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編輯推薦: |
作者本杰明是当代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取向和关系分析取向领军人;主体间理论、第三方理论、承认理论是当代精神分析的新议题,是对传统精神分析的发展与革新;本书的观点对弗洛伊德、拉康、科胡特、克莱茵、温尼科特等人的思想做出了挑战与融合;打破传统精神分析中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分析师与患者之间构建一个共享心理空间;针对治疗工作中的困境、关系的修复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
內容簡介: |
《当代精神分新论》由七章构成,涉及咨访关系(依恋关系)中的攻击、脆弱性、破裂与修复、游戏等主题,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对关系精神分析中第三方、承认、见证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从宏观层面对人与人之间的二元关系(主体—客体、咨询师—来访者)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度解构,构建作为心理缓冲空间的第三方心位,为心理治疗师、精神分析师打开了新的思路,针对治疗工作中的困境、关系的修复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
關於作者: |
杰西卡·本杰明,美国后现代主义分析师,关系精神分析流派代表人物,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取向和主体间取向的领军人。她致力于研究相互承认和第三方,提出了平衡自我发展的心理内部和主体内部的互补性,强调互动主体的相互识别对发展和精神分析的关键重要性。
译者简介
张巍:心理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兴趣为理论与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在A&HCI/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张磊:心理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主要研究兴趣为精神分析、身体现象学与医学心理学,在SCI/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
目錄:
|
推荐序 .........................................................................................................I
导论 承认、主体间性与第三方 ............................................................ 1
第一章 超越施动与受动:第三性的主体间视角
第三方的位置 ...................................................................................... 30
互补性:施动与受动 .......................................................................... 32
第三方的观点 ...................................................................................... 34
同一性的问题 ...................................................................................... 36
三中之一 .............................................................................................. 40
共享第三方 .......................................................................................... 42
整合:同一性的分化与道德第三方 .................................................. 47
分裂与修复 .......................................................................................... 52
适应、共同创造和修复 ...................................................................... 58
第二章 我们在底比斯的约定:认可、失败的见证和对伤害的恐惧
认可、活现和不良举止 ...................................................................... 70
观察与认可 .......................................................................................... 76
认可和失败的见证 .............................................................................. 81
通过认可成为现实 .............................................................................. 84
集体创伤的解离 .................................................................................. 87
第三章 第三性中的转变:相互承认、脆弱性和不对称性
宝贝,你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 .......................................................... 97
责任、脆弱性与分析师对变化的顺应 ............................................ 120
第四章 对性之谜的另一种看法:过剩、情感和性别互补性
过剩的问题:理论视角 .................................................................... 149
神秘和神秘化 .................................................................................... 157
过剩与身心分裂 ................................................................................ 162
一元经济 ............................................................................................ 164
重新审视性别,重新阐述被动性 .................................................... 165
“倒错”和被抛弃的孩子 ................................................................ 173
咨询室里的恐惧和厌恶 .................................................................... 177
分析关系中的过剩 ............................................................................ 180
创伤、顺应和第三方 ........................................................................ 185
第五章 矛盾与游戏:活现的使用
矛盾是问题所在 ................................................................................ 190
活现、游戏和工作 ............................................................................ 204
乐曲和歌词的结合 ............................................................................ 223
第六章 在边缘游戏:否认、承认与合法世界
从“否”和“是”开始 .................................................................... 239
创伤、暴力和对他者(我)的承认 ................................................ 261
第七章 超越“只有一个人能活”:见证、认可和道德第三方
