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林清玄“人生智慧”三部曲(林清玄散文集插图典藏本:读一次林清玄,就是修一次人生的禅)

書城自編碼: 404015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名家作品
作者: 林清玄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583991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6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編輯推薦:
1. 林清玄六十五载人生创作精华,生前亲自选篇,夫人方淳珍亲自作序。原汁原味的“林氏”禅意散文,在干净、温暖、真挚的语言中,体味生命之美、人间真情、人性关怀。
2. 林清玄30岁前便获得过台湾所有重要文学大奖,连续10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他被誉为全球华人的心灵治愈师,其作品深深影响了一代华人。
3. 星云法师、南怀瑾、余秋雨等名家盛赞,《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权威媒体推荐,《海峡两岸》等栏目重点报道,曾任央视《开讲啦》嘉宾,多篇作品被选入海内外华语教材、中高考试题等。
4. 本系列为插图典藏本,三册共收录21幅彩色插图、28幅黑白插图,生动再现了散文中描述的场景,营造了具有林清玄风格的禅意氛围。
5. 每册附赠精美书签一张,选取该册收录的彩色插图制作而成,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7. 写给当下人的生命之书。如果你觉得自己累了,就读一读林清玄。愿你不纠结,不执念,永葆初心,自在从容过好每一天。
內容簡介:
“人生智慧”三部曲是作家林清玄讲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的随笔集。《处处莲花开》以“心灵智慧”为主题,《思想的天鹅》以“生活态度”为主题,《感性的蝴蝶》以“人间往事”为主题。作品文笔优美,情真意切,充满哲理和思辨,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引导读者思考和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關於作者:
林清玄(1953—2019),中国台湾高雄人,当代作家、散文家。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30岁前得遍台湾地区文学大奖,连续13年被评为台湾地区十大畅销书作家。文章曾多次入选中国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已出版散文集《莲花开落》《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等。
內容試閱
《代序 一程有一程的美丽》
清玄,谢谢你!
此刻的我坐在书桌前,想送你一首诗:
引你以翩翩之度
用我几净的窗等待
当夜幕低垂时
是我见你心底相印
带朵心花
植在晚风里
有人说一根白发是一件心事,但我的一头布满风霜的白发,似乎诉说着我对你的遥想和思念……
无以回报的感谢,仅能以一支你送我的笔,向读者分享:你不仅倾才华于你的作品,还有你的生活。
你的人比你的文字更温暖芬芳!
以此生的生命大书,牵引和你一样善良美质的读者同行成长,触及那内在更美好的心灵境界。
每当你在书房沉湎的时候,便有一种安静的、无言的“体安然”的生活态度,让灵魂开出智慧的花!此时,我会沏一杯好茶,静静地奉上,再默默地离去。
你别样的“文字”和“美的感受”应该是让人生点亮发光、免于世俗的过程。你以一支灵笔就能创造属于你的须弥山!恬淡自然又蕴含哲理,文字如清澈的山泉、和煦的清风,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气息,字里行间饶富禅意,让人感觉到感恩与善良,也让人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犹如混沌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清香……
幸运如我,总是当你完稿后的第一个读者。才华横溢如你,稿纸铺好的同时,文章即已成形,字字不增不减,恰到好处,行云流水,我唯有赞叹!
记得你对我说过:“一个人有坚强广大的心愿,则因缘虽遥,如风筝系线在手,知其始终;一个人有通向究竟的心愿,则圆满虽远,如地图在手,知其路径,终有抵达的一天。”你的思想与境界,我唯有一心相随相依。
我们的生活,寻常到没有杂质却无穷无尽。衣食住行简朴素雅,少了华丽繁复,却多了情真意厚。
今生遇见,是彼此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细数过往,曾驮住无数的日升和日落,也曾将风雨化为生命的掌声!你供养一生,而我也以一生供养!
从今,荷担着你的荷担,走过你走过的路,感知你曾企及的境界!往后的人生路上,不以涩为苦,不以艰为难,一程有一程的美丽。
文学是我的净土。
“躯体虽已不存在了,灵魂却依然故我,长驻久存。”
在深沉的痛苦里,平凡人选择逃避与遗忘,文学家却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存在。
佛教所谓:“离苦得乐”“拔苦与乐”。苦比乐优于见道,因为苦比乐敏锐、锋利、绵密、悠长、广大,无法选择、不可回避。
在苦谛的世间,痛苦兵临城下,就会感受到真真实实的存在。
“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唯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憎爱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僧那禅师如是说。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都在当下!
“热即取凉,寒即向火。”生命就是如此,快乐时不要失去敏锐的觉察,痛苦时不要失去最后的希望!
以一个文学家的观点来看,不论是二十岁,还是三十岁,不论是四十岁,还是五十岁,你已然写出许多美好的作品了。
当思想已开,境界已立,书写自在,你回看昔日作品,深信已是经得起时间与空间的考验,其价值也得以确立。
文学写作,乃至一切文明、艺术、思想的创发,都是与世俗的拔河,希望能登上更高的阶梯,触及更美的境界,创作者所拉的长绳比一般人更巨大、更沉重,面对的庸俗人生有着难以超拔的拉力,所以“我思”“我苦”“我在”!
