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NT$
458.0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NT$
250.0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NT$
367.0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NT$
374.0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NT$
265.0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NT$
484.0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NT$
2035.0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NT$
308.0
|
編輯推薦: |
※ 《泰晤士报》2021年度图书之一,《彭博观点》2021年度非虚构图书之一
※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系热门课程改编
※ 提供深入理解性别差异的科学框架
·
※ 揭示在生物和社会因素的交织影响下,激素如何塑造性别与行为
※ 基因、激素、社会环境和经验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我们
※ 正视性别差异背后的科学,深刻揭示关于睾酮的科学事实,解读千百年来围绕睾酮的迷思和文化成见
—
1. 通过科学实证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以进化叙事的角度揭示了激素对性别差异和人类行为的至深影响。
睾酮,常被视为“男性激素”,但它在女性体内同样发挥作用。科学界的最新发现揭示了睾酮在竞争、风险承担以及领导能力中的作用。睾酮在两性关系、运动能力、童年玩耍方式、父母角色、暴力犯罪、性别转变等方面都扮演着隐秘的重要角色。现代科学认为,睾酮确实导致了性别差异。睾酮与进化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大量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方式。
—
2. 弥合性别对立中的偏见与争论,作者胡文有力地反驳了关于睾酮的错误或误导性断言,阐明是基因、激素、社会环境和经验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我们。
《雄激素》不仅揭示了睾酮如何在两性之间塑
|
內容簡介: |
· 睾酮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类身体、大脑和行为的?
· 为什么男性总体上比女性更强壮、更高、更快?
· 是睾酮影响了男孩的大脑,让男孩做出典型的男性化行为吗?
· 睾酮水平越高,运动表现就越好?高浓度的睾酮真的能给人们带来运动优势吗?
· 男性和女性身上都存在攻击性行为,但睾酮主导的攻击性有何不同?
—
人类进化生物学家卡罗尔·胡文揭示了长久以来围绕睾酮的迷思与文化成见,阐明了它对人类性别和性行为、体能、人际关系以及生活诸多层面的深远影响。在这本引人入胜且易于理解的科普著作中,她详细介绍了当前已知的科学证据,以表明睾酮如何在我们观察到的性别差异中发挥重要作用。
—
自古以来,“男性气质”或“男子气概”的起源问题不断激发着人们的想象、研究与争论。其中,睾酮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千百年来,人类一直痴迷于鉴别并操控人体中的睾酮,这一趋势从未放缓。如今,科学家对睾酮的影响有了丰富的研究:睾酮在两性关系、体能、童年玩耍方式、父母角色、暴力犯罪、性别改变等方面都扮演着隐秘的重要角色。现代科学认为,睾酮确实导致了性别差异。睾酮与进化的共同作用催生了大量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方式。
