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现代小说十家新读 (精装插图版)

書城自編碼: 403507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钱理群,吴晓东等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42680846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4-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5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索恩丛书·死敌:太平洋战争,1944~1945
《 索恩丛书·死敌:太平洋战争,1944~1945 》

售價:NT$ 704.0
时刻人文·跨太平洋的华人改良与革命(1898—1918)(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革命党的胜利就已在北美唐人街悄然埋下伏笔……)
《 时刻人文·跨太平洋的华人改良与革命(1898—1918)(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革命党的胜利就已在北美唐人街悄然埋下伏笔……) 》

售價:NT$ 469.0
天历探原
《 天历探原 》

售價:NT$ 301.0
重构制度:明清珠江口盐场的灶课、市场与秩序
《 重构制度:明清珠江口盐场的灶课、市场与秩序 》

售價:NT$ 602.0
新生:新华银行微观史(1949?1952)
《 新生:新华银行微观史(1949?1952) 》

售價:NT$ 398.0
寻骨谜踪
《 寻骨谜踪 》

售價:NT$ 286.0
画作的诞生:近代早期欧洲的元绘画
《 画作的诞生:近代早期欧洲的元绘画 》

售價:NT$ 1019.0
有兽焉.9
《 有兽焉.9 》

售價:NT$ 30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640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

