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新民说·世界公民:中国哲人信札

書城自編碼: 404002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英]奥利弗·哥尔斯密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66172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4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甲骨拼合六集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DK月季玫瑰百科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为你想要的生活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編輯推薦:
本书为18世纪欧洲涉中国题材文学作品中非常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部,英国作者借助从书本中了解到的和自己想象中的中国,以虚构的旅英华人的口吻,讽刺英国社会。全书大量涉及中国的故事、寓言、语录、哲理,反映了17—18世纪中国器物(瓷器、织物等)风靡欧洲的景况,以及启蒙思想家在中国文化中寻求自然、理性、道德等理想精神的尝试。本书由123封书信组成,最初在报纸上连载,作者的写作紧跟时事,记录了时人对诸如1760年伦敦“捕杀犬类行动”、英王乔治三世登基等事件的态度。知名比较文学专家范存忠认为,“从中国的思想文物与英国启蒙运动的关系来看”,《世界公民》是“值得注意的里程碑”。本书属于《近代欧亚文学交流互鉴》丛书的“经典译丛”系列,由金雯、范若恩主编,着力发掘近代欧亚文学交流中有影响的欧洲文学佳作,后续还将推出《迪亚卜行记》《环游世界(1772―1775)》等经典作品。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是文化意义上的,在这里,你可以看见18世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传教士笔下奇异风俗和有趣寓言的诞生地,伏尔泰等思想家心中遥远而理想异邦,以及经过层层转述和改编之后的孔子、孟子、庄子……而从直接的阅读体验上来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18世纪的英语书信体小说,作者虚构了旅英华人李安济致友人的信件,借此讽喻英国社会,介绍中国文化。全书共有书信123 封,大量涉及中国的故事、寓言、语录、哲理,堪称面向 18 世纪外国读者的一部中国知识百科全书。
中国人李安济曾在广州居住,会讲英语,在欧洲商人的推荐下游历至伦敦。在这里,他广受欢迎,和英国朋友一起游历伦敦各地,和各阶层的人交谈,将见闻印象写信寄给北京礼部大臣冯煌。李安济离开中国后,他的儿子兴波来欧洲寻父,在途中被俘为奴,后设法逃走并解救一名女奴,父子二人的通信充满戏剧性的变故和道德说教。最终父子二人在伦敦团聚,兴波与他解救的女奴泽丽斯在伦敦完婚定居,李安济则与他的英国朋友继续游历世界。
關於作者:
作者:
奥利弗·哥尔斯密(Oliver Goldsmith,1728—1774),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小说《威克菲尔德牧师传》,剧作《屈身求爱》,诗歌《荒村》《旅行者》等。
译者:
王巧红,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博士,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目前主攻奥利弗·哥尔斯密研究。
目錄
前 言
第1封信
介绍中国哲人。
第2封信
中国哲人到达伦敦。他旅行的动机。对街道与房屋的描绘。
第3封信
继续描写伦敦。英国人的奢华及其益处。英国的绅士与淑女。
第4封信
英国人的骄傲。自由。两者的例证。报纸。礼数。
第5封信
英国人对政治的热情。一份样报。各国的风俗特点。
第6封信
因追求高雅而失去幸福。中国哲人的耻辱。
第7封信
智慧是为了让人快乐。旅行对一个哲人道德上的益处。