幸好,创作者的感觉与灵魂可以互相安慰、互相支持,才能在寂寞漫长的创作中,还葆有饱满与真切的心。
王尔德说:“除了感觉,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灵魂。正如除了灵魂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治疗感觉。”
感觉与灵魂牵手并行,再加上创造的意志,所以,创作者即使面对人生的挫折、考验、颠踬,也不会失去创作的心。
兹整理成《思想的天鹅》《感性的蝴蝶》,并赋予全新的面貌。
感性与思想是文学的双翼,正如天鹅带着理想的壮怀飞越万里,蝴蝶为探撷生活的花蜜而不歇,以悲智双翼,飞翔天际,继续探知春天的消息。
《处处莲花开》则表述一个人如果心如莲花,纵使在红尘无常的世间,也不失其庄严、曼妙的心情。
在一个粗鲁的时代,细腻是必要的;
在一个赤裸的时代,含蓄是必要的;
在一个野蛮的时代,温柔是必要的;
在一个丑陋的时代,美丽是必要的!
虽然我们有所坚持,也不免会有所失落。不过,相信在某些幽微的角落,有些人开启了生命的维度和宽度,有了新的觉醒,感到了新的力量。
以恭敬之心献给清玄亲爱的读者们:永远保持内心的向往、期盼与祝愿,如一池清莲,在水中芬芳地绽放。循着人格的香气,用正向的能量,走过坎坷的生命旅程。
再以敬竴的心为清玄代序,斯人已逝,人唯情有,所留下的文字、思想,将穿越时空,永恒不朽!
从前那么美好,今天依然动人,不论多长的时间,都将是美好而动人的。
企盼读者能品味其人格的芳香。
淳珍 合十感恩
二〇二三年冬至台北双溪清淳斋
《自序 让人人心有莲花》
1
与朋友谈到坐计程车的经验。
我说,一个人其实不发一言,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的个性、品质,甚至他的喜怒哀乐。以计程车来说,我们一坐进车里,就可以立刻感受到计程车司机的性情,整个地影响了车内的气氛。
那种气氛、情境,是很难说得清的。例如,前几日我坐计程车,那位司机不知道为什么正在暴怒,他全身的怒箭在小小的车子中射来射去,乘客一上车就立刻中箭了,感受到一种骚动和不安。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坐到心情愉悦的计程车也会立刻感受到,而被引动了欢喜。我说“心情愉悦的计程车”,而不说“心情愉悦的计程车司机”,那是因为车子与司机根本是一体的。
我们不要期待个性和品质不佳的司机会带给我们愉悦的旅程。
我们也不要期待乱七八糟的车子里面会坐着一位温文儒雅、微笑待人的司机。
我们和每一位计程车司机相处的时间虽短,但会影响我们一天的心情。
我的结论是:“生命与计程车或有可供思考的相通之处,要使计程车里的气氛好,必须首先是司机的心情好、品质好、个性好。要使我们的环境好、社会好、文化好,必须首先提升我们的品质,转换我们的心情,和改变我们的个性。”
2
一个朋友说,他从来不敢坐计程车,平常都自己开车,不开车时就坐公车或走路。
原因是,我们一旦坐上计程车,事实上是把个人生命的安危交给了司机,要是交给好的司机当然没问题。万一是所托非人,遇到不要命的或者疯狂的司机,那可就糟了。
使他对计程车那么恐惧的原因,源于几次坐车的经验。有一次,他坐的计程车当街与人相撞,因为司机开车太劳累,竟睡着了。
还有一次,他遇到一位疯狂的司机,开着车在街头狂飙,就像火箭一样。他想中途下车,竟被司机痛斥一顿。
最惨的一次是他坐上计程车,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计程车停在荒山野地,司机命他把身上财物交出,问他:“你是自己开门下车呢,还是我推你下车?”
他吓得连滚带爬地下山,从此再也不敢坐计程车。
3
另一个朋友是音乐家,他坐计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司机关掉收音机。
他把计程车里的音乐和音响称为“听觉污染”或者“听觉暴力”,是音乐家的耳朵完全不能忍受的。
然后他发表议论,说是台北的“视觉美感”与“听觉美感”是多么俗化,多么令人痛恨。
他说:“视觉美感的俗化,从城市的外观可以看出来。我们如果要把台北市设计得最好的大楼列举十个出来,会发现根本做不到,因为整个台北,好看的建筑还不到十个。而听觉美感的俗化,从计程车的音乐可以听出来。有的计程车也有很好的音响,可惜因为耳盲,总不能欣赏好的音乐,所以我上车的第一件事就是请他们关收音机。”
朋友对音乐的爱恨分明,我可以赞同。不过,我不是那么决然的。原因之一,我对人民的爱好向来抱持尊重的态度,觉得没有任何权威可以干涉人民对艺术与文化的偏好。原因之二,我不敢去干涉计程车司机,我们小心翼翼,温和亲切,有时都不免会触怒他们,何况叫他们关收音机呢?