能听见的他者的不在场 .................................................................... 285
具身和非具身的认可 ........................................................................ 289
失败的见证:被抛弃的和有尊严的 ................................................ 299
只有一个人能活 ................................................................................ 301
对道德第三方的攻击 ........................................................................ 305
尊重苦难,恢复社会纽带 ................................................................ 307
“认可项目”中的经验 .................................................................... 309
尊重苦难,恢复道德第三方 ............................................................ 314
具身第三方 ........................................................................................ 318
危急时刻的结论 ................................................................................ 321
译后记 .................................................................................................... 325
参考文献 ................................................................................................ 328
|
內容試閱:
|
当代精神分析的机遇与展望
初遇本书作者杰西卡·本杰明是在2019年的11月,我的老研究所——洛杉矶新精神分析中心(NCP)在线下举办的最后一次大型学术活动上。当然,彼时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会是之后数年中大家的最后一次线下相遇——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当时我们只是纯粹兴奋于这次要来进行一周演讲、研讨、案例督导的“明星分析师”——本杰明。
这绝不是我们这些在北美受训的分析师第一次听闻本杰明。她2004年发表的论文《超越施动与受动:第三性中的主体间视角》,早已是我们在课堂上、研讨中,乃至写作中出镜率、引用量最高的文章之一。彼时,这样一位名声如雷贯耳的北美关系精神分析(relational psychoanalysis)的创始人物,要在我们这里吃、住、玩,并且教学整整一周时间,实在是让我们这些受训分析师兴奋不已。
接下来与本杰明在学术上、督导中接触的一周时光里,如果说我有 一个最深的印象,那就是一种强烈的对比感,甚至说反差感。这种对比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本杰明在正式的学术演讲活动中,表达是抽象的,甚至是有些晦涩的。她的用词永远是哲学性的、抽象的,但可以让听众保持在一种在智力上持续受刺激的状态——你越听不懂,就越想听懂,因为你知道在她的理论之中,有某种你平时作为分析师体验过或者思考过,但又不像她那么系统化论述的东西。当时于我,这真是一种奇妙而有些痛苦的体验。
本杰明在与我的一对一案例督导中,又是极为具体而尖锐的。我仍记得在她所下榻的酒店餐厅里,当我把当时的控制案例(control case)呈报出来后,她那句尖锐的反馈(出于保密原则,在此不便复述)。不过她也愿意把自己的童年经历揭示出来,作为对比与我分享。在督导的后半段,她还询问了我的个人生活,乃至童年经历。整场督导下来,我最深的感受乃是:这是一个不会撒谎的女人。因为她太真实了——直接告诉我她对来访者亲人的负面感受;直接告诉我她自己的童年经历;直接询问我的童年;直接把她对这个具体个案的理解、个案与社会文化因素的联系说出来,且丝毫不考虑所谓的政治正确性……她在督导个案的时候,让你感到,她本人似乎认识这个个案,和对方生活过一段时间,且知悉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绝妙的体验!而且当时在被督导以后,不止我一个人有此种体验。
后来在系统学习关系精神分析以后,乃至在读完张巍教授翻译的杰西卡的代表作以后,我才把当时这种抽象与具体、晦涩与直接的对比给捋清楚——杰西卡·本杰明既是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她有着相当深厚的哲学和社会学背景),又是一个精神分析临床工作者;既是一位深刻的学者,又是一个具体的实干家;既是一名业内的顶尖专家,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一个女儿,一位母亲。而且所有这些身份元素,都可以被她整合起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她的这本《当代精神分析新论:承认理论、主体间性与第三方》既可以涉及人类早期的母婴互动领域,又能聚焦于分析师-患者的临床互动,还能把分析拓展到社会文化中的主奴关系、施受虐关系及其超越中去的原因。我认为,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杰西卡本人的一个浓缩——既可广大,亦可精微。
儒家在论述“中庸之道”时有言:“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而杰西卡对人类施动-受动关系的破解之道——承认(recognition),或许就是这样一种既可用来理解夫妇的亲密关系,又可用来参悟普遍的社会力量运作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论-实践体系。
实际上,作为一名精神分析临床工作者,我自己在面对来访者时,一直践行着杰西卡所创的“承认”概念。我们的来访者有时深受施动与受动关系之束缚,被绑定在“要么征服,要么臣服”的各种主奴关系之中。而这种施动与受动的关系,又有多少次捆绑住了我们分析师和来访者这对二元体,让我们彼此感到窒息,没有出路?在这种彼此深度缠结(用杰西卡的话说,就是“只有一方能活”)、“你死-我活”的二元互补关系中,有多少分析师不是明里暗里企盼着出现一个可以缓冲、可以让自己喘口气的关系“第三方”(the Third)?但这个第三方到底怎样才能出现?咨访关系到底怎样才能重回理性?这段关系是否能承受得住失败,乃至疯狂?对于这些问题,我相信任何遭遇过咨询僵局,乃至死局的咨询师/分析师,都是追问过,且挣扎过的。
而这本书就是要帮助大家解答这些问题。通过见证彼此、承认彼此的脆弱和力量,咨询师和来访者其实完全可以共建一个让双方都“活下来”,且活得更有韧性、更完整的关系第三方。来访者不再是一个需要被修理的客体,而咨询师也不再是一个只能涵容的容器——我们人类终究不是物,也终究不会只有一种“功能”。母亲不会只有奉献功能,咨询师不会只有共情功能;而孩子不只是纯粹的被喂养者,来访者也不只是一个等待拯救的被残害者。
我们需要承认我们自体的其他方面,那些因过往的苦痛而被我们解离,抑或分裂的部分。如此,我们才能承认与我们共存的他者及其真实的力量和苦痛。如果来访者是完全病态的,那么咨询师就只能拯救;如果咨询师是完全健康的,那么来访者就只能膜拜。咨访关系,作为一种人类关系,最终会“惨死”在刻板的二元互补性之中,且直到死前,双方可能都不知道:其实我们就是他们,他们也会成为我们——哪怕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很多方面的力量极不对称,但他们终究是极其深刻地相互影响着,甚至是相互“成为”着。
所以我认为,杰西卡的这本书是革命性的,它为打破刻板的咨访二元互补关系、打破僵化的母婴缠结共生关系(一个纯伟大、纯付出,一个纯脆弱、纯接受),乃至打破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主奴关系、施受虐关系,提供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当代视角。
而此书的译者,张巍教授,亦是一位不惮钻研,且学术造诣甚深的学者。他的博士论文《主体的相遇与生成——精神分析的主体间重构》曾给我的学术和临床工作带来深刻启悟。而以杰西卡·本杰明为代表的北美主体间/关系精神分析取向,亦是其一贯钻研深耕之领域。所以此译本通读下来,依然带给我当年初识杰西卡时的感觉:在智力和学识上不断受到刺激和挑战,在临床上则能迅速获得启发。
我国心理咨询及精神分析事业的蓬勃发展、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日益深化且多元化的关系,都呼唤着一种经过更新迭代的当代精神分析体系。而本杰明的这本《当代精神分析新论:承认理论、主体间性与第三方》就是精神分析更新迭代过程中绕不开的一本巨著。张巍教授为此迭新事业付出的长期努力令人感佩,故此诚切推荐。
孙平
2024年1月25日于加州洛杉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