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消失的多巴胺(漠不关心、疲惫倦怠、麻木回避、索然无味……为什么你越来越不快乐?)

書城自編碼: 403961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英]塔尼斯·凯里 著, 孙一文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37457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NT$ 505.0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NT$ 1010.0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NT$ 173.0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NT$ 694.0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NT$ 759.0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NT$ 602.0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NT$ 301.0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NT$ 347.0

編輯推薦:
1. 英国新闻奖获奖作家塔尼斯·凯里,专为现代读者撰写的实用心理手册。
作者塔尼斯·凯里是英国著名作家、记者,曾被提名为英国年度全国报纸健康作家,并在2017年入围了英国编辑协会举办的年度(大众媒体)英国新闻奖专题作家奖。
本书全面讲解了多巴胺的相关知识,更正人们对多巴胺与贪婪、成瘾挂钩的片面认知,让人们正视现代人多巴胺“消失”的问题。帮助在情绪中间地带徘徊的人们摆脱束缚,尽情享受生活。
2.一本书让你明白什么叫快感缺失,解决现代人无限循环的“不快乐”!
快感缺失是一个较新的心理学概念,也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容易逐渐陷入“无意义”的抑郁状态等,不明所以的沮丧等等。
本书作者从外因——生活负担、消极心态、饮食不调、睡眠障碍等,到内因——多巴胺失衡、血清素过量、内啡肽不足等,全面分析快感缺失的原因,从多个角度解读现代人“不快乐”的根源,帮助读者了解自身情绪问题,找回对生活的掌控力。
3.真实分享 概念引入 改善方法,三步走解决快感缺失!
本书包含三个部分,从概念的引入、原因分析,到对个人的影响,再到具体的解决方法。逻辑清晰,内容全面。书中引用了众多科学研
內容簡介:
1.你是否对曾经很喜欢的事物逐渐失去兴趣?你是否在得到自己期盼的东西后感觉不过如此?你是否很久都没有开心地大笑过且感觉无聊……
2.英国心理学家塔尼斯·凯里深入探索快感缺失的本质,让你的大脑回归正轨。
3.多巴胺失衡、血清素过量、内啡肽不足……身体内失控的它们是你不快乐的主因。
4.给每个疲惫的你的内心疗愈指南,帮你找回快乐生活、情绪稳定的能力!
5.英国亚马逊网站86%好评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你感受改变的力量。
6.一本书让你明白什么叫快感缺失,解决现代人无限循环的“不快乐”!

你是否对曾经很喜欢的事物逐渐失去兴趣?你是否在得到自己梦想的一切后感觉不过如此?你是否很久都没有放肆地大笑且感觉生活毫无意义?你是否意识到,见多了悲喜剧和奇葩新闻的我们,越来越难快乐起来,已经滑向情感冷漠、快感缺失的边缘?
快感缺失,即失去从过去喜欢的事物中获得快感的能力。长期的快感缺失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敏感度,不仅难以快乐起来,还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走向抑郁。
本书从快感缺失这一概念入手,多个角度分析产生快感缺失的原因,让你了解快感缺失如何影响你的情绪、感觉、思维与行动。以及如何通过更新大脑的奖励回路、扩大观念范围、创建“不办”清单、有效饮食等方式,重塑对生活的感受,找回生活中细微的快乐。
關於作者:
(英)塔尼斯·凯里
心理学家、作家,已出版14本关于育儿和心理学的书籍,如《孩子,你在想什么?》《驯服虎式父母》等,还经常为《每日邮报》《泰晤士报》《卫报》等撰写文章。其作品已被翻译成35种语言。
译者
孙一文
青年译者,已出版译著《未知境域》《拐角地带:CEO必修的领导力课程》等。
目錄
第一部分 你今天快感缺乏了吗
第一章 什么是快感缺乏
第二章 为什么我们很难感受到快乐
第三章 为什么现代社会让快乐越发遥不可及
第四章 童年经历影响你对快乐的看法
小结
第二部分 快感缺乏症的影响
第一章 让你感觉“无精打采”的生理原因
第二章 大脑里的多巴胺:与期待有关的因子
第三章 快感缺乏症正在阻击你的愉悦感
小结
第三部分 重拾活力:如何摆脱快感缺乏
第一章 与大脑保持同一阵线
第二章 快乐由你自己创造
第三章 找回快感的方法
第四章 利用与快乐有关的化学物质
第五章 创造属于你的生活方式
小结
总结
致谢
后记
內容試閱
引?言
你有多喜欢自己的生活?你对生活的享受程度及忍耐程度有多高?面对生活,你是活力满满,还是敷衍了事?
