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钱锺书研究文库:文思珠玉:《钱锺书手稿集》丛札

書城自編碼: 403858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张治
國際書號(ISBN): 9787555916499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編輯推薦:
★本书是十四五规划项目“钱锺书研究文库”中的一种。
钱锺书先生是著名的作家、学者,对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
钱先生逝世后,钱学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并逐渐深入。近年,随着钱锺书手稿集等出版,给钱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一些海内外有影响的学者如夏志清、余英时、汪荣祖和国内资深学者都不断有文章和专著问世。
但是,近二十年来,一直没有出版社有意组织成规模、成系列地出版钱学研究著作,而市场需求一直存在,与当前的研究状况很不匹配。所以,出版“钱锺书研究文库”正契合了学界和市场的两个需求,必将受到两方面的重视。
內容簡介:
本书是“钱锺书研究文库”之一。《钱锺书手稿集》是钱锺书先生的读书笔记,对钱先生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进行了全面展示,是一个精华荟萃的思想宝库。
本书作者张治以现代文学的学术视野从钱锺书读过的晚清海外游记、钱锺书留学时代的阅读兴趣、钱锺书笔记中的晚清诗人掌故等方面对《钱锺书手稿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既是对手稿的研究阐释,又在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拓宽了钱学研究视野。
關於作者:
张治,1977年生,山东淄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著有《蜗耕集》《中西因缘:近现代文学视野中的西方》《异域与新学:晚清海外旅行写作研究》《蚁占集》《文学的异与同》,译有《西方古典学术史》及《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合译)。近年从事钱锺书手稿集的研究。
目錄
钱锺书读“娄卜”之一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1
钱锺书读“娄卜”之二
——奥略·葛琉斯《阿提卡之夜》 ···············8
钱锺书读“娄卜”之三
——《鲁辛著作集》······················13
钱锺书读过的晚清海外游记····················22
钱锺书手稿中的年代信息·····················33
钱锺书读中国古典小说选述····················42
《钱锺书手稿集》里的戏曲趣谈················· 67
钱锺书读《奥兰陀的疯狂》····················70
钱锺书对于范当世的态度·····················75
钱锺书笔记中的晚清诗人掌故···················80
钱锺书留学时代的阅读兴趣····················85
钱锺书眼中的薄伽丘及后继者···················93
钱锺书读奥维德·························107
杨绛的《小癞子》与钱锺书的《小癞子》··············117
钱锺书早年学文章的“兔园册”··················123
杨绛译《堂吉诃德》功过申辩···················130
“圣伯夫的方法”························144
钱锺书的“破俗”························149
“痴人乃欲镂虚空”·······················154
读《谈艺录》第十六、十七则有感·················159
“围城”题下的阅读史······················164
关于钱锺书早期西文藏书里的几处批注···············175
重建“钱学”的视野与格调····················183
钱锺书的爱与恨·························191

附论:钱锺书研究述评····················· 206
內容試閱
代序: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钱锺书
——答《济南时报》记者问
问:您的论文《钱锺书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反思》题目中的“反思”,意味着相较于主流的逆行、异调。在您看来,对彼时的文学和后来的文学,钱锺书的反思,最有价值的意义是什么?在当时的那个潮流中保持独立的品格和思想,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吗?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现代文学探索的时期,相较于探索,反思的意义是什么?
