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人类学绘画:旨趣、志向与实验

書城自編碼: 404083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庄孔韶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807684862
出版社: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84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NT$ 352.0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NT$ 407.0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編輯推薦:
人类学与绘画这两个并置的学科因何结缘?在相同的田野体验下,绘画和写作何以用不同的方法面对外在的和内心的世界呢?翻开此书,就能走入绘画人类学兴起的思想和行动轨迹,重拾已经或正在丢失的诗性智慧。著名人类学家庄孔韶教授跨学科画作全新结集出版,通过23幅油画、3篇文论、2篇沙龙笔谈,了解绘画人类学学科理论前沿,及学科创造性实践的最新成果。大16开锁线空脊平装,可完全平摊;120克特种纸张4色印刷,再现画作原始面貌。
內容簡介:
1995年,知名人类学家庄孔韶首提“不浪费的人类学”理念,这是一种关于人类学方法和实践的本土思想。不久后,人类学家与画家展开了跨学科交叉实验,旨在共同的田野体验中,通过“画文化”获得对地方文化立体而深刻的人类学体认,传达言外之意、画外之音,实现学术理性与诗性智慧的互趣、互补。
《人类学绘画:旨趣、志向与实验》就是“绘画人类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实验性成果,收录庄孔韶人类学绘画23幅、文论3篇、沙龙实录2篇,立体介绍“绘画人类学”的学理来源、二十多年来的生动实践。文与画相互呼应,呈现出诗性与理性的双重面相,是绘画向学术领域拓展、学术表达审美化的代表性成果。
關於作者:
庄孔韶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魁阁”学者、文化人类学首席专家,曾创建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新建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并受聘浙大恒逸讲座教授。现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
1946年12月生于北京,新中国首位民族学(人类学)博士(1988),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后(1990—1992)。人类学代表作为林耀华《金翼》的学术性续本《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其人类学纪录片《端午节》入围美国米德电影节(1992),《金翼山谷的冬至》入选英国皇家人类学电影节(2018)和中国台湾国际民族志电影节(2019),获中国民族志电影“终身成就奖”;其油画《金翼山谷的婚礼·入洞房》入选中国油画院、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民族百花”油画精品展(2021)。近年其人类学代表作还有《时空穿行》《绘画人类学》《“离别”东南》和《人类学的诗学探索》。
2013年11月,在上海人类学会发表演讲《绘画人类学的兴起》并接受人类学“终身成就奖”。提倡“不浪费的人类学”—— 一个改造传统认识论的本土行动理念与跨学科实验。其团队吸纳了文学、绘画、戏剧、传媒、医学等不同背景的成员,拍纪录片、“玩”诗、“玩”画,设计交叉学科研究实验。一代代学生“凡经先生指引,一生无论顺逆,都始终把人类学作为志业”。
目錄
序一 绘画中的人类学 朝戈
序二 庄孔韶: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范华(Patrice Fava)
前言
1 人类学绘画
2 论文
绘画人类学的学理、解读与实践
——一个研究团队的行动实验(1999—2017 年)
写文化,拍文化,画文化,演文化
——文化表征的跨学科团队实验(1979—2020年)
本土理论如何进入绘画人类学——互趣和隐秀的向往
3 沙龙笔谈
人类学绘画的旨趣与流向——绘画人类学团队成员笔谈
跨学科参展——绘画人类学双栖笔谈
內容試閱
前 言

很荣幸这部人类学画集得以问世!它的副标题“旨趣、志向与实验”,刚好是绘画人类学兴起的思想与行动轨迹之表达。
由写作而生发
人类绘画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万年以前,而人类学的产生发展才百余年,其中,人类学对画家群体和绘画的研究则时间更短。人类学对这个世界整体性的田野观察颇有心得,不过,这是一个科学主义占优的时代,它挤压了整体性认知的空间。笛卡尔的“清晰无误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科学与人文论文书写,当然也波及其不该进入的人类学。或许这对了一半,因为人类学的确是在科学与人文、定量与定性之间游弋。
科学与实证要求写作明述结论,有意无意地丢失了人文范畴难以实证的情感、意会、隐喻与直觉等。问题就出于此。因为科学是因果效应的,而人文则是意义的,它们难以明述,只可意会。在科学与实证的论文要求中,博士们难以抵抗笛卡尔,只能削足适履,去掉那些不够清晰或不可言说的体验部分。于是,一种不完全的认识论明目张胆地出现并延续着。
笔者的“不浪费的人类学”理念就是针对于此,我们要把那些因不得已而去掉的部分找回来。记得当时讲座的海报就用了米勒的画作《拾穗人》——绘者在麦穗里蕴藏了神圣、关爱、与人为善等意义。
我的导师林耀华的人类学小说《金翼》是有趣的“离经叛道”之作,很早便用文学笔法绕开了从笛卡尔引申而来的科学主义整肃,容纳了人类的诗性智慧。笔者的《银翅》则把曾经是半成品的《金翼》小说续本改成了多种文学笔法混生的专著。不过在实证性的内容得到保留之时,又在书中提示隐喻、眼神和文化的直觉主义。别人问“道”,我说是向先生学的,内心的志向难以言说。应该说,人类学有不少美好的民族志书写,包括那些具有诗性智慧的随笔、旅行文学、采访(巧妙的暗示或闪烁其词)、小说和诗歌。它们是人类学整体性认知的功臣,在干巴巴的明述书写之余,小心地保存了人类的言外之意,那是与实证生活并存的诗性智慧。
不过,你会看到,它们仍然在文字书写的海洋中雀跃。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照片、电影来了!
