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DK地图上的人类史](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7/9787521762952.jpg)
《
DK地图上的人类史
》
售價:NT$
1010.0
![单读40·全球真实故事集II(口碑长销好书《全球真实故事集》续编,译介“真实故事奖”获奖报道)](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7/9787532192052.jpg)
《
单读40·全球真实故事集II(口碑长销好书《全球真实故事集》续编,译介“真实故事奖”获奖报道)
》
售價:NT$
301.0
![红豆生南国,王维最相思(超人气古人王维国风美书出炉!历史知识+诗词雅赏+颜值新高,一个都不少!)](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72622113.jpg)
《
红豆生南国,王维最相思(超人气古人王维国风美书出炉!历史知识+诗词雅赏+颜值新高,一个都不少!)
》
售價:NT$
305.0
![货币的反噬](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8/9787500180906.jpg)
《
货币的反噬
》
售價:NT$
454.0
![老头我,负责收拾一切](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59675262.jpg)
《
老头我,负责收拾一切
》
售價:NT$
254.0
![资本神庙与炼金游戏](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8/9787505760059.jpg)
《
资本神庙与炼金游戏
》
售價:NT$
398.0
![浮世长安:唐代的民俗与人文](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59681720.jpg)
《
浮世长安:唐代的民俗与人文
》
售價:NT$
653.0
![怀忧终年岁:中国古代女子生存实录](http://103.6.6.69/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5/2/9787545585070.jpg)
《
怀忧终年岁:中国古代女子生存实录
》
售價:NT$
250.0
|
編輯推薦: |
1.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王阳明的家书家训内容丰富,是每个家庭的家庭教育范本。
2.学习阳明家书家训,可以辅助我们立志:为善去恶致良知,知行合一做圣贤。
3.本书从王阳明家书家训中选录47封(篇),全面解读王阳明如何教导儿子、徒弟。
4.一本接地气,读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家书家训。本书不仅包括家书家训的原文、页下注释、古文今话(译文),还增加了阳明智慧(智慧点总结)、故事链接(有关家书家训的故事),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王阳明家书的内涵与外延。
5.附录部分收录了王阳明年谱、家风传承及十大弟子。
|
內容簡介: |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历史上公认的“真三不朽者”,既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一生所写的家书家训内容丰富,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本书共收录王阳明家书家训47封(篇),内容包括读书明理、日常践行、人生立志、榜样力量、自我批评等。每封(篇)家书家训的原文配有页下注、古文今话、阳明智慧、故事链接。古文今话是每封(篇)家书家训的白话大意,阳明智慧是对每封(篇)家书家训做的点评,故事链接是为家书家训配编的故事。书末附录介绍了他的十大弟子,可供读者参考。
|
關於作者: |
王程强,河南漯河人,畅销历史小说作家,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理事,河南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王阳明研究会执行会长,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国文化与市场经济研究员,纵横读书会联盟总顾问,河南王阳明书院院长。著有《王阳明》、《了凡大传》(合著)、《厉害了!王阳明》、《王阳明家书》、《王阳明咏良知手迹》、《王阳明咏良知墨迹》等。
|
目錄:
|
一 写给父亲
寓都下上大人书 正德六年(1511)
上大人书一 正德七年(1512)
上大人书二 正德七年(1512)
上大人书三 正德七年(1512)
寓赣州上大人书 正德十三年(1518)
寓吉安上大人书 正德十四年(1519)
二 写给弟弟
与徐曰仁 弘治十七年(1504)
示徐曰仁应试 正德二年(1507)
与徐曰仁 正德六年(1511)
寄诸弟书 正德十一年(1516)
与弟伯显一 正德十一年(1516)
与弟伯显二 正德十一年(1516)
与曰仁诸弟书 正德十二年(1517)
与诸弟书 正德十三年(1518)
寄诸弟 正德十三年(1518)
寄余姚诸弟 正德十六年(1521)
寄伯敬弟 嘉靖四年(1525)
三 写给儿子
示宪儿 正德十三年(1518)
书正宪扇 嘉靖四年(1525)
书扇示正宪 嘉靖六年(1527)
寄正宪男手墨 嘉靖六年(1527)
赴任两广途中的三封残信 嘉靖六年(1527)
岭南寄正宪男 嘉靖六年(1527)
平南家书 嘉靖六年(1527)
南宁家书 嘉靖七年(1528)
广州家书一 嘉靖七年(1528)
广州家书二 嘉靖七年(1528)
评判家仆 嘉靖七年(1528)
四 写给侄儿
示诸侄 正德十二年(1517)
五 写给太叔
与克彰太叔 正德九年(1514)
书石川卷 正德九年(1514)
|
內容試閱:
