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編輯推薦: |
一部以通俗历史的创作手法,从微观史学的角度再现了乾隆盛世中极具戏剧性与复杂性的两淮盐引案,还原了乾隆帝的帝王谋略、群臣的生存之道的历史巨作。
一部摒弃了传统历史题材写作枯燥乏味的痼疾,采用大众化、文学化、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娓娓道来,让历史不俗套、不八股,人物与事件的精彩触手可及的文学作品。
一部采用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从案发开始一直到结案,跟随乾隆帝一起抽丝剥茧,体验错综复杂、迷雾重重办案过程的探案手册。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发生于乾隆三十三年的一起两淮盐引贪污案为焦点,讲述乾隆皇帝是如何跨过官僚群体的信息封锁,最终实现了对官僚群体的贪腐惩治。全书共包括七个章节,前三章主要讲述本案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乾隆皇帝个人的成长背景;第四五六章通过案发、追查与审理,结案与余波全面展开本案全过程,从中不但可以解开案件谜团,还可以沉浸式体验乾隆皇帝与官僚群体博弈过程中帝王的“心机”与谋略。最后一章标题为“越反越腐的大清王朝”,探讨了乾隆皇帝的权力运作模式如何影响了清朝后期的政治环境,以致乾隆皇帝去世仅四十余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關於作者: |
孙绍文,男,1988 年生于大连,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历史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表论文多篇。擅长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学术观点,文笔通俗,引人入胜。在授课中深谙案例教学的精髓,将学科知识与叙事相结合,在寓教于乐中传道授业。授课风格诙谐幽默,深受学生喜爱,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老师”。
|
目錄:
|
第一章 看不见的围墙
乾隆皇帝的烦心事1
皇权的困境5
帝国的命脉13
第二章 君与臣
皇权之源与君臣之道18
贞观之治的争议24
法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32
中国的君臣体制35
第三章 乾隆皇帝及其时代
天选之子41
博学之君58
镀金的盛世72
第四章 案发
来自扬州的奏折82
两淮盐业发展与江南隐忧89
破局:跨越奏折制度的藩篱101
第五章 追查与审理
“靠得住”的官员128
追寻“千万两”136
坐实贪污罪名153
横生枝节164
第六章 结案和余波
被盖棺定论的官员172
盐商:乾隆皇帝的荷包181
乾隆皇帝:走出皇权的困境193
第七章 越反越腐的大清王朝
乾隆皇帝治下的贪污罪198
州县官的银两205
惩贪:捍卫统治合法性219
皇权的武器:常规权力的非常规运作221
无解的困境:常规权力的非常规化229
参考文献
未出版古籍刻本241
档案文献242
已出版古代典籍243
论文与专著245
|
內容試閱:
|
盐既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农业社会的相对稀缺品。正因如此,盐的价值往往超越生理和饮食范围而进入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等领域。在传统中国历史画卷的展开中,盐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盐扮演重要历史角色的起点,是盐铁专卖。盐铁专卖作为一种国家分利制度,不仅关涉朝廷税费的分类和来源,还在朝廷与民间、产盐者(地)与消费者(地)、 不
同产盐地(者)之间构建起错综复杂的利益和权力关系,并在特定历史时期和事件中将不同的朝臣勾连起来,影响甚至左右着个人的命运、经济的运行、政治的稳定,映射出政权的构成性特征和运作逻辑。
乾隆三十三年(1768) 这一年,因发生了“叫魂案”而被诸多学者与历史爱好者们所关注,但世人尚未关注到这一年发生的另一重要历史事件,那就是两淮盐引案。孙绍文博士的著作《大清盐案》即以该事件作为研究和论述对象。在搜罗、扒梳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孙博士尝试还原了事件的偶然性起点、百转千回的复杂进程、对局中个人而言乃意料之外但从制度运作逻辑看却是意料之中的结局。不只如此,孙博士还在故事建构基础上探幽穷赜,将盐引案和叫魂案并置,不仅试图洞察乾隆时期的具体困境、乾隆皇帝高度个性化的统治技术,还将皇帝的困局与性格特质放置到中国传统专制制度中,凸显三者的矛盾性结合方式,由此揭示一个基本的道理——“常规权力的非常规运作”既是专制皇权的优势所在,又是其根本困局所在,“越反越腐”就是这一困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大清盐案》的价值,不仅是以历史个案形式彰显了盐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的综合性角色,更为重要的是由此见微知著地再现了传统中国专制制度及其统治逻辑,暗示了此案发生将近一个半世纪后“走向共和”、走出制度困局的历史必然和必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