所以我就问朋友说:“你叫他们关收音机时他们的反应如何?”
朋友说,大致可以分成四种:一种是根本不理你,假装没听见;一种是反而故意开得大声,故意气你;一种是二话不说,立刻刹车,请你下车,有的还说:“在我的车里,我爱听什么就听什么。”最后一种是心甘情愿或者心不甘情不愿地把音乐关掉,这种人是最少最少的。
朋友的结论是:“计程车司机是基层社会的反映,可见我们多年来在视觉与听觉方面的教育是多么匮乏。”
4
是呀!光是一个计程车的话题,就可以做竟日之谈,而且可以从各个角度切入,可见社会、文化的思维不只一端。
社会、时代、人的品质已经变成这样了,我们几乎无能为力了,但每当在失望灰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莲花。
唯有保持莲花的心,才能从眼前的污泥中昂头挺胸吧!
莲花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不只是一种清明的立志,也是风采的展现。
莲花在佛教里不只是宝华庄严、妙法莲华,也是纯净、细腻、柔软、坚韧、芬芳的向往。从究竟来说,一个人如果心如莲花,纵使在红尘飞扬的世间,也不会失去庄严、曼妙的心情。
当我写着或欢喜或悲哀,有时沉重有时轻灵,时而欣慰时而痛切的文章时,我总会想起很多年前在静夜里,曾看过一池莲花在水中芬芳地绽放。
我多么希望带着那些莲花,在每一个角落里种植。
让人人心有莲花,来超越那好像扩散着的污泥!
5
把这本书定名为《处处莲花开》,是在表达我对文学、艺术、文化的向往。我觉得在一个粗鲁的时代,细腻是必要的;在一个赤裸的时代,含蓄是必要的;在一个野蛮的时代,温柔是必要的;在一个丑陋的时代,美丽是必要的!
当然,我们有所坚持,不免也会有所失落。
而一个作家不仅是在坚持那些已失落的,也在坚持那些可能失落的真价值。
那是因为我相信,在某些我们不可知的幽微角落,有些人创发了生命的态度,有新的醒觉,发展了更好的情操,只因为读了我们的文章。
这本书中有一篇记录我和刘焕荣会面的情形,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杀手,因为读了我的文章而重建了生命的价值,到如今想到还会令我震动。作为一个作家,不就是因为这样而存在的吗?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是因为他的读者的感动而显现其价值吗?
许许多多的读者,他们是支持我写作的动力。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在哪一个地方哪一个角落,我深信我是与他们同行的。我们行行重行行,是希望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还能一起奋力走到那柳暗花明的村落呀!
6
在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自己写了一个诗偈:
十年夜雨心不冷
百鸟飞远天不远
千山越过水不浊
万花落尽春不尽
这个偈很能表达我近年来的心境。我把它敬献给亲爱的读者,希望我们都能“心热天晴,水清春好”,永远保持心内的向往、期盼与祝愿,永远不失去心里清明的莲花。
只要我们事事关心,时时亮眼,虽然花叶飘零,春天必会在满地的黄花落叶中,有一个灿烂的降临!
那时,我们就会看见莲花了。
林清玄
一九九四年新春台北市永吉路客寓
《自序 愿一切的美好都与我们同在》
我苦,故我在
人人都知道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名句:
“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
却很少人知道,笛卡尔曾说过一句感受更深刻的话:
“我苦,故我在。”(I suffer, therefore I am.)
讲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当时不过是个三十岁的青年,尚未经历深刻的人生考验,而是在梦中得句。梦里忽然得到石破天惊的一句,他回忆起那感人的片刻时说:“一种突如其来的光华透体而过,照彻我的身心。那一天,我在梦中听到一声晴天霹雳,仿佛真理之神从天而降,对我发出了振聋启聩的吼声。”
他突然想通了一直困扰他的问题:
觉醒时浮现于脑海的思想为什么会在梦里重现?
假如梦境是虚妄的,做梦的人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不思不想的人算不算存在呢?
不会怀疑“谁是我?什么是我?”的人,又算不算存在呢?
怀疑的本身,就证实了怀疑者的存在,否则怀疑又从何而来呢?
清醒之后,他把这些困惑想了一遍,做了一个结论:“我思,故我在!”
