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內容簡介: |
本书梳理了中国当代农村题材戏剧(含话剧与戏曲)的发展历程,对新中国以来戏剧舞台上的农民形象进行系统分析,从中选取了四个历史时期的15个经典农民形象,分析其编剧技法,概括其艺术特征,指出不同时期的农民形象所蕴含的美学追求与价值指向,通过研究当代戏剧舞台上农民形象的演变轨迹,归纳戏剧创作方法(尤其是人物塑造方法)的变化,进而总结中国当代戏剧创作观念的流变。
农村题材是中国当代戏剧最重要的题材类型,农村题材戏剧、农民人物形象的艺术质量最直接地反映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创作水平。“农民”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等同于“国民”,当代戏剧延续了这一传统,剧作家通过对农民形象的想象与重塑,生动地再现了农民在历史行进过程中的命运遭遇和心灵裂变。因此,戏剧作品中的经典农民形象应该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真实鲜活,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戏剧行动;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能够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
|
關於作者: |
李世涛,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编剧学理论研究,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研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编剧学教师团队”骨干教师,《编剧学刊》副主编,上海青年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所在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编剧概论》主讲教师,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国戏剧故事工厂”创新实践与探索》骨干教师,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上海市本科重点改革项目,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独幕剧写作》《戏剧编剧技法训练》、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迄今已创作和公开演出12部大型话剧作品,多部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等项目资助。
|
目錄:
|
序/ 001
引 言/001
第一章 被解放的农民形象(1949年至1966年)/ 009
第一节政治夹缝中的戏剧启蒙:从“延安讲话”到“戏改”运动/ 012
第二节翻身做主人:新意识形态下的农民人物形象/031
第三节解放与规训:李二嫂、银环、张桂容、童亚男/053
小结/075
第二章 被“左”的话语裹挟的农民形象(1966年至1976年)/ 078
第一节启蒙与现代的失语:“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原则/ 082
第二节“高大全”:病态审美催生的农民英雄形象/092
第三节样板与符号:江水英、雷刚/ 104
小结/120
第三章 被理性之光重新照耀的农民形象(1976年至1990年)/123
第一节理性回归后的形式革新:戏剧观大讨论/ 126
第二节生命意识觉醒之后:文化寻根中的农民形象/140
第三节传统与反叛:郑奶奶、狗儿爷、李金斗、吴秋香、皮九/158
小结/ 184
第四章 被现代文明冷落的农民形象(1990年至今)/188
第一节文学退场后的平庸:危机之后的危机/191
第二节评奖机制下的“新典型”:农民形象的同质化/ 202
第三节主流与差异:赵三、郭双印、苗子、罗天福/220
小结/ 243
余 论/ 246
参考文献/249
|
內容試閱:
|
序
陆军
世涛的专著《新中国戏剧中农民形象嬗变研究》要出版了,他几次诚恳请序,我却屡屡婉拒,主要是忙。但每次搁下电话,内心总会有一些怅然与纠结。这些年,承蒙朋友们高看,断断续续写了不少书序,怎么轮到自己的学生,反而要推辞呢?情感上可以理解,如俗话所说“自
己人好商量”,道理上却总是说不过去啊。犹豫再三,我与世涛说,那就随便写一点文字,聊表心意吧。
世涛是个诚恳、懂事而又有才华的年轻人。记得当年在准备博士生论文选题时,他曾有多个想法可供讨论,但我建议他,还是搞现在这个题目,他答应了。他很睿智,也很勤勉,较早就把纲目拉了出来。论文草稿完成后,基础很好,我们交流了几次,他改了几稿,终于成文,答辩获得全优,并获上海戏剧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之称誉,我也很为他高兴。
拙以为,研究中国当代戏剧创作,农村题材剧作是个很不错的“矿”,而从农民形象着手,可谓抓住了“牛鼻子”。何以见得?还是那句老话,写戏写人嘛!盘点农村题材剧作成就,检讨剧本创作经验教训,启迪后来者少走弯路,不妨以“人”为镜,做些功课,想来是走在正道上的。
众所周知,无论圈内圈外,对我国的戏剧创作现状都不满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多少年来,剧作家写戏没有真正写人,而是写事件,写政策,写概念,或者是写“套子”,写“噱头”,写“桥段”。没有写出人真正的“痛”与真正的“思”,真正的“灵”与真正的“神”,这样的戏剧怎么可能直抵人的心灵呢?
