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作者“生活儒学”(Life Confucianism)的选集,从2004年至2021年间作者关于“生活儒学”的大约200篇文章中选出,按照导论、方法论、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美学、历史哲学的大类编排而成。生活儒学突破了古今中外哲学两千年来的“形上→形下”二级观念架构,从原典儒学乃至更早的中国思想观念中发现了比形而上者和形而下者这样的存在者更本源的存在——生活。生活儒学作为一个思想系统,包含着三个观念层级:存在或者生活层级的生活感悟;形而上存在者层级的本体论建构——“变易本体论”;形而下存在者层级的伦理学建构——“中国正义论”。
|
關於作者: |
黄玉顺,男,1957年生,成都人。曾任四川大学教授(2000—2010);现任“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大学教授(2010-)。兼任世界儒联执行委员、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发表文章二百多篇。出版学术著作《易经古歌考释》(1995、2014)、《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2006)、《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2006)、《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生活儒学”论集》(2009)、《儒学与生活——“生活儒学”论稿》(2009)、《生活儒学讲录》(2012)、《儒教问题研究》(2012)、《中国正义论的重建——儒家制度伦理学的当代阐释》(2014)、《中国正义论的形成——周孔孟荀的制度伦理学传统》(2015)、《从“生活儒学”到“中国正义论”》(2017年)等。
|
目錄:
|
序III
导论:回望“生活儒学”
第一编 综论
“生活儒学”导论
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生活儒学”问答
何谓“哲学”?——论生活儒学与哲学的关系
第二编 方法论
复归生活,重建儒学——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纲领
注生我经:论文本的理解与解释的生活渊源——孟子“论世知人”思想阐释
前主体性诠释——中国诠释学的奠基性观念
第三编 生活情感本源论
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
爱的观念——儒学的奠基性观念
爱,所以在——儒学与笛卡儿哲学的比较
如何获得新生?——再论“前主体性”概念
第四编 形上学·本体论
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儒学视域中的海德格尔及其所解释的康德哲学
形而上学的黎明——生活儒学视域下的“变易本体论”建构
生活儒学的内在转向——神圣外在超越的重建
第五编 形下学·知识论
为科学奠基——中国古代科学的现象学考察
儒学与作为科学理论基础的知识论的重建
第六编 形下学·伦理学(正义论)
中国正义论纲要
中国正义论的重建——生活儒学的制度伦理学思考
作为基础伦理学的正义论——罗尔斯正义论批判
孔子怎样解构道德——儒家道德哲学纲要
论“行为正义”与“制度正义”——儒家“正义”概念辨析
第七编 形下学·美学(诗学)
爱与诗
论诗教与乐教
孔子论诗与乐
第八编 历史哲学与儒学史
思想及其历史的生活渊源——论“思想史”及其“对象”问题
儒学当代复兴的思想视域问题——“儒学三期”新论
论儒学的现代性
附录 生活儒学著述总目
|
內容試閱:
|
生活儒学在总体的致思进路上,是在与现象学—胡塞尔、舍勒,尤其是海德格尔—的平等对话中展开的。这种对话既非“以西说中”,也非“以中说西”,因为按照生活儒学的想法,任何现成地摆在那里的“中”(如所谓“中国哲学”)或者“西”(如所谓“西方哲学”)都是子虚乌有的东西。这种对话实质上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的展开,亦即生活本身的一种显示形态。
这个总体致思进路分为三大步骤:破解—回归—构造。
生活儒学这种致思进路,表面看来似乎相当于胡塞尔、海德格尔那样的“奠基”(Fundierung / Gründen)。然而实际上,现象学的所谓“奠基”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海德格尔接着康德讲的“形而上学的奠基”,对于形而上学本身来说乃是外在的,亦即是从在形而上学之外的生存论分析中去寻求“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把大约对应于这种奠基的工作称为“形而上学的本源”问题;而在胡塞尔,“奠基”却是形而上学的内在的奠基,亦即是从在形而上学之内的先验意识之中来寻求解决“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我们把大约对应于这种奠基的工作称为“形而上学的基石”问题。对于生活儒学来说,这两种“奠基”处在完全不同的层级上:基石作为基础,本身就是形而上学这座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本源则是在形而上学之外、之下,支持着整个形而上学建筑的地基。这就是说,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将形而上学奠基于纯粹先验意识的本质直观,其实跟康德一样,是在用形而上学来为形而上学奠基,但我们知道,房子是不能为房子自身奠基的;而海德格尔所谓“基础存在论”的生存论分析,归根结底奠基于作为一种存在者的“此在”(Dasein),实质上仍然是一种主体性的设定,也就是说,实质上仍然还是一种形而上学。此在之为主体性设定,是因为此在乃是“人”这样的“存在者”(Seiende),而非“存在”(Sein)本身。此在固然向来与存在本身发生着交涉,可是所有形而上学的主体性都与存在本身发生着交涉,这能说明什么呢?它能说明此在的本源性吗?显然不能。此在向来不是“向来”的,而是“后来”的。海德格尔之所以必须将此在设定为“向来”领先的,是因为他不可能从源始的存在本身推出此在,而这又是因为存在本身被设定为异在于生存的东西,即本来就是与此在无关的东西。这样一来,海德格尔的奠基观念在根本上就没有超越胡塞尔。
有别于此,生活儒学把自己的类似“奠基”的工作理解为这样一种更为彻底的致思进路:通过破解传统儒学,而回归作为大本大源的生活本身(这里,生活本身并不以“此在”、人的主体性为前提);并在作为源头活水的生活感悟的地基上,重新构造儒家形而上学。这样一来,生活儒学遵循着这样一条“中道”:既克服旧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本”性,也反对后现代主义的“反形而上学”立场。换句话说,生活儒学是要在一种崭新的地基上——从真正的本源上——重建儒家形而上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