答:我理解的“反思”,也许不见得一定是立场上有预设(我称其为“逆行”),似乎是“你支持的我都反对”,这不好;称作“异调”,准确一些,就是不一样的声音。但声调不同,也可以是一种协奏、合唱,是复调旋律里的不同分部。
钱锺书早年写过一篇文章《中国文学小史序论》,从中可知他二十岁出头就准备写一部中国文学简史,来批评胡适、周作人的白话文学观念和新文学史观,文章中处处有针锋相对的言论。这是一种批评的立场,确实有反潮流的自觉。这些观念和结论尽管是反对的意见,并不妨害我们将它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年我们都纪念“五四”,有位海外学者说“我们要以迈出五四的工作来光大五四的精神”,我深以为是。反思和异调本身都是一种探索,或者说,这可能是最好的探索。比如二十世纪上半叶里新诗内部的探索,就是建立在前期诗歌观念和理论的反思和批评之上而发展的:从诗体的自由化、不押韵(胡适),到对内在节奏感的重新探究(穆木天),以及对音乐美、建筑美等构成的新格律的强调(闻一多),从吸纳和转化古典文学的元素(戴望舒)到放弃与传统的语言联系而转向直面当下存在的形而上表述(穆旦)。
你选择去探索什么,取决于你看到了什么。从上面所述新诗内部发展的这个变化过程,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也有并不变化的固定方向:一种不断的“非诗化”,它使得新诗离开既有的形式;用诗来构建现代口语的同时,以言文合一的方式来锤炼日常生活语言的表现力;再就是诗人们不断受西方文学潮流的启发,意图使诗歌具有民族性、思想性和文化、社会功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五四后的新诗潮流和晚清以来的宋诗派运动,以及清末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思路几乎均是如此。
钱锺书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也属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的组成部分,他反思的就是自己在这个过程里的问题。他认为文学是文和学的结合,因此形式上的突破不能看表面文章,有时我们觉得是新变是革命性的突破,其实是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因袭了某个传统而不被多数人察觉。旧文学可能以各种方式再生于当下,产生或好或坏的作用。因此出路在于放弃新旧对立的成见,创新不是向壁虚造的创新,而是充分认识和学习古典传统之后作家靠才力有可能完成的一个突破。这是钱锺书反思里最有意义的部分,你甚至可以从他那部大书《管锥编》里任何一段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此同时,他心里的古典传统不仅是中国的,还包括了所谓的“二西”之学,即“西域”(指印度通过西北地区传入的佛教传统)和“西洋”(指晚明以来——不是晚清以来——传入的欧洲文化)这两个古典传统。中西文学的交流史,在钱锺书看来并不是十九世纪才开始发生的,恰恰是鸦片战争以后因我们的落后挨打而激发的强国心志,影响了我们用功利的态度接受欧洲的传统。大家可以仔细读一下《谈艺录》的小序(这是写在1946年的短文),在中国战胜了外族侵略者的时刻,钱锺书忧虑的是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恢复了,就不再认真对待外来文化传统。因此他才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人的感受情绪和天地自然之理一样,这是异质文化交流的基础;当然并不是说如此就不需要交流了,互通有无的是各自传统里的大作家真正独一无二的思想与言辞创新之处。像胡适的新诗观点学习美国意象派诗人的时髦理论,而意象派又源自庞德的启发,庞德的灵感又出于从日本传贩来的唐诗,这种对误解的误解在文化交流史上也是值得研究的有趣现象,但我们要反思这么兜兜转转了一圈有什么意义。说得尖刻些,就如王阳明的诗“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但换个角度说,在对自家传统认识不够的时候,确实需要“他者的眼光”来帮助你认识自己家底里有什么当下的新价值。张隆溪先生总结钱锺书的学术精神是“会通中西”,我理解就是中、西两个传统都先理解透彻了,再合起来考虑。

问:对于钱锺书读“林译小说”而对西洋文学发生兴趣并以此为学业,陈衍同样表示了惋惜:他认为林纾翻译的目的,在于由此引导青年“进而学他的古文,怎么反而向往外国了”?
