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1. 林清玄六十五载人生创作精华,生前亲自选篇,夫人方淳珍亲自作序。原汁原味的“林氏”禅意散文,在干净、温暖、真挚的语言中,体味生命之美、人间真情、人性关怀。
2. 林清玄30岁前便获得过台湾所有重要文学大奖,连续10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他被誉为全球华人的心灵治愈师,其作品深深影响了一代华人。
3. 星云法师、南怀瑾、余秋雨等名家盛赞,《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权威媒体推荐,《海峡两岸》等栏目重点报道,曾任央视《开讲啦》嘉宾,多篇作品被选入海内外华语教材、中高考试题等。
4. 本系列为插图典藏本,三册共收录21幅彩色插图、28幅黑白插图,生动再现了散文中描述的场景,营造了具有林清玄风格的禅意氛围。
5. 每册附赠精美书签一张,选取该册收录的彩色插图制作而成,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7. 写给当下人的生命之书。如果你觉得自己累了,就读一读林清玄。愿你不纠结,不执念,永葆初心,自在从容过好每一天。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随笔集,以“心灵智慧”为主题,分为“世界如此难明”“处处莲花开”“阅读故乡的一百个方法”“艺术的心”四辑,倡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纯净的本心。本书文笔优美,情真意切,充满哲理和思辨,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引导读者思考和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
關於作者: |
林清玄(1953—2019),中国台湾高雄人,当代作家、散文家。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30岁前得遍台湾地区文学大奖,连续10年被评为台湾地区十大畅销书作家。文章曾多次入选中国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已出版散文集《莲花开落》《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等。
|
內容試閱:
|
《代序 一程有一程的美丽》
清玄,谢谢你!
此刻的我坐在书桌前,想送你一首诗:
引你以翩翩之度
用我几净的窗等待
当夜幕低垂时
是我见你心底相印
带朵心花
植在晚风里
有人说一根白发是一件心事,但我的一头布满风霜的白发,似乎诉说着我对你的遥想和思念……
无以回报的感谢,仅能以一支你送我的笔,向读者分享:你不仅倾才华于你的作品,还有你的生活。
你的人比你的文字更温暖芬芳!
以此生的生命大书,牵引和你一样善良美质的读者同行成长,触及那内在更美好的心灵境界。
每当你在书房沉湎的时候,便有一种安静的、无言的“体安然”的生活态度,让灵魂开出智慧的花!此时,我会沏一杯好茶,静静地奉上,再默默地离去。
你别样的“文字”和“美的感受”应该是让人生点亮发光、免于世俗的过程。你以一支灵笔就能创造属于你的须弥山!恬淡自然又蕴含哲理,文字如清澈的山泉、和煦的清风,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气息,字里行间饶富禅意,让人感觉到感恩与善良,也让人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犹如混沌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清香……
幸运如我,总是当你完稿后的第一个读者。才华横溢如你,稿纸铺好的同时,文章即已成形,字字不增不减,恰到好处,行云流水,我唯有赞叹!
记得你对我说过:“一个人有坚强广大的心愿,则因缘虽遥,如风筝系线在手,知其始终;一个人有通向究竟的心愿,则圆满虽远,如地图在手,知其路径,终有抵达的一天。”你的思想与境界,我唯有一心相随相依。
我们的生活,寻常到没有杂质却无穷无尽。衣食住行简朴素雅,少了华丽繁复,却多了情真意厚。
今生遇见,是彼此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细数过往,曾驮住无数的日升和日落,也曾将风雨化为生命的掌声!你供养一生,而我也以一生供养!
从今,荷担着你的荷担,走过你走过的路,感知你曾企及的境界!往后的人生路上,不以涩为苦,不以艰为难,一程有一程的美丽。
文学是我的净土。
“躯体虽已不存在了,灵魂却依然故我,长驻久存。”
在深沉的痛苦里,平凡人选择逃避与遗忘,文学家却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存在。
佛教所谓:“离苦得乐”“拔苦与乐”。苦比乐优于见道,因为苦比乐敏锐、锋利、绵密、悠长、广大,无法选择、不可回避。
在苦谛的世间,痛苦兵临城下,就会感受到真真实实的存在。
“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唯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憎爱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僧那禅师如是说。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都在当下!
“热即取凉,寒即向火。”生命就是如此,快乐时不要失去敏锐的觉察,痛苦时不要失去最后的希望!
