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被误会的孔子
》
售價:NT$
203.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編輯推薦:
★10件事物,讲清色彩科学史
借助10件常见事物,讲述其中涉及的色彩科学知识,展现色彩发展的历史,构建色彩科学体系,全面展现色彩科学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跨学科融合
涉及物理学、化学、神经科学、材料学、语言学、心理学、艺术等众多领域,颠覆人们对颜色的既定认知。
★科学性与人文性兼顾
色彩科学史 人类发展史,跨越300万年的时间,探寻科学研究和人类文明进步对颜色发展的影响。
★大量实例与名人逸闻,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
伊斯兰陶器与长沙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误导了色彩科学的发展?空调其实诞生于印刷厂?色盲患者解开了“人类为何能够看见颜色”之谜?
內容簡介: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红色,有些人喜欢紫色?
为什么有些颜色让我们感到温暖,有些颜色让我们感到冷静?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色彩科学有关。
非洲史前岩画、中国瓷器、彩虹、世博会场馆、铅白颜料、钛金属、《荷马史诗》、 双色连衣裙、油画修护和液晶屏幕——10 件事物,穿越300 万年,横跨东西半球,探寻色彩科学研究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關於作者:
亚当.罗杰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连线》杂志高级记者,曾任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新闻项目研究员。作品《酒的科学》(Proof: The Science of Booze)是《纽约时报》2014 年畅销书,获得2014 年国际美食家大奖最佳酒类图书奖,并被亚马逊、《连线》、《卫报》评为2014 年最佳科普图书。
目錄 :
引言 1
第一章 来自大地的颜色 15
中石器时代的颜料作坊 16
使用红色赭石的原因 21
跟不上进化脚步的颜料 23
藏在盐杆菌中的秘密 26
消失的白色 31
第二章 陶瓷 35
水下的珍宝 36
颜色大爆炸 38
青瓷和白瓷 40
文化与颜色 43
最早的一抹蓝色 46
问题重重的打捞行动 51
第三章 彩虹 55
亚里士多德的色彩理论 56
解开乱麻的人 59
彩虹与折射 61
色彩理论与颜色需求 63
牛顿的“彩虹之旅” 68
第四章 铅白贸易 79
重要的白色 80
铅白生意的艰难起步 83
铅白的问题 86
铅白vs 锌白 88
铅白引发的悲剧 91
彩色印刷趣闻 94
看不见颜色的人 97
关于色光的伟大发现 100
第五章 世界博览会 105
注定不太平的世博会 106
纯白的胜利和沙利文的叛逆 109
眼见为实 114
批判的声音 119
彩色时代的开启 125
第六章 钛白 131
钛的研究 132
佛罗里达的钛矿 137
钛矿石的加工 141
二氧化钛的优越特性 144
二氧化钛的工业制备 147
艺术中的钛白 152
谁是最早使用钛白的人 157
第七章 颜色词 161
眼中的颜色和口中的颜色 162
光的量化 164
暗酒色的大海 165
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 168
色彩空间 170
基本颜色词 172
分类感知 175
暖色和冷色 181
第八章 黑蓝vs 白金 185
一条双色裙 186
颜色恒常性 191
大脑产生颜色 194
第九章 制造“假颜色”与用颜色“造假” 203
被搞砸的画 204
一场颜色的“骗局” 208
复制画 212
第十章 屏幕和银幕 219
白金龟 220
白与黑 221
梵塔黑 224
共享黑色 228
屏幕上的颜色 232
用颜色激发情感 235
更大的色彩空间 237
用颜色激发生理反应 242
尾声 246
致谢 258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来自大地的颜色
中石器时代的颜料作坊