|
家书,又叫家信,在电报和电话出现之前,非常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杜甫在《春望》一诗中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纷飞的年代,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是家人的安危,这时候能收到一封远方家人报平安的家书,可谓价值连城。现在有了智能手机等,可以通话,可以视频,年轻人很难体会到家书的重要性。
现在很少有人写信,最常见的微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碎片化的家书。现如今,我们天天很忙,忙得没有耐心和家人多说几句话,浮躁得难以用心端详家人的容颜,家人浅浅的笑容、家人轻轻皱了下眉,我们都捕捉不到。我们关心家人,不仅要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还应该关心家人的精神健康。这个时候,蜻蜓点水一般的微信难以承载这份重任。
因此,我们重温家书就有了新的意义。
一、“三立”圣人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者”。王阳明的一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既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思想在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在后世更是影响深远。王阳明的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阳明心学来自于王阳明的生命实践。
家风优良。王阳明是王姓第74代王姓第74代:王姓创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曾祖王杰为纪念创建开封三槐堂三槐堂:王姓的堂号,始于北宋初年王祜(924~987)。王祜在庭院里种植三棵槐树,来祝愿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先祖,自号“槐里子”。祖父王伦一辈子教书育人,以诗书传家。父亲王华学有所成,当过弘治、正德两任皇帝的老师。
少年立志。王阳明12岁时有一次问老师:“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业?”老师说:“好好读书,考中进士。”他疑惑地说:“第一等事业恐怕不是考中进士,应该是好好读书,学圣贤,做圣贤。”
悟道龙场。正德三年(1508),他被贬到位于贵州深山的龙场驿做从九品的驿丞。龙场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在生命朝不保夕中,他悟道了,悟通“格物致知”。
事上磨炼。从弘治十二年(1499)到嘉靖七年(1528),在贵州贵阳、江苏南京、安徽滁州、江西等地,他经历政事和战事的磨炼。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等处,用一年多的时间,剿灭肆虐多年、祸乱四省的三大土匪集团。正德十四年(1519),他出差路过江西丰城,遭遇朱宸濠叛乱,前后仅仅43天,就平定叛乱。嘉靖七年(1528),他在广西用不到一百天时间,捣毁八寨和断藤峡两大土匪集团。
悟道,意味着先天智慧的开启和内心道德的确立。在智慧的指引下,在道德的规范下,他实现了剿匪安民和平叛定国,做到了仁政爱民和忠君报国。不凡的经历,检验了他的智慧,落实了他的道德,成就了他的思想。从此,他著书和讲学,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著作有《传习录》和《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思想包含四项核心内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晚年时,他把自己的思想总结为“致良知”。
这样,一位圣贤的家书家训就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二、内容与体例
本书共收录王阳明家书家训47封(篇):写给父亲的6封、给诸弟的11封、给儿子的13封、给诸侄的1封、给太叔的3封、给妻弟和妻侄的3封、给姑表弟的4封、给舅表侄的3封、给自己的1封、给弟子及其他的2封。
其中,《客座私祝》属于家训内容。《四箴》本来是王阳明45岁时用来自我警示的,在正德十一年(1516)冬,他曾抄给弟子白说。这赋予了《四箴》教训弟子的意义。圣贤的家书,本身就有训导子弟的内涵,因此将本书命名为《王阳明家书家训》。
全书根据家书家训写给谁分为十章。体例为家书家训原文、随文的页下注、古文今话、阳明智慧和故事链接。书末另有附录,即王阳明年谱、家风传承、十大弟子。
古文今话,是家书家训的白话大意;阳明智慧,是对每封(篇)家书家训做的点评;故事链接,是为家书家训配编的故事。阳明智慧,或者对家书家训蕴含的各个智慧点做出提炼和总结,或者就某一个智慧点展开说,点破智慧的内核,说透它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故事链接,所谓故事,取“过去的事情”这个意思,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不讲究故事要素的齐全,只讲述故事包含的事实和道理。所谓故事是从家书家训中某一个概念、某一个人物、某一个道理发散,引出同类的历史故事。例如:有的故事,延伸了书信背景,叙述王阳明的生平;有的故事,拓展了书信或家训内涵,介绍王阳明的思想;有的故事,罗列师承关系,隐含着尊师重道的意义;有的故事,对王阳明思想,做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等等。在此部分,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的介绍既简洁又通俗。