作者卡罗尔·胡文以敏锐而审慎的态度讨论了睾酮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并将科学和人性置于首位。单凭睾酮的科学事实,或许无法让我们知道应该如何化解生物与文化间的复杂冲突,但它确实为之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讨论框架。承认睾酮是社会中一股强大的力量,并不会强化性别规范或父权制价值观。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了解关于激素科学的最新视角。
|
關於作者: |
人类进化生物学家、作家和屡获殊荣的教育家。她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助理研究员,工作于斯蒂芬· 平克的实验室,也是哈佛大学新成立的学术自由委员会的活跃成员。同时,她也是美国企业研究所的非常驻高级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性别、健康、心理学和高等教育中的学术自由。胡文拥有哈佛大学生物人类学博士学位和安提阿学院心理学学士学位。她尤其关注进化对生物与文化间复杂作用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帮助诠释游戏、教育、犯罪、养育和繁殖策略等领域的性别差异。
|
目錄:
|
第一章 启程:性激素与性别差异探究
第二章 内分泌学:睾酮从何而来
第三章 多来点儿睾酮:制造男孩的科学
第四章 大脑中的睾酮:从动物实验到人类行为
第五章 获得优势:睾酮与体能差异
第六章 鹿角与攻击性:竞争与选择
第七章 暴力的男人: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第八章 兴奋起来:睾酮与性冲动
第九章 睾酮与性别改变
第十章 睾酮时刻:男性社会角色的再审视
致谢
注释
|
內容試閱:
|
◇ “追猩”之旅
当黑猩猩睡醒时,我们如果没等在它们的窝底下,就接不到它们的尿—测定黑猩猩体内睾酮浓度的关键。为此,天还没亮我就已经做好深入丛林的准备了。和黑猩猩相处的8 个月里,我差不多每个早晨都是这么过的。太阳向地球发出光(和热),我们感受到了,就会开启新的一天,这是进化驱使我们形成的习惯。所有的昼行性动物(白天活动的动物),包括人类,都根据地球的24 小时自转周期调整了自己的睡眠觉醒周期。当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知到清晨的阳光时,神经信号就会被传导到松果体,这是一个位于大脑中心深处的器官,体积很小,形似松果。收到信号后,松果体就会少分泌“睡眠激素”褪黑素,促使我们做出特定的行为—醒来。
至少在适应人工光源之前,我们就是这么醒来的。但既然黑猩猩还在坚持以前的作息习惯,我就只能在褪黑素作用正强的时候努力爬起来。醒来后,我在营地的丙烷气炉上用雨水煮了杯咖啡,然后赶紧服下了这一剂咖啡因,对抗睡眼惺忪的状态。接着,我套上长筒雨靴,带上手电筒和一把1 英尺a 来长的砍刀(用来砍掉树枝)。这双雨靴可是我的“武器”,能保护我不受行军蚁、泥水坑、黑曼巴蛇之类的困扰。整理好行装,我就动身去找我那乌干达当地的野外研究助理了—又是“追猩”的一天。在乌干达西部的基巴莱森林,我们尾随黑猩猩,记录它们的生活和行为。
跋涉约一个小时之后,我坐在一棵树下休息。这棵树上有黑猩猩过夜,它们会在前一天晚上把窝搭在高高的树冠之上。我坐在那儿,用心感受着密林夜间发生的剧变的每一个细节。鸟儿的鸣啭和猿猴的叫声越来越响,盖过了欢快的虫鸣声。露珠紧紧抱着绿色的叶片,一缕缕阳光穿过林下的灌木,给露珠染上了金黄的光泽。而我等待的是一种特殊的声音,是从上方传来的树木枝叶的沙沙响声,那是黑猩猩苏醒的动静,也是我准备行动的信号。
黑猩猩早晨起床之后的需求和人类没什么两样,它们也得撒尿。不过我们是跌跌撞撞地爬下床,走到卫生间,黑猩猩却是直接把屁股挪到窝的一侧。我尽了最大努力,想站远一点儿,保护自己不被从9米多高穿过树叶浇下来的尿液淋湿,但又不能站得太远,因为我还得接尿呢(然而经常失败)。我用的工具是一根一端分叉的长木棍,我在分叉的一端绑了个塑料袋。