如果你是被封面上的“快感缺乏”一词吸引而阅读本书,那你也许并不抑郁(否则你就该读封面上印有“抑郁”二字的书了)。快感缺乏与抑郁不同,前者更可能表现为:当你参与社交活动时,其他人比你更能沉浸其中;当别人玩得很开心时,你会感到莫名的不自在;你觉得自己的生活理应更好……诸如此类的恼人想法在你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你是否感觉自己的世界不再光彩夺目,渐渐褪变成暗淡的灰色?你是否感觉自己的视野仿佛隔着雾蒙蒙的磨砂玻璃,早已失去了清晰的焦点?
如果你体会到上述任何一种感觉,并且需要努力回忆最后一次心情舒畅或放声大笑(真正的开怀大笑,笑到肚子疼那种)是什么时候,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因为在弄清楚这些感觉以前,我和你一样。
我的“快感缺乏”体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知道这些感觉有名字,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最能体现这些感觉的,我认为应该是“嗯”“哦”等敷衍人的字眼。直到后来,我接到一个电话,这让我觉得肯定有更好的形式来描述这些感受。这是几年前我领会到的情形。正在阅读的你请做好准备,保持你的判断力,因为我要开始介绍这本书的由来了。
早前,为了一本一直想写的书,我花费数月进行研究并参加各种会议,不断打磨写作内容,直到经纪人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一家大型出版商(迄今为止我遇到的最大型的出版商)说他们想出版这本书,并慷慨地给出五位数英镑的报价。在她向我宣布这个我期待已久的消息时,我的回应“恰如其分”。
“不错……好极了……真棒!”期望中的喜悦并未到来,我仿佛置身事外。
多么奇怪,我根本没有任何感觉!
通话结束后,我知道自己应当兴高采烈,但实际上却无动于衷。没道理啊!我又没得抑郁症。我是一名积极进取、做事认真的职业女性,有一位好丈夫和两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刚刚又完成了一个人生目标。但是,我并不为此感到快乐,反而感到轻微的恐慌。因为我的待办事项中将添加一项重大任务(写完那本书),同时,我还因自己没有心怀感激而感到内疚。当我出发去学校接女儿们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塔尼斯,你到底怎么回事?”
自那天之后,我开始留意这种奇怪的脱节感。我对聚会和社交活动毫无兴趣,因为参与其中的人看起来都很开心,我就觉得自己必须戴上“开心”的面具。我一直很喜欢圣诞节,但有时候,哪怕是为圣诞节欢呼喝彩,我也觉得自己像在逢场作戏。
在这期间,我为《泰晤士报》(The Times)撰写文章呼吁关注现代职场母亲承受的压力时,无意中描述了快感缺乏症的一些表现。“麻木”“迟钝”“模糊”等词贯穿全文,我却想不出有哪个名字能概括这些词。
我不够享受生活吗?这显然有违逻辑。毕竟,我一直按部就班地向着“成功”的人生前进。我所拥有的一切,加在一起等于两个字:幸福。但我觉得还是有什么东西在把我往后拽,让我无法沉浸在幸福之中。
我明白自己的生活看起来有多么美好,但我又像个观察者似的注视着自己的生活。在这种状态下,自然是感觉糟糕要多于感觉良好。事情进展顺利时,我几乎没有一丝满足感;若事情进展不顺,我就会极度沮丧。如果把我的心情画成曲线图,低落的情绪会是深深的沟壑,高昂的情绪则不过是微微隆起的小土堆。
往日抚慰人心的快乐,如今越发不可得。听到最喜欢的歌曲时,我不再兴奋难耐。我的Instagram看上去就像一条由众人艳羡的美妙经历拼接缝合而成的被子。事实上,我不再觉得出国旅行是一场奇妙之旅。即使来到颇具异国情调的新地方,我也无法尽情领略其中风情。我想起年轻时,旅行是多么地让我兴奋。现在,我只觉得旅行前的组织安排是一项壮举,旅行结束后徒增的工作更是令人生畏。但我有什么权利抱怨呢?