他确立了在“存在”的意义里,思想比肉体更能彰显存在的价值。“我思”是“我怀疑”,“故我在”是“所以我得到真理”。
我就是怀疑的主体。
我就是能够思想的事物或心智。
我可以怀疑我的躯体和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不是真实地存在着,但是我不能否定怀疑的主体或思想本身的存在性。
由此可知,我是一种能思能虑的事物。
这种事物不一定要有物质和方位才能生存。
这个事物就是我,我就是灵魂。
灵魂和躯体不同,没有灵魂,我就不能成为我,更谈不上怀疑和思虑了。
我的躯体不存在了,灵魂却依然故我,长驻久存。
笛卡尔描绘出人类共同的形象——在一个机械呆板的躯壳里住着一个活生生的灵魂。
片刻忧伤淹没永恒的思想
笛卡尔终生未婚,却和情人生了一个女儿弗兰辛妮。
他非常钟爱女儿,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比女儿更值得珍视,他正计划把女儿带到文明的巴黎教养之际,爱女却突然患不治之症夭折了。
笛卡尔痛不欲生,感觉到“片刻的忧伤几乎淹没了永恒的思想”。在极端的痛苦中,他回到了思想的堡垒,再度证实了存在,使自己对生命的“怀疑论”更为确立。
他说:“我苦,故我在。”
在深沉的痛苦里,平凡人选择逃避与遗忘,哲学家却更深刻地体会了存在。
灵魂该起床的时候
笛卡尔应邀到瑞典担任皇家的哲学教师,主要的学生是瑞典女王克里丝蒂。
女王坚持每天在天刚破晓时上哲学课,所以笛卡尔必须半夜摸黑起床,冒着风雪进宫。这对一向晚起的笛卡尔是可怕的折磨,最后病倒在床,他说:“我是一个活灵魂,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真理。”
一六五○年二月十一日,笛卡尔在黑暗中睁开眼睛,问侍者说:“现在是什么时候?”
“现在是清晨四点。”
“我该起床了,女王已经在宫里等我讲课了。”
他坐起来,因为体力不支又倒下。
他说:“这该是灵魂起床的时候了。”
笛卡尔闭上眼睛,进入永恒的梦乡。
悟者,吾心归处
“我思,故我在!”
没有思想,就没有我的存在。没有怀疑,就没有真理。
我想起丹霞天然禅师在天寒地冻的雪夜,把庙里的佛像拿来烧火取暖。
庙里的和尚非常气愤,质问他:“你怎么可以烧佛像呢?”
“我烧来看看佛像里有没有舍利子!”
“佛像里怎么可能会有舍利子?”
“既然没有舍利子,再拿几个来烧吧!”
佛像最真实的意义不在他的外表,而在他是一个思想的象征,是佛法的表现。如果只知道礼拜佛像,却不去探索佛的思想,不去了解佛法的实意,那还不如烧了吧!
丹霞天然不是在烧佛像,而是希望大破大立,让寺里的和尚了悟“我思,故我在”。
“悟”,乃“吾心归处”,正是“我思,故我在”!
苦行如握土成金
“我苦,故我在!”
苦,是人生里最真切的感受。
佛教就是根源于苦的宗教,是希望能“离苦得乐”“拔苦与乐”的宗教。
苦比乐优于见道,因为苦比乐敏锐、锋利、绵密、悠长、广大、无法选择、不可回避。
在苦谛的世间,痛苦兵临城下,就会感受到真真实实的存在。
因此,苦的时候不要白白受苦,总要苦出一点存在的意义,苦出一些生命的超越。
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
若唯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憎爱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
僧那禅师如是说。
如果能契入存在的本心,启发随意光明的妙用,苦行就像握着泥土变成黄金;如果只知道苦行,却不明白体会本心,被怨憎和贪爱所束缚,苦行就像黑暗的夜晚在险峻的路上行走。
苦行是这样,生命中的苦难也是这样。苦难是人生路上的泥土,只有深切体会苦谛苦境的人,才能把泥土握成黄金。
我们每天都在走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呀,却只有释迦牟尼每次都看到了“我苦,故我在”,也证明了“我已解脱,苦也寂灭”。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哪一个不在当下呢?
“热即取凉,寒即向火。”每次遇到生命的苦冲击时,我就想起长沙景岑禅师的话语:“热了就去乘凉,冷了就去烤火。”生命就是如此,快乐时不要失去敏锐的觉察,痛苦时不要失去最后的希望!
一片树叶也会摇动春风
笛卡尔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因为他是中世纪以来最早突破经院哲学的思想桎梏,敢于怀疑、敢于理性、敢于独立思想的哲学家。
禅宗的祖师也是如此:“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随缘而行,随处自在”。因为大破,所以大立,因为大疑,所以大悟!
“思”与“在”、“疑”与“悟”都不是过去与未来的,而是当时当刻,刻刻如金。
寻求生命终极的人,要把全身心倾注于迎面而来的每一刻,终有一天会发现,不只春风会吹抚树叶,一片树叶也会摇动春风,带来全部的春天。春风与树叶,是同时存在的。
芦苇与甘蔗同饮溪水
人生是苦,苦是泥泞,我们是不是要永远在泥地行走?或者抬头仰望天上的明星?
我既无法断除苦的现实,只好锻炼心灵飞离现实的困局,所以要在心上长出一双翅膀。
一边翅膀是神秘的渴望,一边翅膀是美好的梦想。
一边翅膀是彼岸的追寻,一边翅膀是此岸的探索。
一边翅膀是理想的情境,一边翅膀是感情的真挚。
一边翅膀是悲愿的光芒,一边翅膀是道心的钻石。
每个人需要的翅膀不同,但是人人都需要翅膀,人人也都需要飞行、提升与超越。
我思,故我在!我苦,故我在!我飞,故我在!