第8封信
中国哲人在伦敦街头被一位妓女所骗。
第9封信
英国人对女性的放荡。一个讨女士欢心的男子。
第10封信
中国哲人从北京到莫斯科的路程。达斡尔国的风俗。
第11封信
奢华的益处:使人更聪明,更快乐。
第12封信
英国的葬礼庄严肃穆。英国人热衷于恭维性的墓志铭。
第13封信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第14封信
中国哲人受到一位英国贵妇人的招待。
第15封信
反对凶残地虐待动物。来自琐罗亚斯德教《阿维斯塔》经文及其评注的一则故事。
第16封信
貌似真挚的书籍宣扬虚假信息。
第17封信
正在进行的英法战争,其动机是轻率的。
第18封信
一则中国妇女的故事。
第19封信
英国人及俄国人对待通奸妇女的方式。
第20封信
英国文学界的现状。
第21封信
中国哲人在英国剧院。
第22封信
中国哲人的儿子在波斯沦为奴隶。
第23封信
赞扬英国人为法国囚犯慈善募捐的行为。
第24封信
嘲笑庸医和售卖灵丹妙药的小贩。
第25封信
以劳国为例,说明王国的兴衰沉浮。
第26封信
黑衣人的性格特点,其矛盾行为举例。
第27封信
继续讲述黑衣人的故事。
第28封信
伦敦有大量老姑娘和单身汉的原因。
第29封信
伦敦的一个文学俱乐部。
第30封信
接着描写文学俱乐部。
第31封信
中国人的园林艺术精妙绝伦。描写一座中国园林。
第32封信
英国一些贵族的堕落行为。鞑靼人的蘑菇盛宴。
第33封信
中国人的写作方式。嘲笑英国杂志上的东方传说。
……
第118封信
荷兰人在日本宫廷中的卑微表现。
第119封信
穷人的苦难,以一名列兵的生平为例。
第120封信
论某些英国头衔的荒谬性。
第121封信
英国人优柔寡断的原因。
第122封信
嘲笑旅行者惯常的叙述方式。
第123封信
结尾。

译后记
內容試閱

范若恩


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构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两大源头。在此之外,学界近年开始日益关注西方现代文明在两希文化之外的第三个源头,即启蒙思想兴起的18世纪。正是在这一世纪中,英国桂冠诗人怀特黑德(William Whitehead)咏叹道:

希腊和罗马已经使人厌倦
两国魅力不再……
今夜的诗人乘着鹰翼,
为着崭新的真理,向着光之源头翱翔
直至中国的东土,勇敢地带回
孔夫子的教诲,让英国人聆听。

回眸历史,这一时期所产生的理性、科学、自由、民主等启蒙思想观念塑造了现代之西方。 然而, 作为时间概念的18世纪,其空间内涵已经急剧扩张, 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这一时期也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西方的世界观念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段。霍格森等学者认为世界体系出现于14世纪,在17世纪晚期之前,东方一直是这个体系的中心, 而欧洲反而只是它的边缘。 法国学者施瓦布(Raymond Schwab)在20世纪中期甚至认为,正是对东方的发现推动了西方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使得欧洲与非洲、亚洲、美洲一系列他者文明相遇,加速了西方对固有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的革新和启蒙思想的形成。他者的文明,尤其是东方的文明,并非仅仅作为西方的对立面或者器物层面的风尚而存在,而是深刻地融入到西方现代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后者学习借鉴的对象和反思构建自我的方式。这即杜克大学已故比较文学学者阿拉瓦穆登(Srinivas Aravamudan)提出的,世界并非从东西对立中产生,而是源于多种差异性、知识、认识与趋向,“世界文学发轫于在人类的探索中被置于一起的各种语言的语言学和文化解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18世纪欧亚文学交流互鉴研究”,研究团队于2021年组建,当年获准立项。本课题在18世纪世界体系建立的总体语境中思考欧亚文学交流的全貌。 