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南京鸡鹅巷53号,是军统最初发家的地方,戴笠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连个像样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戴笠的拜把子兄弟胡宗南就把鸡鹅巷的一处房产让给戴笠。解放军进城后,第三野战军后勤政治部文工团就褫夺了戴公祠的房子。解放军入住后,厅堂里还供着戴笠的大照片和蒋介石题写的挽联。三野后勤政治部文工团解散后,明故宫教练场成了华东军区解放军剧院,里面一排排的半圆形铁皮顶的简易房子,据说是日本人建造的马房。出了教练场,往右一拐,就是今天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宫殿建筑,当时叫“西宫”,对面的仿古建筑即“东宫”,是后来的南京军区档案馆……全书细数南京老巷裆的前世今生、沧桑巨变。
|
內容簡介: |
南京的老巷裆、老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胡宗南第一师驻京办事处如何成了戴笠的发家之地戴公祠,1949年后又如何成为第三野战军后勤政治部文工团办公和居住地,大方巷白崇禧公馆,如何成为李宗仁到南京竞选副总统时居住地,1949年后如何成为南京军区政治部的第三幼儿园……
|
關於作者: |
王晓华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民国史专家。先后发表专著《多棱镜下的蒋介石》《塞外雄风——西北军传奇》《吃在民国》《民国子午线》《民国军服图志》等专著;近年来有《黄埔恩怨》《黄埔军校的将帅们》《肃奸》《蒋介石家事与国事》《下野——最后的权谋》《将军在黎明前死去》《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上中下三册)《国殇第三部——国民党正面战场空军抗战纪实》《国殇第七部——国民党正面战场海军抗战纪实》《国民党十大悍将》《天下南社》《汉奸大审判》《汉奸现象剖析》《孙传芳的一生》《老戏骨——从候场到谢幕》《黄埔军魂戴安澜》等。2018年有小说《老杆子》出版,地道的南京味很受读者欢迎。
在央视主讲《民国风云大案》《审判大汉奸》《中国战区大受降》等系列节目。曾任央视《客从何处来》《台海记忆》《中国影像方志》《国家记忆》等栏目顾问与嘉宾。
|
目錄:
|
目 录
上编:旧时王谢堂前燕
002 序: 从鸡鹅巷到大方巷
006 一、大方巷考
009 二、马路修在大方巷口
013 三、大方巷居民看大出殡
020 四、“倪半仙”名声大噪
030 五、对面街上出大事了
043 六、“古堡”中的修女
051 七、“小泥鳅”大战李玛利
056 八、“七君子”大方巷看“老狗”
067 九、马相伯称赞杜重远
078 十、秦所长五条巷寻荷花
081 十一、南京,枪毙汉奸十八名
091 十二、大方巷白崇禧测字
094 十三、廖耀湘米店脱险
099 十四、大方巷广场大屠杀
108 十五、“倪半仙”逃进国际安全区
116 十六、保护难民的“纳粹分子”
124 十七、“南京自治委员会”
131 十八、“小泥鳅”夯死了日本兵
136 十九、五条巷谍影
144 二十、“小泥鳅”为民报仇
147 二十一、新六军出现在南京街头
150 二十二、白鹭洲的艳尸
154 二十三、死者家住大方巷
159 二十四、疑犯家在大方巷
168 二十五、堂兄奸杀堂妹
172 二十六、朱克明自杀
175 二十七、案件不了了之
179 二十八、郭沫若来到大方巷
183 二十九、费德林与郭沫若的友谊
186 三十、白崇禧回到大方巷21 号
190 三十一、白家唯一的“全家福”
