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设计欠缺的五堂课

書城自編碼: 403514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设计
作者: 徐敏聪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97424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0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炙野(全2册)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女人的胜利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5.0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周易
《 周易 》

售價:NT$ 203.0

編輯推薦:
1. 本书专注设计心态、思维而非技巧,因为成功的关键80%在于理解设计委托方与合作伙伴的心理,只有20%在于技术与策略。
2. 书中融汇了徐敏聪在设计领域30多年的经验与感悟,灵感源自他与1.5万人的对话与交流。
3. 作者融合中西方设计管理经验,提出了国际与本土设计师互补发挥所长的见解。
4. 除设计外,作者基于心理学咨询师的职业素养,揭示了卓越设计的深层逻辑。
內容簡介:
《中国设计欠缺的五堂课》无意挑战现有设计行业及设计学院的教育,它的面世,是为了填补许多设计师或许都会忽略的“新质设计力”——市场学、心理学、哲学与设计学交织的新思维方式,使设计师们得到新的启发,为他们的设计“硬件”时赋予“软件”的生命力。
三十多年从事室内建筑设计、设计教育与咨询教练的经验,让徐敏聪有机会接触国内外的甲方与设计师,使他认识到与各类甲方沟通合作的共性和特性。他期望通过取长补短,与设计同道共同追求“可持续的职业或企业发展”并“带来人们喜爱的设计”。
这五堂课如果恰巧能与你产生共鸣,那将是一次美丽的相遇。多年前,徐敏聪曾提出“设计师是心理学家”的观点,因为好的设计能令人愉悦,治愈人心,而非只是视觉元素的简单拼贴。
如果你也曾在设计工作中遇到以下的挑战,这五堂课可以为你找到自我精进的方向。
1.为何你和团队的创造力难以提升?
2.设计团队已很努力,为何设计中标的成功率仍未提高?
3.面对市场的颠覆式变革,当今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师?
4.为何甲方的要求难以琢磨,经常显得如烟似雾?
5.怎样才能培养设计企业的文化氛围?为何企业的设计人才经常流失?
本书从设计学、心理学、商业管理、人生哲学及实际应用技巧来剖析设计师经常遇到的障碍,并讲解从容应对、成功交付项目的有效方法。
關於作者:
徐敏聪是来自中国香港的室内设计师,从事设计和设计教育已超过30年。他曾是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的合伙人,带领团队获得多个国际和国内设计奖项,曾获得“香港十大设计师”和“亚太十大酒店设计师”的称号。2021年,他被提名为华语设计领袖。媒体及学生尊称他为“设计心理学导师”。
徐敏聪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设计学士学位)、澳洲新英伦大学(专业心理辅导硕士学位)。30年来,他受邀在国内外多所知名学府授课和演讲,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等,并担任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和欧洲设计学院等的联合衔接学位课程导师,教授过的设计师及学生超过 15,000人。
他积极参与各类设计活动和论坛,担任演讲者和专家评委。2016年,他参与了 CCTV2节目《秘密大改造》第一季的拍摄,通过改善人民英雄的生活环境并带来惊喜,传递了正能量。
他希望继续为海内外华人设计师提供服务,培养更多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为人类带来更多美的体验。他通过启发人心的教练对话和经验分享,让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人生经验能持续传播。
目錄
第一堂
为何你的创造力从未启动?01
01 你对“创造力”感到陌生吗?002
02 世界为何需要“创造力”?004
03 什么是“创造力”的“持续能源”?011
04 为什么你还没有找到“激情”?015