作为其子课题,“长18世纪欧洲涉东方题材文学目录汇编和精选译注”着力发掘在18世纪欧亚文学交流中有影响的欧洲文学作品,进行目录编纂,并从中选择部分关键作品进行注释译介,以供国内学界和读者跨越语种进行快速阅读和研究。子课题选择文本的标准为:(1)覆盖18世纪文学主要体裁;(2)包括本课题所研究的英、法、德三大欧洲语种在内的作品;(3)具有高度的时代意义,能代表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东方意识演进的不同阶段。在前期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本子课题于2022年拟定翻译五部对18世纪欧亚文学交流互鉴研究具有关键性意义且无中译本的作品,包括英语作品两部、法语作品一部、阿拉伯语作品一部、多语种东方题材作品合集一部。其中多语种作品集辑录的篇目处于开放状态,将不断根据目录编纂及目录数据定量分析计算的成果吸纳当时传播力最广、对中国学者最重要的文本。18世纪欧亚交流的成果纷繁耀眼,我们希望这个译作系列未来会被不断扩充。
第一辑首先推出《迪亚卜行记》《世界公民》《环游世界(1772―1775)》三部作品。下面先就这三部作品做一个简介。



《迪亚卜行记》的作者汉纳·迪亚卜(?annā Diyāb)和法国东方学家加朗(Antoine Galland, 又译作迦兰)合作, 在18世纪初首次将《一千零一夜》译介到欧洲。对迪亚卜晚年撰写的《迪亚卜行记》的译介或许将推动我们部分重构18世纪世界文学历程。加朗对《一千零一夜》的翻译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影响之于西方文学“犹如另一部东方故事集《圣经》对西方的影响”。 旅居巴黎的奥斯曼土耳其青年学者迪亚卜在1709年参与合译,并和加朗一起伪译了16个原本不存在于古代阿拉伯《一千零一夜》手稿中的故事,其中就包括最为核心且已家喻户晓的《阿拉丁》和《阿里巴巴》。 长期以来,加朗被认为主导了《一千零一夜》的翻译和伪译工作,他被认为对后者的口头语言和过于色情暴力的内容进行了雅化或删改,使之符合18世纪初法国人的阅读风尚。同时,他所伪译的《阿拉丁》《阿里巴巴》等故事富有欧洲特质,尤其是《阿拉丁》讲述主人公如何通过个人奋斗挑战出身,改变命运,是18世纪欧洲小说中耳熟能详的情节。而这一故事以“虚构的中国”为背景,传递了一个最终高度归约化的“东方”概念,并充满对来自非洲的魔法师和其精灵奴仆以及犹太人的歧视,折射出18世纪初兴起的西方对世界的野心。
迪亚卜的作用则从2015年起才开始获得一定关注。 迪亚卜于1764年撰写旅欧行记,该行记于1945年被梵蒂冈图书馆收藏。 由于头十页已经遗失,该行记长期被当作无名手稿,20世纪90年代,才被鉴定为迪亚卜所著。近年,这一游记先后被翻译为多种欧洲文字。霍塔(Paulo Lemos Horta)已经将其和《阿拉丁》进行比较,开始展示出《阿拉丁》生成的另一条路径:一方面,这位东方人对欧洲文明满怀欣赏,他在旅法期间游览凡尔赛宫,观看城市盛大庆典,甚至遭遇了一个法国少年含冤被处决,这些都构成了《阿拉丁》的部分背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他以中国人 / 东方人阿拉丁战胜西来魔法师为主要情节,实质上隐喻了自十字军东侵以来西方对东方的觊觎和东方对此的抵抗,也暗含着对中国参与抵抗的期望。他刻画了魔法师对魔戒精灵的奴役和阿拉丁受冤,其笔下的东方首都和阿拉丁的豪华宫殿从外观上看更像巴黎和凡尔赛宫,这些都对当时法国“自由的土地”的对外宣传和法王路易十四的专制与穷奢极欲形成了讽刺,并解构了18世纪开始盛行于西方的将东方等同于专制、奴役、奢靡的本质主义。而他的《阿里巴巴》所描述的阿里巴巴靠盗窃而实现的暴富和杀死复仇强盗的残忍,嘲讽了身边的法国人的发迹,产生了某种道德批评,谴责他们在东方的肆意搜刮。
同时,他描绘的东西往返之旅,覆盖了土耳其、北非、意大利、法国等多个欧亚著名国家和地区,并且,他和西方上至法王路易十四下至各地平民百姓的各阶层人物有广泛接触,以生动幽默的语言道出各地风貌以及18世纪东西交往的种种画面。游记文学多以西方人游历东方为主,这一记载18世纪东方人眼中的西方的游记极为可贵。