193 三十二、大方巷21 号让给李宗仁做竞选办事处
197 三十三、“倪半仙”扶乩
202 三十四、人算不如天算
206 三十五、人去楼空
209 三十六、大方巷14 号,参议员联合会
212 三十七、五条巷15 号,胡蕴华住宅
下编:飞入寻常百姓家
220 序: 平常巷陌
222 一、换了人间
227 二、大方巷14号,三野后勤供给部大楼
231 三、大方巷新居民
238 四、“前线”三团进驻大方巷
240 五、大年夜“红烧肉”
242 六、我送父亲进“牛棚”
245 七、“窃书不为贼”
248 八、大方巷56号轶事
255 九、五条巷老虎灶
266 十、五条巷48号的恋爱故事
271 十一、日本阿婆和她的女儿
276 十二、五条巷17号的变迁
279 十三、五条巷6号是魏修徵的老宅
283 十四、“六号门”记忆点滴
287 十五、挹华里15号的回忆
297 十六、我的上海路小学
300 十七、我的“艺术”生涯
303 十八、挹华里2号的萝卜头
309 十九、刘宝珍大战“游击队”
313 二十、义仆钱阿姨
316 二十一、主家遭难,保姆承担
326 二十二、钱阿姨之死
329 二十三、青青的老鸦阿姨
333 二十四、巷裆里的小店
340 二十五、挹华里7 号往事
344 二十六、7 号院大火与《渔人之家》
352 二十七、户口本的故事
356 二十八、五条巷17 号来了“金童玉女”
362 二十九、我的老师和同学
368 三十、宫子丕自杀
377 三十一、大方巷的长征队
383 三十二、半夜请罪
385 三十三、我们在蔡永祥连队
388 三十四、食物中毒与长征结束
392 三十五、龙头二胡的故事
396 三十六、我和“前线”三团的演员同台巡演
401 三十七、丁老头
410 三十八、最后的“钉子户”
413 跋: 余音袅袅,绕梁三匝
|
內容試閱:
|
从鸡鹅巷到大方巷
1949 年的春夏之交,我的父母从苏州参加了第三野战军后勤政治部文工团,来到了古城南京。听父母说,开始他们住在鸡鹅巷53 号,俗称戴公祠。
戴公祠就是军统最初发家的地方,原来是胡宗南第一师驻京办事处。1931 年,戴笠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连个像样的办公地点都没有,用一句南京话说:不成猴子耳朵。他的拜把子兄弟胡宗南就把鸡鹅巷的一处房产让给他,这是一处两进的院落,前院送给戴笠联络组,白天当办公处, 晚上这些人就打地铺,横七竖八地睡在上面。后院是戴笠家属的住所。前后不插门。1946 年3 月17 日,戴笠在岱山摔死以后,这里就成为纪念戴笠的戴公祠。
解放军进城后,第三野战军后勤政治部文工团就褫夺了戴公祠的房子。听我妈说,他们住进来时,厅堂里还供着戴笠的大照片和蒋介石题写的挽联,被他们当垃圾随手扔了出去。
戴公祠里的文工团男女团员十几个人都睡在一间大屋里面,打地铺, 中间有两条白单子拉着。了一天的年轻人,挡不住青春的躁动和口水仗。
一年后稳定下来,结过婚的人可以搬出来住。爸妈被分配在城佐营居住,一年后就有了我。当时文工团分成若干小分队要下部队和工厂慰问演出,我在半岁时就成为保育院资格最老的一员。
1953年,三野后勤政治部文工团解散,我爸妈又被调去华东军区解放军剧院工作。我们家搬到明故宫教练场,就是后来的军区体工队所在地,那时明故宫东、西两边还没有开路,规模比现在大得多,里面有一排排上面是半圆形铁皮顶的简易房子,据说是日本人建造的马房,被称作“铁皮房”。经过改造,中间是个长长的过道,两边隔成一家一户的小间。窗子极矮,只有一米多高,大人一迈腿就可以进出。那年夏天,我二弟刚出生,满身满头都是脓头毒痱子,像癞蛤蟆一样。
出了教练场,往右一拐,就是我后来的工作单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宫殿建筑,当时叫“西宫”,左手出来一里路也有相同的仿古建筑,叫“东宫”,即后来的南京军区档案馆。
