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尼塔·佩雷斯·达·科斯塔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个原住民聚居地,父母均为来自印度果阿的移民。达·科斯塔创作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包括小说、剧本、诗歌及非小说类作品等。她的第一部小说《家庭作业》(Homework)于1999年出版,曾入围澳大利亚女性小说奖,并被译成德文出版。在此之前,达·科斯塔已有多部舞台剧和广播剧出版。她出版的剧本主要有《流浪的艺术》(The Art of Straying)、《陌生的灵感》(Estranged Muse)、《水》(Water)、《火》(Fire)、《水印》(Watermark)、《我是一座岛》(I Am an Island)、《安吉丽娜之歌》(Angelina’s Song)和《无所不知的孩子们》(Children See Everything)等,并先后获得了新南威尔士州菲利普·帕森斯青年剧作家奖、伊恩·里德基金会广播剧奖和悉尼戏剧公司青年剧作家奖等。达·科斯塔的新作《浪子》(The Prodigal)是她的第一部诗集,由澳大利亚吉拉蒙多出版公司于2024年出版。
《萨乌达德》(Saudade)是达·科斯塔创作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由吉拉蒙多出版公司于2018年出版,先后入围2019年澳大利亚总理文学奖、2020年阿德莱德艺术节文学奖,并进入美国2020年图书锦标赛决赛名单。它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以安哥拉独立战争前夕的殖民时代为背景,聚焦一个来自印度果阿邦的移民家庭。该家庭陷入了既与葡萄牙统治者同谋,又依赖安哥拉人民的矛盾之中。主人公玛丽亚·克里斯蒂娜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在安哥拉葡萄牙帝国殖民统治瓦解的过程中她们一家由盛而衰的过程,在揭露殖民主义的谎言和暴政的丑陋以及殖民精英的困境和虚伪的同时,也表达了主人公对“家”的怀念和渴望之情。小说由十一章组成,每一章都将场景、对话和叙事融入其中,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还有一定的意识流风格。
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曾覆盖非洲沿海以及部分南美、亚洲和太平洋等众多分散区域。统治者通过葡萄牙语、宗教、奴隶制度、葡萄牙法律和社会法典等方式将葡萄牙和各殖民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这些在小说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印度的果阿地区在1510年被葡萄牙占领后,逐步成为葡萄牙帝国在东方的大本营。十六世纪开始,葡萄牙统治者在果阿进行了大规模的宗教皈依等殖民活动,迫使大量贫困的果阿人向南逃离了自己的家乡。这一点在小说中也有所暗示:“如果当年我的先祖带着他们的神逃到山里,我的命运或许会有很大的不同。”另外,由于果阿在殖民统治初期扮演着葡萄牙帝国东方行政中心的角色,一部分果阿天主教婆罗门精英们与葡萄牙统治者勾结,参与到非洲殖民统治中来,甚至控制着一些地方官僚机构。小说中玛丽亚·克里斯蒂娜的父亲就是这一阶层的代表。1961年,印度通过军事手段从葡萄牙手中夺回果阿,将其纳入印度领土。在葡萄牙殖民者被迫离开之际,玛丽亚的父亲以劳务律师的身份来到了葡萄牙帝国殖民下的安哥拉。他为内政部工作,在当地劳工患病和发生事故时保护葡萄牙和欧洲雇主的利益。
安哥拉位于非洲南部西海岸,面积124万平方公里。1482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安哥拉沿海地区,随后逐渐向内地扩张,最终于1885年将安哥拉划为葡萄牙的殖民地。“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一些受到鼓舞的安哥拉民族主义者先后成立了三个民族解放组织: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和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从1961年开始,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这些组织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武装斗争。1975年1月,葡萄牙政府被迫宣布实行非殖民地化,同上述三个民族解放组织达成了关于安哥拉独立的阿沃尔协议。三个组织随即联合组成了安哥拉过渡政府,但由于国际势力的干涉,导致三方分裂,并引发了持久的内战,直到2002年才通过和平协议结束。内战对安哥拉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
