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火力全开!鲁迅文坛闯将时代合集 ——明说风花雪月,暗谈政治风云,一字未删,丰富注释,不怕读不懂!
“人生却不在拼凑,而在创造,几千百万的活人在创造。”
“伪自由”的封禁时代仍未过去,面对“说话难、摇笔杆尤难”的现状,鲁迅已经想到了取胜妙法——64篇杂文构成的《准风月谈》,动用了至少20个不同的笔名,高喊“我要捣乱”,写到“背脊痛楚”,写成反动政府的噩梦。
知名青年设计师汐和联手波兰独立艺术家,为民国风注入活力,是致敬,也是新生 ——民国风口袋本X复古瓦楞纸创意礼盒,收藏送礼两相宜,召唤你去翻阅,去感受!
整体视觉由设计师汐和操刀,简约的设计语言涌出生动的质感,封面采用有纤维感的棉玥纸,触感如棉的表面,凸显纯粹的阅读体验;内文选用微涂纸,底色淡雅,让阅读更加舒适。
《准风月谈》封面插画是倒转的海燕,海上文豪多谈风月,鲁迅先生就像暴风雨中的海燕,总会衔回新的火种,引你回到那个觉醒的年代。
首创民国风复古口袋本,更鲁迅,更中国! ——裸脊锁线,可180度平摊×书脊刷色×内文黑红双色印刷×设计师精选字体
细节完备,精致考究,从排版到字体散发生动的复古调性;
95*14
|
內容簡介: |
“人生却不在拼凑,而在创造,几千百万的活人在创造。”
杂文集《准风月谈》收录《夜颂》《外国也有》《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等64篇鲁迅经典作品,新增丰富注释,帮你减轻阅读经典的心理负担,不怕读不懂鲁迅!
首创民国风复古口袋本,裸脊锁线可平摊,外带出行阅读无负担,以更轻盈、更新潮的形式展现文学巨匠与思想先锋开阔有趣的灵魂,让阅读鲁迅成为生活日常。
|
關於作者: |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文学创作涵盖小说、文学评论、散文、诗歌和翻译等多个领域,留下六百多万字的文化遗产。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去世,享年56岁。
|
目錄:
|
前记
夜颂
推
二丑艺术
偶成
谈蝙蝠
“抄靶子”
“吃白相饭”
华德保粹优劣论
华德焚书异同论
我谈“堕民 ”
序的解放
别一个窃火者
智识过剩
诗和豫言
“推”的余谈
查旧帐
晨凉漫记
中国的奇想
豪语的折扣
踢
“中国文坛的悲观”
秋夜纪游
“揩油”
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为翻译辩护
爬和撞
各种捐班
四库全书珍本
新秋杂识
帮闲法发隐
登龙术拾遗
由聋而哑
新秋杂识(二)
男人的进化
同意和解释
文床秋梦
电影的教训
关于翻译(上)
关于翻译(下)
新秋杂识(三)
礼
打听印象
吃教
喝茶
禁用和自造
看变戏法
双十怀古
重三感旧
“感旧”以后(上)
“感旧”以后(下)
黄祸
冲
“滑稽”例解
外国也有
扑空
答“兼示”
中国文与中国人
野兽训练法
反刍
归厚
难得糊涂
古书中寻活字汇
“商定”文豪
青年与老子
后记
|
內容試閱:
|
《前记》 节选
从六月起的投稿,我就用种种的笔名了,一面固然为了省事,一面也省得有人骂读者们不管文字,只看作者的署名。然而这么一来,却又使一些看文字不用视觉,专靠嗅觉的“文学家”疑神疑鬼,而他们的嗅觉又没有和全体一同进化,至于看见一个新的作家的名字,就疑心是我的化名,对我呜呜不已,有时简直连读者都被他们闹得莫名其妙了。现在就将当时所用的笔名,仍旧留在每篇之下,算是负着应负的责任。
还有一点和先前的编法不同的,是将刊登时被删改的文字大概补上去了,而且旁加黑点,以清眉目。这删改,是出于编辑或总编辑,还是出于官派的检查员的呢,现在已经无从辨别,但推想起来,改点句子,去些讳忌,文章却还能连接的处所,大约是出于编辑的,而胡乱删削,不管文气的接不接,语意的完不完的,便是钦定的文章。
日本的刊物,也有禁忌,但被删之处,是留着空白,或加虚线,使读者能够知道的。中国的检查官却不许留空白,必须接起来,于是读者就看不见检查删削的痕迹,一切含胡和恍忽之点,都归在作者身上了。这一种办法,是比日本大有进步的,我现在提出来,以存中国文网史上极有价值的故实。
去年的整半年中,随时写一点,居然在不知不觉中又成一本了。当然,这不过是一些拉杂的文章,为“文学家”所不屑道。然而这样的文字,现在却也并不多,而且“拾荒”的人们,也还能从中检出东西来,我因此相信这书的暂时的生存,并且作为集印的缘故。
一九三四年三月十日,于上海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