马路对面就是明故宫机场。在教练场就能看到飞机的起落,三岁的我在大院里玩耍时,只要听见飞机引擎巨大的轰鸣声,便吓得双手抱头,哭着喊着往家跑,钻到床底下不出来。
1955年,解放军剧院易名为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从教练场搬到大方巷14号,我们家也搬到五条巷6号,大人们管这里叫“六号门”。红洋瓦小楼房,三楼有老虎窗,每家一两间房,整个院子其实就是一大家子,你家我家随便串,就跟自己家一样。
大方巷14号位于五条巷口斜对过,前线三个团都在一栋南北走向的长长的三层大楼里:南头是话剧团,中部是歌舞团,最北头是歌剧团。话剧团大楼外左手有一个边门,出去就是军人俱乐部电影院。歌剧团楼外就是军人俱乐部的露天剧场所在地。歌舞团的小学员经常在俱乐部的草坪上下腰抬腿,我就见过后来差点嫁给了林立果的张宁在那里练功。
只要到晚上,话剧团传达室门口就围着一群“野孩子”,眼巴巴地看着我们自由出入,还有的跟着我们往里混,但总被传达室老倪伯伯提溜出来。
军人俱乐部在民国时期是国民政府立法院所在地,大门开在中山北路上,门牌105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军人俱乐部。那里是军人和前线三团孩子们的天堂,里面有展览室、小卖部、照相馆、室内球场、网球场、游泳池、溜冰场、露天剧场和室内电影院。大门口有士兵站岗,市民是进不去的。夏夜,我们最大的乐趣是去露天剧场混看电影,白天去捡撕了半拉的票根,每个发小手上都有五颜六色的一沓子票根,下午放学后便去票房看售票员卖什么颜色的票,向发小们发布消息,于是大伙不约而同地各自找相同颜色的票根出来。月上柳梢头,我们就去露天剧场,捏着半截票往里混,大多数时候都能混进去,但也有失手的,一旦被查出,票根一扔便撒丫子逃遁在夜色之中。
有时我们实在找不到相同颜色的票根,就找原伟华画票。他的爸爸原文兵叔叔是舞美大师,伟华造假几乎可以乱真。有一次南京军区体工队和江苏公安队球赛,原伟华画了几张票,不料,我爸看见了,从我手里要了一张。等他进室内球场时,一名负责验票的小战士发现了问题,和另一名小战士在灯下比对着,带着疑惑的表情窃窃私语,但也只能目送“首长” 坦然的背影却不敢拦下。
1959 年,我戴上红领巾时,作为奖励,我爸带我去露天剧场看电影。我故意高高地扬着票,检票员特意掰开我的手,一看是完整的一张,时间也对,于是悻悻地挥挥手,我得意扬扬地摆摆手。
室内电影院也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电影院不比露天剧场,把守得很严。于是我们另辟蹊径,用木头和竹子削刻成边门的“钥匙”,一般是开演后三五分钟,几个发小混进去,各自找个犄角旮旯,美美地看到终场。也有胆儿肥的时候,一下子进去了三十多个孩子,搞得台阶上都坐满了。
有时突然全场灯光大亮,原来是内部片,少儿不宜,于是我们被统统“清扫”出来。几十年后,军人俱乐部的功能变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图书卖场;再后来又统统被清退了。
我们家从五条巷6号门搬出后,又到了挹华里15号。搬家时,我爸妈抱着被褥和衣物,我和二弟用竹竿抬着一大团木工干活剩下的刨花卷,是用来生炉子的。那时的小巷里,路都是用大小不等的石头铺成,高低不平,两边是一窄溜的土路,只要不下雨,我们都沿着土路走,这样鞋子不至于被磨损太快,以免前头出生姜(指脚指头露在外面),后面露鸭蛋(指脚后跟露出来)。
大约在1965年,我家又搬到大方巷56号居住。这里也是两幢楼的大院,前一座楼是原苏联大使馆所在地。有一次,我三弟和几个孩子在三楼一间屋的墙壁缝里抠出一个圆形的刻着俄文的黄铜印章。