谁晓得科技进步会如此快速地影响文人表征,开辟另一番天地。
1839年,干版照相术出现了,风景与人像跃然纸上。后来,成像与快速印刷再加上颜色,谁都知道,这难以避免地影响了绘画。然而,产生更大影响的是人类书写与图像地位的意义变化。电影的出现改变了静态的图像,但无论是照片还是纪录电影,都完成了真实场景的镜头陈述。此时文字是无力的。笔端的陈述看不到直观的场景与人物,即使是生动的文字描述,也只能靠想象,然而人物一瞬间的表情,却可以在镜头里一览无余。
影视人类学家大卫·马杜格(David MacDougall)做了精彩对比:“电影永远无法取代文字,但人类学家了解到文字表达田野经验的限制,而我们已经开始挖掘影片如何弥补这些盲点。”就是说,论文表达之难以言说的、“不清晰”的和难以证实的诗性直觉、隐喻与情感发露,开始流进由技术支持的特定镜头画面之中。
现在可以得出结论了:文字和图像属于不同的表征系统,它们之间难以替代,然而如果可以兼顾,就会为人类互动中的认识论改造助力。文字兼镜头陈述,是一个由新科技促成的互补构架,扩充了人类综观的线索和领地。对照科学与实证的明述文化之偏颇,似乎可以从照片和纪录电影中找到难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意会成分,包括人际互动感知、眼神的传递线索和言外之意。诸如此类。
绘画人类学的学术勾陈
绘画的妙处有时在画家内部不以为然,在外部则令人惊艳。在一次带有隐私性的家庭科仪上,法师突然对来宾说:“这是家内仪式,请不要摄影和支画板写生!”此时由照相科技支持的摄影师们完全无计可施,当然也担心画家们眼下同样做不了什么。
然而,当人类学家庆幸自己丝毫不受影响(他们一向都在田野工作后写作)的时候,画家悄悄对我说:“别担心,我们和人类学家一样,也可以凭记忆回家创作!”原来画家和人类学家的笔端同样充满了更为自在的主体性(相比科技镜头的视觉与感知限定)。那么,绘画和写作何以用不同的方法面对外在的和内心的世界呢?
