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NT$
806.0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NT$
367.0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NT$
403.0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NT$
316.0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NT$
254.0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NT$
509.0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NT$
418.0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NT$
332.0
|
編輯推薦: |
高文及其团队的探索
有关教育的目光从“外部”延至“内部”,有关学习的研究从“猜想”走向“科学”。追溯学习科学研究的脉络,呈现学习科学研究的前景。
全书围绕维果茨基学派研究、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建构主义与学习科学的崛起、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学习科学与教学变革四个板块,追溯了高文及其团队在相关领域作出的研究和探索。
|
內容簡介: |
21世纪之交的世界,酝酿着一次教育革命,这次革命是一个转向的开端,即从教育的外部世界转向教育的内在世界,从对教育过程的外部安排(课程)的关注,转向对教育过程的内在变化(个人学习)的关注,典型的是《人是如何学习的 : 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1999年)的出版。这本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纳的《教育过程》齐名的名著,正是由高文及其团队于2002年引入中国的。与此同时,由高文团队引领的学习科学的研究在中国也拉开序幕。
本书结集整理的论文即是这个过程的一个剪影。从中可以窥见高文团队在学习科学不同主题中的探索,也可以理解诸如“境脉”“学习共同体”“情境学习”“认知学徒制““深度学习”等今日耳熟能详的概念,是如何被带入中国教育的研究场景之中的。
虽然对学习的研究由“猜想”变为“科学”,然而教育研究及教育实践的“内在转向”并不容易实现,正如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个艰苦的过程一样。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
關於作者: |
高文,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专业博士生导师,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首任主任。“211工程”课程与教学开发实验室负责人,曾任首批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首任副所长、《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副主编、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教育、维果茨基心理与教育思想、苏联教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含主编)《教学模式论》《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学习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建构主义教育研究》《学习科学的关键词》等,主持译有《人是如何学习的 : 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教学设计中课程、规划和进程的国际观》等。
|
目錄:
|
第一部分 维果茨基学派研究
导读
1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取向
2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3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
4试论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视角
第二部分 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
导读
5认知学徒制——一种基于情境的有效学习模式
6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
7关于学习的情境性研究
8知识与其双重情境化——关于教学革新的思考
9论教材知识情境设计的德育维度
10论中国情境教育的发展及其理论意涵
11诗化的教育 创意的人生——致李吉林及全体教师
第三部分 建构主义与学习科学的崛起
导读
12建构主义与学习科学的崛起
13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
14教育中的若干建构主义范型
15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
16知识的生产与习得的社会学分析
17走出建构主义思想之惑——从两个方面正确把握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18课堂概念转变的哲学透视
19佩珀特建造主义探究——通过建造理解一切
20学习研究的转向与学习科学的形成
21学习科学的方法论革新与研究方法综述
22学习科学新近十年:进展、反思与实践革新——访国际学习科学知名学者基思·索耶教授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 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导读
24教学系统设计(ISD)研究的历史回顾
25试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定位
26教学设计研究的未来
27教学设计研究——荷兰土温蒂大学山尼?戴克斯特拉教授访谈录
28跨越学科,面向真实问题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海门东洲小学课程改革评析
29技术时代的科学教育:内涵理解与循证改进
30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
31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中美案例的比较研究
32论外语学习的基本特征:建构与生成
33在对话和协商中提升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能力
34融合性学习:西方学生的梦魇,抑或中国学生的圣境——从普洛瑟的“脱节型学生”说起
35面向真实性学习的问题设计与模型开发
36基于复杂学习的高考应答心智建构指导策略——以广西高考2019年化学试题为例
37场馆中的学习环境设计
第五部分 学习科学与教学变革
导读
38学会学习与学习策略
39面向新千年的学习理论创新
40基于学习创新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研究背景、改革理念与研究方法
41共建教师发展的开放学习环境——探索以网络为中介的研究型课程的教师教育模式
42人是这样学习的——有关学习研究对象的拓展
43学科教学中学习文化的培育
44学习科学: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视角
45中美优秀教师教学理念及行为比较
46基于情境实践模式的高校新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研究
47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从常规专长到适应性专长——知识社会背景下对知识价值与学习目标的反思
48幼儿哲学探究的个案追踪研究
49卓越教师的10个心智框架:《可见的学习》与《学记》的比较
后记
|
內容試閱:
|
后 记
我对学习研究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师从杜殿坤先生、刘佛年先生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当时百废初兴,学者们豪情满怀,问学于天下。我因有俄语背景,便着力研究苏联教育。1984—1986年,我获得前往苏联访学的机会,有幸得到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休金娜教授的亲授。她的学术专著《教育学中的认知兴趣》曾荣获乌申斯基奖。苏联时期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诸如维果茨基、鲁宾斯坦、赞可夫、达维多夫、休金娜、巴班斯基等,关于学习、教学、教育及其与人的发展的研究立意高远又深入实践,从此我便与这一领域的研究结下学术之缘。
以维果茨基学派为代表的苏联教育研究有着鲜明的特点,特别体现于对人的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起源与因素的关注,对活动与实践的重视,以及方法论上的整体性、真实性取向。这既弥补了主导西方学界的皮亚杰学派的不足,也激发了对主导教育实践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反思。因此,20世纪末西方学界大力引介、研究和推崇维果茨基学派。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学习科学(the learning sciences),则在大的学习观和方法论上与维果茨基学派高度契合。2022年出版的第三版《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甚至将社会文化取向作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标识。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信息科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网络的开通使得有关学习科学、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大量新信息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由于深感时不我待,我便学英语、游网络、钻技术,上下求索,以全面深入洞察学习科学研究的前沿发展和全球教育变革的前进方向。
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开启“211工程”项目建设,上海二期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国家也开始谋划和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与吴刚教授、徐斌艳教授一起,创建了“课程与教学开发实验室”(1999年)和“学习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助力“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自主设置博士点(2007—2010年),共同推动学习科学的研究,探索以学习科学为基础的课程教学变革之路。在此期间,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群体加入团队,使得研究力量逐步充实,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学习科学前沿发展和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学习技术、学科领域的学习与创新等。在团队中,大家共同研读名著,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实践经验,开展头脑风暴......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对话,逐渐构筑了一种充沛而有意义的学术生活,让大家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团队每个成员也在相互成就中共同进步与成长。感谢吴刚教授,感谢徐斌艳教授,感谢历届研究生,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无私付出,才将团队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使学习成为每一位成员存在于这个共同体中的方式。今天,当年的学子已成为导师,他们正带领着自己的弟子在学术领域继续深耕。而且,学习者的身份、好学不辍的精神也让大家继续携手共进,使学习共同体得以开枝散叶、持续壮大。
这些年来,团队成员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一起译介前沿著作,探索建构本土化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深研教育发展难题,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创新方案。大家一面沉潜学术,一面躬耕实践,转眼已过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在此期间,我们先后出版了“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第1、2辑)”“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的国际前沿研究”“国际视野中的研究性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等多套丛书和《教学模式论》《建构主义教育研究》《学习科学的关键词》等著作,并主持编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教育学卷中的学习科学分支。今天看来,这些工作对于丰富我国学习科学和教育研究的理论资源、助力新世纪的学习与教育变革,不无启迪和助推之功。
值我八秩之年,大家提议将我发表的散落于各期刊的论文汇集成册出版,以便阅读。同时,团队主要成员各自选一篇论文,共同结集,遂成此书。我希望能借此书更好地呈现团队研究全貌,纪念团队的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并激励大家继续努力,再续华章。
高文
2024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