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內容簡介:
基于前几版的成功,麦克亚当斯的《人格心理学:人的科学导论》(第五版)继续展现人格心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且拓展了视角,将人格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置于生理—社会—文化全程发展的脉络中。本书采用独特的组织方式,首先介绍理解人格所需的基本进化、社会和文化背景,接着分别从人格特质、动机与目标以及人生叙事三大领域深入探讨心理意义上的个人。
關於作者:
麦克亚当斯(Dan P. McAdams),博士,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人类发展与社会政策方向教授,弗利生命研究中心(Foley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ves)主任。在西北大学获得很多教学荣誉,包括麦考密克(Charles Deering McCormick)教学卓越讲席教授等。撰写了150多篇论文和书稿章节,出版著作13部,研究主题包括亲密的本质、人类生活中的同一性、成人繁殖性的发展、美国人人生故事中的救赎等,还有一些主题涉及人格结构和发展过程,如个体的动机、心理的全程发展等。
目錄 :
要目
自序 1
第一部分 背景:人、人性和文化
第1章 人的研究 3
第2章 进化与人性 31
第3章 社会学习和文化 68
第二部分 描绘轮廓:基本特质及其对行为的预测作用
第4章 人格特质:基本概念及其议题 109
第5章 五个基本特质在大脑和行为中的体现 161
第6章 特质的连续性和可变性:基因、环境和时间的作用 212
第三部分 填充细节:对人生任务的个性化适应
第7章 动机和目标: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263
第8章 自我与他人:人格的社会认知方面 312
第9章 发展阶段及其任务 357
第四部分 建构生活:我们的人生故事
第10章 人生剧本和人生故事 401
第11章 故事的含义:从弗洛伊德至今 444
第12章 书写人生故事:传记与生命历程 490
参考文献 525
索引 574
內容試閱 :
中文版序言
欢迎《人格心理学:人的科学导论》的新读者!这本大学教科书的中文版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人格心理学这一领域。我非常希望学生和老师喜欢这本书,无论你是学者还是普通读者,我都希望本书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背景
你面前的这本书是《人格心理学:人的科学导论》第五版,于2009年在美国出版。 不过,这本书的缘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还是芝加哥罗耀拉大学一名年轻的助理教授。那时,我想讲授人格心理学,但找不到一本符合自己观点的教科书。我认为,人格心理学应该是关于整体的人的科学研究。因此,人格心理学应该关注是什么使得某个特定的个体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个体又是如何区别于其他人的。 20世纪80年代,人格领域的教科书往往采用两种不同的体系,但我对它们都不太感兴趣。其中,一种体系是对重要人格理论的历史回顾,每章介绍一位20世纪上半叶以来伟大的人格理论家(如弗洛伊德、荣格等);另一种体系则以专题形式呈现,每章介绍一个研究领域。从历史或哲学的角度来看,前一种体系可能非常生动有趣,但未能介绍人格心理学领域的当前研究。后一种体系用碎片化的方式来解读人,未能将人作为 一个整体来理解。 因此,我决定自己写一本人格心理学教科书。然而,我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因为需要学习和做的事情太多了———当时我非常忙碌,在罗耀拉大学要开展新的工作,在家里还要照顾两个刚出生的女儿。不过,我那时精力充沛,同事们也都很支持我,所以我成功地在3~4年里完成了本书的第一版,于1990年正式出版。第一版介绍了当时最前沿的思想和主题,这在人格心理学的本科教材中是史无前例的。例如,我用大量篇幅介绍了传记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个案研究的运用、人格研究的思想体系、特质论取向与情境论取向之间的争论、人格心理学的社会生物学和进化论取向、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等投射测验的使用,关于“大五”人格特质、个人目标和奋斗的最新研究,以及关于人生故事和人生叙事的新兴学术研究。 1990年,我提出可以从四种不同的甚至互相冲突的范式或视角来理解人格心理学。第一种视角将人看作心灵内部的奥秘,激励我们发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背后的意义。第二种视角关注互动情节,将人格构想为生活中的一系列事件,其中内在倾向(如各种人格特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 第三种视角考察人际故事,或者说是每个人为自己的生活创建叙事的方式,以及心理学家如何建构人生故事。第四种视角关注解释结构,即我认为的理解生命和世界的认知图式或框架。我当时认为,这四种视角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彼此范畴清晰。你需要选择一种吸引你的视角,然后坚持。 然而,后来我改变了这个观点。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人格心理学在许多重要方面得到了发展,实证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也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理论取向。我逐渐看到,人格心理学的不同视角如何真正融合为一个广泛的综合体。科学是不断积累、综合的,它旨在提供真实、有用的广泛解释。对于我观察到的四种不同视角,人格心理学这门学科能够提供一个思想空间来整合它们吗?我在1990年时对此持怀疑态度,但后来我不再那么怀疑了。如今我相信,在这个关于人的广泛的模型中,很多人格理论和研究可以得到调和,我将它们呈现在本书第五版中,也就是你现在读到的版本。 从一种广义的整合视角来理解整体的人,关键是要理解人格的层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人格的三个层次。人格的第一层次把人看作社会角色扮演者