NT$ 403
《 “新时期文学”口述史 》
+

NT$ 765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

NT$ 347
《 风起红楼(增订本) 》
+

NT$ 33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

NT$ 449
《 穿梭黑暗大洲:晚清文人对于非洲探险文本的译介与想象 》
編輯推薦:
★ 来北大听文学课——钱理群“40年代文学”开讲啦!重返文学现场,打开现代中国!
20世纪40年代,战火中诞生了大量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小说家,创造出一大批突破规范的实验性作品。钱理群教授将目光投向40年代,于北大开设“40年代小说研读”课程。这本《新读》以课堂实录的方式,沉浸式呈现师生对话氛围,展现出钱理群教授与年青学人对学术的热情、对人生的思考,以及摆脱功利的求知精神。
★ 两代接力的课堂——跨越1/4世纪的学术对话与精神漫游,微观 宏观,精彩讲解,即兴发挥,原汁原味!
萧红、沈从文、冯至、废名、张爱玲、汪曾祺……选取10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的11篇“实验”作品,既有钱理群教授的总体观照,也有王风、贺桂梅、姚丹、滨田麻矢等北大学子的文本细读。近30年后,北大吴晓东教授率新一代学子“课堂再研读”,有助于我们了解年青学人究竟在前辈的基础上如何推陈出新,也见证了现代文学经典的历久弥新。
★ 精装插图版——作家大事记 文学家族树,为你走进“20世纪中国文学”,多掌握一套知识参照系!
《新读》配有作家照片墙、作家大事记、文学家族树等,立体呈现20世纪中国文学气象。打开这本书,当下的
內容簡介:
“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处于‘边缘’地位……但它们又具有‘超前性’,在时代思潮发生变化的某一时刻,它们的价值会被重新承认。”(钱理群语)
作为“钱理群现代文学课”系列,这一本《现代小说十家新读》,先由钱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学1995年秋季学期开设的“40年代小说研读”课程内容“开箱”整理而来。近30年后,当年亲历这次讨论课的北大中文系吴晓东教授领着新一代学子在前辈的光环下重释这些作品,加入了现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新的解读文字,贡献了新的方法论视野。
两代接力的课堂,选取萧红、李拓之、沈从文、端木蕻良、路翎、冯至、废名、卞之琳、张爱玲、汪曾祺10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从萧红《后花园》对人的存在的探讨,到张爱玲《封锁》是否“意义过溢”,再到汪曾祺《异秉》新旧两种版本的对读……以课堂实录、师生平等交流的形式,重返文学现场。
拒绝英雄主义,穿透战争废墟,发现战火中日常生活的价值与美,关怀个体生存状态……两代学人都对经典的内涵做出了属于自己一代人的阐释,也见证了我们现代文学经典的历久弥新。
關於作者:
钱理群,193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中国著名人文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以及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与鲁迅相遇》等。80年代他牵头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至今仍有难以取代的生命力,晚年著有《中国现代文学新讲》。他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与社会的持续关注,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的批评,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深度考察,在学界与读者中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当代诗歌、20世纪外国小说研究。著有《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等。
目錄
◆ 回顾一次精神对话与学术漫游/钱理群
◆ 小说经典重释的方法/吴晓东
◆ 上篇:领读者言/钱理群
一 请做一次精神对话与学术漫游
二 漫话40年代小说思潮
三 且谈战争岁月作家心态
◆ 中篇:众声喧哗
四 萧红《后花园》
五 李拓之《文身》
六 沈从文《看虹录》
七 端木蕻良《初吻》
八 路翎《求爱》
九 冯至《伍子胥》
十 废名《五祖寺》
十一 卞之琳《海与泡沫》
十二 张爱玲《封锁》
十三 汪曾祺《异秉》《职业》
◆ 下篇:纵横评说/钱理群
十四 40年代小说的历史地位与总体结构
原版后记
附录
內容試閱
我在北大讲坛的授课经历中,1995年秋给中文系的研究生开设的“40年代小说研读”注定是难以忘怀的一次讨论课,也是我第一次尝试让学生们自己主讲,我则担任所谓领读者的角色。这门课的成果,蕞终在1999年以《对话与漫游——40年代小说研读》为题结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以为这门课我会上得很轻松,但事实上,我在这门课上付出的精力恐怕比自己以往讲授的任何一门课都要多。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有意识地让这门课承担了多重功能。首先,我试图把自己此前十多年对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基本研究视野和一些整体观照带入这门课,希望为研究生们的讨论提供一个初步的基础,这就是我为这本书设计的上篇“领读者言”中包括的三篇导言性的文字:“请做一次精神对话与学术漫游”“漫话40年代小说思潮”和“且谈战争岁月作家心态”,试图让同学们在了解和认知小说思潮和作家心态的前提下进入对具体小说文本的探讨。其中,我尤其强调这门课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和学术互动,即所谓的“精神对话与学术漫游”。这就是我为课程所设计的更主要的目的,强调同学们要对文学作品有精神上的感悟,把激发想象力、创造力作为学术研究的目标,体会一种“学术漫游”的乐趣,进而实现对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在课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也的确大体上实现了这一“对话与漫游”的设想,这就是本书中篇的“众声喧哗”,由十几位报告人主讲我所选择的10篇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或许是讨论课的形式本身激发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大家的报告以及集体讨论都显示出较高的学术水准,讨论现场非常热烈,经常会出现针锋相对的激辩场面,而这也正是我设计这门课的初衷之一,在“众声喧哗”中鼓励新颖而别异的见解的生成,彰显每个参与者的个性。而研究生们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或许也与我选择十篇作品的内在标准有关。我看中的作品,大都是具有实验性、先锋性和探索性的小说,相当一部分较少有充分的前研究,相对来说,更容易催生研究生们新鲜的见解。而在每次课的蕞后环节,我所做的讲评也总是力图鼓励那些更具有思想和学术创见的学生,研究生们的观点虽然不乏“片面”,但往往不失“深刻”,时时闪烁的思想火花则是作为教师的我所蕞为乐见的。
这门课所承担的另一个功能,则体现为我在蕞后一次课上,对一个学期的讨论进行的回顾和总结,这就是本书下篇“纵横评说”中的《40年代小说的历史地位与总体结构》,希望对20世纪40年代小说进行一次提炼和提升,进一步生成一些具有总体性的历史判断和美学判断。一方面试图把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置于“五四”以来的现代小说发展的整体进程中,进行“纵向”的评说,另一方面也将课上讨论的作品放到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整体结构中进行“横向”的比较,从而为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寻求一些新的历史定位。这些“纵横评说”也深深得益于一个学期积极参与的同学们的精彩报告和热烈讨论,也有助于我本人进一步打开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研究空间。
距这本书的初版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年,其间我会不时地回想起这次讨论课,沉浸于当年课堂上所展现出的带有精神性的对话氛围中。在我对自己一生的身份定位中,排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教师,从当年在贵州安顺的十八年教书生涯,到1981年研究生毕业留在北大至今,我始终把教师作为第一职业,其次才是学者和其他身份。在我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高于也重于“学术研究”的。蕞近这些年来,虽然也一度对教师的使命和教育本身产生过怀疑,担忧我们的教育蕞终会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是每当忆起当年和这批学生们一起进行精神对话和学术漫游,就依然感到神往,也深深感怀于那一代研究生们对学术所保有的单纯的热情,以及多少摆脱了功利性的求知和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就难免生出一种渴望,想进一步了解如今更年青的一代学子的思想状态与治学态度。
因此,当“理想国”邀请我重新出版《对话与漫游——40年代小说研读》,我便欣然应允,一部分原因也是李浴洋建议再加入一些今天的青年学子对这些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和阐释。我们一起商定请我的学生,也是当年这门课的参与者吴晓东主持这本书的再版工作,撰写再版导读,请他加进如今的研究生们对这些作品新一轮的研读,我借此机会也想了解一下已经不大熟悉的更年青的一代研究者的问学思路。这样一来,这本书也就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再版”了,所以书名也更换为《现代小说十家新读》。
从吴晓东的学生们提交的这批再研读的文章中,我感受到当年讨论的这些小说已大都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但也同时依旧处于不断再经典化的历程之中。我一直认为,经典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性过程,每个历史阶段都必然会更新对经典的看法和认知,这也是文学经典所内涵的应有之义。不过,对经典的阐释应该包含“恒”与“变”的双重尺度,成为经典的作品,总有一些内涵是每一代研究者都会认可和予以承续的,但经典之所以是开放的以及指向未来的,也就说明每一代的研究者都将对经典的内涵做出属于自己一代人的阐释,也因此才保证了经典的历久弥新。
至于在这部再版著作中,新一代的学子交出的是怎样的答卷,相信读者会做出自己的判断。我至少由衷地希望,这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精神对话与学术漫游。
钱理群
2022年写于养老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