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作者介绍:
(一)
熊鹰,女,悉尼大学日本研究博士,曾任职于柏林自由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长聘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全球史与世界文学、东亚现代文学与文化。代表作有Representing Empire: Japanese Colonial Literature in Taiwan and Manchuria,《连续与转折:中国民族独立运动中的“反殖民主义”问题》《鲁迅德文藏书中的世界文学》《中日历史中的共通主体:中野重治“非他者”的鲁迅论》等。
(二)
路杨,1987年生,女,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博雅博士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现为助理教授、研究员。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有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获评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文学评论类新锐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北京大学“学术十杰”。
(三)
朱羽,1981年生于上海,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现任教于上海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与思想,近年来尤其关注新中国文艺实践与美学论争,同时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与文学理论研究。出版专著《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已在《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批评史脉络中的十七年文学人物形象审美谱系研究》,曾获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译有《连线大脑里的黑格尔》(齐泽克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
(四)
陈培浩,1980年6月出生,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大现代汉诗研究中心副主任。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广东省文学评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花城文学院签约评论家等。获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当代作家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华语青年作家奖·新批评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等奖项。近年已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重要学术刊物及《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权威报纸发表论文近百篇。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平台全文转载。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已出版《歌谣与中国新诗》《互文与魔镜》《正典的窄门》《迷舟摆渡》《阮章竞评传》《阮章竞年谱》《麦家论》等著作多部。
(五)
袁先欣,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所驻所学者,文学博士。2016-2018年在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2012年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人,2017年夏任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外国人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东亚现代思想文化史、马克思主义与批评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在《文学评论》《开放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专著《民间再生:20世纪初年代的文化运动与民众政治》即将出版。主持教育 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子项目1项。获得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十一届士恒·兴正德青年学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