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內容簡介: |
此经卷首和卷尾均版画。卷首扉画为摩利支天菩萨像,妙相庄严,布局严整,纹饰纤细,刀法畅快;卷尾韦陀像精神尚武,神态自若,服饰线条更加流畅。明代洪武至建文三十多年,乃政权始定、百废待兴之草创时期,反映在书籍插图版画方面极其粗劣,如洪武年间所刻《天竺灵籖》,人物仅具形态,镌刻刀法粗放笨拙,小开本,粗厚黄纸双面刷印,一看便知乃兵戈初定,物力维艰时期之民间通俗作品(今藏国家图书馆)。但到永乐、宣德以后,版画镌刻则一改洪武、建文时的粗放风貌,呈现突飞猛进发展之势。“此种单刊之佛经,最足珍秘。扉画一幅,富丽精工,为永乐型版画之代表作”(王伯敏《中国版画史》一九六一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收入郑振铎所编《中国版画史图录》第二册。此经钤有“长乐郑氏藏书之印”,今藏国家图书馆。
|
關於作者: |
不空(七〇五—七七四)又作不空金刚,南印度师子国人。幼从叔父游南海诸地,后出家,十四岁从金刚智三藏学悉昙章,诵持梵经。寻渡南海入唐,于唐玄宗开元八年(七二〇)抵洛阳。开元十二年(七二四)在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时年二十岁。后又往天竺求法,遍游印度,法益精进。天宝五年(七四六)还京师,为玄宗灌顶,住净影寺。以祈雨灵验,赐号“智藏”,并赐紫袈裟。肃宗时加号“大广智三藏”。代宗大历六年(七七一),表进开元以来所译经七十部一〇一卷。此经乃其中之一。九年(七七四)圆寂,世年七十。追赠司空,谥号「大辩证」。元释法天,待考。法天所译咒语,与前译不完全相同。
|
內容試閱:
|
佛説摩利支天菩薩經一卷(唐),釋不空、(元)釋法天譯,明永樂元年(一四○三)鄭和刻本。框高二十二點一厘米。御製《序》每半葉四行,行十三字。正文每半葉四行,行十字。無直格。經摺裝。 “摩利支”,梵語音譯,意譯爲“陽焰,威光”,初爲南亞次大陸民間信仰衆多神靈之一。佛教興起之後,甄選衆神之中優秀者納入“護法諸天”,於是又有“摩利支天”之謂。“摩利支天”,又作“摩里支天”“末利支天”,或稱“末利支提婆”“摩利支天菩薩”,均係梵名,意譯爲“威光天”“陽焰天”。此天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境界果位是菩薩第九地之善慧地,其密號是“戰威金剛”,具有隱形自在之大神力。常行於日月之前,爲人消除障難,增進利益,尤能救護兵戈等難。故此經自唐迄元,一再翻譯。唯宋代天息災所譯者爲七卷,其中咒法舆儀軌甚多,且由仁宗御製《聖教序》以冠其首,但流傳不廣。流傳較廣者,乃唐不空譯本。 不空(七○五—七七四)又作不空金剛,南印度師子國人。幼從叔父游南海諸地,後出家,十四歲從金剛智三藏學悉曇章,誦持梵經。尋渡南海入唐,於唐玄宗開元八年(七二○)抵洛陽。開元十二年在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時年二十歲。後又往天竺求法,遍游印度,法益精進。天寶五年(七四六)還京師,爲玄宗灌頂,住净影寺。以祈雨靈驗,賜號“智藏”,并賜紫袈裟。肅宗時加號“大廣智三藏”。代宗大曆六年(七七一),表進開元以來所譯經七十部一百零一卷,此經乃其中之一。九年圓寂,世壽七十。追贈“司空”,謚號“大辯證”。元釋法天,待考。法天所譯咒語,與前譯不完全相同。 此經卷尾鎸有“永樂元年歲在癸未秋八月二十又三日,僧録司左善世沙門道衍”刻經記,謂“福善一日懷香過余請題”,故告之“李珏問神人稱名而免難,隆祐奉聖像致禮而獲福,况能依佛所説誦此經者哉?”於是“菩薩戒弟子鄭和,法名福善,施財命工刊印流通。其所得勝報,非言可能盡矣”。道衍,乃姚廣孝法號,燕王朱棣座下高僧,頗有謀略。 鄭和(一三七一或一三七五—一四三三或一四三五),雲南昆陽(今晋寧)人。本姓馬,小字三保(又作寶)。回族。曾祖、祖父均嘗赴麥加朝聖,故幼年鄭和就對外洋有所耳聞。明初爲宦官,從燕王起兵,賜姓鄭,升爲内官監太監。永樂三年(一四○五)奉命與副使王景弘等率艦隊通使西洋,兩年而返。他“施財命工刊印”此經,蓋與受命出洋有關。據明張輔《明太宗文皇帝實録》卷十九載“永樂元年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永樂元年八月癸亥,命京衛及浙江、湖廣、江西、蘇州等府衛造海運船二百艘”;“永樂三年五月己卯,遣中官鄭和等齎敕往諭西洋諸國,并賜諸國王金織文綺綵絹各有差”。蓋即在此緊張籌備出洋背景下,鄭和率先刻印此經,以祈求摩利支天菩薩消除出洋障難。 此經卷首和卷尾均有版畫。卷首扉畫爲摩利支天菩薩像,妙相莊嚴,布局嚴整,紋飾纖細,刀法暢快;卷尾韋陀像精神尚武,神態自若,服飾綫條更加流暢。明代洪武至建文三十多年,乃政權始定、百廢待興之草創時期,反映在書籍插圖版畫方面極其粗劣,如洪武年間所刻《天竺靈籖》,人物僅具形態,鎸刻刀法粗放笨拙,小開本,粗厚黄紙雙面刷印,一看便知乃兵戈初定、物力維艱時期之民間通俗作品(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但到永樂、宣德以後,版畫鎸刻則一改洪武、建文時的粗放風貌,呈現突飛猛進發展之勢。王伯敏在《中國版畫史》中稱“此種單刊之佛經,最足珍秘。扉畫一幅,富麗精工,爲永樂型版畫之代表作”。 此經鈐有“長樂鄭氏臧書之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李致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