有的知识,他们制订了救援计划。吉恩·克兰兹后来写道:
现在,我对在任务开始之前花费的那些时间充满感激……尽可能地探索所有能想象到的应对飞船故障的解决方法。因为这些努力,我们知道,情况危急时,可以利用指挥舱中的救生水、汗水浓缩液甚至是宇航员的尿液来代替登月舱冷却系统中的水。
正是工程师们的集体经验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原材料。他们夜以继日地将想出来的各个点子在训练用的飞船复制品上进行测试,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他们利用已有的数据即兴发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现有的想法的“挪用”推动了创造的进程。亨利·福特(Henry Ford)以批量生产的 T 型汽车(Model T)革新了汽车产业。而在 1908 年之前,生产一辆新车是很费劳动力的:每一辆都是精心地将不同零件安装在不同位置上定制而成的。福特的创新在于,将整个生产过程变成了流水线,制造和组装都可以在同一个标准下完成:铁矿石、木材和煤炭在工厂的一端装载,T 型汽车从工厂的另一端产出。他的流水线改变了汽车制造的方式。
福特曾说道:“流水线使得待加工的产品移动,工人在原地进行作业,而不是让工人围着固定不动的产品进行作业。”由于这项革新,汽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生产出来。就此,一个庞大的新产业诞生了。
就像 iPhone 一样,我们也可以追溯福特流水线创新的漫长发展脉络。发明家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在 19 世纪早期为美军提供了可互换零件的概念:其他武器上的零件也可以用来修复受损的来复枪。对福特来说,这种可互换零件的想法是一个福音,这样一来,零件就可以批量生产,而不用为单辆汽车量身定做了。20 世纪的烟草工厂通过一系列有序的组装步骤进行流水生产,提高了生产速度。福特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进行效仿。
福特后来说:“我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仅是把其他人经过几个世纪工作形成的东西进行改造,再运用到了汽车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