以一个文学家的观点来看,不论是二十岁,还是三十岁,不论是四十岁,还是五十岁,你已然写出许多美好的作品了。
当思想已开,境界已立,书写自在,你回看昔日作品,深信已是经得起时间与空间的考验,其价值也得以确立。
文学写作,乃至一切文明、艺术、思想的创发,都是与世俗的拔河,希望能登上更高的阶梯,触及更美的境界,创作者所拉的长绳比一般人更巨大、更沉重,面对的庸俗人生有着难以超拔的拉力,所以“我思”“我苦”“我在”!
幸好,创作者的感觉与灵魂可以互相安慰、互相支持,才能在寂寞漫长的创作中,还葆有饱满与真切的心。
王尔德说:“除了感觉,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灵魂。正如除了灵魂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治疗感觉。”
感觉与灵魂牵手并行,再加上创造的意志,所以,创作者即使面对人生的挫折、考验、颠踬,也不会失去创作的心。
兹整理成《思想的天鹅》《感性的蝴蝶》,并赋予全新的面貌。
感性与思想是文学的双翼,正如天鹅带着理想的壮怀飞越万里,蝴蝶为探撷生活的花蜜而不歇,以悲智双翼,飞翔天际,继续探知春天的消息。
《处处莲花开》则表述一个人如果心如莲花,纵使在红尘无常的世间,也不失其庄严、曼妙的心情。
在一个粗鲁的时代,细腻是必要的;
在一个赤裸的时代,含蓄是必要的;
在一个野蛮的时代,温柔是必要的;
在一个丑陋的时代,美丽是必要的!
虽然我们有所坚持,也不免会有所失落。不过,相信在某些幽微的角落,有些人开启了生命的维度和宽度,有了新的觉醒,感到了新的力量。
以恭敬之心献给清玄亲爱的读者们:永远保持内心的向往、期盼与祝愿,如一池清莲,在水中芬芳地绽放。循着人格的香气,用正向的能量,走过坎坷的生命旅程。
再以敬竴的心为清玄代序,斯人已逝,人唯情有,所留下的文字、思想,将穿越时空,永恒不朽!
从前那么美好,今天依然动人,不论多长的时间,都将是美好而动人的。
企盼读者能品味其人格的芳香。
淳珍 合十感恩
二〇二三年冬至台北双溪清淳斋
《自序 让人人心有莲花》
1
与朋友谈到坐计程车的经验。
我说,一个人其实不发一言,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的个性、品质,甚至他的喜怒哀乐。以计程车来说,我们一坐进车里,就可以立刻感受到计程车司机的性情,整个地影响了车内的气氛。
那种气氛、情境,是很难说得清的。例如,前几日我坐计程车,那位司机不知道为什么正在暴怒,他全身的怒箭在小小的车子中射来射去,乘客一上车就立刻中箭了,感受到一种骚动和不安。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坐到心情愉悦的计程车也会立刻感受到,而被引动了欢喜。我说“心情愉悦的计程车”,而不说“心情愉悦的计程车司机”,那是因为车子与司机根本是一体的。
我们不要期待个性和品质不佳的司机会带给我们愉悦的旅程。
我们也不要期待乱七八糟的车子里面会坐着一位温文儒雅、微笑待人的司机。
我们和每一位计程车司机相处的时间虽短,但会影响我们一天的心情。
我的结论是:“生命与计程车或有可供思考的相通之处,要使计程车里的气氛好,必须首先是司机的心情好、品质好、个性好。要使我们的环境好、社会好、文化好,必须首先提升我们的品质,转换我们的心情,和改变我们的个性。”
2
一个朋友说,他从来不敢坐计程车,平常都自己开车,不开车时就坐公车或走路。
原因是,我们一旦坐上计程车,事实上是把个人生命的安危交给了司机,要是交给好的司机当然没问题。万一是所托非人,遇到不要命的或者疯狂的司机,那可就糟了。
使他对计程车那么恐惧的原因,源于几次坐车的经验。有一次,他坐的计程车当街与人相撞,因为司机开车太劳累,竟睡着了。
还有一次,他遇到一位疯狂的司机,开着车在街头狂飙,就像火箭一样。他想中途下车,竟被司机痛斥一顿。
最惨的一次是他坐上计程车,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计程车停在荒山野地,司机命他把身上财物交出,问他:“你是自己开门下车呢,还是我推你下车?”