当代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认为,如果某一文化系统内部的作家仅凭自身作品难以推动系统变革,翻译则将变为他们使用的主要力量,甚至他们会选择以伪译的策略“掩护”其写作,以“免受攻击”或者“避免直接和主流诗学对抗”。具体到18世纪,当代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也认为:“地理大发现已经使人们无须再从已消逝的远古中寻找模式了。在乌托邦作家之后接踵而至的是启蒙运动的先觉者,如维柯、孟德斯鸠、伏尔泰以及卢梭。他们愈来愈常借用一个‘真实的’非欧洲为素材,从事密集的颠覆性写作,以攻击当时欧洲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英国作家哥尔斯密(Oliver Goldsmith,又译作戈德史密斯、 戈尔德史密斯)的《世界公民:中国哲人信札》(The Citizen of the World: Letters from a Chinese Philosopher, Residing in London, to His Friends in the East)就是这样的一部跨文化作品。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器物(如瓷器、漆器、织物、墙纸)和它们的欧洲仿制品掀起了风靡欧洲的中国热。与此同时,欧洲启蒙思想家在中国文化中更看到了自然、理性、道德等他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精神。中国君主被伏尔泰等法国思想家视为柏拉图心目中的哲学王,而中国的政治制度则被认为是道德和法律完美结合的化身。在英国,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早在17世纪末就称赞中国人在孔子教诲下,“学习并致力完善自然理性, 在一生所行中不会犯错或偏离自然理性”。 将遥远的异邦理想化,其目的是引入对本国的思考甚至批评。18世纪的欧洲文学就流行以一个来自异邦的旁观者的视角,借助后者外国人的身份,深入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进而针砭时弊,以求推动自我的革新。意大利人马拉纳的《土耳其间谍》、法国的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和德·阿尔让的《中国人信札》等18世纪名著均为此类代表。在英国,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于1757年推出了《旅居伦敦的中国哲学家叔和致北京友人李安济书》(A Letter from Xo Ho, a Chinese Philosopher at London, to His Friend Lien Chi at Peking),借中国人叔和之口抨击英国政治和英国人的性格,这就直接启发了哥尔斯密创作出18世纪欧洲涉中国题材文学中最主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世界公民》。
哥尔斯密的《世界公民》采用书信体形式,借虚构旅英河南人李安济和友人、家人的通信,讽刺英国社会,介绍中国文化。当时英国著名的《绅士》杂志1756年1月卷刊登了一首中国乐曲的曲谱,作者化名A. B.,声称这首曲子是一位从葡萄牙辗转至伦敦的中国商人曾为其演奏的,“曲调简单,却有我国大多数乡村舞曲缺乏的勃勃生气”。这是中国音乐第一次在英国奏响。据考证,其演奏者名为林启(Loum Kiqua),曾与约翰逊博士会面。沃波尔和哥尔密斯有可能通过后者结识了这位中国商人,并将其名字转化为李安济。《世界公民》全集包括123封信件,涉及大量中国故事、寓言、语录、哲理,堪称面向18世纪读者的一部中国知识百科全书。哥尔斯密曾说:“如果一个作者弄不清楚什么是中国,什么不是中国,他完全可以聊以自慰,因为很少有读者能识别这是哄骗。”他笔下的李安济口吻、 言辞夸张, 让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他塑造出一个滑稽丑陋的东方主义他者甚至东方主义骗子(带有东方色彩的骗子);但如果我们将其作品放入英国从艾迪生以来的讽刺传统中,则可看出李安济属于艾迪生、斯梯尔创造的旁观者俱乐部中如考弗莱爵士等目光独特、语言辛辣的批评者类型。哥尔斯密借这一人物,并非只是讽刺英国,更是表达了一种对于未来的世界的愿景。与李安济形影不离的是其英国好友黑衣人,他性情古怪,却在和李安济的交往中不时显露出率真善良的一面。他既是哥尔斯密的自我投射,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借外国人之眼光对国人百般讽刺之余,塑造的一个理想的英国人形象?而在小说的尾声,李安济之子和黑衣人的侄女历经患难而终成佳偶定居英国,李安济则和黑衣人周游列国,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东西融合,创建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愿景。

