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NT$
408.0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NT$
407.0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NT$
296.0
《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售價:NT$
857.0
《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469.0
《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
售價:NT$
301.0
《
开宝九年
》
售價:NT$
250.0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作者独特的经历:曾是《字林西报》编辑,大清海关工作,在华生活多年,娶了中国妻子,多次海上航行。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有较多的了解,加以良好的文化修养,使他笔下的中国故事生动、惊险,引人入胜。直到今天读起来,仍然饶有趣味。
2.作者亲身经历芝罘大饥荒、香港大瘟疫等历史事件;又自称中国改良党荣誉党员,关心中国局势,也见证了清朝末年试图改良自强的一段历程;这些都在本书中有所体现,成为珍贵的近代史资料。
內容簡介:
这是一场在古老中国的探险之旅。作者既忠实记录他所亲历的香港、广州、厦门等城市的美丽风景、历史与现实,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神话、想象等亦真亦幻的场景,善良励志的中国商人、船长、海盗、民间传说、淑女爱情,等等;这些元素既满足了当时英国民众对中国的好奇心,也深深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本书收录原版41幅珍贵插图,既有作者及其中国太太身着华服的小像,也有反映中国人生活场景的珍贵照相、彩色图片、铜版画和作者的解说,自然也成了回忆的参照。西方式的中国故事,惊险紧张的叙事风格,使本书别具一格。
關於作者:
夏金,原名查尔斯 J. H. H,中文名夏金、何耕,英国人。1887年 22岁时来华,先任《字林西报》编辑,后进入大清海关工作,娶了一位中国太太。来华前他为伦敦《环球报》写过一些文章,后来有过三次航海经历,回国写出了几本书,本书最早出版,颇受欢迎。他还出版过两种小说,后来不知所终。
译者简介:
严向东,2003—2013年历任中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港澳台)交流处处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2014—2023年历任中国驻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以色列大使馆文化教育参赞(在尼日利亚期间兼任阿布贾中国文化中心主任),2023年5月荣休。
李国庆,上海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点校、翻译了多种图书。近年致力于海外汉籍回流工作,主编有《亲历中国》丛书、《中国研究外文旧籍汇刊》丛书、《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丛书等。
目錄 :
第一章 在上海
第二章 中国仆役
第三章 “可爱”与大钟
第四章 天朝淑女王素洁
第五章 私家侦探
第六章 苏州城
第七章 命运印鉴
第八章 总税务司和中国海关
第九章 中国新年
第十章 在风顺轮上
第十一章 芝罘与大饥荒
第十二章 动物神话
第十三章 梁阿头的屏风
第十四章 遭遇走私犯
第十五章 在厦门和漳州
第十六章 毒蛇的气息
第十七章 云里和他的命运
第十八章 厦门和“南澳”海盗案
第十九章 淡水与基隆
第二十章 巡抚刘铭传和邵友濂
第二十一章 出海
第二十二章 海口与琼州的日子
第二十三章 诗人苏东坡
第二十四章 夜游香港
第二十五章 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案子
第二十六章 广州之行
第二十七章 文武庙和游行队伍
第二十八章 香港大瘟疫
第二十九章 集火花
第 三十 章 清朝官吏
內容試閱 :
《亲历中国丛书》的策划始于 2002 年,那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还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时任社长郭又陵先生来我校访问, 我带他浏览了本馆所藏的大批与中国有关的西文旧籍。其时自改革开放后兴起的又一次“西学东渐”热潮正盛,域外汉学和中国学的经典作品在被有系统、成体系地引进。我们觉得,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离不开旅行家、探险家、传教士以及后来的外交、商务人士和学者。这些来华外国人的亲历纪实性著作,虽然不是域外汉学的主流,也是与汉学和中国学紧密相关的材料,值得翻译出版。郭社长回去后邀请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耿昇先生担任共同主编,获得首肯。耿先生并为丛书作序,确立宗旨如下:“《亲历中国丛书》只收入来华外国人的亲历纪实性著作,包括探险记、笔记、考察报告、出使报告、书简等。内容力求客观、公允、真实,并兼顾其科学性和可读性。在允许的范围内,力求满足中国学术界的需要,填补空白和弥补不足之处。”也就是说,集中从一个方面配合方兴未艾的对西方汉学(中国学)的研究,提供国内难得一见的资料。
经过 2 年的运作,第一批2种译作于 2004 年面世,反响颇佳。至 2010 年,《丛书》出满 10种,耿昇先生退出,改由郭又陵社长共同主编,笔者写了新序,装帧也更新了。接下来的 6 年又出版了10种,郭社长荣休,出版社领导更替,此后只履约出版了3种签了合同的书稿,《丛书》的出版于 2019 年告一段落。