他吓得连滚带爬地下山,从此再也不敢坐计程车。
3
另一个朋友是音乐家,他坐计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司机关掉收音机。
他把计程车里的音乐和音响称为“听觉污染”或者“听觉暴力”,是音乐家的耳朵完全不能忍受的。
然后他发表议论,说是台北的“视觉美感”与“听觉美感”是多么俗化,多么令人痛恨。
他说:“视觉美感的俗化,从城市的外观可以看出来。我们如果要把台北市设计得最好的大楼列举十个出来,会发现根本做不到,因为整个台北,好看的建筑还不到十个。而听觉美感的俗化,从计程车的音乐可以听出来。有的计程车也有很好的音响,可惜因为耳盲,总不能欣赏好的音乐,所以我上车的第一件事就是请他们关收音机。”
朋友对音乐的爱恨分明,我可以赞同。不过,我不是那么决然的。原因之一,我对人民的爱好向来抱持尊重的态度,觉得没有任何权威可以干涉人民对艺术与文化的偏好。原因之二,我不敢去干涉计程车司机,我们小心翼翼,温和亲切,有时都不免会触怒他们,何况叫他们关收音机呢?
所以我就问朋友说:“你叫他们关收音机时他们的反应如何?”
朋友说,大致可以分成四种:一种是根本不理你,假装没听见;一种是反而故意开得大声,故意气你;一种是二话不说,立刻刹车,请你下车,有的还说:“在我的车里,我爱听什么就听什么。”最后一种是心甘情愿或者心不甘情不愿地把音乐关掉,这种人是最少最少的。
朋友的结论是:“计程车司机是基层社会的反映,可见我们多年来在视觉与听觉方面的教育是多么匮乏。”
4
是呀!光是一个计程车的话题,就可以做竟日之谈,而且可以从各个角度切入,可见社会、文化的思维不只一端。
社会、时代、人的品质已经变成这样了,我们几乎无能为力了,但每当在失望灰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莲花。
唯有保持莲花的心,才能从眼前的污泥中昂头挺胸吧!
莲花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不只是一种清明的立志,也是风采的展现。
莲花在佛教里不只是宝华庄严、妙法莲华,也是纯净、细腻、柔软、坚韧、芬芳的向往。从究竟来说,一个人如果心如莲花,纵使在红尘飞扬的世间,也不会失去庄严、曼妙的心情。
当我写着或欢喜或悲哀,有时沉重有时轻灵,时而欣慰时而痛切的文章时,我总会想起很多年前在静夜里,曾看过一池莲花在水中芬芳地绽放。
我多么希望带着那些莲花,在每一个角落里种植。
让人人心有莲花,来超越那好像扩散着的污泥!
5
把这本书定名为《处处莲花开》,是在表达我对文学、艺术、文化的向往。我觉得在一个粗鲁的时代,细腻是必要的;在一个赤裸的时代,含蓄是必要的;在一个野蛮的时代,温柔是必要的;在一个丑陋的时代,美丽是必要的!
当然,我们有所坚持,不免也会有所失落。
而一个作家不仅是在坚持那些已失落的,也在坚持那些可能失落的真价值。
那是因为我相信,在某些我们不可知的幽微角落,有些人创发了生命的态度,有新的醒觉,发展了更好的情操,只因为读了我们的文章。
这本书中有一篇记录我和刘焕荣会面的情形,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杀手,因为读了我的文章而重建了生命的价值,到如今想到还会令我震动。作为一个作家,不就是因为这样而存在的吗?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是因为他的读者的感动而显现其价值吗?
许许多多的读者,他们是支持我写作的动力。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在哪一个地方哪一个角落,我深信我是与他们同行的。我们行行重行行,是希望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还能一起奋力走到那柳暗花明的村落呀!
6
在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自己写了一个诗偈:
十年夜雨心不冷
百鸟飞远天不远
千山越过水不浊
万花落尽春不尽
这个偈很能表达我近年来的心境。我把它敬献给亲爱的读者,希望我们都能“心热天晴,水清春好”,永远保持心内的向往、期盼与祝愿,永远不失去心里清明的莲花。
只要我们事事关心,时时亮眼,虽然花叶飘零,春天必会在满地的黄花落叶中,有一个灿烂的降临!