第13封信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李安济·阿尔坦济寄北京礼部尚书冯煌。


我刚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回来,这里是英国的哲人、英雄和国王的墓地。不朽的铭文和已故功勋的可敬的遗骨,营造了一种多么阴郁的氛围啊!这座镌刻着古老印记的神殿庄严肃穆,带着令人敬畏的宗教庄严感,装饰着野蛮的华丽,昏暗的窗户、磨损的柱子、长长的柱廊和阴暗的天顶。想象一下,当我置身这样的场景时会是怎样的感受。我站在神殿中央,环顾四周,墙上挂满了雕像、碑文和死者的纪念碑。
我对自己说:天啊!骄傲是如何伴随渺小的尘土之子走向坟墓的!卑微如我,此刻也比他们中最伟大的英雄更有影响力。他们折腾了一个小时,只为获得短暂的不朽,最终却要归于坟墓,那里没有侍从,没有谄媚者,只有蠕虫和墓志铭。
在我沉思之际,一位身着黑衣的绅士走了过来,看我是个陌生人,便与我交谈起来,并礼貌地提出愿意做我的向导,带领我参观神殿。他说:“如果有什么纪念碑引起了好奇心,我会尽力满足你的要求。”我感激地接受了这位先生的好意,补充说:“我来这里是为了观察英国人对待死者功绩的政策、智慧和正义的。如果这样的赞美进行得当,不仅不会伤害被奉承之人,而且还有可能光荣地激励当下享受奉承之人。每一届优秀的政府都有责任充分地利用人们在追求不朽方面的自豪感。如果只有真正的伟人能在这个宝地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像这样的圣殿就会给人们上一堂最好的道德课,并有力地激励人们树立真正的雄心壮志。我听说,只有功勋卓著的人,才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黑衣人似乎对我的评论感到不耐烦, 我停止了发言,我们一起向前走去,依序参观每一座纪念碑。
最精美的东西自然会吸引人的眼球。我不禁对一座纪念碑特别好奇,它看起来似乎比其他纪念碑更美。我问向导:“我想那一定是一位伟人的纪念碑。从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设计来看,它一定是为了纪念某位拯救国家于危难的国王,或是纪念某位将同胞从无政府状态变为臣服状态的立法者。”我的同伴微笑着回答说:“要想在这里拥有一座非常精美的纪念碑,并不需要具备这样的资质。远不及此的能力就足够了。”“什么!难道他只要赢两三场战斗,或者攻下半个城镇,就具备足够的资格了么?”黑衣人回答说:“打仗、攻城,这些可能有用,但一位绅士可能从未经历过战斗或攻城,而在这里拥有一座非常精美的纪念碑。”“那么这是某个诗人的纪念碑,我想他的才智使他永垂不朽?”我的向导回答说:“不,先生,躺在这里的那位先生从未作过诗;至于机智,他鄙视别人的机智,因为他自己没有。”我气愤地说:“那么请快点告诉我,躺在这里的这位先生有何过人之处?”“他很了不起,先生!”我的同伴说,“您居然问有何过人之处,先生!他当然有过人之处,所以才在威斯敏斯特拥有一座墓碑。”“他怎么会在这里?天啊!他该不会是贿赂了教堂的守护者给他一个位置吧?他难道不会感到羞愧么?在这里即使是拥有中等的功绩,也会被视为不光彩的。”黑衣人回答说:“我猜这位先生很有钱,他的朋友们往往告诉他,他很了不起。他很容易就相信了他们的话。教堂的守护者也自欺欺人地相信了。所以他花钱买了一座精美的纪念碑。正如你看到的,工匠将他塑造成了最美的人。”