在我每天收到的新闻推送中,充斥着他人的悲剧以及饱受战争、饥荒或疾病折磨的人们的生活。而我作为一个人的需求——食物、安全、工作满足感和爱——全都得到了满足。我得到的甚至还不止这些。但当你拥有一切之后,去哪儿寻找那缺失的一角呢?
难道我不该知足吗?尽管告诉自己要振作起来,但这个问题依旧困扰着我。当然,我不可能是唯一有这种感觉的人吧?
为感觉命名
身为作家,我一直在写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身为记者,我的工作就是保持好奇心并寻找答案。于是,我把困扰搁置一边。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在回想了这一天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后,开始寻求一个解释。丈夫在身边酣睡,我却偷偷在谷歌上搜索“为什么我无法享受自己的生活”,这真是太丢脸了。
在寻找答案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令人心惊的故事。在0.63秒内,我的手机里出现了67.7亿条搜索结果。跳出来的第一个标题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是一种症状》(Don‘t Enjoy Any Anymore? There’s Name For That)。这篇文章是一位心理学家写的,他把这种症状称为“快感缺乏”。原来真有一个词能概括那些感觉。
我继续读下去,发现快感缺乏是享乐主义或快乐的反义词。它的定义是“失去从过去喜欢的事物中获得快乐的能力”。虽然它通常是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一种症状,但并不是你抑郁了才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你也许一直活得很好,在他人眼里十分体面,你拥有想要的一切,只是缺乏心力去享受乐趣。
在了解这一点后,我立刻想到一个问题:为何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个词?
我们时常听闻现代生活中十分致命的疾病——抑郁症,它与快乐分属心理健康光谱的两端。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处于中间的灰色地带,但我们对这个地带却一无所知,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感受给我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我觉得自己再也无法像以往那样和别人交流。我的朋友们在谈论他们面临的难处,我却无法同情他们,而是希望他们停止抱怨。说实话,我已经不在乎了。
——路易斯,46岁
进入主流视野的快感缺乏症
既然知道了名字,快感缺乏症自然被列入了我的写作清单。
让我越来越恼火的是,无论参加派对、音乐会还是其他外出活动,这种感觉都会如影随形,让我陷入机械呆板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
接着,新冠疫情暴发了。如果有什么能让我们懂得珍惜生活,那一定是疫情之下的封控。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失去了社交、观看现场音乐演出、理发和度假等许多体验生活快乐的机会。数月以来,我们坐在沙发上,想象着疫情结束后的日子会是多么美妙。
直到开始重返期待中的生活,有些人才发现,他们无意弥补逝去的时光,他们感受到的是“错失的乐趣”(JOMO),而非“错失的恐惧”(FOMO)。当然,也有一些人觉得以往的生活很乏味,因而并不急于回到过去的状态。
2021年春天,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组织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上撰文指出,虽不抑郁却无精打采的人越来越多。他用“消沉”(languishing)一词来形容这种状态。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科里·凯斯(Corey Keyes)于2002年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介于抑郁与朝气蓬勃之间的状态,即幸福感缺失”。
格兰特这样形容后疫情时代的人们:“你没有心理疾病,但你的心理也未处于健康状态。”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似乎比重度抑郁症更常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引发心理疾病的风险更大。”
这是《纽约时报》当年极受关注的文章。显然,人们十分认可该文章的表述。
上述一切均表明,即使在疫情严重扰乱人们的生活前,许多人也没有像自己期望中的那样享受生活。
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封控结束后第一次见到朋友和家人时,我以为自己会泪流满面,但并没有,我只是觉得见到他们让我感觉“挺好的”。