王阳明晚年得子,却没时间、精力陪在儿子身边教导他。让王阳明付出更多心血的是他成百上千的弟子。嘉靖八年(1529),王阳明去世时,为他送殡的弟子达上千人。据现有文献可知,王阳明亲传弟子有300余人,其中进士有108个。许多弟子在王阳明的教育启发下,开启了心中良知,生命得到觉醒与成长,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人才。本书书末附录介绍了他的十大弟子,可供参考。
三、六大板块
王阳明家书家训包含六大板块:读书明理、日常践行、人生立志、榜样力量、自我批评、对标圣贤。
读书明理。继子正宪是王阳明叔叔王衮的孙子,年幼时便过继给王阳明。在给克彰太叔的书信中,王阳明说不指望正宪能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只希望他能够懂得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在正德十二年(1517)二月给徐爱等人的书信中,他说正宪读书时表现得很笨,对他不抱太高希望,只希望他能够看守住门户就可以了。既然正宪读书时表现得笨,王阳明为什么多次要求他读书呢?在要求正宪读书时,王阳明说得很清楚,要他通过读书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日常践行。家书家训内容丰富,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比如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等。不少内容是琐碎的家长里短,比如问候奶奶身体可好、父母是否安康、弟弟学习成绩如何等,再如汇报自己的身体状况、工作动向、喜悦烦恼及朋友交往等。
人生立志。在《示弟立志说》中,他详细说明了青少年立志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立志和如何坚守志向。他说心中的志,是全身气的统帅,简直是人的命,拿一棵树做比喻就是树根,拿一条河做比喻就是源头。立志,是多封书信中的主题,有对弟弟说的,有对太叔说的。
榜样力量。在《寄诸弟书》中,他提出的榜样是知错能改的圣人孔子和春秋大贤蘧伯玉。在给父亲的信中,王阳明提出让弟弟跟从品行优良的王文辕学习。在给堂弟的信中,王阳明提出要以友爱的祖辈为榜样。在给儿子的信中,他三番五次地强调,要跟从具有君子品格的魏廷豹、王畿、钱德洪等人学习。
自我批评。这是王阳明家书家训中的特色。在给父亲的信中,他提及一个读书人写信批评他,他没有强调自己的无辜,而是反省自己,认为自己空谈好名又名不副实。正德十三年(1518),在给堂弟的两封信中,他对自己做了深刻而全面的批评。《四箴》更是一篇全面开火的自我批评。
对标圣贤。这是王阳明家书家训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尤其是在《寄诸弟书》中,他提出的榜样是圣人孔子和大贤蘧伯玉,指出的方法是发现错误立即改正。他把做圣贤的方法简单化,把做圣贤的标准明白化。他说,心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念头时,当下就是大贤;错误一改正,当下就是圣人。给闻人表弟的书信中,他谆谆教导的是如何做圣贤。给弟弟、给儿子的书信,苦口婆心、再三叮咛的是做圣贤。
四、两个突出特色
本书有两个突出特色: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地继承,表现在对格物致知的综合性辨析;对王阳明思想创造性地发展,表现在对“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发展性的解读。
在贵州龙场,王阳明悟通《大学》“格物致知”,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不同于南宋学者朱熹(1130~1200)。受历史局限,当时的学科分类不清晰。以前的学问,被简单地称为“做人做事”学问。按现代学科分类,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包含两门学科,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前后不同,正德三年(1508),龙场悟道后,他解释为“格物致良知”;正德十五年(1520)后,简称为“致良知”;嘉靖四年(1525),解释为“致良知”与“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研究各种物质,明白和利用其中的物理,这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各种事务,了解和掌握各种事务的规律,这属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是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是社会和谐、进步和文明。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不局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有更高的追求。他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一旦融会贯通,就达到了哲学的境界。
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即“格物致良知”,简称“致良知”。在内心做学问,属于心性科学,成果是自己心中良知的开启和彻底彰显。这一成果用过去的话说,是悟道和得道;用现代语言说,是一个人心灵的彻底解放和彻底自由。为了回答顾内不顾外的质疑,嘉靖四年(1525),王阳明提出了“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即用良知之心来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换种说法,即是用哲学来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不幸的是,一是局限于历史;二是王阳明突然去世,他没来得及说清楚,如何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王阳明和朱熹,对《大学》“格物致知”的解释,各有侧重、各有突破、各有局限,却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