不过,不要以为只有这位先生想埋葬在伟人中间,圣殿里还有几位先生,他们生前遭伟人憎恨,死后也葬在这里与伟人做伴。当我们走到教堂一处特别的地方时,我的同伴用手指着那里说:“那就是诗人角,那里有莎士比亚、弥尔顿、普赖尔和德莱顿的纪念碑。”我说:“德莱顿?我从未听说过他,但我听过一位叫蒲柏的诗人,他也在那里吗?”我的向导回答说:“时间够久了,他已经死了一百年了,人们还一直憎恨他。”我说:“真奇怪!他一生都在娱乐和教导他的同胞,怎么会有人憎恨他?”我的向导说:“是的!他们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憎恨他的。有一群人被称作书籍批评人,他们负责监视文学共和国,并根据纸张颁发名誉;他们有点像后宫里的太监,自己不能享乐,却阻碍那些享乐之人。这些书籍批评人别无其他工作,只是大喊‘呆厮’和‘涂鸦文人’,他们赞美死者,谩骂生者,给一个有能力的人一点功绩,为二十个笨蛋鼓掌以博得直率的名声,他们诋毁他们无法攻击其作品的人的道德品质。这些无耻之徒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书商收买,或者更常见的是,书商自己从他们手中接过这些肮脏的活儿,因为需要的只是恶言谩骂和无趣至极。每一个天才诗人一定都会遇到这样的敌人。尽管诗人似乎鄙视他们的恶意,但他们让他感到痛苦,在追求名望的途中,诗人终日焦虑不安。”我问道:“我在这里看到的每位诗人都是如此么?”他回答说:“是的,人人如此,除非他碰巧为官员。如果他很富有,他可以从书籍批评人那里买到名声,也可以从圣殿的守护者那里买到纪念碑。”“但是,难道没有一些有品位的人,像在中国一样,愿意资助那些有功德之人,以中和那些恶毒无趣之人的怨恨么?”黑衣人回答说:“有很多这样的人,但是,唉!先生,书籍批评人蜂拥而上,自称是书的作者;赞助人太懒惰而无法分辨。因此,诗人被远远地拒之门外,相反,他们的敌人却在官员的餐桌上吞噬了对他们的奖赏。”
离开圣殿的这一处,我们来到一扇铁门前,我的同伴告诉我,我们要穿过这扇门才能看到国王的纪念碑。于是,我不再多礼,径直走了上去,正要进门时,一个用手把着门的人告诉我,我必须先付钱。我对这样的要求感到惊讶,便问那个人:难道英国人是把历史当作娱乐售卖么?他索要的那点小钱难道不是国家的耻辱吗?让人们公开地观赏国家的宏伟建筑或古迹,难道不比这样吝啬地向想了解国家荣誉的好奇之人征税更能维护国家荣誉吗?看门人回答说:“说起你的问题,它们可能都对,因为我并没有听懂。至于那三个便士,这块地是我从一个人那里租来的,他又从另一个人那里租来,另一个人又从第三个人那里租来,而他又是从圣殿的守护者那里租来的,我们都要生活啊。”
我本以为花了钱就能在这里看到一些非同寻常的东西,既然刚才免费看到的东西让我感到诧异,但我失望了。这里除了黑色的棺材、生锈的盔甲、破烂的旗帜和几尊邋遢的蜡像外,几乎没有别的东西。我很后悔付了钱,安慰自己说这是我最后一次付钱了。陪我们的那个人面不改色地说了许多谎话,他说有位女士扎破手指就死了,有位国王长着金色的头,还说了二十多个诸如此类的荒唐故事。他指着一张旧橡木椅子说:“先生们,你们看,它会满足你们的好奇心,英国的国王是在那把椅子上加冕的,你们看下面还有一块石头,那就是雅各的枕头。”我看不出橡木椅和石头有什么奇特之处。 如果我看到英国的一位老国王坐在这把椅子上,或者雅各的头放在另一把椅子上,也许会觉得有些奇特;但眼下,我没有理由感到惊奇,就像我从街道上捡起一块石头,仅仅因为国王在游行时碰巧踩到了这块石头,我无法称它为奇石。
随后,向导带着我们穿过几条幽暗的人行道和弯弯曲曲的小路,他说着谎话,自言自语,还挥舞着手里的魔杖,他让我想起了鞑靼戈壁的黑魔法师。各种各样的东西让我们疲惫不堪。向导最后希望我仔细观察一套盔甲,而它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说:“这件盔甲是蒙克将军的。”“一个将军本就应该穿盔甲啊。”他又说道:“请看这顶帽子,这是蒙克将军的帽子。”“非常奇怪,确实非常奇怪,一个将军本就要戴帽子的!请问朋友,这顶帽子原来的价格是多少?”他说:“先生,我不知道,但恐怕值我所有的薪水。”“那你的薪水非常少啊。”他回答说:“也不算太少,因为来参观的绅士们都会往里面投点钱,而我可以拿走这些钱。”“什么!还要钱!还要钱!”“先生,每位绅士都会给一点钱。”我回答说:“我一分也不给你!圣殿的守护者应该付你工资,朋友,而且也不应该允许你这样榨取每个参观者的钱财。我们在门口已经付过参观费了,出门时绝不会再多交。”当然,圣殿的守护者永远不会觉得他们已经得到了足够多的钱。我要离开这里。如果我再多待一会儿,可能会遇到更多的教会乞丐。就这样,我匆匆离开教堂回到了住处,思索今天发生的伟大之事,轻视这一天的卑劣之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