通过这种方式,我为基巴莱黑猩猩项目a 的科学家贡献了一小部分行为学和生理学的数据。这个项目的研究数据是个宝藏,能帮助科学家进一步探究一切动物行为的起源。不过我的兴趣在于性、攻击和支配,这些行为都受本书的主题—睾酮影响,业内人士称之为“T”。如果面对的是人类被试,我们大可以直接让他们把唾液吐进管子里,但野生黑猩猩没这么听话,我们只好去测定它们尿液(或粪便)中的睾酮浓度了。
最后,我小心地用滴管把用塑料袋收集的少量尿液转移到试管中,以便带回营地,留待后续送至哈佛大学的内分泌学实验室。树上的沙沙声又持续了几分钟,然后逐渐消失,黑猩猩爬下树干,开始一天的活动。我和几名研究助理紧紧跟随。
◇ 种群里的“家暴男”
黑猩猩都是群居的,一般一个种群里有50 只左右。在某种程度上,一个黑猩猩种群就像是居住在一个小镇里的一群人,小镇边界清晰,戒备森严,与邻近的小镇相互敌对。坎亚瓦拉就是基巴莱森林里的一个“小镇”,“镇长”名叫伊莫索,也就是种群的首领。位于乌干达和刚果(金)两国交界处的基巴莱森林一望无际,里面有很多这样的黑猩猩种群。伊莫索暴躁易怒、独断专行—领导嘛,总是威严大过和蔼的。每天,坎亚瓦拉种群里的黑猩猩都会几只几只地聚成更小的群体,一起活动。这时候,我就选一个小群儿来跟踪。如果我跟到了伊莫索参与的小群儿,我就绝对能看到它嘟囔、尖叫、怒吼,甚至威胁同伴、掌掴下属、拖拽和投掷树枝、捶打胸口。要是小群儿里混进了正在发情的雌性,那可就更有意思了。交配是少不了的,小群儿里的气氛也会更加剑拔弩张,因为雄性都在争夺和异性交配的权利。
不过,也不是每天都这么高潮迭起,更多的时候,小群儿的成员都在安逸地养孩子、玩耍。小黑猩猩相互依偎、抱在一起,有的和兄弟姐妹或者“发小”翻滚、追逐,有的安静地趴在妈妈背上,被妈妈从一个觅食地背到另一个觅食地。如果小群儿里没有成年的雄黑猩猩,它们的一天就是这种光景。1月的一天,伊莫索比平时平静许多。它破天荒地只和一只雌黑猩猩及其两个孩子出去玩儿。那天,我背靠着一棵高高的无花果树,打开笔记本准备记录。它们去了一片空地,空地上有棵倒下的树,雌黑猩猩乌坦巴和伊莫索就坐在这棵树上。乌坦巴熟练地扒拉着伊莫索后背浓密的黑色毛发,把伊莫索的毛发分开又抚平,寻找着污物和寄生虫,把发现的污物拿掉,然后灵巧地把美味的小虫子塞进嘴里。两个孩子—幼崽基里米和她稍大一些的姐姐滕克雷在一旁的草丛里嬉闹着。赤道地区正午的烈日炙烤着大地,鸟叫声和虫鸣声不绝于耳。
就在这时,乌坦巴刺耳的尖叫声一下子就把我从这片祥和中惊醒了,让我心跳加速。我挺直了身体。只见伊莫索跳了起来,站在倒下的树上就开始对乌坦巴拳打脚踢。乌坦巴一个趔趄摔在地上,小基里米赶紧跑过去,跳进了妈妈怀里。乌坦巴伸出双臂,把孩子护进臂弯里,拿后背对着施暴者。我在笔记本上准确地记录着眼前的一切,谁打了谁,打了多久(还好我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助手陪着。他名叫约翰·巴沃格扎,我看漏的细节他都能详细地汇报给我)。这场“家暴”已经持续了好几分钟,是我见过的时间最长、打得最狠的。可伊莫索还没停手,反而拿起一根粗木,开始打乌坦巴的脑袋和后背。另一只小黑猩猩滕克雷彼时不过三岁,还不到两英尺高,在眼前的“巨人”对妈妈施暴的时候,它挥舞着小拳头,在“巨人”周围快速绕圈并击打对方。伊莫索没有停手的意思,反而想出了新招儿—它双手抓住一根树枝,两脚悬空,前后摇摆,借势用更大的力量对乌坦巴又踩又踢。整整过了9 分钟,这场虐待才终于停了下来。
乌坦巴臀部娇嫩、无毛的皮肤被打得血肉模糊,好在孩子们都安然无恙,它们还能结伴逃跑。我知道其他科学家还观察过时间更长的暴行,真的有往死里打的,我还是第一次见。这种虐待看得我揪心,但作为科学家,我同时又感到毛骨悚然、不解。当然,在黑猩猩种群中,大块头的雄性殴打成年雌性的案例并不鲜见,但我过去见过的一般都比较温和,持续的时间也不会这么长。