本书对如何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做了创新性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用一颗没有患得患失、廓然大公的纯粹之心,来进行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具体内容,可参看书中《阳明心学核心思想致良知》与《阳明心学的创造性发展:致良知与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五、结语
致良知,是本书的灵魂。对“致良知”注解得最好的是“四句教”。嘉靖六年(1527)九月初八日夜,弟子钱德洪与王畿发生争论,王阳明总结两个弟子的言论,提出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对钱德洪和王畿说,这四句话是接引学生的口诀。
“四句教”中含有良知的属性、功能和致良知的方法,其中方法是“为善去恶”。
王阳明家书家训,可以辅助我们立志:为善去恶致良知,知行合一做圣贤。
上大人书二 正德七年(1512)
寓都下男王守仁百拜,书上父亲大人膝下:
杭州差人至,备询大人起居游览之乐,不胜喜慰。寻得书,乃有廿四叔,□□□□□□固自有数,胡乃适□□时,信乎乐事不常,人生若寄。古之达人所以适情任性,优游物表,遗身家之累,养真恬旷之乡,良有以也。伏惟大人年近古稀,期功之制,礼所不逮,自宜安闲愉怿,放意林泉,木斋、雪湖诸老,时往一访;稽山、鉴湖诸处,将出一游。洗脱世垢,摄养天和,上以增祖母之寿,下以垂子孙之福,庆幸,庆幸。
男等安居如常,七妹当在八月,身体比常甚佳。妇姑之间,近亦颇睦。曰仁考满亦在出月初旬,出处去就,俟曰仁至,计议已定,然后奉报也。
河南贼稍平,然隐伏者尚难测;山东势亦少减,而刘七竟未能获;四川诸江西虽亦时有捷报,而起者亦复不少。至于粮饷之不继,马匹之乏绝,边军之日疲,流民之愈困,殆有不可胜言者。而庙堂之上,固已晏然,有坐享太平之乐。自是而后,将益轻祸患,愈肆盘游,妖孽并兴,馋谄日甚,有识者复何所望乎!
守诚妻无可寄托,张妹夫只得自行送回。大娘子早晚无人,须搬渠来男处,将就同住。六弟闻已起程,至今尚未见到。闻余姚居址亦已分析,各人管理,不致荒秽,此亦了当一事。
今年造册,田业之下瘠者,亲戚之寄托者,惟例从刊省,拒绝之为佳。时事如此,为子孙计者,但当遗之以安,田业鲜少,为累终轻耳。赵八旧近因农民例开,必欲上纳,阻之不可。昨日已告通状,想亦只在仓场之列。不久,当南还矣。
九弟所患,不审近日如何?身体若未壮健,诵读亦且宜缓,须遣之从黄司舆游。得清心寡欲,将来不失为纯良之士,亦何必务求官爵之荣哉!
守文、守章,亦宜为择道德之师,文字且不必作,只涵咏讲明为要。男观近世人家子弟之不能大有成就,皆由父兄之所以教之者陋,而望之者浅。人来,说守文质性甚异,不可以小就待之也。
因便报安,省侍未期,书毕,不胜瞻恋。
闰五月十一日,男守仁百拜书。
随页注释: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
物表:世俗之外。
伏惟: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谓想到。
期功:古代丧服名称,代指服丧。期,服丧一年。功,按血缘关系远近分为大功、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木斋:谢迁(1449~1531),字于乔,号木斋,余姚人,成化十一年(1475)状元,曾入内阁参政。与王阳明岳父诸让是同年进士。弟弟谢迪与王阳明是同年进士,儿子谢丕的夫人与王阳明夫人是亲姊妹。退休后在余姚银杏山庄养老。
雪湖:冯兰(?~1520),字佩之,号雪湖,余姚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从江西按察司副使任上退休后,修建雪湖别墅养老。与谢迁为挚友。
刘七:农民暴动领袖。正德五年(1510)在河北霸州爆发了以刘六、刘七兄弟为首的农民暴乱,席卷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等大半个中国,前后持续三年。
庙堂:指朝廷。
造册:明代定期测量土地,登记名册,编制簿籍,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寄托:小户人家为了避免和官府打交道,把土地挂靠在有势力的人家名下。
赵八旧:赵八舅。王阳明继母姓赵。
通状:明代下级机关呈送上级的一种公文。
九弟:弟弟王守俭。
黄司舆:王文辕,字司舆,号黄轝(yú)子,隐士、私塾先生,一位年长于王阳明的道友。他曾质疑朱熹对经典的注释。浙东口音“王”与“黄”同音。
【古文今话】
儿王守仁从北京给父亲大人行礼:
杭州的出差人员到了京师,向他们详细询问了父亲大人的生活情况,知道大人曾经外出游览,日子过得很快乐,儿子感到无比的欣慰。没多久收到家信,乃有廿四叔,□□□□□□固然自有命数,□□时,快乐的事情不会永远存在,人这一生就像暂时寄居在世间一样。古代那些悟透人生的人为什么要随顺自己的真性情,出离红尘,潇洒世外,抛舍家庭,扔掉身份、地位、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涵养淡泊闲适的天性,这确实是有原因的。想到父亲大人年近七十,为五服之内宗亲服丧守孝的一些细节,礼制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父亲大人最好是到山水间悠闲愉快地安度晚年,时常到谢迁老、冯兰老等几位老前辈(庄园里)去走动走动;到稽山和鉴湖等名胜风景区去游览散心。别再操心家族中那些琐事和闲事,而要调摄饮食,颐养天年。这样,对上可以为祖母培福增寿,对下又可以传承子孙家门福分。如果能这样的话,真是太庆幸了,真是太庆幸了!