诗人鲁米有一首两行的短诗:
两种芦苇共饮一条溪水,
其一中空,其二为甘蔗。
为什么溪水边的两种芦苇,有一种可以生出甜蜜的汁液呢?这使我想起爱因斯坦说过类似的话:
生活方式只有两种,
一种是认为世上没有奇迹,
一种是认为无事不是奇迹。
认为世上没有奇迹的人,内心是空的;认为无事不是奇迹的人,内心就有甜蜜,还能把甜蜜分给别人。
我们都是站在大化的水边同饮一条溪水的人呀!我愿自己是相信奇迹无处不在的人,我也愿自己是内心有甜美汁液并能分享的人。
文学是我的净土
我想,因为内心美好,深信无事不是奇迹,使我成为一个文学家吧!
寻索我创作的源头,若用最简单的话说,正是悲愿与道心的实现。写作,于我是一种悲愿,希望人能更确立情感的价值,追寻美好的境界,体会文明的生活;永远坚持写作,于我是一种道心,苦乐如是,成败如是,得失如是。每天,书桌是我的供桌,是我的坛城,是我的朝圣,也是我的净土。我愿以笔焚香,来供养世界,供养众生,供养一切的有情。
重读这些从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一直到如今的作品,仿佛循着岁月的台阶,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每一步都那么真实,偶然回头一望,山上风景甚美,山风非常凉爽,连那登山时的汗水也变得甜美了。
以一个文学家的观点来看,我在从前,不论是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或是五十岁,就已经写出许多美好的作品了。在重读整理这些作品时,自己也常感动得盈满泪水。现在思想已开,境界已立,书写自在,回观昔日写作,都深信它经得起时间与空间的考验,确实有重新出版的价值。
将近四百年前,笛卡尔三十岁的时候说:“我思,故我在。”
四十岁,他说:“我苦,故我在。”
五十四岁,留下最后的话语:“这该是灵魂起床的时候了。”
思想家不能免于沉思与受苦,文学家,亦如是。

二○○四年新春
台北双溪清淳斋

《处处莲花开》
与马祖道一同创禅林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曾有一个伟大的教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意思是一日不工作,一日就不该吃饭。
在百丈晚年,他仍然每天下田耕作。弟子们担心他太劳累,把他的锄头藏起来,结果百丈从那一天开始节食,到第三天,弟子把锄头还给他,他到田里工作后才开口吃饭。
百丈这样努力工作,一直到九十五岁逝世才停止。
我每次想到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教诲,就有一种庄肃的心。百丈的好,就好在他不是说“一日不坐,一日不食”,因为终日晏坐的人不一定能体会禅心。禅心是遍一切处,无所不在的,唯有在奋力的工作中还有禅心的人,才可能迈入“日日是好日,处处莲花开”之境。
从禅宗的历史看来,有非常多的祖师是在工作中契入悟境,数量不比坐着开悟的少。
因此,我们可以说,百丈禅师是最早提出工作禅心的人。这伟大的创见,带来两个深远的影响,一是使禅的修行落实于生活,使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有开悟之机,唯有如此,人才不会舍弃生活,去追求那些不着边际的悟境。
二是使禅的修行从寺院中扩展出来,使禅师离开禅堂和蒲团也可以开悟;使无缘进入寺院修行的人,也能站在人间修行。这种打破修行藩篱的创见,使得历史上几次灭佛运动中,禅宗都能幸运度过,并在灭佛运动过后,很快地生气勃发。
另外,禅师通过工作,身体锻炼得更为强健;禅师通过工作,变得更有组织,更有效率;禅师通过工作,参与了人间疾苦,不致因追求开悟而造成寄生社会的印象。
通过百丈禅师确立的丛林清规,历史上的禅寺虽然规模宏大,常达到数千人以上的徒众,却能戒律严明、分工合作,井井有条。这不只是工作禅心了,而是了不起的企业管理。
有一次,我和徐木兰教授谈道,如果能有人研究古来丛林的管理方法,说不定会给现代化的管理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徐教授是专研企业管理的,加上自己对瑜伽、修行的体验,就表示了高度的兴趣。
近来,读到她的新作《工作禅心》,正是从企业、管理、工作来分析职场里如何锻炼心灵和发展潜能的方法。她把中国禅和西式工作伦理相结合,写成一系列精练的短文,创见非凡,对于在工作中彷徨、受挫、无奈的心灵,相信能带来更大的启示,更深的思考。
人,必须工作,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人,能通过工作启发智慧,发展禅心,又是何其幸运!
百丈禅师还有两件伟大的事迹,一是在他的丛林里“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他在寺庙中不设佛堂,只有说法坐禅的地方,因为法是超越形式的。
禅心不是形式,因此,办公室里也是法堂,禅心也不拘形式,上司、同事也可以是修行的法侣。
二是他强烈主张弟子的成就应该超过师父,只有这样的弟子,才有被传授的资格。他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这是从老师的角度看。如果从弟子的角度,每一个弟子也应该有超越师父的雄心才好。在职场工作的上班族可能职位卑微、人微言轻,但若认识到禅心平等的真意,见解超过老板是很容易的事,只要愿意锻炼,成就也有超越的可能。这样,在工作中不但“堂堂正正又有何惧”,还能“乐在工作”,“来一场丰富之旅”哩!