哈佛大学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理查德·兰厄姆那个星期正好在营地。这个营地就是兰厄姆开发的,他也负责运营,在全世界很有名。我跑了大约2 英里a,穿越密林跑回野外工作站就是想给他讲这件事,跑到营地的时候我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我连珠炮似的激动地问他问题,结果他最初的反应竟然只是和我握了握手。后来,兰厄姆和我说,我是第一个在野外观察到非人灵长目动物使用武器的研究人员。《时代》周刊为此还专门刊发过一篇报道,标题为《基巴莱森林里的“家暴男”》,配着我和兰厄姆还有那根棍子的大幅照片(木棍是研究助理从空地上捡回来的,现在已经很有名了)。这么拟人化的标题让我有点儿不舒服,但我必须承认,伊莫索的恶行和人类的家庭暴力并没有区别。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但从那个营地发展起来的关于睾酮和繁殖的研究,在日后将为我们揭开谜底。
◇ 雄性暴力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去乌干达做研究的。上大学时,我觉得人类行为有意思,于是读了心理学专业。我喜欢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心理学,也喜欢变态心理学、人格与个体差异这些课程。但直到大四那年,我才真正找到那种兴奋感,那种眼睛从书上挪不开,激动得简直想跳起来的兴奋感。我永远忘不了,那时候我上的课是生物心理学,教授是约瑟芬·威尔逊,她讲的是神经元的作用和神经递质的浓度如何影响种种行为。我还记得她站得笔直,手举过头顶,手指不停扭动着,模仿神经元及其树突——神经元间交流用的小突起。就在那一刻,我找到了一种了解行为起源的强有力的新方法。我高兴极了,想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但毕业在即,而我连工作都没找到。
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之后,我找了一份财务软件方面的工作。(其实就是想找个能用电脑的工作罢了,毕竟当时是1988 年。)我当时想的是先工作几年,等想好更大的人生计划之后再做改变。结果发现工作中也有很多东西要学,而且那份工作本身舒适又轻松,所以我一干就干了10年。10 年里,我抽时间回学校补上了许多过去落下的课程,像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之类的。这才逐渐发现,与我早期上学时的印象相反,我真正爱的其实是生物学。后来,我到处旅行,去过以色列、坦桑尼亚、哥斯达黎加、中国,对全球文化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起源产生了兴趣。“行万里路”的同时,我也读了许多科普书,比如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这些书回答了我许多问题,告诉了我进化是如何塑造生命的。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决心,我要找到对人类行为最本质、最有力的解释,并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进化如何塑造人性。后来我读到了一本书,找到了寻求答案的方法。那本书叫《雄性暴力:猿类与人类暴力的起源》。4 确切地说,吸引我的并不是暴力问题,而是两位作者面对人性本质这种大问题时使用的研究方法。我决定做第一作者所做的,那就是通过研究黑猩猩,来增进对人类自己和人类进化起源的了解,于是辞了工作,着手申请做他的研究生。你们可不要学我按这个顺序工作、求学。那本书的第一作者就是理查德·兰厄姆。他在哈佛大学任教,而哈佛大学正好就在我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我急切地把入读他所在的系的专业(当时叫生物人类学)的申请表寄了出去,结果被拒了。我失望得很,但现在来看倒也不意外。我是个门外汉,没有相关领域的科研经验,怎么可能被录取。不过有的时候,天真也有好处—我一次又一次地申请,理查德(现在我们已经熟到我可以直呼其名了)终于同意给我一次机会。他让我去乌干达的基巴莱黑猩猩项目工作一年。1987 年,理查德在当地开发了一个科研营地,专门研究野生黑猩猩的行为、生理和生态。我负责管理营地的日常工作,同时学会做一些自己的研究。我简直不敢相信,赶紧应承了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