05 不去疏导激情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016
06 如何寻找“激情”?019
1.把“感觉”变成“语言”020
2.从“生活点滴”中寻找线索028
3.经历“狂喜”体验032
4.寻找“灵感”中心034
5.钻进“牛角尖”034
6.为激情提供“侧写报告”036
07 让“创造力”燃烧吧037
第二堂 为何胜利是要做得比好还要好? 39
为什么中国设计欠缺这一堂课?040
02 为什么要“胜利”?044
03 胜利的“标”与“本”048
1. 胜利的“本” — 实践“激情”变成习惯051
2. 胜利的“标” — 熟悉“内在”技巧058
3. 胜利的“标” — 熟悉“外在”技巧074
第三堂 为何设计师会有“死穴”?107
01 为何设计院校没有这一堂课?108
02 中国需要怎样的设计师?111
1.设计师需要了解中国市场形势111
2.设计师在中国的未来114
03 设计师的“死穴”122
1.“死穴”1:财务管理123
2.“死穴”2:人力资源管理132
3.“死穴”3:制订“商业模式”144
第四堂 如何读懂中国甲方?155
01 了解中国甲方的特性对设计有何作用?156
02 为何甲方给人的感觉像是迷雾160
1. 从“历史”去认识161
2. 从“关系”去认识164
3. 从“面子”去认识168
03 怎样与中国甲方建立信任关系?172
方法1:培养“正向心态”173
方法2:懂得中国人的“处世模式”175
方法3:模糊哲学178
方法4:化零为整180
方法5:学会选择181
方法6:换位思考182
方法7:曲成的智慧183
方法8:读懂“身体语言”185
方法9:品牌效应189
第五堂 为何“安息”是一种力量?191
01 要营造“安息日”192
02 要学会“忘却”200
03 要“修心”203
04 要建立起跳“平台”209
05 要做“哲人”213
1.从“人生哲学”到“设计哲学”213
      2.再到“企业哲学”217
3.愿景宣言220
06 要活出“企业文化”精神223
1.什么是企业文化?223
    2.企业文化为何被低估?225
      3.“双环学习”与“单环学习”228
      4.设计企业可以怎样做?229
內容試閱
2014 年,在清华大学一次授课休息期间,一位设计专业的学生问我:“徐老师,为何不把你的授课内容记录成书?”这是一句很随意的简单提问,但提醒了我—事实上我从未想过这样做,这激发了我执笔写书的兴趣。于是我用3 年的时间,把我过往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和设计师们授课及演讲的内容、30 年来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的经验,以及多年来的生活感悟,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希望能将我的个人经验分享回馈设计师朋友。3 年的写作使我学会了如何让“无效” 的时间变得“有效”:每当在世界各地的候机室等待飞机起飞的时候,或是搭乘交通工具的片刻、等候儿子下课的间隙,抑或是从应酬中“溜走” 偷得的时间,等等,我将这些时间都用来进行构思和写作。说到底,我要感谢那位同学的提醒,让我的经验多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出口。设计除了需要分享作品、案例和研习,还要有研究心理学、经营管理、沟通技巧、文化、哲学和自我修养等内容,它们环环相扣地拼凑出一整套设计行业图谱。学生和设计师往往只关注作品的好坏与美丑,通过别人的案例来寻找灵感,缺乏好设计的创作机制,而无法对症下药。因此, 我尝试探究设计方法和技巧之外的内容,总结出《中国设计欠缺的五堂课》,期望能够帮助设计师们厘清思路。
本书所谈的“欠缺”只是提出一些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容易忽略的内容,但我认
为可以从更多的思维角度去启发学生、设计师、企业领导以及对创意创业感兴趣的读者们。例如,设计过程以外对自身创造力的理解和修养,能凝聚企业文化的设计管理,维持商业竞争的制胜心态等,这些看似与设计师不相关的事,实则与设计过程息息相关。因此,我将我这方面的经验归纳为五堂课。
这不是一本有关设计方法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设计作品集。它会告诉你设计
美学以外,设计师常忽略的一些内容,比如创造力、胜利心态、自身修养、设计盲点、企业文化以及设计心理等。本书也不是一本只给某个领域的设计师阅读的书,因为我相信,只要从事设计创作的人,可能都曾经历过书中所描述的情景,有过一样的疑虑。
为什么中国设计会欠缺这5 堂课?