那时,我们就会看见莲花了。
林清玄
一九九四年新春台北市永吉路客寓
《文章辜负苍生多》
到南部的农田,发现农夫也为着缺水而苦恼,原本用来灌溉的圳沟已经干涸,农田中一丝水也没有,水田已经变成旱田了。
这一期的稻作迟迟不敢播种,原因是冬季南部干旱,种了也是白种,再加上听说过一阵子要采取农田的限水措施,耕种无用,只好休耕。
农夫告诉我,可能会种一些番薯或花生,以便无米可吃的时候还能充饥。他说:“那些做官的、决定政策的、上班的人,不管水灾、旱灾、地震、台风,都有薪水可领。他们很少会管我们的死活,就像现在,他们可能一边吹冷气一边喝咖啡在研究着限水的措施呢!”
从南部的农田回来,正好是中秋节,沿着火车两边,看到许多农夫犹在农田辛苦工作。他们没有节日、没有休假的耕耘,只是为了基本的生活。不知道那些吹冷气、喝咖啡、决定政策的人会不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
我想到从前跟随父亲下田的少年时期里,曾经抄录了许多关于基层劳作者辛苦工作而有钱有闲者难以体会的诗歌,每在静夜读之,内心常为之戚戚。
有一首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的诗歌,最能表现此时此景: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在火烧一样的旱象里,田中的禾稻一半已经枯干了,农夫的心像在热汤里熬煮,那些公子王孙还在摇扇纳凉哩!
还有一首是写渔民生活艰辛的,是明朝孙承宗写的《渔家》:
呵冻提篙手未苏,
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
好作寒江钓雪图。
用热气呵手,提篙的手还是冰冷僵硬的,船上的月色凄冷,照在模糊的雪上。可叹那些画家不能体会我们渔民的苦,老是喜欢画“寒江钓雪图”呀!
这首诗读来感触极深,对我们时常把“寒江独钓”看成是很高境界的知识人,无疑是当头棒喝!
这还是好的,唐朝李绅有一首《悯农》诗: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显得多么悲切痛心!
古来,时常把自己转换为劳动者的诗歌很多,或者是以小人物的观点来发出生命的悲叹,或者是希望唤起“公子王孙”对百姓的怜悯。
例如,宋朝诗人张俞写的《蚕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昨天在城市里绕了一圈,回来后眼泪流湿了手巾。全身穿着上好丝衣的人,没有一位是养蚕的人呀!
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卖炭翁》,其中有这样几句: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的老头子身上的衣服多么单薄呀!但是心里忧虑木炭的价钱太贱,宁愿天气更冷一些。
我们如今读这些诗句,仍感到深心恻恻。时代虽然不同,情境并未改变,每次想到平凡百姓的艰辛生活,诗歌就像活着一样,从记忆中流了出来。例如,读到母亲卖掉亲生女儿去当雏妓的新闻,就会想起一首清朝名妓邵飞飞写给母亲的诗歌《致母》:
挑灯含泪叠云笺,
万里缄封报可怜。
为问生身亲阿母,
卖儿还剩几多钱?
女儿夜里挑灯写信给母亲大人,是为了把万里外我的可怜缄封寄给您知道。还想要问最亲爱的生身母亲,您把女儿卖了的钱花光了吗?还剩多少钱?
这首诗轻轻地朗读,总会令我眼湿。远望云山,想到有许多父母为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为了买新的公寓,把亲生的女儿贱卖糟蹋,那情景,古今中外并无差异。
作践自己女儿的父母,与不能体会平民百姓艰辛的官员又有什么不同呢?有时到四乡走走,深知民众生活之苦,希望能写一些文章,唤起大家的关心。这时才会知道文章多么无力,志气多么难伸。从前有许多诗歌就是写这种心境的,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戏笔》:“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宋朝才子吕蒙正的《祭灶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文章除了买清愁之外,又能买什么?在这混乱的世间,谁会重视文章的价值呢?每次在无助的时候,就会想起两句诗来:
三日不书民疾苦,
文章辜负苍生多。
为了不负天下苍生,就心甘地与大家共同走着挫折与崎岖的路,时而含悲忍泪,时而悲怆心痛,这可能是古今文学家共同的路吧!
火车正在田野奔行,我的心还系在那弯着腰的农夫身上。他蹲俯在田间,苍白得像一只鹭鸶,渺小得像一粒稻米呀!