为什么当时包括钱锺书在内的一些青年,是从译者的古文中阅读西洋文学,对西洋文学内容本身的兴趣反而超越了古文?那个时候的翻译应该是相对简陋的,也不是那么准确的,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答:首先,我不同意你说的,“那个时候的翻译应该是相对简陋的,也不是那么准确的”。我本身也做一些翻译文学史的研究,也做一点翻译的批评,也翻译书。我不认为早期的翻译简陋。翻译文学史,当然至少要从上千年的佛经翻译说起,那些非常复杂,我讨论不了,在此不说了。就说西方文学从晚明点滴传入中国,里面就有各种值得探讨的话题。早期参与西文汉译的中国人,其实基本不会外语,但他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在于如何形成翻译的文本。五四以前的翻译大多是文言的,这需要在形成文本时有一个文学根底深厚的“笔述”者。林纾在清末民初的古文作家里地位比较高,被视为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他还曾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时代之前的北大做过国文系的教授。因此,虽然“林译小说”的主角不会外语,但他“笔述”成的翻译小说文学价值很高,有时胜过原作文笔——翻译未必不如原作,有时可以胜过原作,这是钱锺书的一个妙论,我对此也非常同意。
至于早期翻译的准确性不高,这在很多时候好像都是成立的。郑振铎批评林纾,《堂吉诃德》原作那么一个大部头,他就给译成了薄薄的两册,丢失了很多内容。但实际上林纾译的并非原作,而是一个节略的英语改写本。要是这样来批评他准确性不高,是不对的。我过去专门读了很多冷门的林译小说,我发现如果严格讨论覆盖原作内容“准确性”的话,林纾有不少译作是近十年才有中译本超越他的。比如他译的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也是通过一个节略英语本子译出的,但其中有些内容在方重这种乔叟专家的中译本里都被故意删掉了(涉及中世纪巫术);还有他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史诗《奥兰陀的疯狂》,也是一个故事梗概本,但我们看到其他中译本也是故事梗概本,直到2018年才出现了两个依据原作完成的全译本。这两个全译本,其实在我看来也都有“准确性”的问题。但如果简单地以为林纾翻译的作品的“准确性”问题特别严重,我们会获得一种盲目的信心。实际上,钱锺书在他《林纾的翻译》那篇文章里也说,他在六十年代翻出林译小说重读,发现读起来很有意思,值得读,但是又找到一些新近的外语专家译的同一部书,低级的错误少了,却毫无趣味,让人觉得不如读原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你只想要了解一部小说的主要情节,你根本不用读全书,网上搜一个内容简介就好了。如果你想要通过细节体会作家的才华,最理想的当然是读原文。读译作,我们收获的其实是译者的才华和原作者才华角逐后的一个结果。正如冯象先生说的,“翻译是母语的较量”。现在的翻译,虽然号称以“忠实于原作”为宗旨,很多译者才华不济,这就像我们上个问题里谈到的那样,你不能传达西方文学传统里的价值,原因在于你没有掌握中国文学传统里的财富。这是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会特别注意翻译文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我认为翻译文学应该放在中国文学史的内部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林纾翻译的才华,第一,他有些地方胜过了原作者的才华;第二,他的译作更多时候令人对原作产生美好的遐想。不仅钱锺书,鲁迅、周作人兄弟也是如此,他们在日本读书时,林译小说每出一部,就马上去买了来。后来他们俩还合作译了一部哈葛德小说——《红星佚史》。哈葛德小说就是林纾经营最多的翻译作品。此外,施蛰存、郭沫若、巴金、丁玲等现代作家也都说过早年受林译小说的影响而爱好西方文学。钱锺书说这就是翻译家最好的一种本事,他没有用自己的译作终结你对原作的好感,而使你愿意去为此再学外语读原作。我小时候读的第一部西方小说是杨绛译的《堂吉诃德》,使我不仅想将来能读原文的《堂吉诃德》,而且对小说里提到的其他欧洲小说如《奥兰陀的疯狂》《高卢的阿马狄斯》《白骑士》等都怀有非常大的兴趣。因此,杨绛的译笔也有这样的价值,你要知道这和钱锺书的翻译观念是分不开的。
还要再补充一点,陈衍是旧学深邃的大诗人,但他评价林纾翻译的话并不在行。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最佳状态,文笔虽然生龙活虎,却并不是地地道道的古文笔法,钱锺书指出那是自觉改造过的文言文。也就是说,林纾在翻译时用的文言是一种新文体,为何可以如此,这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清末西学影响下的中国文学,面貌上其实有很多变化。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老派人物夸赞说有周秦诸子的气势,新派青年读了也能浮想联翩,假如真如陈衍老先生所说,从此退回到古文的世界里,那是荒唐透顶,结果只能失望。但是像五四新文化运动里的“王敬轩双簧信”事件那样,把林纾的翻译和古文都进行彻底否定,这不仅有失公道,而且错失了一个重要时机:钱锺书认为新旧文学是可以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假如你关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就会知道拉丁语文学并不像胡适在他文学革命理论里说的那样成了“死文学”,而是和新兴的俗语文学并存了几百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黑格尔直到写《小逻辑》的时候,才宣布说现在的德语,表达哲学思想的能力超过了拉丁语。我们过早宣布了文言语体的死刑(虽然近百年来仍有一些文言旧体的创作存在),就像我们过早地认为林译小说没有价值一样。

问:论文里提到的二十世纪钱锺书、胡适、鲁迅这些大师,他们既有学术上的理论建树,又有通俗的文学作品,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但在今天,似乎学术与通俗文学之间有了壁垒。学术专注于学术,文学创作专注于文学创作,这种鲜明的分工有什么原因吗?