后院的楼原是白崇禧公馆。当年李宗仁到南京竞选副总统时,白崇禧将此处让给李宗仁居住。等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后,国民政府就代其另择傅厚岗一处花园洋房做官邸。
1949年之前,这里是前后两个院子,分别是56号和21号,中间有围墙隔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作为南京军区政治部的第三幼儿园,将围墙拆了,成为一个大院。后来幼儿园迁走了,此处成为话剧团家属院。
1968年秋,南京掀起上山下乡高潮,17岁的我去苏北插队,不久,二弟去了连云港东辛农场;1969年“九一八”时,爸妈带着三弟去了合肥的南京军区五七干校。我们家从此离开了大方巷的老房子。
但是,老巷裆的故事残留在城市的记忆中……
一、大方巷考
老南京嘴里的巷子,不叫巷子,叫巷裆,就是北京人嘴里的胡同。
巷子好理解,“裆”这个字在字典中专指:两条腿的中间,由于两条腿的分离而形成的一个形似锐角的空间,例如腿裆。南京土话中把巷子叫成“巷裆”,仔细品品——绝摆!
我家曾经住的那个巷裆位于南京城中心,离鼓楼很近,叫大方巷。巷裆不长,东西长六七百米,宽五六米,东头通中山北路,那是一条主干道。大方巷劈腿,有傅佐路、四条巷、五条巷,五条巷劈腿还有挹华里,挹华里又劈腿,最窄处只能过一个人,有点像小脚老太,两人要侧身贴面挤过去,豁然开阔,就是西桥,又是一条巷裆,直通宁海路,整个一个“破布烂棉花”。
大方巷在清代就存在,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老巷裆。这从“可园先生” 的著述中可寻到蛛丝马迹。
可园先生就是陈作霖(1837—1920),字雨生,号伯雨,住的地方叫可园,人称可园先生。《秦淮志》载:“可园在南干道桥西,陈作霖先生居此, 有寿藻堂,瑞花馆,地不甚广……”
陈作霖是我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编辑部工作时,老主编陈鸣钟的曾祖父。老陈家几代居住江宁,说明一下:明代叫南京,清代叫江宁,书香门第,簪缨世家,是正宗的“老南京”。
陈作霖的曾祖陈授,生于乾嘉时代,为诸生,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祖父陈维垣、叔祖陈维屏为同榜进士;父亲陈元恒中过举人。陈作霖四岁读书,先后肄业于钟山、惜阴书院。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应进士试不第,就放弃科考,专心于教育、文学和史志学,教了一辈子书,任过崇文经塾教习(老师)、奎光书院山长(校长)、上元和江宁两县学堂堂长等职。陈作霖之子陈诒绂中秀才,先后任南京中学堂、师范学堂教习近三十年,教学之暇从事乡邦文献撰述;陈诒绂独子陈祖同,1918年入北京大学深造,曾参与编纂《江苏通志》,编定《可园备忘录》;陈祖同之子陈鸣钟,历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民国档案》常务副主编,主编《清代南京学术人物传》等。陈氏家族以经学、文学、史学名家,绵延七世,纯正金陵文脉。
陈作霖和其子陈诒绂所作《金陵琐志九种》里有《石城山志》专门记述城西北地理情形:“由石头山(清凉山)东行,出蛇山,北至峨眉岭,岭侧有吉祥寺。……稍东经大佛寺,佛身长丈六,故名大佛。禅堂院中,有
木笔、海棠两大株,红白交错,诸天中香色世界也。”木笔就是辛夷,开花紫红,海棠如雪,因此两株花树红白交错,给人印象很深。殿中大佛一丈六尺(约5.3 米),有二层楼那么高,所以叫大佛寺,就位于后来的大方巷东口。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位于三牌楼的陆师学堂为金陵省城绘了一张新地图,名为《新测金陵省城全图》,图中就有五条巷、四条巷、三条巷、二条巷和头条巷,这五条巷裆的北头,有一条东西长的小路,但没有标出地名,应该就是大方巷,正对五条巷口有座大佛寺,为当时地标性建筑。