《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有一首写自己孩子的诗,诗名叫《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寄意反讽的诗,其实是有着深沉的悲哀。苏东坡是历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不只诗文盖世,也充满经世济民的怀抱,可惜他人太聪明、太敏感,又常常写文章直抒胸臆,得罪了许多权贵,使他的一生迁徙流离,担任的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官。
反过来看看朝廷的那些大官吧!一个个又愚笨又粗鲁,在一个政治不清明的时代,也只有愚鲁的人才可能做到公卿吧!这就不免令诗人生起感慨:“如果你想无灾无难地做到公卿,只有愚鲁一些,免得被聪明所误。”
九百年了,我们回顾苏东坡所处的政治环境,才能更体贴诗人的悲哀,确实在他的时代,没有几个人比他聪明,而他的同时代做公卿的人,我们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更别说是政绩了。
可见,在历史的洪流中,政治乃是一朝一夕之事,愚鲁的政治人物在得意扬扬之际,很快就会被潮流淹没了。而文章乃是寸心千古的事,文学家在灰心之余,不应跟着丧志,他的掌声不是来自政权的,而是来自民间的。
我有时会想,如果苏东坡一生都在宦海得意,可能正是中国文学的悲哀。一个人一直在权力的旋涡之中,不要说没有时间和心情创作了,在心情上也会失去“在野的沧桑”,就难以有什么佳作了。
因为,文学的心,基本上是在野的。
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隐、陆游、苏东坡,哪一个是公卿呢?在生命的流放与挫折的时候,才会有敏感的心来进入文学,也只有在悲哭流离之际,才会写下动人的诗篇。
比较可叹的是,历史上做文学家的人,从文都是生命中的第二选择,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位居公卿。但是,幸而做了公卿的人,其实是断送了文学的心;幸而未做公卿的人,写出了千古的诗文。
这是历史上诡谲而难以衡量的真情实景。担任公卿的人不一定是愚且鲁的,但是政治是最限制与最现实的,不可能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作为,最后自然沦为平庸的公卿。百代之后看来,只有“愚且鲁”三个字可以形容了。写文章、作诗歌的也不一定是聪明人,只是文学是最无限与最富想象的,若有五分才气,加上持之以恒,不难成就一家之言,最后卓然成家。百年后观之,思想自在公卿之上。
我们不免就会形成天平的两端,一端是“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端是“多灾多难多诗文”。一端高起来,一端就垂下去,这是不变之理。一个人不可能拥有绝对的权力,还能写出绝对的好文章,因此政治人物的语录、文集、训示,等等,用于谋权图治则可,作为文章,实在是世间的糟粕呀!
就以苏东坡来说,他自称是“寒族”“世农”“生于草茅尘土之中”,随父亲苏洵入京,举进士第之后,开始了坎坷的一生。他三十多岁就开始被贬谪、流放,从黄州、杭州、颍州、定州、惠州、儋州,一直到岭南,数十年都在迁徙流离中度过,两度被召回朝廷,做过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侍读、兵部尚书等要职,随即又被流放,一直到他死前半年度岭北归才正式获赦。
真不敢想象苏东坡如果官场顺利会怎么样,顶多是另一个王安石或司马光吧!
苏东坡晚年最后的诗是《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写完这首诗,两个月后,他在常州病逝。
贬谪是不幸的,但贬逐也使苏东坡的创作更深沉,并且使他成为“平民英雄”。他一顶布帽、一根竹杖的形象,一直到现在都是平民百姓最喜欢的形象,温暖、可亲而有人味。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到现代,愚且鲁的人位居公卿的也不少,但要“无灾无难”也是难矣哉!政治人物动见观瞻,被骂被糗无日无之,要开拓自己的形象,有时不免要登全版的广告。即使心里不忮不求也不能讲出来,一说出来,纵使信誓旦旦,百姓也很难相信。做官的人动辄有数千万的财产,也有数亿、数十亿、百亿的,即使有人告诉我,他们都很清白、清高,我也不能相信呀!好吧!就算几十亿都清白、清高,这样的人能与村夫、农人、父老一起喝酒谈心吗?能真正锥心刺骨地了解百姓的贫困与艰苦吗?
“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江城浊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还是做诗人文学家的苏东坡好呀!
愚且鲁的人做公卿可能是好的,像苏轼这样的人做公卿可能就不会舒适了!