因此,在2021年8月英国解封之际,我给某知名期刊的编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提议写一篇关于快感缺乏症的文章。我告诉对方,这篇文章会引起许多被困在情绪灰色地带的人的共鸣。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回复邮件(这可谓闪电般的回复速度):“好的,期待你的文章。相信很多读者都能感同身受。”
我知道我的感觉就在那里,但我无法触碰它们。我仍然会哭,但我感受不到恐惧或其他极端情绪。我只想找回“我自己”。
——阿图尔,44岁
面对任何事物,我的感觉都一样。我可以仰望天空,发现天空很美,但这对我没有任何意义。我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对人生也没有鲜明的意见,因为我对所有事物的感觉都一样。我会设想情绪,但无法感知情绪。
——乔尔,32岁
快感缺乏症简史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快感缺乏症存在一个谱系,有多种表现形式。“快感缺乏”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没有乐趣”,1896年由法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西奥多勒-阿尔芒·里博(Théodule-Armand Ribot)在《情感心理学》(The Psychologist Sentimes)一书中首次提出。四年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对这一主题产生了兴趣,他在1902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将其描述为“被动的无聊和沉闷、灰心、沮丧、兴致欠缺和缺乏热情……没有快乐的感觉……对一切人生价值都失去兴趣”。1922年,美国精神病学家亚伯拉罕·迈尔森(Abraham Myerson)在美国精神医学会年会上演讲时,通篇都在探讨这一问题。
但在最初的兴趣热潮退去后,人们不再谈论快感缺乏症,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它才在战后的富裕生活中重新出现,这也许并非巧合。在临床医学论文中,专家们用该词来描述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和成瘾症(在这些疾病中,多巴胺系统受到了破坏)患者是如何对生活失去兴趣的。“快感缺乏”因导致上述疾病难以医治而臭名昭著,病人不再对自救怀抱希望。众人视快感缺乏症如一座无法通过药物等治疗手段“融化”的冰山,十分棘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性格缺陷。
但随后诞生了一项科学发明——核磁共振扫描仪,它能观察大脑内部,了解快乐形成的生理机制,以及一些人的快乐体验不如其他人多的生理原因。核磁共振扫描仪有助于将快感缺乏症细化,为人们带来更细致入微的研究视角。临床医生开始意识到,快感缺乏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变化多端。相关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快感缺乏症的诸多特点,有人提议用更为准确的表述名词,如“快感缺乏综合征”。
尽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数量越来越多,许多人也认识到需要对快感缺乏症本身进行研究,但更多的人还是对此知之甚少。
“无精打采”的生活状态有多普遍
那么,有多少人生活在“无精打采”之中呢?数据并不易得,部分原因在于快感缺乏症的表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上文所提,心理学家科里·凯斯第一个认识到,感觉不糟糕并不意味着感觉良好。他在21世纪初对“消沉”情绪进行的首次研究显示,大约有12.1%的美国成年人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
20年后,在同样的标准之下,益普索(IPSOS)发布的美国心理健康报告显示,有21%的人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从年龄上看,千禧一代(26岁以上)消沉情绪的比例最高,达30%;其次是Z世代(25岁以下),占26%;X世代(42岁以上)占21%;最后是婴儿潮一代(57岁以上),占14%。
在调查员工幸福感时,这一比例甚至更高。2021年,对领导力培训公司Better Up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55%的员工死气沉沉,相比之下,精神饱满的员工占35%,5%的员工“干劲十足”。这也与盖洛普(Gallup)以及德勤(Deloitte)的调研结果基本吻合。盖洛普的研究显示,62%到68%的美国员工不够投入工作;德勤的调查则发现46%的员工缺乏工作动力。
委托对Better Up公司进行调研的埃迪·梅迪纳(Eddie Medina)表示,情绪消沉的人“拼命想要保持专注并尝试寻找生活的意义。对不少人而言,他们很难对未来抱有乐观态度和希望……情绪消沉时,平日里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就会不断累积,对人造成的打击逐渐增大——无论做什么,都会陷入挣扎。而且,重大的改变和人生转折会放大这种影响”。