。人类逐渐演变为在复杂的社会群体中生活,像演员一样在他人面前扮演自己的角色。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这些风格差异体现了基本的人格特质,对此我在本书第4~6章进行描述。诸如外向性和尽责性等基本的人格特质,则勾勒出人的广义的心理轮廓。 为了深入了解人格的细节,你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人格的第二层次,也就是将人看作自我激励代理人。所谓生活中的“代理人”,是指个体制定计划并设定有价值的目标,然后努力实现这些计划和目标。这一层次关注人的意志、欲望、选择和展望等精神生活。作为自我激励代理人,我们着眼于未来,因为我们要实现长远目标。人格特质描述我们是如何互动的,动机和目标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想要什么,以及为什么努力争取想要的,并避免不想要的。在第7~9章,我讲述了与此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并用“个性化适应”一词来指代人们在生命历程中发展出的许多不同种类的动机、 目标和价值观。 人格的第三层次将人看作自传作者。当进入青春期和青年期时,许多人会试图探索和构想更广阔的生命意义。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将这一过程称为对同一性的探索。人们开始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该如何融入成人世界?是什么为我的生命赋予了意义和方向?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人们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不同的故事,第10~12章对此进行了介绍。这里的核心思想是叙事同一性,我将叙事同一性定义为关于自我的内化的、不断发展的故事,这种故事解释了人们如何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以及他们未来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叙事同一性将个体有关自传式经历的选择性重构(记忆中作为一 段故事的过往经历是怎样的)和对畅想未来的期待(畅想未来故事如何发展)联系起来。 总之,人格是一种动态的结构,它包含:(1)人格特质(社会角色扮演者);(2)独特的目标和价值观(自我激励代理人);(3)综合的人生故事(自传作者)。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并根植于文化和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是特质、目标和人生故事的独特融合。
现在和未来
自本书第五版出版以来,人格心理学领域一直关注我在本书中提出的主题和挑战。 有关基本人格特质(作为社会角色扮演者的人)的研究一直在蓬勃发展。在基本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方面,第6章讲述了来自遗传决定论的有力证据。毫无疑问,基因很重要,但环境也很重要。近年来,许多研究在努力探索环境对特质的影响。一些最有前景的研究探讨了成年早期标志性事件(如结婚、生育、获得工作等)对基本人格特质(如责任心、尽责性等)的发展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特质研究者考察了这种情境效应,另一 些研究者则深入大脑内部,考察人格的神经学基础。近年来,神经科学家开始重点关注特定脑回路以及多巴胺对外向性特质的作用。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人生故事领域(作为自传作者的人)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人格心理学家对人们为了理解自己的生活而建构的叙事产生新的兴趣。这一系列研究倾向于将文化主题纳入讨论。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民间故事、历史逸事、宗教神话,以及渗透在流行话语中的思想和主题,它们表明了一个出色的或有价值的人生叙事的情节、主题、人物和形象应该是怎样的。我们每个人都借助文化来塑造自己的自我同一 性。例如,有理论认为,在个人主义的文化规范(传统上与北美和某些欧洲社会相关)下建立起来的自我同一性,会鼓励个体在生活中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并在生活的痛苦中找到救赎的意义。相比之下,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规范(传统上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亚社会相关)下建立起来的自我同一性,则会鼓励个体在自我发展中重视社会团结与和谐,并坚持渡过与生活相伴的不可避免的苦难。此外,与人格特质一样,神经科学家也开始关注人生故事,并对一些脑区进行探索,这些脑区经常参与加工与自我相关的信息,并参与建构与自我相关的故事。 如果要写新的版本(第六版),我会进一步详细阐述上文提到的社会角色扮演者/自