《处处莲花开》
与马祖道一同创禅林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曾有一个伟大的教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意思是一日不工作,一日就不该吃饭。
在百丈晚年,他仍然每天下田耕作。弟子们担心他太劳累,把他的锄头藏起来,结果百丈从那一天开始节食,到第三天,弟子把锄头还给他,他到田里工作后才开口吃饭。
百丈这样努力工作,一直到九十五岁逝世才停止。
我每次想到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教诲,就有一种庄肃的心。百丈的好,就好在他不是说“一日不坐,一日不食”,因为终日晏坐的人不一定能体会禅心。禅心是遍一切处,无所不在的,唯有在奋力的工作中还有禅心的人,才可能迈入“日日是好日,处处莲花开”之境。
从禅宗的历史看来,有非常多的祖师是在工作中契入悟境,数量不比坐着开悟的少。
因此,我们可以说,百丈禅师是最早提出工作禅心的人。这伟大的创见,带来两个深远的影响,一是使禅的修行落实于生活,使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有开悟之机,唯有如此,人才不会舍弃生活,去追求那些不着边际的悟境。
二是使禅的修行从寺院中扩展出来,使禅师离开禅堂和蒲团也可以开悟;使无缘进入寺院修行的人,也能站在人间修行。这种打破修行藩篱的创见,使得历史上几次灭佛运动中,禅宗都能幸运度过,并在灭佛运动过后,很快地生气勃发。
另外,禅师通过工作,身体锻炼得更为强健;禅师通过工作,变得更有组织,更有效率;禅师通过工作,参与了人间疾苦,不致因追求开悟而造成寄生社会的印象。
通过百丈禅师确立的丛林清规,历史上的禅寺虽然规模宏大,常达到数千人以上的徒众,却能戒律严明、分工合作,井井有条。这不只是工作禅心了,而是了不起的企业管理。
有一次,我和徐木兰教授谈道,如果能有人研究古来丛林的管理方法,说不定会给现代化的管理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徐教授是专研企业管理的,加上自己对瑜伽、修行的体验,就表示了高度的兴趣。
近来,读到她的新作《工作禅心》,正是从企业、管理、工作来分析职场里如何锻炼心灵和发展潜能的方法。她把中国禅和西式工作伦理相结合,写成一系列精练的短文,创见非凡,对于在工作中彷徨、受挫、无奈的心灵,相信能带来更大的启示,更深的思考。
人,必须工作,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人,能通过工作启发智慧,发展禅心,又是何其幸运!
百丈禅师还有两件伟大的事迹,一是在他的丛林里“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他在寺庙中不设佛堂,只有说法坐禅的地方,因为法是超越形式的。
禅心不是形式,因此,办公室里也是法堂,禅心也不拘形式,上司、同事也可以是修行的法侣。
二是他强烈主张弟子的成就应该超过师父,只有这样的弟子,才有被传授的资格。他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这是从老师的角度看。如果从弟子的角度,每一个弟子也应该有超越师父的雄心才好。在职场工作的上班族可能职位卑微、人微言轻,但若认识到禅心平等的真意,见解超过老板是很容易的事,只要愿意锻炼,成就也有超越的可能。这样,在工作中不但“堂堂正正又有何惧”,还能“乐在工作”,“来一场丰富之旅”哩!