2021年6月在英国进行的另一项调查中,当员工们被问及他们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时,42%的人表示,疫情让他们感到“茫然无措”。
在工作中,人们会和我聊聊天,开开玩笑,我却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我发现自己难以与人相处,因为我太麻木了,很难产生同情心。我表现出很在乎的模样,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应该做的。但事实上,我对一切无动于衷。
——乔,28岁
看不见的代价
如果情感冷漠不是一种精神疾病,人们还会重视它吗?当然需要重视。快感缺乏症可能不太引人注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负面影响,因为它带来的不只是情绪低落。在当前医疗体系中,我们往往在健康出现明确问题时才进行干预。科里·凯斯称这种倾向为“把救护车停在悬崖底部”。
快感缺乏症通常体现为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它的出现还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是大脑奖励系统(愉悦感产生之处)失效的危险信号。若放任不管,将令人备受煎熬,而最有效的应对方法是事先预防。
研究发现,未来十年最有可能患上严重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并非当时表现出明显症状的人,而是当时缺乏积极心理的人。
抑郁症发作时,SSRIs类抗抑郁药通常是治疗首选。虽然它们通常能有效减轻痛苦,但也会减弱对快乐的感知。如果对快感缺乏症不管不顾,久而久之就可能陷入抑郁,因为快感缺乏是抑郁症持续时间最长、最难治疗的症状之一。
快感缺乏症还是身心倦怠的前兆,在此之外只要再多一个压力源,我们就会不堪重负。它会模糊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性体验感、嗅觉、味觉以及我们对音乐、社交、生活的热爱,也许都会因快感缺乏症而减弱。
另一种选择:快乐愉悦的人生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健康光谱另一端的生活有多么不一样。
这样的生活妙不可言。研究发现,当你拥有乐观开朗的心态时,你会感觉自己不那么无助,生活目标也更清晰;你会愿意多与人接触,适应力变得更强。这种心态对身体的好处也十分明显,如有益于心脏健康,减少患慢性病的风险。
我们需要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尽情享受这悠悠岁月,不是吗?难道我们真的打算忍受无精打采的生活状态直到生命的尽头?
为什么以前没听说过快感缺乏症
快感缺乏症既然如此普遍,为何长期以来一直不为公众所知?这也许是因为“无精打采”的感觉几乎是不被注意到的,它不像快乐时我们会手舞足蹈,抑郁时我们会封闭自我。当它不动声色地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时,许多人会从自身找原因,认为这只是生活的新鲜感在渐渐消失,并说服自己应该对现状感到知足。
人们不会在意“无精打采”这种感觉,总是习惯忽略它。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中,当被问及状态如何时,我们通常会说“不错”,却忽略我们的真实感受——“无精打采”。如果没有很好的理由就给出“无精打采”这种悲观的答案,人们会觉得你不知足、满腹怨气。于是,我们就明白了:正确的回答是礼貌地掩盖生活并不那么美好的事实。再说,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太忙了,无暇顾及内心,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这种内心处于灰色地带的感受。
随着“无精打采”在人群中变得司空见惯,人们会认为这是在充满压力的社会中维持正常生活所需付出的代价。
第一世界问题
我们不谈论快感缺乏症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听起来像第一世界问题。承认自己拥有体面的家庭和足够的钱却并不快乐,是一件令人感到可耻的事。当地球上其他地方尚面临诸多苦难时,无法享受生活是我们真正该忧心的吗?比起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杀率和自残率的攀升,生活不如意之类的想法会显得那么无关紧要。
我们忽略了一点,第一世界社会的生活方式往往最先滋生这种“无精打采”的状态。
如果你有充足的金钱并接受了足够的教育,你能在一个安全且舒适的环境中坐下来阅读此书,那么你的物质需求很可能都得到了满足,而这要归功于你的生活地的社会发展。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开始享受曾经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享有的富足生活。然而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我们的心理健康却没取得什么进步。