我激励代理人/自传作者这一框架。现在我坚信,这一框架蕴含着清晰的人格发展顺序。特质是最先开始发展的。当婴儿1个月大时,你可以观察到基本气质倾向的一致性差异,这种差异在一生中会不断变化,最终形成成熟的人格特质。接着,我们作为新生的社会角色扮演者进入这个世界。在童年时期,我们成长为自我激励代理人。在3~9岁,儿童发展出建构目标和价值观所需的认知和心理基础。在十几岁和二十几岁时,伴随大脑的进一步发育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作为自传作者的自我出现了。可见,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人格变得更加复杂。我们从人格的第一层次(即社会角色扮演者)开始;随着这一层次的发展,增加了人格的第二层次(即自我激励代理人),最终增加了人格的第三层次(即自传作者)。作为成年人,我们拥有人格的这三个层次:按照符合自己人格特质的方式扮演社会角色;作为自我激励代理人,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有价值的目标,并着眼于未来;我们在脑海中建构故事来理解这一切,解释我们为什么做所做的事情,追求哪些目标,以人生叙事的方式理解记忆中的过去、经验丰富的当下和畅想的未来。
中国读者
你们是这本书中文版的第一批读者。我很想知道你们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在撰写本书时,我依据的主要是来自北美(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和研究。作为一个美国人,我自己的文化背景无疑会影响我对人类人格的构想。因此,我很确定本书流露出许多文化差异,其中一些你可能很容易识别。不过,我确实阅读了大量关于人格跨文化研究的文献。本书第3章和第10章的部分内容对此有明确阐述。 跨文化人格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格的哪些特征具有普适性?哪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由文化塑造?当然,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因为人格的每个特征都可能与文化有某种关系,毕竟,人类不断进化并创造了文化。我们生活在文化之中,因此,如果完全脱离文化的影响,对人类心理任何方面的构想就几乎没有意义了。尽管如此,在某种程度和方式上,人格和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例如,研究表明,在许多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用少数几个宽泛的类别解释人格特质(一般是五个左右)。基于此,一 些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基本的特质类型(通常被称为“大五”)是人性的普遍特征。 在经典的结中,“大五”包含:(1)外向性;(2)神经质;(3)随和性;(4)尽责性;(5)开放性。尽管在不同文化中,每种特质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但大多数文化仍然表现出这五种特质。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内的许多社会中,“大五”人格特质(或它们的变体)都被表达为有意义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说,在决定不同社会中呈现的特质类型时,文化差异的影响并不是很强。 相比之下,目标、价值观(作为自我激励代理人)和人生叙事(作为自传作者)似乎会
更强烈、更深刻地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前面我已经提到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导致的一般差异。大量人格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独特目标和价值观层面,这些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个人主义社会,自主性的自我表现可能被视为一种很有价值的目标;在集体主义社会,社会团结与人际和谐则可能更受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太过宽泛地阐述这些文化差异其实是不利的。集体主义社会和个人主义社会都会提倡以上两种价值观和目标,但由于文化的作用,上述两种价值观和目标的广泛差异仍然会以细微而显著的人格差异表现出来。 文化对人生叙事的影响可能最为强烈。在《救赎自己:美国人的人生故事》一书中,我将心理学研究与历史及文化分析结合起来,认为美国人特别欣赏救赎自己的人生故事。在这些人生故事中, 主人公忍受着苦难,但最终凭借新的洞见和积极正向的结果摆脱了苦难。在美国社会中,有许多文化模式可以用于维持一个高度救赎的人生故事———这些文化模式根植于美国的历史、政治、文学、电影和流行文化。其他社会可能也会重视我在书中提到的这种救赎故事,但在一些重要的人生故事中,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考虑到这 一点,你可能想问自己:我所在的社会中最有价值的故事是什么?围绕那些故事,我熟悉的人是如何努力塑造自己的生活的?世界正在变小,这可能是一件好事。在越来越频繁的贸易和旅行中,移民和国际交流日益增加,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地互相了解。本书在美国主要针对美国学生编写,如今翻译成中文,这也体现了一个正在缩小的、互联互通的世界。本着这种精神,在这本来自世界另一端的有关人格的教科书中,希望你能有所收获!
麦克亚当斯(DanP.McAdams)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2018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