《阅读故乡的一百个方法》
故乡旗山一些热衷文化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正想尽各种办法要寻找有关故乡的老照片,将来在旗山小学的礼堂办一次大展览,并且最好可以出版成书,让镇民们都能看到百年来自己故乡的发展。
这个构想是由旗山地方报《蕉城月刊》主编江明树和“蕉城画会”的林峰吉、林慧卿提出的,动机有几个:一是台湾乡村长久以来人口流失严重,年轻人都向往着到都市讨生活,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其实是很美的,以旗山来说,至少可以找到一百个以上美不胜收的地方。二是文化历史的保存,旗山地区从清朝以来就很繁荣,留下了许多古迹,这些古迹在时代的改变中纷纷被拆除。我们应该把尚存的记录下来,把已毁坏的原貌展现给大家知道。
在闲聊中,我就提出一个建议:何不征求一百张老照片,然后在老照片的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角度,拍一张现在的彩色照片,加一些说明?这样可以加强它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看清楚一个小镇是如何变迁的。
心直口快的江明树就说:“那么,书名可以叫作《日落旗山镇》或《没落的旗山镇》了。”明树兄是非常热情的人,他时常为小镇的人才没落、文化凋零而感到郁卒。
林峰吉插嘴说:“那不行,咱凭良心讲,在某方面来说,旗山还是很不错的,并不一定只有旧的东西才好。像从前妈祖庙口都是摊贩和违章建筑,现在都拆干净了,多么棒。现在还是有比以前清爽的所在。”峰吉兄是“蕉城画会”的健将,美术系毕业,他多年来的志向就是要用笔表现旗山的美。他笔下的故乡旗山优美无比,看了往往令人震动不已。
“峰吉兄这样讲也有理,”林慧卿说,“我们除了怀旧,也要展望,让大家知道我们旗山也是很有发展的。最好是旧照片美,新照片也美。”慧卿兄是我初中的同学,他也是立志要画旗山的画家,不过,他的画风没有像峰吉那么甜美,而是非常纠结苦闷,与他本人的温文尔雅形成很强的对比。我在看他的画时,总感觉他在内心深处有一块不为人知的、敏感而忧郁的角落。
“你的意见怎么样?”他们问我。
我想,对于故乡,那是不可取代的,我们做这件事,一定要自己真正爱故乡,并且希望大家也都来爱自己的故乡。爱故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故乡美在何处,或只知道三五处。如果能找出一百处,那真的是太棒了。
我说:“这本书应该叫作《阅读故乡的一百个方法》,或叫作《阅读旗山的一百个方法》。我们把旗山最美的一百个场景找出来,分头去找老照片,然后找旗山土生土长的摄影家从老照片的角度去拍一张,这样就会做出一本很有趣的书了。”
大家听了都很开心,表示同意,要立即着手去进行。这时,欧雪贞小姐来了。欧小姐是我旗山小学的学妹,现在定居在美国乡间,回来过暑假,听说大家有“大事商议”,特地来参加。
我们把刚刚的谈话转述了一次,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请她表达一点意见。她说:“如果比清洁、卫生、美丽、芳草鲜美,我们旗山是绝对比不上美国的乡间小镇的。但是每年一到放假,我就急着要回来,因为感情是不可取代的。并且每次回来,就看到故乡一些美好的事物,是以前所看不到的。”
故乡的美应该是可确定的,老辈的人常说“落叶归根”,那不是说回故乡度晚年等死的意思,而是莫忘本,每一片落叶都不忘记自己的本来之处。落叶犹且如此,树上的新芽当然更不应该忘了。
主意既定,去何处找老照片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道,小学、中学、镇公所、地政事务所、糖厂、杉林管理处、邮局,等等,相信这些地方的资料室一定有许多老照片。然后,明树兄还表示要做地毯式的搜索,挨家挨户请大家提供老照片出来,等老照片完整,要拍新的照片就容易了。
正当我们热烈讨论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高叫我的名字,因为慧卿兄家的电话和门铃都坏了。出去开门,原来是大哥跑来找我,他满头大汗、气急败坏的样子使我们大吃一惊。
原来这时已经是半夜一点了,大哥的女儿和我的儿子相约出来找我回去,尚未回家。大哥的车子被我开走了,他只好从小路步行前来,才会满头大汗。他着急地说:“有没有看到士琦和亮言?”
这下轮到我着急了,立刻把阅读故乡的一百个方法抛在脑后,和大哥开车满街找孩子,找到一点半才颓然而返,这时乡间显得分外宁静和清冷。
回家告诉妈妈,孩子走失了。
妈妈虽然心焦,依然老神在在,说:“他们都知道路,小孩子腿慢,再等一下就会回来了。”
果然,没过多久就听见敲门声,两个小朋友欢天喜地地回来了,说是乡间半夜的萤火虫好美,满田满树的。幸好有月光照着小路,他们才可以沿着月光走回家。那铁路旁高大的杧果树是黑夜的地标,使他们知道家的方向。
此时凌晨两点,我和哥哥都松了一口气,不过还是装模作样地叫两个小子去罚跪,半夜十二点还跑出去,太无规矩了。
没多久,又听见他们的笑声,原来是被祖母解救了。怪不得儿子常说:“阿妈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我坐在书桌前想把“阅读故乡的一百个方法”的企划写出来。现在可以说有一百零一个方法了,那就是在乡下,孩子走失了,不会像在城市那么担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