在当下,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很容易就能得到满足,但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人们发现,便捷社会带来的持续的多巴胺冲击已经让大脑的奖励系统失效,以至于人们期望的“满心欢喜”消失不见。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代生活正在令所有人对多巴胺上瘾,这会削弱人们对快乐的体验,从而让压力激素占据上风。
生理因素
快感缺乏症对男女老少都有影响,对女性的影响尤其严重。原因之一在于,女性生理周期中激素的变化会影响身体制造血清素的能力。血清素是人体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很重要。当更年期来临时,雌激素及其他激素水平的下降会带来连锁反应,影响多巴胺和催产素等能让人产生愉悦感的激素。
男性的情绪也会受到其主要性激素——睾酮水平下降的影响。虽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长此以往,人们会失去活力,无法享受生活。
现代饮食对于人们保持充满希望的、乐观的心态有所助益。我们开始理解饮食与情绪之间的重要关系。长久以来,我们倾向于认为情绪是由大脑产生的。现在我们知道,健康饮食对于产生和维持良好情绪的血清素有很大影响。西方饮食中含有大量糖、防腐剂、红肉、加工肉类以及精制碳水化合物,这些容易引发肠道炎症。问题就在于此,肠道正是能够制造大量血清素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影响肠道的炎症会影响大脑,它会减少让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的产生,并阻止其在人体循环。如果你的饮食习惯无法生成足够多的、让你感觉愉悦的化学物质,并且引发的炎症还阻碍了这些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循环,你就很难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让快感缺乏症走进公众视野
我们很少听说心理健康方面的新词。本书首次尝试把“快感缺乏症”带入公众视野,并将其添加到我们的情绪词汇中。我们把快感缺乏症视为独立问题进行研究,希望为广大读者照亮这一情绪的灰色地带,这也是当下许多研究人员的努力方向。
本书融合了众多杰出科学家进行的数百项研究,这些研究值得被更多人了解,让大家从中受益。最重要的是,在情绪灰色地带徘徊的人们第一次受到了关注。那么多人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真是令人感到遗憾。人生苦短,不可虚度。再者,如果有数百万人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对地球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众人都只在原地踏步,人类该何去何从?
命名是使这种模糊的情绪被关注的第一步。用更细腻的方式来描述感受,可以避免陷入积重难返的境地。大量研究表明,能够区分情绪细微差别的人不仅不容易被情绪左右,还能更好地调节自身情绪。
如果不了解快感缺乏,就会有太多人一辈子过着“无精打采”的生活而不自知。
豁然开朗的一瞬间
就个人而言,我希望当你听到关于“快感缺乏症”的描述时,会像我一样觉得自己的心情被更好地理解了。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采访了许多人,在得知“快感缺乏症”这个名字时,他们都和我一样感觉豁然开朗。当我提到快感缺乏时,有些人显得很困惑(因为他们能尽情享受生活,祝他们好运);有些人则眼睛一亮,告诉我他们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
我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几个帖子,询问人们对“无精打采”的感受,很快就收到了近100条回复。许多人坦言,自己的生活状态就是如此。更年期女性尤其热衷谈论这个话题,不少人分享了她们内心的恐惧,担心自己再也无法快乐起来;二三十岁的上班族劳累过度,努力平衡着压力巨大的主业和副业,他们觉得“无精打采”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疲惫不堪的父母倾诉着自己太累了,无法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时光;中年男性则透露,自己已经成为“脾气暴躁的讨厌鬼”,而他们曾发誓永远不要变成这样。
人们用来描述自身感受的话简直五花八门,如“困住了”“不由自主”“能量不足”“内心冰冷”,以及我个人最受触动的“虽不致筋疲力尽,但绝对备受煎熬”。
出门一趟回来后,我的想法是:这简直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乔治,37岁