《思想的天鹅》
有时候我在想,人的思想究竟是像什么呢?有没有一种具象的事物可以来形容我们的思想?
偶尔,我觉得思想像彩色的蝴蝶,在盛开的花园中采蜜,但取其味,不损色香,而这蝴蝶不能在我们预设的花园中飞翔。它随风翻转,停在一些我们不能考察的花丛中,甚至让我觉得,那蝴蝶停下来时有如一株花。
偶尔,我觉得思想犹如海洋,广大与深度都不可探测,在它涌动的时候,或者平缓如波浪,或者飞溅如海啸,或者反映蓝天与星光。只是,思想在某些时候会有莫名的力量,那像是渔汛、暖流或黑潮从不知的北方来到,那可能就是被称为是“灵感”的东西。
偶尔,我觉得思想像是《诗经》中说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鸢或是鱼,上及飞鸟下至渊鱼,无不充满了生命力,无不欢忻悦豫,德教明察。鸢鸟的眼睛是最锐利的,可以在一千米以上的高空,看见茂盛草原中奔跑的一只小鼠;鱼的眼睛则永远不闭,那是由于海中充满凶险,要随时改变位置。
不过,蝴蝶的翅力太弱,生命也太短暂;而海洋则过于博大,不能主宰。鸢呢?鸢太过强猛,欠缺温柔的性质;鱼则过于惊慌,因本能而生活。
思想如果愿意给一个形象,我愿自己的思想像天鹅一样。天鹅的古名叫鹄,是吉祥的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的那种两翼张开有六尺长的大鸟。它生长于酷寒的北方,能顺着一定的轨迹,越过高山大河到达南方的温暖之地。它既善于飞翔,非白即黑;它能安于环境,不致过分执着……天鹅有许多好的品性,它的耐力、毅力与气质,都是令人倾倒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对情感至死不渝的天鹅,不知道使多少人为之动容。
我愿意自己的思想浩大如天鹅越过长空,在动荡迁徙的道路上,不失去温和与优雅的气质。更要紧的是,天鹅是易于驯养的,使我不至于被思想牵动,而能主引自己的思想,让它在水草丰美的湖滨自在优游。
据说,驯养天鹅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把天鹅的一边翅膀修剪,使它失去平衡不能起飞,它就会安住于湖边。另一个方法是,把天鹅养在一个较小的池塘里,由于天鹅要想起飞,必须先在水中滑翔一段路途,才能凌空而去,若池塘太小,它滑翔的路程太短,就不能起飞了。从前,欧洲的动物园用前一个方法驯养天鹅,后来觉得残忍,并且展翅的时候丑陋,现在都用后面的方法。
驯养思想的天鹅似乎不必如此,而是确立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作为天鹅的家乡,让它既保有平衡的双翼(智慧与悲悯),也让它有广大的湖泊(清明的自性),然后就放心地让它展翅翱翔吧!只要我们知道天鹅是季候之鸟,不管它是飞到万里之外,它在心灵中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经过数万里时空,在千百劫里流浪,有一天,它就会飞回它的家乡。
传说从前科举时代有一段时间,凡是到京城应试的士子都要穿“鹄袍”,译成白话就是要穿“天鹅服”,执事的人只要看见穿白袍的人就会肃然起敬,因为那些穿着白衣的年轻孩子,将来会有许多位至公卿,是不可轻视的。佛教把居士称为“白衣”,称为“素”,也是这个意思。
思想的天鹅也像是身穿白袍的士子,纯洁、青春、充满了对将来的热望,在起飞的那一刻不能轻视,因为它会万里翱翔,主宰人的一生。
在我的清明之湖泊,有一只时常起飞的天鹅,我看它凌空而去,用敏锐的眼睛看着世界,心里充满对生命探索的无限热忱。我让那只天鹅起飞,心里一点也不操心,因为我知道天鹅有一个家乡,它的远途旅行只是偶然的栖息,它总会飞回来,并以一种优雅温柔的姿势,在湖中降落。
《河的感觉》
1
秋天的河畔,菅芒花开始飞扬了,每当风来的时候,它们就唱一种洁白之歌,芒花的歌虽是静默的,在视觉里却非常喧闹,有时会见到一株完全成熟的种子,突然爆起,向八方飞去,那时就好像听见一阵高音,哗然。
与白色的歌相应和的,还有牵牛花的紫色之歌,牵牛花瓣的感觉是那样柔软,似乎吹弹得破,但没有一朵牵牛花被秋风吹破。
这牵牛花整株都是柔软,与芒花的柔软互相配合,给我们的感觉是:虽然大地已经逐渐冷肃了,山河仍是如此清朗,特别是有阳光的秋天清晨,柔情而温暖。