文学是人学,写戏要写人,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本质,人的个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以及人性观,人生观,人道观,人的未来与发展观,等等。现在看来可能是一个浅显的常识。但事实上,在漫长的戏剧历史长河中,获得这一常识的时间成本是巨大的。而中国又比西方晚了一千多年。
在欧洲,亚里士多德较早注意到人物塑造,他在《诗学》第十五章中提出写人“四点论”,即性格必须善良,性格必须相称,性格必须逼真,性格必须一贯。但他在论述悲剧六要素时还是主张情节第一,人物第二。他认为,“悲剧是行动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情节”“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不失为悲剧”。之后的戏剧理论家虽然对亚氏理论有不断修正,但总是口将言而嗫嚅。一直到莱辛那里,才旗帜鲜明地将人物描写置于首要地位。他在《汉堡剧评》中强硬地提出:“对于一切与性格无关的事实,他愿意离开多远就离开多远。只有性格对他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的职责就是加强这些性格,以最明确地表现这些性格。”到了狄德罗,在重视人物塑造上又有了新的表述,他提出了剧作要揭示人与环境的关系的主张,至今具有强有力的指导意义。不过,毋庸置疑,只有到了黑格尔,重视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与突破。他第一次提出了“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的观点,他认为情境还是外在的东西,“只有把这种外在的起点刻画成为动作和性格,才能见出真正的艺术本领”。他提出理想的人物性格应符合三个要求,即丰富性、特殊性与坚定性。并且还指明了刻画人物的方法与路径,如通过动作表现性格;要揭示人物的心灵;性格描写必须生动具体;提炼特殊的生活细节;重视肖像描写等,无不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中国的人学观,即使是较戏曲早了千年的古典小说也是步履蹒跚。战国时期的《山海经》《穆天子传》中的人物,大多是意志坚强,无惧无畏,展现先民类型化性格。到了两汉时期,出现正反面人物,要么重义、坦荡、先知,要么自私、好色、负恩,也全是类型化人物。魏晋六朝时小说以神鬼仙怪为载体,题材有所拓展,但人物依然单一。正面的勤劳朴实,知恩图报;反面的豪奢残忍,自私贪婪。到了唐代,才开始有了较丰富的人物性格,比如《霍小玉》中的李玉,就有一定的复杂性了。而宋元时期的人物形象,因受理学影响,反不如唐人洒脱。及至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有了人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诉求,于是出现了潘金莲的“淫”,贾宝玉的“泛爱”。比起中国古典小说来,中国古典戏曲对人学的发现与重视自然要晚得多。明初朱有墩在谈到元代水浒戏时曾有“形容摹写,曲尽其态”的论述,大概说是最早的人学观了吧。到了明中叶,对人物塑造的关注才逐渐多起来。比如金圣叹在评《赖婚》一折时提出以“心、体、地”(心即愿望,体即人物的身份,地即环境)的一致性来阐述刻画人物的要领,应该是比较精辟的见解了,王骥德、李渔也从不同角度呼应了这一主张。至于创作实践,倒是要稍稍超前些,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是很让我们捡回来一些自信。当然,总体上说,还是类型化的人物居多。究其原因,除了理论的滞后,主要是先贤们将戏曲视作高台教化的工具,同时也受戏曲角色行当定位之限制吧。
绕了那么大一个圈子,无非是想说,作为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戏剧,任何时候都应该关注人,研究人,表现人。因此,世涛的研究虽然是初步的,却是有意义的,甚至我希望他不妨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譬如以《戏剧人学观》为总题,一个一个专题去揣摩,日积月累,融会贯通,可以有专著,可以编教材,可以开新课,岂不是一件有意义的好事!
至于对本书论述内容的评价,我想就不在此饶舌了,请读者诸君评头品足吧。作为世涛的导师,我当然也在被评者之列。好在世涛年轻,学术上还刚起步,前程未可限量,所以,所有的批评与建议我都视为是对他的器重与关爱。我想,世涛也一定是这样想的。
俗务忙乱之间,断断续续写下了这些文字,算是对世涛、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吧。
是为序。
2024年8月 12日小修于江虹陋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