今天的我们总是感慨大师的年代渐行渐远,遗憾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大师。这也是一种误解吗?其实不是没有大师,而是因为大师专业且有深度的研究,并不为一般读者所知,这是互联网时代文学研究和创作的一种辩证现象吗?互联网看似让人无所不知,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扩大了传播的广度,但实际上,对专业的文学研究来说,它的专业门槛是否越来越高?
答:我论文里没有使用过“大师”这个称呼。我的意思是我至少没有把钱锺书当成“大师”(我不是“钱迷”,也不搞“钱学”),而且一直都有学者出来说他也不算大师。钱锺书没有收过什么学生,在大学教书的时候都是上大课,登堂入室者少,他不被称作大师倒也不会得罪什么人。
我明白你的意思:钱锺书和鲁迅都有脍炙人口的小说传世。我记得前些年有排行榜,鲁迅稳坐第一名,《围城》也排在前五;此外还有金庸、张爱玲、老舍。但鲁迅小说的流行,很难说就是“通俗”,这和我们的语文课本关系太大了。金庸小说的地位,则全靠“通俗”。张爱玲和老舍,像我这样在大学讲过许多遍现代文学课的人就很清楚,这两位也占了至少大半个“俗”字。钱锺书受欢迎真的很奇妙,《围城》按说在语文教育系统内部并不重要,要说通俗的话好像也不合适。二十世纪里的大学者,一位是钱锺书,一位是陈寅恪,最为世人津津乐道,实际上老百姓并不太读他们的学术书。但《围城》真是受欢迎。我时常幻想在一种长时段里看文学史,比如五百年后的中国文学史课本会用多少篇幅写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成就,那时候都有哪些作家会受到重视。从目前这个趋势看,我觉得《围城》是可以长久传世的。
没有亲身和大师同处一个时代,这倒不用伤心。宋朝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特别杰出的人物可以照亮一个时代或多个时代。要是仔细看看历史上的情况,平庸的时代很多,因此有人好奇“天才为何成群地来”。读书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和任何时代的天才大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如庄子说,要是万世之后,有个人能彻底了解他,也算是“旦暮遇之”了。
由此可见,“大师”,是人人都可以去亲近他的,他身上一定有通俗的一面;但“大师”也是难以被深刻彻底地理解的,就像照亮万古的太阳,你不能当成手电筒一样放入自己的包里,他的光芒分给了不同的时代。——以上我是针对问题里的“大师”而言。钱锺书是不是“大师”,我决定不了。
至于互联网时代的创作和阅读,我觉得是优越于以往任何时候的客观条件。但如何利用这些条件,以及去做什么,这要看具体情况。钱锺书大概是最早倡导古籍数字化的人,他在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时候,就组织人手建设《论语》和《全唐诗》的数据检索系统。他这样记忆过人、过目成诵,都想要升级技术手段,可见互联网时代是大有可为的。

问:在论文中,您介绍了钱锺书和鲁迅的一些不同观点。在今天,鲁迅被很多读者视为“深刻”的、权威的代表,凡事喜欢引用鲁迅的话;但是钱锺书却往往被读者认为是“抖机灵”的、“刻薄”的,常常被人谈起的便是《围城》和《猫》中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今天的读者眼里,他与杨绛的爱情故事也远远超过他的学术建树。
这是对钱锺书的一种误读吗?您觉得鲁迅、钱锺书这些人为什么会被神化、被误读?如果请您向读者介绍钱锺书,您最希望读者眼里的钱锺书是什么样的?
