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进学记》是“长江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仕忠先生撰写的回忆性散文集。通过对个人求学经历的追忆,分别叙写了大学时的师长、学界的前辈、海外学者同仁、弟子辈的青年学者,以及作者本人经历的大学生活片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写下了不同人群治学的经历与个性,由此可见一个时代知识人的群像,也是一个时代思想史和学术史的记录。作者文字朴实真诚又神采飞扬,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金句:
人生就是一个进学的过程,对于我辈学人,更是如此。
我们很幸运,就是在这样神采飞扬的日子里,学习、生活、思考、成长,完成学业。
|
關於作者: |
黄仕忠,男,浙江诸暨人,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戏曲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等;出版专著有:《〈琵琶记〉研究》《中国戏曲品史研究》等,主编有《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一、二辑)、《日本关西大学长泽规矩也文库藏稀见中国戏曲俗曲汇刊》等。
|
目錄:
|
序/ 陈定方……001
第一辑?问学之路
书的诱惑……003
我的大学之路……010
徐门问学记……022
我心飞扬
——记跟随季思师学习的时光……036
附:学者之域……048
我的学术经历……052
第二辑?从师岁月
长留双眼看春星
——回忆晚年的王季思先生……073
往事如轻烟摇曳在风中
——怀念业师徐朔方先生……088
舒徐礼乐自圆融
——忆礼学宗师沈文倬先生……114
胸中剩有丘陵在,好听昭时鸣玉珂
——怀念刘操南先生……121
依然旧梦堪追忆
——怀念郭在贻老师……131
第三辑?师友往事
江南词客潇洒
——记波多野太郎先生……141
丁香花发一低徊
——怀念王贵忱先生……157
且饮美酒登高楼
——追怀曾永义先生……171
金文京先生小记……179
我与铃木阳一先生……182
我的表舅……189
第四辑?东瀛书影
影书侧记……197
东京短章……207
掬念成香
——《水浒记》训译本与千叶掬香……225
尘世匆匆,相逢不易
——偶遇徐志摩……231
众里寻他千百度
——王国维旧藏善本词曲书籍的去向……237
第五辑?学人书序
东廊又见月轮出
——《玉轮轩曲论》编校后记……253
十年辛苦亦寻常
——《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后记……260
此中有真意
——李芳《清代说唱文学子弟书研究》序……267
清代内廷演剧的戏曲史意义
——熊静《清代内府曲本研究》序……281
探寻戏曲史研究的新视野
——彭秋溪《乾隆间饬禁戏曲研究》序……292
“戏曲”一词的西去与东来
——孙笛庐《近代戏剧观念的生成》序……303
......
|
內容試閱:
|
后?记
这本集子,是从我积年所写有关求学问学、从师忆友、访书论学的文字中选辑而成。编辑赋名《进学记》,可谓得其要旨。
一
书凡六辑。
第一辑“问学之路”,可概见我大半生求学、进学的历程。青少年时在山村无书可读,为书诱惑,四处觅书,也因嗜书、爱书而稍有积累,高考恢复后才能侥幸考上大学。之后在学术道路上蹒跚前行,实乃有赖于硕士导师徐朔方先生、博士导师王季思先生的言传身教。我从两位导师那里得到的收获,不仅有做学问的具体方法与技巧,更有对待学问的态度,对学术与人生、学术与社会文化的感触,以及为人、为学境界的体悟。回顾自己的学术经历,若有所得,要感谢当年师长为我立下的格范,让我能沿波溯源,并秉持初心,恪守终生。
第二辑“从师岁月”,系描摹学生眼中的师长。我写晚年的王季思先生,记录他在特殊时期的遭遇与晚年的心境。我还为一批“老杭大”的学者写下纪念文字,希望留下他们的音容笑貌。这里选了回忆徐朔方、沈文倬、刘操南、郭在贻四位先生的文章。这些先生,有的亲炙时间久一些,有的只有过短暂的接触,但都是我仰慕的学者,也曾对我有过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努力把他们还原成有血肉、有个性的平常人,写下他们身处的时代、遭受的际遇,从另一角度作学术史的补充。至于他们具体的学术贡献,自有其入室弟子专文论述,我就藏拙了。
第三辑为“师友往事”,书写这些往事,其实也是在记录自己的际遇。我与波多野太郎先生仅有一面之缘,与王贵忱先生也只曾数次拜谒,但我希望借助这些散金碎玉,记录下短暂却难忘的往事。写金文京和铃木阳一教授,记下的也只是几个片段,或许将来还会有后续的文字。写表舅斯章梅先生,虽然他并不是我的老师,却是亲友中对我的学术研究影响最大的一位。