儿子这里一往如常,平安无事。七妹预产期在八月,身体比往常健康多了。婆媳之间,最近相处得也很和睦。对曰仁的考评下个月上旬结束,(至于考评的结果)是出任官职还是不担任官职,是到何处任职,等曰仁到京师后,商量计划好再禀报父亲大人。
河南的匪乱稍为平息,但是有无隐藏的匪乱还难以测度。山东的匪乱也稍微平静一些,但是大贼首刘七还没有被擒。四川和江西各地不时传来剿匪成功的消息,但是后起的匪乱仍然不少。(剿匪部队的)粮饷接济不上,战马缺乏,边境部队疲惫不堪,流离失所的流民更加贫困,一言难尽。然而朝堂上,已经悠闲、安定,好像是太平盛世。这次匪乱得以稍微平息,以后(皇上)会更加忽视各种祸患,肆意巡游,妖孽当道、谗言构陷的现象将一天比一天严重,有识之士还有什么指望呢!
守诚的妻子没有地方可以容身,张妹夫只得自己把她送回去了。大娘子身边这段时间缺少人手,必须让她搬到儿子这里,将就一起住着。听说六弟已经动身前来,可是直到现在还没见着面。听说余姚老家的老宅子已经分给各个小家庭,现在是各个小家庭各自管理,这样才不至于有所荒废,这也是了结了一件事。
今年官府登记土地的时候,我们家那些下等贫瘠的地块,按照以往的例子,最好是处理掉;各亲戚家挂靠在我们家名下的土地,以拒绝继续挂靠为佳。目前局势这个样子,为子孙考虑的人,最应该留给子孙的是平安,如果土地少一些,子孙们遭受土地的牵累会轻一些。近来官府按照惯例启动了农民出资购买吏员身份的程序,赵八舅一定要缴钱认购,劝也劝不住他。昨天下面的文件已经报了上来,想来赵八舅也只能被分派到官府仓场做吏员。不久,儿子应该回南方了。
九弟的病,不知道近来是个什么状况。如果身体还没有恢复健康,读书的事最好缓一缓。应该派他去跟从王司舆学习。得学会节制嗜欲和心无杂念,将来能成为一个纯正善良的人,也没必要一定谋求个一官半职来作为荣耀。
守文和守章两个弟弟,也应该为他们选择一位道德高尚的老师。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没必要急着写字和作文,重要的是要反复诵读,把诵读内容烂熟于心,并能大体把意思讲说个明白。儿子观察近代以来这些人家的子弟,为什么没能取得显著成就呢?都是因为各自的父辈和兄长教育子弟的内容太粗劣,对子孙根本就没有多高的期望。来儿子这里的人说,守文天赋异常,我们不能以平庸的标准来要求他。
顺便向大人报个平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探望和服侍大人,写完信,儿子心中生起对父亲大人无限的依恋。
闰五月十一日,儿子守仁百拜书。
【阳明智慧】
家庭教育德为本
对这封信,重点说两点:一、王阳明建议父亲,给三个弟弟聘请道德高尚的老师。守俭岁数稍微大一些,他推荐了好朋友王文辕。二、王阳明经过观察发现,许多人家的子弟一生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成就,根本原因是父亲和长兄对子弟没有什么大的期望,教育子弟的内容浅薄粗陋。王阳明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两年后,在南京他给弟弟守文写下了《示弟立志说》,教导弟弟立下圣贤志向,之后多次向家族中的子弟推荐这篇文章。
道德养成,家庭、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这样说呢?家庭是孩子最初生长的环境,这个环境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完全靠家长来营造和维护。家长是孩子最信赖的人,道德教育没有教好,没有以身作则,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孩子是一张白纸,涂抹红染料,就成了红纸;涂抹绿染料,就成了绿纸。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道德养成,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人的智商情商、身体素质,除了极少数的人特别出奇外,绝大部分人并无多大的差别,为什么每个人同样几十年人生的成就有那么大差别呢?这与每个人的人生志向有很大关系。有的人志向高远,有的人根本就没有志向。志向高远的人动力就大,根本没有志向的人得过且过,生命因为没有目标而像河水没有被截流发电一样,白白地流失掉了。
一个人的人生志向,幼年时需由家长帮助启发然后逐步树立,家长站得高看得远,孩子的志向也相应地会高远。
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长,让我们高瞻远瞩吧!