这部小说以儿童视角呈现了诸多暴力事件,既有统治者贩运黑奴、对穆斯林肆意杀戮、对女佣性侵犯等残暴行径,也有武装叛乱、囚犯出逃、农场起义等暴力反抗事件,其中有农场主胸口插着镰刀、主人公父亲举枪自尽、广场士兵开枪自杀以及“穆斯林朝圣者和商人被活活烧死,甚至被割掉嘴唇、耳朵、鼻子和手”等血腥场面。这些事件和场景反映了充满尖锐矛盾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暗示着反殖民主义汹涌浪潮的到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玛丽亚经历了从懵懂无知到智力觉醒的成长历程。这种觉醒在她在课堂上大声宣称迪亚士是入侵者、撰写葡萄牙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的另类传记以及将反殖民主义的共产主义者米格尔作为男友等事件中得以体现。
玛丽亚的觉醒,还体现在她同父母——尤其同母亲——的关系上。在小女孩眼里,父亲是一个性格怪异、脾气暴躁的陌生人,他总是背着身子长时间地待在书房,“那书房如同一块巨大的石头……我多么希望能把那块巨石挪走啊!”她与母亲的关系也并不和谐。虽然我们在小说开头看到她对母亲崇拜有加,凝望她的脸“是我当时最喜欢做的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更多地了解到周围发生的事情,对母亲也采取了更为批判的态度:“多年来,我就像一只小鸟,大口吞咽着她径直放进我嘴里的所有食物、话语和想法,但只有一部分被我咀嚼消化了。”同母亲一起行走时,玛丽亚也甚至故意拉开距离。
此外,小说中提及的各种语言、美食、音乐、舞蹈、街道名称,甚至是主人公自己的名字,都充满了殖民统治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特征,尽管这种碰撞与融合可能是被动的。在品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作为印度果阿移民的女儿,达·科斯塔的作品夹杂着对移民、家庭和归属感的忧虑。小说《萨乌达德》也不例外,并直接体现在小说名称中。“Saudade”是一个葡萄牙语词汇,音译为“萨乌达德”,描述的是一个人的怀旧、压抑和乡愁情绪以及对已经失去的喜爱的人或事的渴望之情,还表示一种迷失且没有归宿感的心境。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在谈到她的男友米格尔时就用了这个词,说他的脸“充满了悲伤和怀旧的色调。那是一种失落感,一种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归宿的感觉。”其实,这种感觉渗透到小说中诸多人物的生活中,尤其是女主人公的母亲:她只能通过旧照片和信件回到过去,回到那个被河流、稻田、教堂和山峦环绕的故乡。
“故乡”和“家”的概念在小说中被多次提到,可以说它们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一条线索。小说开头便提到玛丽亚出生在位于本格拉的家,那是一个充满回忆和温馨的地方,“它依然驻留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静静地待在那里,如此真切,又略显暗淡……”接着,玛丽亚一家在首都罗安达有了更为豪华的新家,那所房子虽然“拥有更大的花园”,但它并未给主人公一家带来多少欢乐。而对于那些被贩运到巴西种植园的奴隶们而言,玛丽亚很想知道“家乡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究竟辗转了多少路程才最终到达那里?”此外,从葡萄牙来到安哥拉的安吉拉夫人由于非常想家,以至变得有些精神失常,她“为什么会想家?想家里的什么呢?”年幼的玛丽亚还弄不明白。还有玛丽亚的母亲、玛丽亚的男友等,都无不对曾经的家乡充满无比怀念和眷恋之情。小说接近尾声处,玛丽亚在乘坐渡船前往其父亲位于果阿的家时,她再一次思考“家乡”这个词的含义。小说以主人公最终回到印度果阿祖父的家结尾。
翻译过程中遇到了种种挑战,如美食、服饰、妆容等名词的翻译,但最大的挑战来自段落的处理。小说原文整个章节一段到底,语言优美,读起来如同一首散文诗,但考虑到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体验,译者“斗胆”将每一章都处理成若干段落。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当,仁者见仁。如果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也算达到了这样处理的目的。
衷心感谢资深翻译家李尧教授和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韩静教授的信任,把我介绍给中国工人出版社,使我有机会翻译这部优秀作品。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李尧教授给我的悉心指导和父亲般的关怀让我深受感动。感谢内蒙古师范大学武海燕教授在翻译此书上给我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在我翻译此书过程中,宋杨编辑给予了我莫大的理解、鼓励和支持,让我最终顺利完成了译稿,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相关知识欠缺,虽已尽己所能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信息,仍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不尽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