在河的两岸,被刷洗得几乎仅剩砾石的河滩,虽然有各种植物,却以芒花和牵牛花争吵得最厉害,它们都以无限的谦卑匍匐前进。偶尔会见到几株还开着绒黄色碎花的相思树,它们的根在沙石上暴露,有如强悍的爪子抓入土层的深处。比起牵牛花,相思树高大得像巨人一样,抗衡着沿河流下来的冷。
河,则十分沉静。秋日的河水浅浅地、清澈地在卵石中穿梭,有时流到较深的洞,仿佛平静如湖。
我喜欢秋天的时候到砾石堆中捡石头,因为夏日在河岸嬉游的人群已经完全隐去,河水的安静使四周的景物历历。
河岸的卵石,有一种难以言喻之美。它们长久地在河里接受刷洗,比较软弱的石头已经化成泥水往下游流去,坚硬者则完全洗净外表的杂质,在河里的感觉就像宝石一样。被匠心磨去了棱角的卵石在深层结构里的纹理,就会像珍珠一样显露出来。
我溯河而上,把捡到的卵石放在河边有如基座的巨石上接受秋日阳光的曝晒,准备回来的时候带回家。
连我自己都不能确知,为什么那样爱捡石头,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原因还没有被探触到。有时我在捡石头突然遇到陌生人,会令我觉得羞怯,他们总用质疑的眼光看着我这异于常人的举动。或者当我把石头拾回,在庭院前品察并为之分类的时候,熟识的乡人也会以一种似笑非笑的眼光看我,一个人到了中年还有点像孩子似的捡石头,连我自己也感到迷思。
那不纯粹是为了美感,因为有一些我喜爱的石头禁不起任何美丽的分析,只是当我在河里看到它时,它好像漂浮在河面,与别的石头都不同。那感觉好像走在人群中突然看见一双仿佛熟识的眼睛,互相闪动了一下。
我不只捡乡间河畔的石头,在海外旅行时,如果遇到一条河,我总会捡几粒石头回来作纪念。例如有一年我在尼罗河捡了一袋石头回来摆在案前,有人问起,我总说:“这是尼罗河捡来的石头。”那人把石头来回搓揉,然后说:“尼罗河的石头也没有什么嘛!”
石头捡回来,我很少另作处理,只有一次是例外。我在垦丁海岸捡到几粒硕大的珊瑚礁石,看得出它原是白色的,却蒙上灰色的风尘,我就用漂白水泡了三天三夜,使它洁白得像在海底看见的一样。
我还有一些是在沙仑淡水河口捡到的石头,是纯黑的,隐在长着虎苔的大石缝中。同样是这岛上的石头,有的纯白,有的玄黑,一想到,就觉得生命颇有迷离之感。
我并不像一般的捡石者,他们只对石头里浮出的影像有兴趣,例如石上正好有一朵菊花、一只老鼠或一条蛇,我的石头是没有影像的,它们只是记载了一条河的某些感觉,以及我和那条河相见的刹那。但偶尔我的石头会出现一些像云、像花、像水的纹理,那只是一种巧合,让我感觉到石头在某个层次上是很柔软的。这种坚强中的柔软之感使我坚信,在最刚强的人心中,我们必然也可看见一些柔软的纹理,里面有着感性与想象,或者梦一样的东西。
在我的书桌上、架子上,甚至地板上到处都堆着石头,有时在黑夜开灯,觉得自己正在河的某一处激流里,接受生命的冲刷。
那样的感觉好像走在人群中突然看见一双仿佛熟识的眼睛,互相闪动了一下。
2
走在人群中看见熟识的眼睛,互相地闪动,常常让我有河的感觉。
每当我回来居住在台北的时候,我会沿着永吉路、基隆路,散步到忠孝东路去。我喜欢在人群里东张西望,或者坐在有玻璃大窗的咖啡店旁边,看着流动如河的人群。虽然人是那样拥挤,却反而给我一种特别的宁静之感,好像秋日的河岸。
在人群中的静观,使我不至于在枯木寒灰的隐居生活中沦入空茫的状态。我知道了人心的喧闹,人间的匆忙,以及人是多么渺小,有如河里的一粒卵石。
我是多么喜欢观察人间的活动,并且在波动的混乱中找寻一些美好的事物,或者说找寻一些动人的眼睛。人的眼睛是五官中最会说话的,它无时无刻不表达着比嘴巴还要丰富的语言——婴儿的眼睛纯净,儿童的眼睛好奇,青年的眼睛有叛逆之色,情侣的眼睛充满了柔情,主妇的眼睛充满了分析与评判,中年人的眼睛沉稳浓重,老年人的眼睛则有历经沧桑后的一种苍茫。
与其说我是在杂沓的城市中看人,还不如说我在寻找着人的眼睛,这也是超越了美感的赏析的态度。我不太会在意人们穿什么衣裳,或者现在流行什么,或者什么人是美的或丑的,回到家里,浮现在我眼前的,总是人间的许许多多眼神,这些眼神记载了一条人的河流的某些感觉,以及我和他们相会时的刹那。
有时,见到两个人在街头偶然相遇,在还没有开口说话之前,他们的眼神就已经先惊呼出声,而在打完招呼错身而过时,我看见了眼里轻微的叹息。