回顾历程,必须感谢郭又陵社长作为出版家的远大眼光和胸襟。这部丛书的经济效益或许并没那么好,社会影响却出乎意料的好。《丛书》中的《一个传教士眼中的晚清社会》获2012 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古老的农夫 不朽的智慧——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可持续农业考察记》被评为第十三届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于 2002 年正式启动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曾有意把它纳入,因技术原因未果。学界热烈欢迎这类域外资料,从中发现不少有用的材料。比如《我看乾隆盛世》,书名几成口号,内容被多种著作引用。即便是民间,该书也引起一些有趣的反响。比如《我的北京花园》中立德夫人客居的到底是哪个王公的园子,一批网友曾热烈地探讨过。其作为史料的意义,更是突破了最初设想的汉学范畴,日益彰显丰富。简而言之,因为《丛书》所选的西文旧籍都是公版书,当初截止于晚清,目前已扩展至民初,差不多涵盖整个近代。
近代史料的形式多种多样,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学界对与政治史相关的档案文献关注较多,其他,尤其是与当时中国的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物等相关的记载被相对忽略。本丛书所收集的纪实性著作的作者包括政府官员、军人、商人、传教士、学者、旅行家等。他们游历经验丰富,受过良好教育,在中国的时间少则半年,多则几十年,其中许多人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们对在中国的所历、所见、所闻做了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记录。因为记录者是外来人,从而对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天然地怀着某种好奇,对中国人无意识或不屑记录的内容的转述,到今天恰恰成为极为珍贵难得的史料。又因为近代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各地的山川风物和社会百态多已烟消云散,却被凝固在这些西方人的著述当中了, 就像琥珀中的昆虫,历尽岁月,依然栩栩如生。它们不但是研究中外关系、中外文化的互动等方面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还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方面的重要资料,正可以补上述之阙。换言之,这类旧籍有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不但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都有可能从中发掘出有用的材料,一般读者也可把他们当作 Citywalk 的指南,据以追怀各地的当年风貌,得到有趣的阅读体验。
我们还要再次强调,整理、翻译、出版这一系列丛书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历史资料,因而尽量少做删节,也不在文中横加评论。但是这些书的原作者,都来自 100 多年前,那样的时代,身份各异,立场多样,有些人免不了带有种族优越、文化优越和宗教优越的心态,行文当中就表现出对当时的中国、中国人、其他宗教、其他文化等的歧视。也许还有个别人是怀着对中国进行宗教侵略、思想控制、殖民控制等目的来到中国的。希望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既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尊重他人的善意旁观,也要站稳自己的立场;对一些恶意的观点,坚持批判的态度。
因此,同样非常感谢九州出版社同仁的眼光和胸襟,愿意接过这套丛书继续出版。我们的计划是一边先再版早期的反响良好的译作,一边逐步翻译新书。再版的译文都请原译者修订一过,唯当初的翻译说明或序言之类一仍其旧,以存历史,特此说明。
李国庆
2023 年岁末于哥伦布市细叶巷
第一章 在上海(节选)
1887 年 5 月,一个阳光明媚的傍晚。我登上一艘整洁的小三桅帆船。这艘船曾在夏季载我从非洲的沙滩海岸出发,安全漂洋过海。这一次它又送我前往新的目的地,驶向友好的“神秘的中华帝国”,通称“天朝大国”。这个国家我早有耳闻,也从历史悠久的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将信将疑地读过;在这里, 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文明吸引着好奇的旅行家去探索。
我们满帆向前航行,海风从右舷吹来。越靠近低浅的陆地, 江水变得越黄,直到我们不声不响地驶入黄浦江。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所惊喜,已经厌倦了沉闷的茫茫大海的双眼顿觉一亮: 泥泞的河岸上,灌木丛丛,大片的绿色植物摇曳着,从我们身旁滑过。透过树丛,我们偶尔瞥见一眼周围的乡村,一望无际却井然有序的菜园和稻田被大片的竹林分割着,舒适的农家小屋掩映其间,屋顶上铺着茅草或是青瓦,朴素而温馨。船靠近一个庞大的炮台时,我们很快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小镇。那里有几栋被石灰水刷白的房子,房顶上飘扬着法国的三色旗。我第一次身历这片古老的土地,亲眼看见一个天朝的子民,身着传统服装,精心编织的长发辫光滑油亮,柔软的缨穗几乎拖到地面。对此我一直引以为幸。
然而我并不欣赏他狡黠而冷漠的表情,他的眉毛向上挑着, 眼睛眯眯的很警觉;看到我们敏捷而小巧的帆船,肉嘟嘟的嘴巴似乎无意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和他引以为傲的本国粗糙的平底船相比,我们的小船在他看来无疑不占上风。他们那些看上去笨拙的帆船从我们身旁经过,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没有横桅索的桅杆 , 俗不可耐的船尾和低低的船头。船头两侧如果没有一个大大的媚眼,这条船就不完整。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他会自信地告诉你一个俗语:“看不见,活不了 !”
