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中国散曲史》一书,由著名学者卢前先生倾力撰著,是研究中国散曲艺术发展演变不可或缺的学术瑰宝。本书以其深邃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及丰富的文献考据,系统而详尽地勾勒出了中国散曲自萌芽至鼎盛,再至流变融合的全貌,为后世学者及爱好者提供了一部权威且生动的散曲历史画卷。
卢前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散曲艺术的独到见解,不仅深入剖析了散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风格流派及代表人物,还巧妙地将散曲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揭示了其与社会变迁、文人心态、审美趣味的紧密联系。书中既有对经典作品的细致解读,也有对散曲理论、创作技法的深刻探讨,展现了散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魅力。
|
內容簡介: |
《中国散曲史》是卢前在散曲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对中国散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概述和分析:第一部分主要追溯了散曲的起源,由古及今地系统论述了中国散曲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着重论述的是“词”与“散曲”的异同与关系,从词、散曲的起源与发展,到对其结构、形式、音调等各方面的分析,以及各时期重要的词家、散曲家,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与评价。本书在散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中国散曲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资料支持。
|
關於作者: |
卢前(1905—1951),原名卢正坤,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江苏南京人。著名戏曲史研究专家、散曲作家、剧作家、诗人,素有“江南才子”之名。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国文系,师从曲学大师吴梅,深得曲学精髓。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词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明清戏曲史》、《读曲小识》、《八股文小史》、《词曲研究》、《民族诗歌论集》等多部戏曲史论著作,以及《中兴鼓吹》、《饮虹五种》等诗词曲作品。
|
目錄:
|
散曲史
第一 散曲、散曲史发端
第二 元一代散曲盛况
第三 明曲前后两时期
第四 自清以来散曲家
第五 散曲史编后补志
词曲研究
自序
第一章 词的起源和创始
第二章 词各方面的观察
第三章 几个重要的词家(上)
第四章 几个重要的词家(下)
第五章 从词到曲底转变
第六章 曲各方面的观察
第七章 几个重要的曲家(上)
第八章 几个重要的曲家(下)
|
內容試閱:
|
第六章 曲各方面的观察
“曲”这个名称的意义,就是曲曲折折的情意,直直爽爽的说出来。因为这个缘故,什么在“诗”、在“词”所不能表现的,都可以从“曲”表现。又因为曲是词的继承者,所以同词名“诗余”一样的受了“词余”的命名。我们所以说“散曲”,是为着与戏剧对待而言。实际散曲是曲的“正体”,而剧曲是曲的“变体”,为使人清晰,故标明出来。
从前章曲的分类表看来,曲的包涵甚广,但取散曲说,只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与词的“小令”不同,词小令以字数计,而曲小令是指一支而言,在元人叫做“叶儿”。除了只有一支外,有五类。无论一题或者多题,有好几支,曰“重头”。在南曲里有无尾的套数常同重头混淆,其实通体一韵便成套,重头前后异韵是无妨的。还有一种“摘调”,是从一套里摘一支出来的。所谓“带过曲”是二支或二支以上的曲子凑合成一支。“集曲”也是节取几支的词句,替他另创一个调名。又有“演故事的”,纪动的如《雍熙乐府》中《摘翠百咏》,即以〔小桃红〕一调重头;纪言的如《乐府群玉》中〔双渐小青问答〕,以〔天香引〕做问,〔凌波仙〕做答,二调相间的排列。这五类皆属于小令的变态。
套数呢,是宫调相同的曲子联贯而成的。王季烈的《螾庐曲谈》上说:“套数南北曲中皆有一定之体式,在北曲虽有长套、短套之别,而各宫调之套数,其首尾数曲,殆为一定,不过中间之曲,可以增删改易及前后倒置耳。在南曲则惟引子必用于岀场时,尾声必用之于归结处,至中间各曲,孰前孰后,颇难一定。然非无定也,盖南曲有慢急之别,慢曲必在前,急曲必在后,欲联南曲成套数,先当辨别何者为慢曲,何者为急曲,何者为可慢可急之曲,而后体式可无误也。”北套数或南套数所谓通常套数。自沈和创合套,于是南北合成套数。在南曲中,又有以一调重头加尾声而成套,也有通常套数无尾声,或者重头无尾声的。
至于南曲与北曲的分别究竟何在?我想大家必定要怀疑的。这种分别大约很早。宋人胡翰说过:“晋之东,其辞变为南北,南音多艳曲,北俗杂胡戎。”吴莱也说:“晋宋六代以降,南朝之乐,多用吴音;北国之乐,仅袭夷虏。”这种话很空泛,不如明人说南北声律同异来得清楚一点。康海说:“南词主激越,其变也为流丽;北曲慷慨,其变也为朴实。惟朴实故声有矩度而难借,惟流丽故唱得宛转而易调。”王元美的《艺苑卮言》说:“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辞情少而声情多,南声情少而辞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此其大较。”但臧晋叔在《元曲选序》中就驳他这些话:“予尝见王元美之论曲曰:北曲字多而声调缓,其筋在弦;南曲字少而声调繁,其力在板。夫北之被索,犹南之合箫管,催藏掩抑,颇足动人,而音亦袅袅,与之俱流,反使歌者不能自主。是曲之别调,非其正也。若板以节曲,则南北皆有力焉。如谓北筋在弦,亦谓南力在管,可乎?惜哉元美之未知曲也。”这么一争论,分外乌烟瘴气使人莫明其妙了。于是遂有人说“是固非后人所能尽明”。其实,简单的一句话可以解释。近来常有人来问我,我便说:“你要知道南北曲的差异,正在北曲是北曲,南曲是南曲。”好像很滑稽似的,然而这句话知者可以晓得妙处。因为北曲与南曲完全两事,大家不可无此观念。假使以为曲有北曲,再变为南曲,便纠缠不清。这与词中小令到长调,丝毫不相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