本书主要内容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快感缺乏症的相关研究,并基于事实依据讲解应对快感缺乏症的策略。你也许还没意识到精神状态与身体间的联系,而通过追根溯源,结合今日现状,我将把它们点对点地连接起来。你会看到当今世界是如何压榨我们大脑的基本奖励回路,致使其超负荷运转以至于“宕机”的。我将研究“事务繁重”“随时待命”的文化是如何让皮质醇等压力激素淹没快乐、爱和平静的感觉。为此,我采访了一些世界一流的神经科学家,以帮助你了解快乐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以及你不再感到快乐的原因。
我也发现,自助类书籍已成为“有毒的励志”和“心灵鸡汤”的代名词。一旦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新鲜感消退,厌倦感就会油然而生。但本书不是教你盲目乐观地欢呼,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尽情体验生活,去欢笑、去热爱、去完成远大的目标、去自由地享受新鲜事物……
你将了解精神病学、心理学、内分泌学和营养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并听到那些经历过各式各样快感缺乏症的人的心声。尽管我们享受生活的能力受到了现代生活的冲击,但好消息是,脑科学研究已迈入新颖独特、对人类大有裨益的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理由感到乐观。
你无须成为神经科学家就可以理解大脑影响情绪的基本原理。如果你的心态还不错,且快感缺乏对你而言更像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让你有些许自卑的秘密,那你也许不需要接受治疗。更好地了解大脑如何创造快乐、是什么在阻碍大脑创造快乐,以及重新享受快乐的方法,对你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奇迹般地从“无精打采”变得“幸福美满”,而是帮助你更多地体会情绪,使你更好地体会生活,重新过上内心充实的日子。最后,不要问“我感觉不到快乐,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这种怀疑自己的问题,而要问一些寻求解决办法的问题,如“是什么让我无法享受生活?”“我要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情况?”
全书框架
全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什么是快感缺乏,其成因、与之相关的社会因素是什么。在无生存之忧后,人类追寻快乐的脚步越发艰难,我会详细阐述快感缺乏是如何在生理上影响人们感知愉悦的能力。
在第二部分中,我会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快感缺乏,看看它是如何使感觉迟钝的。通过了解“无精打采”的生理原因,当有人对你说“振作起来”或暗示你“只是抑郁”时,你会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并开始摆脱由此带给你的羞耻感和沮丧感。通过了解如何激活大脑的奖励回路,我希望你能形象地描述你头脑中所发生的一切。在此基础上,希望你能明白改善大脑体验的重要性,并意识到你能比你预想中更好地控制情绪。
在最后一部分,我会详细讲解应对“无精打采”的具体方法,让你在喜爱的事物中重获欢愉。每个人患快感缺乏症的情况各不相同,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但你可以做许多实际的小事。这些事情看起来虽小,对你的正面影响却大。我不会重复你以前听过的关于饮食、锻炼和正念等方法,而会用最新事实来阐明为什么这本书中的方法比任何抗抑郁药物都更有效。有了这些知识,你就能做出适合自己的明智决定。
开启快乐之旅
面对诸多挑战,你可能会问自己,此刻是否适合享受生活。如果非要我说的话,我想说:“现在正是时候。”太多的人觉得自己快被生活压垮了,于是不自觉地停下了追寻快乐的脚步。但是,未来生活需要我们以朝气蓬勃、神采飞扬的状态去面对,而不仅仅是平淡度日。
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你感受到的不该只有“还行”。不抑郁不代表你就该谢天谢地并自认这就是“感觉还不错”。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却似乎变得不那么快乐了。除非我们学会利用好人生中的每分每秒,否则患抑郁症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如果能重塑对生活的感受,不再“无精打采”,将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明白,情绪是会传染的,我们的家庭也会随着关系的改善而更加幸福美满。小孩子和青年人对情绪很敏感,他们往往会把情绪低落解读为一种拒绝、一种对他们不满意而导致的结果。如果伴侣发现我们不喜欢当下的生活,他们不仅会觉得自己让另一半失望了,还会感觉受到另一半无声的责备,因此双方的关系可能逐渐疏远。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