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晚年鸿篇 shǒu cì文白对照全译本
内容广博、万象兼容 古今智慧、融汇贯通
|
內容簡介: |
《困学纪闻》是王应麟晚年所撰的一部鸿篇。其书以札记考证的形式呈现,深宁每于典籍中拾得碎金零屑,即加以考据而笔之于书。
全书共二十卷,其中包括说经八卷,内包括《易》《书》《诗》《周礼》《仪礼》《春秋》《公羊》《孝经》《孟子》,小学、经说等;天道、地理、诸子二卷,考史六卷,评诗文三卷。杂识一卷。
《困学纪闻》一书博涉经史子集,展示了其jīng zhàn的考据学功力,确立了该书在中国古文献学史上的zhuó yuè地位,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并称“宋代考据笔记三大家”。
|
關於作者: |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学者、教育家。
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传世书法有《著书帖》等。著有《三字经》《困学纪闻》《小学绀珠》《玉海》《通鉴答问》《深宁集》《诗地理考》等。
王应麟与胡三省、黄震并称“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三大家”。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重要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
目錄:
|
目 录
卷一
易 2
卷二
书 98
卷三
诗 202
卷四
周礼 278
卷五
仪礼 358
礼记 372
大戴礼记 434
乐 446
卷六
春秋 464
左氏传 506
卷七
公羊传 582
谷梁传 590
论语 596
孝经 636
卷八
孟子 646
小学 674
经说 700
卷九
天道 716
历数 742
卷十
地理 760
诸子 782
《庄子》逸篇 828
卷十一
考史 878
卷十二
考史 954
卷十三
考史 1002
卷十四
考史 1052
卷十五
考史 1092
卷十六
考史 1130
汉河渠考 1130
历代田制考 1146
历代漕运考 1158
两汉崇儒考 1174
卷十七
评文 1184
卷十八
评诗 1214
卷十九
评文 1278
卷二十
杂识 1312
|
內容試閱:
|
易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易》之道也。处忧患而求安平者,其惟危惧乎?故《乾》以惕无咎,《震》以恐致福。
“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易》以辞为重。《上系》终于“默而成之”,养其诚也。《下系》终于六辞,验其诚不诚也。辞非止言语,今之“文”,古所谓“辞”也。
履霜戒于未然,月几望戒于将然。《易》贵未然之防,至于几,则危矣。
“潜龙以不见成德”,管宁所以箴邴原也;全身以待时,杜袭所以戒繁钦也。《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贞者,元之本。”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原注:见《韩非·解老》。)可以发明贞固之说。
译文:
让处身危难艰险的人平安,让心态轻慢懈怠的人倾覆,这是《易经》告诉世人的道理。那些身处忧患而一心求安定太平的人,难道他们只是惧怕危难吗?因此《乾卦》认为谨慎警惕才可以没有过失,《震卦》认为恐惧敬畏才可以招致福气。
《乾卦·文言》说:“修饰文辞来建立诚心。”修养内在则为心诚,修饰外在则为花言巧语。《周易》以文辞为重。《系辞上传》以“默而成之”结尾,是培养人内在的诚。《系辞下传》以六类人的言辞作结,可以检验人是否心诚。“辞”不只是言语文字,今天的“文”,也是古时所谓的“辞”。
《坤卦》中的“履霜”是戒备还没有发生的事,《小畜卦》中的“月几望”是戒备将要发生的事。《周易》重视防备还没有发生的事,一旦已经到了即将要发生的时候,就危险了。
“潜藏的龙以不显现来成就其品德”,是管宁用来劝告邴原的;保全性命等待时机,是杜袭用来规诫繁钦的。《易经》说:“扎紧口袋闭口不言,没有过错,也没有美誉。”
《大学衍义》说:“贞是元的根本。”《韩非子·解老》中,周公说:“如果冬天封冻得不够坚固,那么春夏时节的草木也不会长得茂盛。”这些可以透彻地阐释坚持正道的道理学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