从事室内设计与设计教育30 余年以来,我曾与众多的国内外设计师、甲方和设计学生进行交流,他们让我看到在文化上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让我开始思考双方的欠缺之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希望通过这五堂课,设计师们能体会慢下来加速的智慧,回顾创作过程中曾忽略的细节,重新面对问题症结并寻找创造的动力。中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接受采访时曾经谈道:当画家认认真真地、很诚心地不为了钱而画画的时候,钱反而会来,挡都挡不住。创意产业要追求的是“创造性的快乐”,管理的是对创意有激情、对贡献社会有理想的团队,设计的是能深入民心的创作、可以传承人类智慧的作品,所以必须用心细嚼黄老的这番话,设计可是一门令人骄傲的非凡工作。
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只求“成果”不在乎“过程”,因此企业难以成长、人才流失,设计的质量亦无法掌控。当甲方的视野更开阔,对设
当画家认认真真地、很诚心地不为了钱而画画的时候,钱反而会来,挡都挡不住。
计作品的要求更高的时候,设计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它们独一无二的“过程”。可控的“过程” 才能提供可控的设计人才、设计质量与经营模式。企业文化(员
工的信念、行为、态度及价值观等)也会随着该过程而引导和形成。即使有一天市场变动了、企业的战略改变了、人事调整了,企业的文化根基也不会动摇。
过去在以“ 成果” 为主导进行设计时,往往只要求达到目的,忽略了人为因素,不强调过程,因而取得优秀的设计成果带有偶然性,令成功难以复制、传承。不看重过程的设计企业是难以持续获得优秀设计成果的,成功与否仅仅取决于关系和运气。举个例子,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不同,设计师往往是一群有“极端”个性的“怪人”。他们的情绪“时晴时阴”,有时果断决绝,有时却优柔寡断。管
理好设计师是一门学问,一些纯粹从事商业经营的CEO,甚至是从事设计行业多年的设计师,也未必能体会其中的奥妙。
第一堂课是要寻找创造力的源泉:激情。因为设计师没有了激情就像一辆没有汽油的兰博基尼,无法前进。激情可引领“ 创造” 或“ 破坏”,如果你还未
发现自己的激情,可能是因为你害怕激情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动乱或死亡等,而这是大部分人的价值观所不能接受的,但其实激情可能早已深藏暗涌,只是未被认同。当有一天激情被点燃,创造力被启动,你会为了守护这份激情而变得执
着,行为也会变得与众不同,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你的执着将会挑战你和别人的固有观念,或许还会令平庸的人害怕。人为何平庸?因为激情未被点燃。事实上,不论你对激情有多畏惧,如社会活动家玛姬·库恩所说“ 即使你的声音在颤抖,也要将你的想法说出来”。这样你的激情才有得见天日的一天。
创造力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学或艺术创作上,当创造力被激情点燃的时候,你的行动和思维会为了配合它而显现方向和实践之路,并在最后凝聚成一股强大的驱动力。你会发现一些以往感到奇怪的想
五堂课的
核心内容
中国的设计目前面临“ 软硬失调” 的问题,只有将软硬技能糅合起来迎接时代的问题,才能修成正果。这五堂课的内容多是我个人经验和感悟的分享,而非严谨的学术理论,但如果恰巧能引起你的共鸣和触动,那将是一次最美丽的相遇。全书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是“ 硬技能” 与“ 软技能”的糅合。第一至第三堂课是“ 硬技能” 课,是帮助设计师理解创造力、管理与胜利的技巧课;而第
四和第五堂课则是“ 软技能” 课,是帮助设计师发展同理心、发掘生活哲学与企业文化的修养课。
这些课程相辅相成,设计师的艺术修养决定了其实践技能水平的高下,而通过技能的积累和磨炼,设计师们的艺术修养会得到升华。中国的设计目前面临“ 软硬失调” 的问题,只有将软硬技能糅合起来迎接时代的发展,才能修成正果。
把高创商形容为高创伤一点也不为过。在当下社会里,管理一千只温顺的白兔比管理一头另类的怪物容易,但你不要惧怕怪物,反而应该以同理心去尝试理解对方。法、疑虑、嗜好、白日梦或噩梦,等等,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于是你会正式开启你非凡的人生。人们认识的商数包括智商(IQ)、情商(EQ),而创造力的商数简称创商(CQ),是指人的思维能力、开放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在其概念产生的流畅度、想法的数量及其多样性。拥有高创商的人如同走钢线的表演者,无论受到何种不利环境因素的干扰,都能泰然处之,无惧钢丝的摇晃,很快就能找到安定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果要走“ 高创商” 的路,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条路上或许无人能理解你,你要忍受孤独,承担心灵创伤,直至你的精神外皮长出“角质层”,对应的情感“ 肌腱” 变得强韧,你才能适应。所以把高创商形容为高创伤一点也不为过。在当下社会里,管理一千只温顺的白兔比管理一头另类的怪物容易,但你不要惧怕怪物,反而应该以同理心去尝试理解对方。一旦决定朝着实践激情的路进发,就不要惧怕创作方案被否定,而放弃新思路。因为若你的想法已获大部分人的认同和接纳,那就说明它们没有对旧有观念带来冲击,并早已被消化理解。这样做,只能称为商业式的拷贝,并没有给创意产业和人类的生活带来有意义的曙光。坦白地讲,如果在创作的过程中没出现怀疑和批评你的人,那么你的工作方式可能出现了问题。激情可以引领方向,开发思路。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不要急着去否定批评你的人,特别是比你年轻的新一代,相反,要意识到是他们在促进对设计方向的反思,并做出最佳的准备。