【故事链接】
王阳明心学启蒙者王文辕
王文辕,字司舆,号黄轝子,隐士、私塾先生,是王阳明的朋友。隐士,分大隐和小隐,大与小的标准,说法不一。隐士,一般意义上是指古代一些读书人,德才兼备,却不出来做官。有的生活在深山老林,几乎与世俗生活隔绝,这样的隐士是正宗隐士,比如东汉时代的严光。
东汉归隐富春山的严光,字子陵,是王阳明的余姚同乡。严光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同学兼好友,有做官的人脉和能力,多次受到刘秀的邀请,却隐姓埋名,做了隐士。严光一直是王阳明的人生榜样。
东晋时代的陶渊明(约365~427),从彭泽令任上辞职,归隐田园,他也是王阳明羡慕的隐士。
商朝末年在渭水岸边钓鱼的姜子牙,东汉末年在卧龙岗种田的诸葛亮,这两位属于人生阶段性的隐士,他们是在等待时机。
还有人说,小隐隐于山林,中隐隐于街市,大隐隐于官场。标准不一,大体上来说,做人做事不图名不图利,就有“隐”的意思,如果又是一位有思想与情趣的读书人,这应该就是一位隐士了。
与此相比,王文辕是一位中隐,他在民间做教书先生。王阳明的弟子季本(1485~1563)在自己的著作《说理会编》中说,王阳明的学问受到了王文辕的启发。季本最初是王文辕的学生,后来被王文辕推荐给了王阳明。王文辕不认同南宋大理学家朱熹(1130~1200)对《大学》的解释,他说朱熹的解释违背了经义。王阳明的“致良知学”正是超越了朱熹对《大学》“格物致知”的解释。
弘治十五年(1502),王阳明31岁,他向朝廷请病假回到家乡,一边养病,一边修道。他在绍兴宛委山阳明洞中静修,修炼的主要是道家功法。王文辕和另一位民间隐士许璋等人经常到山中看望他,一起交流。有一次,王文辕等四人刚刚出了绍兴东门,王阳明就提前安排书童下山迎接。王文辕等人途中采摘桃花的细节也被王阳明说了出来。
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在南京做鸿胪寺卿时,在写给绍兴知府梁乔的信中介绍和推荐了王文辕、许璋、王琥三人,说他们家贫却很贤良。弟子徐爱的同年进士张焕在绍兴府山阴县做知县时,徐爱受王阳明影响或者指示,向张焕介绍和推荐了王文辕和王琥。张焕在稽山书院接见和招待了这两位隐士。
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被任命为南赣汀漳等处地方巡抚,赴任前,弟子们在绍兴映江楼给王阳明饯行,参加饯行活动的王文辕用各种办法试探王阳明的修心功夫,发现王阳明始终可以做到内心平静,不为所动。于是,王文辕对季本说:“王阳明从此可以做大事、成大功了。”季本问道:“先生是如何判断的?”王文辕解释说:“他的心定了!”
王文辕去世后,王阳明总结出了“致良知学”,这一新思想、新说法不被当时的社会接受,还受到讥讽和诋毁。每当这时,王阳明总是感叹地说:“如果黄轝子在,他一定会理解我的。”
季本在《王文辕传》和《祭文》中评价说:“先生之志,凌厉千古。先生之学,治心为主。”季本说,王文辕如果出来做官,一定会是一位造福于人民的好官。但是,王文辕却当了一位优秀隐士。王文辕的见识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他在当时不被社会广泛地接受。
王阳明建议父亲让同样喜欢道家学问的守俭拜师王文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