第四辑“东瀛书影”,选取了我近二十年在东瀛访曲、影书的一些片段。《影书侧记》记录影印一套珍稀戏曲文献的曲折经历,在日本拍得胶片,辗转在台北交接,恍如谍报,却是实情。《东京短章》,是我访书、寻曲的一些花絮;其中《寄内》两札,约略可见我当时的工作情状。所述千叶掬香的藏书、徐志摩的题跋、王国维旧藏善本词曲的去向,因人系事,延伸开去,当属于现代学术史的内容。
第五辑“学人书序”,有我整理导师著述的跋语,还有我个人书籍的后记,以及给四位学生的著作所撰序文。学生的著作,都是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增订而成的;我的笔墨,则着重在著作背后的故事,借此记录他们的问学经历,记录我们合作展开学术探索的过程。
第六辑“我的大学”,记录本科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我以恋爱、粮票、衣服、自行车、外语、体育等具体的事或物为线索,串联起当年的情景与故事。那时物质贫乏而精神富足,有淡淡的酸楚,亦有按捺不住的青春勃发。如今,七七、七八、七九这“新三届”天之骄子正在逐渐淡出社会舞台,他们的求学经历却正在被神化或虚化,从这些短章,尚可略见当年的真情实景和心绪情志。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写于1984年年底,全书审订编定,则已是2024年7月。时间跨越了整整四十年。这四十年中,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之处,正在于我们既经历了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又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腾飞历程。因而我个人的“进学”,始终与家国的发展紧密相连;我们行进的步伐,永远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我原先并没有完整的写作计划,最初所写的篇章,也较为零散。这些内容实是长期萦绕于心,因偶有所感,便化而为文,斯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吧。原初并不着眼于发表,只是基于内心抒发的需求。而写作的机缘,还在于遇到了合适的“助产士”和“产房”:编辑就是我的助产士,发表的平台则是问世的产房。
......
徐门问学记 一 1982年秋,我在杭州大学读研究生,跟随徐朔方先生研习戏曲史,有着某种偶然。因为我原来是准备考小说方向的。报考前,才知道徐先生要招元明清戏曲方向,基于对徐先生学问的敬仰,我临时决定改考戏曲。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接触过戏曲史。于是在临考前的三个月里,抱来有关戏曲的书籍,一顿猛啃。侥幸地,我成了那一届先生唯一的学生,也是第一个师从先生学戏曲的研究生。 但先生本人的研究并不限于戏曲,所以,我的课程并不是从戏曲开始的。在得到录取通知后,我拜访徐先生,他告诉我,下学期他给七九级本科生开“《史》《汉》研究”选修课,让我先读《史记》和《汉书》。于是我在暑假里通读了两书,此后又对两史篇章相同的部分,逐字对读,随手作笔记;还根据《史记》不同的版本,作了部分的比较。 先生在上课时讲解了一部分范文。他顺着司马迁的文章,随口解释词义,说出他的理解,补出文字后面的内容。对于没有做过课前预习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会是比较平淡的。但对我来说,感到的是一种震撼。因为我第一次真正领悟到书应该怎样读,古人的文字应该怎样去理解。同样的经历,是开学前先生给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讲《牡丹亭》,那些我读过多次的文字,在先生轻描淡写的叙说中,洞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先生开这门课程,是因为当时他正在修订《史汉论稿》,后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84)。其写作始于“文革”期间,因为当时戏曲已在“破除”之列,只有读这些史书是无碍的。书出,有学者以为先生学术已转向,更有同系学者向我表示对先生越“界”的不满。 我的感觉,这部书既非纯是从历史学角度,也非纯是从文学角度,更多的是从文献学角度作出的疏理。然后在文献的基础上,站在一种第三者的立场,对一些传统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也包含着把司马迁作为一个普通人来理解,观察其心绪的变化与得失,因其情绪的因素而带给写作上的成功与不足,等等。后一方面他在课堂上讲得更透彻一些。这样的视角与观点,在我所涉猎的这个领域的有限著作里,是独特的,因为这也是基于一种心灵的对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