答:这篇论文是我很多研究结论的一个综合,有些细节没有展开。其实我认为钱锺书和鲁迅、周作人乃至胡适,有很多思考是一脉相承的。他和鲁迅最接近的地方,可能在于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和学习上,两人都有极强的讽世笔力。我几乎想不出在二十世纪里还有其他这个段位上的中国作家。鲁迅也想写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小说,他写成的短篇如《肥皂》《高老夫子》,也是讽刺当时的知识分子的。鲁迅营造的氛围多有点阴郁色彩,但不是伤感的情绪。那篇写青年知识分子的《伤逝》,其实也有一种反时代潮流的东西,我们会觉得鲁迅并不接受五四的自由恋爱观:不是说这自由不好,而是看出其中缺少经济基础而产生的虚幻。带有这种基调的小说家,还有张爱玲和钱锺书,杨绛、吴组缃那里也有一点。海外汉学家称之为“反浪漫主义”风格。但各家又有不同。鲁迅那么写,和他自己的年龄、经历有关。他算是五四一代的父辈,看待同样的问题老成一些。这可能是他“深刻”的一个原因。当然你说很多人认为鲁迅“深刻”,主要还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对课文里的中心思想挖掘太多所致。
钱锺书写小说是采纳了身边朋友的一些故事,借用书本上读来的无数妙语而创作出来的。他的讽刺,和鲁迅出发点不同。像许思园(褚慎明原型),杨绛曾说他们在巴黎结交这位朋友,见闻了他选择爱情对象的一些趣事。你们看钱锺书是“大师”,但他其实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汪荣祖先生的新书《槐聚心史》里就说钱锺书的精神世界里有些童年创伤的影子。我的理解,钱锺书的言行里带有一定程度的社交自闭症和行为倒错的表现,他对于谑笑恶作剧是乐此不疲的,他在小说里尤其是读书笔记里,注意人的各种排泄物。他看似清高而与学界、文坛都保持距离,他对于“我们仨”家庭世界的绝对依赖,你不觉得都像是一种退回到儿童时代的心理问题吗?
但是写《围城》的钱锺书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开玩笑、挖苦人,陈列他觉得有趣的中西妙语或是排泄呕吐物。《围城》有若干层次上的主题,爱情婚姻的主题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和鲁迅深切地关注五四青年一代不同,钱锺书跳出了时代的限制。他认为你在这上面不管选择什么结果、什么对象,你都会后悔的,这其实不是他发现的什么深刻规律,苏格拉底说过,蒙田说过,我们的《红楼梦》也试图说过。这个“选择—后悔”的过程,也适用于人生的任何方面,这个道理也早被很多人说过,比如爱默生。这些其实都是套路,就看你怎么展开。钱锺书把小说设置在抗战时期,这就有了独特的时代背景。当时很多抗战文学都是正面写战争的,而《围城》从头到尾没有写到战争。但就像吴晓东老师论文里说的那样,战争修辞却贯穿在整部小说里,让你始终觉得战争无处不在。而小说人物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是什么表现呢?方鸿渐是一个非常善良但是懦弱的人。他有正义感,但逃避责任;足够聪明,总能想出应付的办法,结果陷入了困境:原因是他的做法是避难就易,走捷径,拒绝正面直视人生的所有问题。这几乎是我们所有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这个人性的“围城”最深刻,让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方鸿渐的性格作为,难道不就是“围城”乃至整个时代的原因吗?