第二堂课是心理学与实际技巧的融合应用,是讲授如何把制胜变成习惯的课程。在实际的工作中,当甲方在作出审批设计的判断时,多半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对甲方心理、市场心理和设计师自我意识的心理而言是制胜的关键。心理学及实际应用技巧可以通过不断运用而变成习惯。为了使设计的过程“ 迷而不失”,第二堂课将介绍赢取项目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包括市场定位、设计
概念、设计意念和设计叙事(design narratives)。“迷失于设计” 是因为设计概念的“虚无”,但如何才能避免迷失于设计过程中?就算最终的设计效果美得令人拍案惊奇,倘若无法满足市场定位中的愿景、功能和文脉等要求,就会出现“ 概念断桥” 式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设计,将无法糅合成人们喜爱的创意。
试问谁会投资一个看不见未来成效的设计?现今设计师都能很方便地从外界获取大量创意点子,但专业与业余设计师的区别在于,前者所使用的创意点子能围绕着一套严谨的设计思路进行发展,并能有效地把相关信息传递至目标市场;而后者多是创意点子的大杂烩,信息散乱,导致很难被甲方及市场信任和接纳。
第二堂课还将介绍口头汇报技巧的应用。这是设计师培训中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毫无疑问,设计师亦是销售员,与销售一件实物产品相比,他们需要建立更大的信任,因为创意设计的产品在生产前都是虚拟的,但却需要甲方用大笔的投资来实现。如果主创设计师缺乏口头汇报的技巧,而通过他人向甲方阐述设计,那么要想获取信任只会事倍功半。迷而不失。
第三堂课将探讨设计师的“ 死穴”,如介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制订商业模式等。设计师的成长始于逆境,要面对设计审批不通过、甲方拖欠设计费、设计团队内部冲突,甚至要面对因市场不景气而带来的裁员或减薪、企业运营资金不足等情况。这堂课将介绍如何应对这些情况,如何应对难以避免的设计议题。有些设计师宁愿选择辞职也不愿面对这些问题,以致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蜜月期”设计师,他们只享受设计开端时的蜜月创作期,一旦遇上逆境,就如同被刺中“ 死穴” 一般,要么选择回避,要么另谋高就。设计是一项商业活动,如果在设计教育中缺少对实际的商业运营与创作过程关系的全面了解,学生就没法做好从业的准备。如果缺少专业实践课,他们将难以做出利于自身和利于企业发展的抉择,设计质量也会受到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批“ 蜜月期” 设计师,他们只享受设计开端时的蜜月创作期,一旦遇上逆境,就如同被刺中“ 死穴” 一般,要么选择回避,要么另谋高就。
第四堂课
我们都是中国人,但为何设计师(乙方)常常难以理解甲方的要求?是地域文化差异使然,还是有其他原因难以看透人心?理解甲方的想法和需求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开端,虽然在此方面中国设计师比外国设计师要占优势,但仍然难以理解甲方的需求。外国设计师在面对甲方时常持有“ 我们是专家,让我们来教你怎样做” 的傲慢心态,而国内的设计师则有协作意识,认为“ 我们的专业是设计,让我们来发掘你的需要”。你可以尝试面对镜子把这两句话都说一遍,并留意你的面部表情和心情的变化。
事实上,甲方能瞬间读懂你的身体语言,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么你认为谁会更容易赢得甲方的信任,获得甲方的好印象呢?如果你没有掌握制胜甲方的沟通技巧,把精力放在错误的问题上,那么你只会浪费资源与时间,甚至遭到甲方解约而导致损失。设计师以往在学校所修的心理课,一般研究讨论的都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比如颜色、形状、空间,以及噪声、光线等设计元素如何影响用户的心理和行为,鲜有设计师研究讨论“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同文化互动对设计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本书的第四堂课将介绍如何对甲方的心理进行“ 同理” 剖析,找到甲方核心需求,对设计和良好关系进行更多层面的探索。
如果你没有掌握制胜甲方的沟通技巧,把精力放在错误的问题上,那么你只会浪费资源与时间,甚至遭到甲方解约而导致损失。
第五堂课
在第五堂课中,需要暂时放下设计去了解“为什么”。“为什么我要当设计师?” “为什么我要阅读这本书?” 这些“为什么” 会让别人认为你在钻牛角尖,刻意刁难。小孩子经常问“为什么”,导致父母被逼疯。“为什么” 能令人自行了解几乎所有行动背后的动机,可以让你跳出生活中的“盲点”去审视情绪和思想,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这是一个需要突破的心理关口,就像你需要勇气来面对镜
子,看着赤裸裸的自己。如果你是爱问“ 为什么”的少数人,那么你千万不要因为身边人的打击而感到气馁,而是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你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会有意识地采取行动。这样的人拥有更深刻的生活体验,并对生活抱有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同理心。