我们要了解人间,应该先看清众生的眼睛。
有一次,在统领百货公司的门口,我看到一位年老的婆婆带着一个稚嫩的孩子,坐在冰凉的磨石地板上乞讨。老婆婆俯低着头,看着眼前的一个装满零钱的脸盆,小孩则仰起头来,有一对黑白分明的眼睛,滴溜溜转着,看着从前面川流过的人群。那脸盆前有一张纸板,写着双目失明的老婆婆家里沉痛的灾变,她是如何悲苦地抚育着唯一的孙子。
我坐在咖啡厅临窗的位置,看到好几次有人丢下整张的钞票,老婆婆会不期然地伸出手把钞票抓起,匆忙地塞进黑色的袍子里。
乞讨的行为并不令我心碎,只是让我悲悯,但她把钞票抓起来的那一刹那,才令我真正心碎了。好眼睛的人不能抬眼看世界,却要装成失明者来谋取生存,更让人觉得眼睛是多么重要。
这世界有许多好眼睛的人,却用心把自己的眼睛蒙蔽起来,周围的店招上写着“深情推荐”“折扣热卖”“跳楼价”“最心动的三折”,等等,无不是在蒙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心的贪婪伸出手来,想要占取这个世界的便宜,就好像卵石相碰的水花,这世界的便宜岂是如此容易就被我们侵占?
人的河流里有很多让人无奈的事相,这些事相益发令人感到生命之悲苦。
有一项问卷调查报告发现,青少年喜爱的十大活动,排在第一位的竟是“逛街”,接下来是“看电影”“游泳”。其实,这都是河流的事,让我看见了。整个城市这样流过来又流过去,每个人在这条河流里游泳,每个人扮演自己的电影,在过程中茫然地活动,并且等待结局。
最好看的电影,结局总是悲哀的,但那悲哀不是流泪或者号啕,只是无奈,加上一些些茫然。
有人说,城里人擦破手,感觉上比乡下人擦破手要痛得多。那是因为城市人难得有破皮流血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已是一粒粒的卵石,足够圆滑,并且知道如何避免伤害。
可叹息的是,如果伤害是来自别人,来自世界,总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但城市人的伤害往往来自无法给自己定位,伤害到后来就成为人情的无感。所以,有人在街边乞讨,甚至要伪装成盲者才能唤起一丁点的同情,带给人的心动还不如“心动的三折”。
这往往让人想到溪河的卵石。卵石由于长久的推挤,只能互相碰撞,但河岸的风景、水的流速、季节的变化,永远不是卵石关心的主题。
因此,城市里永远没有阴晴与春秋。冬日的雨季,人还是一样渴切地在街头流动。
你流过来,我流过去,我们在红灯的地方稍作停留,步过人行道,在下一个绿灯分手。
“你是哪里来的?”
“你将要往哪里去?”
没有人问你,你也不必回答。
你只要流着就是了,总有一天,会在某个河岸搁浅。
没有人关心你的心事,因为河水是如此湍急,这是人生最大的悲情。
3
我很喜欢坐船。如果有火车可达的地方,我就不坐飞机;如果有船可坐,我就不搭火车。那是由于船行的速度慢一些,让我的心可以沉潜;如果是在海上,船的视界好一些,使我感到辽阔;最要紧的是,船的噗噗的马达声与我的心脏和鸣,让我觉得那船是由于我心脏的跳动才开航的。
所以在一开航的刹那,就自己叹息——
呀!还能活着,真好!
通常我喜欢选择站在船尾的地方,船行过处,掀起的波浪往往形成一条白线,鱼会往波浪翻涌的地方游来,而海鸥总是逐波飞翔。
船后的波浪不会停留太久,很快就会平复了,这就是“船过水无痕”。可是在波浪平复的当时,在我们的视觉里,它好像并未立刻消失,总还会盘旋一阵,有如苍鹰盘飞的轨迹,如果看一只鹰飞翔久了,等它遁去的时刻,感觉它还在那里绕个不停。其实,空中什么也不见了,水面上什么也不见了。
我的沉思总会在波浪彻底消失时沦陷,这使我感到一种悲怀,人生的际遇事实上与船过的波浪一样,它最终是会消失的,可是它并不是没有,而是时空轮替自然的悲哀,如果老是看着船尾,生命的悲怀是不可免的。
那么让我们到船头去吧!看船如何把海水分割为二,如何以勇猛的香象截河之势,载我们通往人生的彼岸。一艘坚固的船是由很多的钢板千锤百炼铸成,由许多深通水性的人驾驶,这里面就充满了承担之美。
让我也能那样勇敢地破浪、承担,向某一个未知的彼岸航去。
这样想时,就好像见到一株完全成熟的芒花突然爆起,向八方飞去,使我听见一阵洁白的高音唱着哗然的歌。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