这就是25 年前推动绘画人类学实验的原初思路。
人类学博士通过“成丁礼”的标志,是田野工作不能少于一个年度周期(如一个农业、牧业或社区等年度周期)的驻在研究。不少人类学家要去两三年,甚至更久。那么时间是唯一的标尺吗?何以达到深度互动的理解和体验呢?在教科书以外,我们私下的体会是:当驻在地的人们可以与你识别隐喻、交换眼神的时候,当他们的隐私都不避讳你的时刻,就可以写作了。
前面说,实证性论文屏蔽了不可言说和意会的成分,那么一旦跃出文字系统,我们到哪里去寻觅遗失的思绪呢?这就要诉诸实验性的探索。我们可以在直观的照片和纪录电影里找到一部分,但不会止于此!于是,我们接下来欣赏画笔的自由度:16世纪荷兰勃鲁盖尔的《盲人引路》,隐喻和警醒人类的苦难究竟是谁之过;康定斯基晚年的抽象画中潜隐着通古斯人的“萨满”色块;范华教授则一下子在八大山人的画作中识别出了中国人的“万物有灵”论!古今中外都存在的“性灵,真,趣”(明代“公安派”袁宏道),乃至“隐秀”(南朝刘勰),就是田野人类学绘画的实验诉求,一个不受文字、笛卡尔和镜头限制的意会的世界。
笔者认为,诗学智慧和科学实证属于不同的方法论,因此从田野工作到文化表征便成为一个实证与诗学相复合的过程。长时段的田野工作使我们有机会吸纳文学艺术(含民间图画),纪录电影和新兴的人类学绘画等,目的则是寻找已经和正在丢失的诗性智慧。
以下是几十年来跨学科深度实验的要点归纳:
写作:敏感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意义走向,探究从明述知识到难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隐喻与直觉、情感与诗意,以及言外重旨的散漫流向。
镜头:追寻动态身体语言,如眼神游移、社区情愫与私情之互趣,以及心愿与信仰的意义何在。
绘画:复合型思维的田野体认“临摹”,类比和万物有灵,预见性和文化的直觉。还有,意在笔先是指设隐与破隐、气韵、隐秀和分享。
现代绘画人类学的兴起导源于学科并置的关联性观察与发现。在人类学田野工作中,驻在研究的体验则是通向深度理解的必经之路,这涉及族群和社区内外互动认知的品质,不仅包括可实证的认知,也不会忽略不可言说的部分,它们都明示或隐藏在画作内外的关联之中。
笔者在交叉学科实验中途,大约30 年前,提出“不浪费的人类学”,这是中国人的本土理论,涉及并置的学科何以关联,以及跨学科研究的行动策略。就是说,我们的跨学科团队不仅追寻和探讨批判性认识论学理之递进,避免空泛议论,还需要进行交叉学习和参与实验!法国学者认为这决定了“不浪费的人类学”之“学科不分主次”和并置学科“无次要材料”的学术意义,是颇为中肯的评论。我们在各有千秋的诗学、摄影、电影、新媒体、戏剧、绘画、装置艺术、博物馆等领域,关注人类情感、诗性智慧、隐喻与直觉的难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意会表达,以求不被文字限定而实现不断延伸的、触类旁通的综观旅程。
人类学绘画的跨学科探索
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这样的体会:田野深度互动过程中的绘画内涵与艺术感知,在单纯的实证论文作品中很少发生,文字表达中的诗歌或许除外,但也与电影、绘画不同。绘画的人类学田野创作,大大开发了视觉艺术上的预见性特点,有时它的普适性和地方性处于混生的状态,共性与个性并存,其中深度田野体验为绘画提供了互动中不可言说的感应与情愫,这一切均归于我们的批判的认识论范畴。
既然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擅长捕捉深邃人性与文化的多样性,那么我们在人群交往的每一个地方,都会因人类学这一学科的智慧而受益。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训练与实践,有助于增进对人居环境、群体和个体、生计、组织,乃至信仰的理解。就是说,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把民族志写作、拍摄再延伸到绘画表达,那么绘画便成了新型的“作为民族志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民族志”,这样一来,传统的风景画、肖像画、群像画以及各种手法的作品,其画面内涵便会无比丰富起来。
为此,我们不赞成单纯从论文的写作谈写作、从电影谈电影,或从绘画谈绘画,而是主张建立跨学科的学术眼界,以及在团队的多类学术实验中批判性地重建认识论的框架,追寻意会知识的流动性生成,探索田野中明述知识和意会知识的关联,以及交叉学科合作实验的“渗透”意义。
笔者先是从诗歌和照片入手(大约45年前),随后是民族志电影(35年前),现在我们团队则尝试从绘画进入人类学整体观视野(25年前)。我们在著名画家杨飞云教授、朱春林教授所在的油画院开设了交叉学科和绘画人类学学术沙龙,已有近60 名绘画人类学爱好者参与其中、经常切磋;组织了多次画展和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跨学科交流热潮。多年前,笔者也诚惶诚恐地拿起画笔,一直受惠于这一自由开放的艺术与学术环境,得以亲历人类学和绘画的美好姻缘,收获人类学绘画在批判和改造传统认识论方面的实验性成果。
最近几年,我们的绘画人类学团队专门研习可以言说、难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关联、隐喻和破隐、直觉与互趣的实验性创作。在这里,笔者不揣冒昧捧上23幅油画、3篇相关论文和2篇沙龙笔谈,专门探讨明述知识与意会知识的关联与走向,诚挚地静候读者的批评指教。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绘画的前提,为了方便各界读者,本书每幅画的左页分别写了几行字,或明述,或暗示,都是为了探寻难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隐喻、直觉和诗性智慧究竟流淌到哪里。听一听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也许这几行引子都是多余的,那就去掉试试吧!
庄孔韶
2024 年正月十五于北京
(注释从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