船工是如此相信媚眼的法力,以至于会毫不犹豫地摇着橹在全速前行的蒸汽机船前穿行,以展示他们内心蔑视“番鬼”、自信能避邪的功力。“番鬼”或“洋鬼子”是他们对所有外国人的通称。于是,来自欧洲的船只与当地的船只频繁碰撞,通常是后者结局悲惨。
然而,来到一个新的国家,所见所闻都是新奇、动人而且有趣。我们思如泉涌,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尽管有些应接不暇,我们还是沿着逐渐变宽的河面,经过右前舷浮现出的漂亮的意大利别墅,向上海港快速前进。上海港位于波涛汹涌的黄浦江西岸,深入内陆大约 12 英里,建立在一片被许多河湖分割的冲积平原上,周围也有些低矮的丘陵。
第四章 天朝淑女王素洁(节选)
一天下午,在伊先生的家里,伊夫人向我介绍了一个娇媚的苏州美女,名叫王素洁,是伊夫人的远房亲戚,一个孤女。她母亲刚去世不久,留给她一大笔遗产,大概是 15000 美元。她被托付给姑姑,姑姑就充当起监护人,直到她结婚或者成年。
素洁不仅年轻,而且是少有的漂亮,苏州女子所特有的那种美貌在东方早已声名远扬。如同梦幻中的出水芙蓉,她的肤色白皙,鼻梁笔直小巧,樱桃小口却带有一丝坚定,只有在水灵灵的大眼睛中流露出稚嫩。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她英语流利,如同她的许多同胞一样,聪颖好学,超出她的年纪。
相互认识后,我多次有幸在伊先生家里见到她。她以她独有的聪明迷人的方式陪伴我。她讲的离奇有趣的书本知识和传说使我非常愉快。她把自己所知娓娓道来,令人心驰神往。
毋庸置疑,尽管她是中国的淑女,我却变得离不开她了。同时我的尊重显然也得到了回应。她如此单纯、坦率,根本无法遮掩对我的敬意。她是以自己独有的谦虚态度表达这份情义的。很长一段时间她不与我并肩而坐,而是按照中国的礼仪, 坐在比我的椅子稍后的地方,以便侍奉我。这样一来,交谈的时候我必须转过头去,让我感到很失礼。
在宁静的夏夜,我们曾经手拉手徜徉在花园之中。她的女仆,亦称阿妈,跟随在后,礼貌地保持着距离。我们也曾坐在江边,欣赏着爵士乐队演奏的迷人乐曲,周围“全世界的男人和他们的太太”都出来享受着远处海上漂来的和煦微风。
我永远忘不了那些与令人爱怜的小素洁在夏夜徜徉的情景。那时,我从不自寻烦恼为将来担心,任凭她的故事引导我的思绪随心所欲地造访那些历史上的辉煌。这些故事在她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思议的魅力。
我是多么清晰地记着她和她的一颦一笑!她的大大的眼睛, 长长的睫毛,快活地眨着眼、闪着光,她对过去的辉煌传统或历史寓言深信不疑,如老谋深算的老狐狸似乎总是在最不可能出现的地方出现,在把自己变成凡人或者喜爱恶作剧的仙灵之前总要大闹一番。
她自己似乎很相信这些可笑的故事。它们都是成百上千年前的事情了。她的祖先知道这些事情,那时的世界也和现在大不相同,人们既和善也驯服。她一边把脑海中珍藏的故事娓娓道来,声情并茂地启发教育我,一边也从这些故事里得到灵感。
平静的东方生活对我而言,似乎是梦境,既短暂放松、又吉祥快乐,远离骚动的、忙碌的西方世界。
我了解中国人时,从不考虑他们的社会等级、家庭背景, 也不持任何偏见或者倾听任何会影响我情感的建议。我一直并将永远把他们作为个体而不是一个民族去热爱。我能深感荣幸地说,这些中国人对我怀有的敬意和信心,使得我能够把他们中的一些人当作我最亲爱也是最可靠的朋友 , 相信他们会无悔地跟随并支持我直到最后一刻。而这种信任,已经不止一次地得到证实是值得的。但是要了解并欣赏这些人,需要你认真地研究他们,正像他们在付出或接受你的友谊时也要反复琢磨你一样。
一天下午,应素洁的要求,我和她一起去看她住在东城门附近的姑姑兼监护人。走进她亲戚那所年久失修的房子,老太太并没有给我们什么好脸色,这让素洁很是沮丧和烦恼。我马上对素洁这位姑姑的人品产生了怀疑,对她也没有好感。看到老太太没有留客的意思,我们匆匆打了退堂鼓。素洁似乎非常沮丧忧虑。我不愿让这可怜的姑娘为着更多不必要的疑虑惊惶, 因此并没有把我脑海里面徘徊不去的不祥预感透露出来。非常奇怪的是,我们当天晚上在素洁家里(那是一栋坐落在南京路上的漂亮宅子,有两个女佣 )再次会面时,她也和我一般情绪低落,这似乎预示着有什么不幸即将发生。她说,两三个令人厌恶的丑女人监视着她的房子。她开始很害怕,但我认为那是她的猜想,花了一段时间帮她消除恐惧,并把这些全部遗忘了。我们俩都想让对方高兴起来,但效果甚微。到了告别的时候, 我们无言以对。痛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有沉默意味深长。
我们就是这样分别的,而且非常可能是生离死别。自此一去经年,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这就是生活啊!
但是我们梦中又再次相见
并且徜徉在寂寞的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