钱锺书早年受清末民初小说影响较大,这个传统和鲁迅所重视的《儒林外史》截然不同。《儒林外史》的讽刺是针对一般问题(科举)的,较容易引起读者共鸣。钱锺书的嘲谑,源于清末谴责小说的那种影射笔法,但他旨在透过他熟悉的现象来描述中国学术界最高端的那些人物,比如苏文纨,这可是留法研究中国现代诗歌的女博士,我都要仰视的。我今天要能去法国读个博士都开心死了,何况是在二十世纪的女性。又如褚慎明,能和哲学家罗素一起喝下午茶的人,这在今天起码也得是个“某江学者”吧?你钱锺书有这等资历吗?你不就去了牛津一趟,像方鸿渐一样连博士学位也没拿回来一个吗?但我们读小说,发现这些高端人物都有一些问题,他们连方鸿渐都不如。方鸿渐不过是懦弱,这些人物却虚伪、自私、空谈,且带有门户之见,借助某个文化符号的光环(留学、遗民)给自己撑腰。钱锺书没有再发展一步,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批判,他仍是跳出来居高临下地写,你可以说他人间关怀不够,也可以说这是悲天悯人的上帝视角。但我觉得小说就是小说,小说要是能解决人生问题,我们早不知道进步到什么地方去了。
钱锺书引过的一句古话,叫作“天下唯一种刻薄人善作文字”,好像刻薄是敏于体物状人、擅长是非议论的原因。但这话不准确,文字的刻薄不代表本人的刻薄,就像写忠君爱国诗文的人也可能是汉奸一样。“文如其人”这个自古以来都有的偏见,钱锺书也是专门批评过的。我前面说他随口臧否人物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种心志当不了经天纬地的大人物,但是在和平年月里做个读书人是没有问题的。如杨绛所说,钱锺书有忧世伤生的一面、好学深思的一面,但最可爱的还是痴气旺盛的一面。我不能保证钱锺书写的书在我关注的专业领域之外还有什么深刻宝贵的思想,但可以断定他足够丰富有趣,这对于处于人生围城里的你我他来说,已经算是够好的精神消遣了。
最后,我还是觉得无法向读者介绍钱锺书,因为我不是他。但我想每个读者都可以通过读书,生成自己心目中的钱锺书。

钱锺书读“娄卜”之一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
读书淹博、才学盖世的钱锺书先生读西方古典,用的是娄卜古典丛书(Loeb Classical Library)的本子——这话说起来原没什么特别的意味。娄卜古典丛书是英美古典学术界的一个重要丛书,近百年已经出版了不少于六七百册(虽然从编号上看,目前只有500出头,但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把旧版本淘汰掉的新编号),专收中古以前最重要的希腊、拉丁古典文献,以原文和英译对照的方式排印而成。说起来,娄卜主要贡献在于翻译,其校勘、注疏方面都非其重点,因而这一丛书往往不能算是专家研究所依据的权威文献。刘小枫先生“编修”的《凯若斯:古希腊语文教程》里,已经将英法德意各国主要的古典丛书情况给予了简要评价,其中对于娄卜丛书便说“业内人士多认为徒有虚名”。也有人谈到了《管锥编》引用英译文,而不是拉丁希腊原文,其语气之不屑,好比是看到了西方汉学家引中文古籍,用的不是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的书,而是来自地方小社的白话全译本一样。《听杨绛谈往事》里,吴学昭女士“好心”毕录其所闻,遂出现了钱先生谓西洋古典书籍最好的本子即娄卜丛书这样的话,我相信这应该不是钱先生的原意。
西学部分的《管锥编》未能成书,终究是一大遗憾。若谓钱锺书读西洋古典而不深究文献版本,就有点儿“无理取闹”的意思。就算是没见识过Les Belles Lettres或Bibliotheca Teubneriana,至少钱先生把娄卜丛书里能找来的西学古籍基本上都读遍了,这从《谈艺录》和《管锥编》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从已出版的《容安馆札记》里能有更深刻的体会。而《手稿集》才出版了不过廿分之一,剩下的有一半是西文笔记,据说其中涉及拉丁、希腊文献(见商务印书馆《钱锺书手稿集》的《出版说明》)。我们趁着现在还没见到钱先生读书笔记的全貌,忍不住先从《谈艺录》《管锥编》和《容安馆札记》三者入手,来对钱先生读西学古典的思想、志趣做一番考察,也算是对那部并未问世的《西学管锥编》进行一次幻想式的阅读和妄想式的评点吧。