布隆伯斯洞穴距开普敦约300千米,洞口低矮但宽敞,站在洞口我们可以俯瞰波光粼粼的印度洋。洞内空间不算大,可能仅有郊区房屋的一间卧室大小。然而,这个小小的洞穴里提供了关于人类演变方式的极为丰富的信息,地球上几乎没有地方能够与这里媲美。在布隆伯斯洞穴地下的泥土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关于人类学习制作艺术品以及制造颜色的最早的证据。
在南非,考古学家仅在少数洞穴中发现了石器时代(距今11万~7.5万年)人类居住的痕迹,布隆伯斯洞穴便是其中之一。它不啻一座无价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有助于我们了解中石器时代非洲南部的人类对工具的使用能力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它们虽然被称为洞穴,但大都只是砂岩悬崖或石英岩上的岩厦,有些距地面仅几米高,一般都离淡水水源不远,”南非金山大学起源中心负责人塔米·霍奇基斯说,“这些洞穴原本的样子应该与现在大不相同,其中很多都被沙子占据了不小的空间。”此外,海平面也发生了改变:在洞内有人类居住的时候,洞穴距离海岸可能有20千米之遥;而如今,我们只要站在洞口,就能欣赏到绝佳的海景。
我们可以把洞穴的地面想成一条竖直的时间轴。埋在最上层的东西年代最近;东西埋得越深,其年代就越久远。在布隆伯斯洞穴地面的最上层,也就是年代最近的一层,出土了一种狭窄的梨形石器,被称为双面柳叶状尖状器。考古学家克里斯托弗·亨希尔伍德(在布隆伯斯成为自然保护区之前,其祖父是附近土地的主人)还发现了41个螺壳。亨希尔伍德的团队认为这些螺壳其实是穿珠,因为上面有穿孔,似乎有人用某种尖锐的器物从螺壳的天然开口穿入,从后方穿出,以便将其用绳子穿起来。亨希尔伍德的团队还发现了雕刻过的骨头,这是早期人类制
作装饰品、进行艺术创作的又一例证。
有意思的是,他们在洞穴地面的最上层发掘出了赭石。赭石(可以调出红色、黄色、橙色和棕色)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颜料之一。以上考古证据表明,早期人类会把这种主要含氧化铁的矿石收集起来,将它们研磨成尽可能细小的颗粒(大小相当于一个细菌或一粒灰尘,直径在0.01~1 微米),然后将这些颗粒与某种黏合剂混合,黏合剂可以将颗粒粘在一起,并使其(在多数情况下是永久地)附着于物体表面,使物体呈现本不具备的颜色。和用白垩(碳酸钙)制成的白色以及从木炭或二氧化锰中提取出的黑色一样,赭石色也是人类艺术作品中的基础颜色。
物体具有颜色的原因多种多样,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各抒己见,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观点是把光想象成一种波,但光波与水波不完全相同,光的传播不需要水这样的介质。不过,二者传播的原理是一样的。光波是在电场和磁场之间振荡的一种能量形式。光的传播速度极快,光波的振荡幅度也极小。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390~750 纳米。不同波长的光——无论是光源发出的光,还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有不同的颜色。波长短的光偏蓝,波长长的光偏红。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白光。
赭石的基本成分是氧化铁。金属铁是灰色的,但具有一定的金属光泽。在很大程度上,金属的颜色是由其基本物理特性决定的。原子内部有原子核,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带负电荷的电子环绕着原子核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行,一条轨道被称为一个壳层,一个壳层只能够容纳特定数量的电子。被电子填满的壳层能够大量反射可见光谱范围内几乎所有的光,从而产生闪亮的银白色。但铁的外层壳层并没有完全被填满,所以铁虽然可以反射可见光谱范围内几乎所有的光,但反射率低。因此,铁呈暗淡的灰色。
铁原子具有容纳更多电子的空间,这就意味着它会与其他“合得来”的元素结合,尤其是氧。与氧结合后,它反射的光的波长会发生改变。反射哪种颜色的光取决于化学键的类型,以及生成的产物中是否含有其他元素的杂质。
你一定见过氧化铁,它就是铁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