1903 年所绘金陵地图有大佛寺和五条巷、四条巷、三条巷等,也有大方巷,但称谓不是大方巷。
大方巷得名于1927 年以后,来源可能因为大佛寺的存在,取意大方广佛,所以叫大方巷。往西通周家桥、老菜市、西(仓)桥、古林寺;南头连接一条东西路,从头条巷一直经过蚂蝗岗再到虎踞关、清凉山。
二、马路修在大方巷口
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下旬,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4月18日,蔡元培、胡汉民、吴稚晖等国民党大佬在离大方巷不远的丁家桥开会,决定以孙中山原南京临时政府所在地南京为首都,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政府机关设在旧督军署(今天的总统府)。当年出版了《最新南京全图》,大方巷的地名尚未标出,大佛寺仍在,大路对面是外交部。
1928年出版的《最新首都城市地图》,已经标明大方巷和大佛寺,大方巷斜对过是外交部,两侧还有几口水塘,大方巷往西,紧连周家桥、老菜市、西(仓)桥,再往西到笃义里。估计大方巷得名就在此时。
为了将孙中山的遗体从北平移灵到南京中山陵,南京市政府特意提出要修一条中山大道。从下关轮渡(中山码头)为起点,进挹江门,经萨家湾、虹桥、山西路到鼓楼,叫中山北路;再从鼓楼、珠江路、长江路到新街口,这一段叫中山路;由新街口往东,经大行宫、明故宫再到中山门,这条路叫中山东路。出城后就是陵园路,终点中山陵,这条马路就是南京的子午线。
马路工程交给首都特别市市长刘纪文负责。据说,刘纪文是宋美龄留美时期的初恋,宋美龄后来经大姐宋蔼龄做主,又和蒋介石拍拖。刘纪文惹不起蒋介石这个大情敌,主动退出。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作为回报,就把特别市市长这个位置交给刘纪文来坐,工程由刘来负责。于是,特别市市长刘纪文兼任修马路处处长。
8 月12 日,中山大道破土动工典礼在和会街三十三标隆重举行,并于同日正式破土动工。
整个中山大道共分三段,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
中山北路为南北路径,全长5662 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是中山大道的北段。1929 年5 月完工。
中山大道第二段,称之为中山路, 是中山大道的中段。该段上起自鼓楼广场,下至新街口。1928 年8 月12 日开始动工,1929 年4 月25 日完工。
中山大道的第三段,西起自新街口广场,东至中山门,为东西路径,
全长4067米。1928年12月17日开始动工,1929年4月24日完工。此段后称之为中山东路。这条中山大道定盘后,犹如南京的主血管。
1928年,国民政府总计投入150万元,首次采用快慢车分行的三块板路形,是南京市出现的第一条现代化城市道路。8月8日开始动工,第二年5月竣工。中山北路就从大方巷东口过去,直到鼓楼,是南京城内第一条柏油马路。
当时修的柏油路叫马路,一点儿不错!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骡车和人力车,汽车很少,是高端人士专属。
从南京下关、挹江门到中山门和中华门等处都有驴马站。在马的屁股后面都挂有个布口袋,叫“马粪兜子”,是防止马屎掉在马路上,但还是有漏网的屎蛋蛋滚落在路上,柏油路上常见滴滴拉拉的马屎蛋和驴粪蛋。