《容安馆札记》第一百四十条,开篇对于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的这部《名哲言行录》(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R. D. Hicks译)做了整体的阅读判断,即认为是“掌故之书,辨章学术非所思存也”:“其利病则Hicks:‘a Dryasdust, vain & credulous, of multifarious reading, amazing industry, & insatiable curiosity(I, xiv)’及M. Zevort:‘Rhéteur sans got et sans style, epigrammatiste sans esprit, érudit sans profondeur’(R. Hope, The Book of Diogenes Laertius: its spirit & its method, p.31引)可以尽之”。【试译:(读者必谓此作者乃)一冬烘先生,自负且轻信,他读书杂乱,勤学成痴,笃好秘闻】;【无鉴识与风格的辞术家,无立意主脑的隽语诗人,无深知的学者】。按,这可参看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一卷第120页的介绍,然哲学史家唯见其文献资料的可靠性(可用性),此处所引的两段批评更着重于作者的才学与风格。《札记》复从尼采的书中摘引了一段转述他人(Patrizzi,当即Franciscus Patricius,16世纪意大利学者)的文字(拉丁文:ut haberet quo loco elegantia illa sua vel Epigrammata vel Epitaphia insereret),谓第欧根尼·拉尔修不过是咏吊先哲成篇,无处安置,撰写此书来保存自己的诗章。钱先生说,此“尤异闻也”,但与其说是从秘籍中搜来的“异闻”,不如说是后人无根据而出于主观判断的“异说”。
这条札记摘引并论述此书内容数十节,但是《谈艺录》引述《名哲言行录》仅有一处,即第31则之“补订一”,言毕达哥拉斯以圆形及球体为美,却未见于《札记》。《管锥编》有7处《名哲言行录》引文未见于《札记》,还有一处,见于旧本未载的论《高唐赋》一节中(第欧根尼·拉尔修言“爱情乃闲人之忙事”,见三联版第三册第31页),则可以合计为8处(其中第867页,谓斯多噶派论想象用比类之法,注出自VI. 53,当是卷VII之误)。这8处的言语,与札记的范围略有交错,当极可能是钱先生一遍读书就记下来的。除去这些,《管锥编》只有3处《名哲言行录》的引文见于《札记》该条中。
第13页,言古哲人有鉴于词之害意也,或乃以言破言,即用文字消除文字之执,每下一语,辄反其语以破之。“古希腊怀疑派亦谓反言破正,还复自破,‘譬如泻药,腹中物除,药亦泄尽’(like a purge which drives the substance out and then in its turn is itself eliminated)。”注云见于IX 76,系记皮浪(Pyrrho)(生活于前4至前3世纪)之“言行录”。《札记》称此论“譬喻甚妙”,补白处引述了19世纪天主教的大思想家Newman对怀疑的定义。按,καθαρτικ一语(C. D. Yonge译本作cathartic medicines),原指净化、涤罪,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Catharsis一词同源。希波克拉底的《论古代药物》并不见此名,唯在他处用以指称清洗伤口,真正成为药学名词,当在罗马时期,现在最早的词例见于盖伦著作,此人之生平略早于第欧根尼·拉尔修。如此说来,“泻药”之喻显然不是皮浪的发明。另外,καθαρτικ不见得就是泻药,在此译作“催吐剂”也许更合适。
第43页,论“圣人”无哀乐之情感,谓“古希腊哲人言有道之士,契合自然(Life in agreement with Nature),心如木石,无喜怒哀乐之情(Apathy)”,盖与何晏“圣人无喜怒哀乐”、王衍“圣人忘情”说无异。注出自VII. 87, 117,系记芝诺之《言行录》。《言行录》在“Life in agreement with Nature”之后引述了大量附同此说的文献,并以芝诺为最早者,盖与魏晋时“圣人无情”为“当时之常谈”相类(参看《管锥编》第1105页)。《札记》中摘录芝诺此条时,钱先生下按语,谓赫拉克利特亦有此说,见于H.Diels的《前苏格拉底哲学残篇》,22B,当是误记,《管锥编》遂不复言此。Apathy一语,来自原文之παθ,即英译本“the wise man is passionless”的“passionless”一词。《札记》此处另引西方近代著作四种,俱不见用于《管锥编》中无哀乐论的部分。笔记中还插入一段钱先生的议论:“盖以人出于天,于是人定之胜天,人为之逆天,莫不为天运。囫囵吞枣,烂糊煮面,而不知天之与人,自然之与当然,仍有别也。”(按,汲古阁《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的刘过《龙洲道人诗集》卷一《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人定”谓人之谋定,可与《亢仓子》“人强胜天”、《史记》“人众胜天”的用法相对照,钱先生有意在其后加一“之”字断开,避免与一度时兴的“人定胜天”成语将“定”解释作“必定”相混,遂有“囫囵”“烂糊”之叹。)虽然后面紧接着有关孔德(Auguste Comte,金克木晚年所谓“五四”真正的“德先生”之一代表)思想的评语,但我们可感觉到钱先生读书时心存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非只是学问上的清谈。