不要抗拒通过提出“ 为什么” 来发掘动机,这能让你实实在在地去观察。设计企业的文化其实是设计始创者个人设计价值观的延伸。企业文化基于企业哲学,是企业内部的工作方式、态度与思想指导。设计师个人也可以通过审视企业文化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在该企业工作。也就说,只要通过与企业中任何一个员工进行对话,就能大致了解企业创始人的为人和处事方式:工作态度是敷衍的还是尽责的;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下达,还是强调共同协作的相互配合;等等。企业文化并非桌子上的花瓶,只能观赏而没有实用价值。和谐的企业文化倡导求
同存异,但不能简单地“存异”。这里的“异” 需要通过同理心和创造力去升华,从而实现趋同统一,否则当“异” 不断扩大和不被尊重的时候,“ 同” 就
会渐渐遭到破坏,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第五堂课将学习如何移除那些阻碍,让你持续进步并重塑自己。固有的思维可能像老树盘根般缠绕着你,使你的人生犹如“自动驾驶”,从而忽略了自身或周遭发生的事情。移除它们的这个过程称为“非学”(Unlearn),顾名思义,非学是学习的反义词。“非学” 并不像移除书架上的书那般容易,需要通过自我意识来发掘支配着习惯的扭曲信念、行为和假设,为创造力和生命带来正向的能量和升华。

本书愿景
如要绽放激情,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将会是培养自我认知的重要一步。美国作家及历史学家威廉.詹姆斯·杜兰特(William James Durant)说过:“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梳理自我的认知体系与经验,我发现许多需要重新思考的领域,这促使我更深入探究那片无知的新领域。
这是一本有生命的书,因为它记录了我个人的重要的专业成长过程。我的脑子里没有“退休” 的概念,而我的终点也不是离开世界的那天,我的创作激情将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我敬佩那些身经百战后还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认知的人,敬佩那些在学习钻研之余还不断实践探索生命奥义的人。《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习过程是自我不断成长、个人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智慧传承的关键过程。
从中国文艺、文化的发展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10 月15 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 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想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做有创新性的中国设计,不是简单地使用民族符号化的设计元素,以知识技巧“ 硬碰撞”,而是需要将古今中外思想进行“软融合”。要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融进设计中,需要将深刻的文化感触融进你的设计哲学,通过“软融合” 打造体现中国文化、具有民族自信的现代中国设计。我相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描述的“伟大民族”体验,不能单靠在设计里加入中式家具或图案的“硬碰撞”式结合,而是尝试把中国文化里令你有感触的部分融进设计哲学,“软融合”出“伟大民族” 的创新体验。相对于前者的呆板设计,后者是一种鲜活的设计。
曾听一位国外来华的设计师说:看中国的文化是不是要去博物馆里?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听起来带有讽刺却令人伤感,你需要设法打破这种文化现状。
这本书虽然写的是与设计相关的议题,但面对的读者并不只限于从事设计行业的人,书中提及激情与创意的关联将会对各行各业有所帮助,无论你是会计师、银行家、厨师,还是清洁工,都需要保持工作激情,并通过激情来启动创造力,成就你的事业。哪怕最后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现在所从事的行业,这也是一次探索人生的重要经历。“ 脱离平庸、走向成功” 是从你自身激情的觉醒开始的。
我年幼的儿子每天都在观察我的一举一动,因为他需要一个学习的榜样,而他也成为我夜以继日地坚持完成本书最大的创作动力。儿子一些无心的问题往往能为我带来启发。
我们都没有去过天堂,只是过去关于天堂的概念被赋予了幸福的含义。设计师要敢于转换和突破这一概念,并通过创造体验、传递信息与铺设脉络来表达它。没有一个固有概念是牢不可破的,设计师都应有赋予它们新生命的本事。
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我的父母,他们的关怀与包容是我创造力的最佳温床;我还要感谢我的太太和儿子,是他们的爱与坦诚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还要感谢2008 年第一次邀请我到清华大学讲授酒店设计的刘坤老师及2009 年邀请我继续讲授环境设计与设计管理等课程的胡建老师,是他们让我与清华大学结缘;我还要将本书献给所有的中国设计师同胞以及全球的华人设计师们,希望我们能一起实现中国设计,达成“ 为人民服务” 的理想。此外,我还想感谢出版社对我的信任和对这本书的不离不弃,我们共同经过了长时间精益求精的修正和补充,才令本书得以最终出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