马车有轿式和篷式,每天租金约大洋三元六角,但是每天须酌给马夫酒饭钱三四角。轿式马车最多可以挤六七个人,坐在上面的人很是神气,但下面的人或坐或蹲,搞不好还会掉下来。
还有驴车,驴车便宜,租金每天只要一元八角。再就是人力车,分黄包车和普通车。
公共汽车也有,等的时间长,路线单一,很不方便。应允的汽车(也就是摩托车)也有,但价格较贵,一小时要四元钱呢。
20世纪50年代,我跟父母从教练场去新街口,就坐篷式马车,车上挤的都是一个单位的人,一个烫着卷发的阿姨,因为长得黑矮,我们都叫她“煤球”,她有时被挤下车去,大人们打趣说:“煤球掉下去成粪球了。”
主干道定下来后,国民政府的官府衙门在大马路两侧进行铺排,小马路是支血管,巷裆是毛细血管。
南京政府开始重新规划首都建设计划。沿着中山大道两侧大修官府衙门,公馆府邸则在次要街道和小巷裆里。从1929年开始,金陵城头,烟尘
腾空,大洋房、小洋楼拔地而起,从此掀起了持续十余年的建筑营造狂潮。
那时南京城人口不多,为数不多的居民住房大多集中在老城南一带, 城北从下关到鼓楼中间的十多里地方,人烟稀少,都是菜地、农田,很是荒凉。国民政府认为这里是进入首都的要道,有碍观瞻,所以决定在大方巷、古林寺这片区域建设住宅区,改善首都的住房条件与面貌。开始规划为四区,每区约五百亩,共两千余亩。整治道路,修砌沟渠,铺设下水道, 建设公共园庭、运动场、娱乐场、学校、银行、商店、菜市场、电影院及警察机关等设施,把收购的土地再卖给有钱人,建房须服从一定章程:每户占地面积不超过二亩。
1930 年底,首都市政公报正式公布的《建设新住宅区计划》中说:“特在大方巷古林寺一带,划地建设新住宅区,位置三牌楼中山路之西,鼓楼之北,地点适中,地势高峻,有林泉之幽胜,而无城市之喧扰,最适于住宅之用……现有大方巷及阴阳营等处之小道,可以通行……”需要说明的是,阴阳营在明朝时是鹰扬营驻扎地,后讹传为“阴阳营”,分南、北二巷, 即南阴阳营和北阴阳营。
经首都建设委员会通过,由内政部核准,地价为每平方米三元、四元、五元不等,外加公共建筑费每亩两千三百元。至1933 年每平方米地价改为六元、七元、八元,每亩应摊公共建设费减为一千二百元。新业主购买土地费用降低,于是从这年7 月开始陆续有业主申请承领土地,并开始动工。
随着房屋建设,道路工程也有了配套,颐和、普陀、莫干、天竺、江苏、宁海等新名词路段逐一出现。
在中山北路上,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有华侨招待所、最高法院、司法行政院,马路斜对过是新建的外交部大楼。
大方巷西头有座石桥,连着江苏路,左手是宁海路,右手是山西路图书馆和山西路新菜场。
1935年出版的《首都志》,记载大方巷和五条巷属于右第五警察局第九派出所管辖,包括江苏路、颐和路、湖南路等处。
1937年出版的新南京地图上,大方巷以西出现了江苏路、颐和路等一片新住宅区,东面出口标明了中山北路,大佛寺的位置标明是大方巷8号。
大方巷从小道变成一条次主路,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不是主干道,不是柏油马路,而是细石子加一层薄沥青路,中间通五条巷。五条巷是用石块立起来拼成的路面,成年累月,被马蹄子踏得,行人踩得,撒板儿拖得,板车压得,成了光滑晶莹、咯咯噔噔的一条方块路,骑个脚踏车龙头乱摆。石头路两边各有一尺多宽的泥巴路,下雨天很泥泞,人走在上面来回“跳舞”。
由于大方巷处于新旧住宅区的交汇处,大方巷和五条巷、四条巷、挹华里,都有达官贵人的小洋房,但更多的小瓦房还有披子,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居民和贫民的居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