第1162页,言人即倮虫,引柏拉图语,“人者,两足而无羽毛之动物也(Plato had defined Man as an animal, biped and featherless)”。注出自VI. 40。早年《一个偏见》就引述过这句“客观极了”的话,也提到《名哲言行录》里有人(即犬儒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拿着拔了毛的鸡去质问柏拉图的掌故。札记里钱先生立刻想到了汪曰祯《湖雅》里嘲笑近世文人作山海经图,和友人戏作蚊赞:“虫身而长喙,鸟翼而豹脚”,“昼伏夜飞,鸣声如雷,是食人”。钱先生觉得“二事剧类”。【按,《湖雅》此条,周作人《夜读抄》“《蠕范》”一则(1933年)中抄录更完整,《管锥编》原本讨论的是人性与兽性的相通,便不再从修辞的“剧类”角度加以引述了。】有人谓钱先生博引而不知节制,又言不能如百科全书一样征引至无遗珠之憾,这些看法都是想当然的议论。
钱先生的这条札记描摹出了几个希腊文字,将ρετ(德行、善)误写成αρητ,而παιδεαν被独立列出时也没有还原成παιδεα。有时英文译得晦暗不明,钱先生便有所针对地加以发覆。如卷VI. 46,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市场中的“behaving indecently”, 原文使用χειρουργν一词,即“手淫”之谓。钱先生引Mirabeau的著作,谓Santa-Crux侯爵之《兵法》L′Art de la guerre篇首即云:大将军之基本素养,先要知如何摆弄其根茎,唯如此方能节省一切的闲情废话(que la qualite indispensable à un grand général, c′est de savoir se br. le v., parceque cela épargne tous les caquetages,按br. le v.,即“branler le vit”之省);复引Hans Licht之《古代性爱风俗资料集》Beitrge zur Antiken Erotik,谓哲学家Chrysippus及Peregrinus Proteus亦如是。再如读至卷IX. 5处,赫拉克利特为无师自通之学人,自称“inquired of himself”,钱先生一下子把整部书连缀起来:“按希腊哲人最重师弟渊源,今所谓派(School),希腊谓之传授(Succession)(vol. I,viii),故无所师承者,谓之突起(Sporadie)(VIII. 91;vol. II,407)”,并与《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证教授”“教教授”相发明。所谓突起者,除赫拉克利特之外,尚只有Xenophanes一人(《言行录》中说有人认为他无师自通,但也有人认为他是有老师的)。σπορδην一词,便是“零落”“少数”的意思,译作“突起”,想必是受英语sporadic一词的干扰。今汉译本(马永翔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翻作“零星派”,“零星”是对的,添一“派”字又失去了无渊源的哲学家独处而悟的特点。
钱先生对于西方古典文献谈艺之言辞深有会心,故而有时提及近世西书未能充分利用古籍而感到惋惜,此则读书笔记中批评到的由Gilbert与Kuhn合著的A History of Esthetics一书,对于Werner Jaeger的巨著“Paideia”也会发表些异议【参看《札记》百十一条】。在提及卷V. 19一处概述希腊哲人对美貌(good looks)褒贬不一的定义时,引Theophrastus和Theocritus之说,一斥美貌为a mute deception,一责美貌为an evil in an ivory setting,钱先生就认为,“希腊后来不复以τ καλν为αρητ,歧美与善而二之,非复如Werner Jaeger所言矣(Paideia,E.T. by Gilbert H. Height,vol.I, pp. 416, 420)”。最末一条,至卷X. 6引伊壁鸠鲁致爱徒Pythocles书曰:“Hoist all sail, my dear boy, and steer clear of all culture(παιδεαν)”【扬帆吧,吾子,绕开父辈的教化】,钱先生下按语说:“不料披猖至此。”随即联想起犬儒哲人第欧根尼·拉尔修,以其“糠粃一切”的态度,反倒谓教化乃“a controlling grace to the young, consolation to the old, wealth to the poor, and ornament to the rich”(VI. 68),“未尝绝圣弃智也,斯又Jaeger,Paideia所未道矣”。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