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編輯推薦: |
中国探索到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战略路径,无论是对于整个世界、还是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面临着艰巨的减排压力和严重的碳不平等问题。《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为环境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研究领域贡献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融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智慧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的精髓,揭示了我国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下碳不平等现象的复杂成因,还通过创新性地拓展投入产出模型,对省级碳排放量及微观家庭碳足迹进行了精准核算,为理解碳排放不平等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前沿的研究方法,回答了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大关键问题:我国是否面临碳排放不平等与碳转移不平衡的严峻挑战?哪些关键因素驱动了碳排放,又是哪些因素加剧了碳不平等?以及,生产侧的碳排放不平等反弹现象是否与现行的减排政策密切相关?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碳排放问题深层次原因的认识,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书中提出的政策建议,更是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压力,到调
|
內容簡介: |
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碳不平等的成因。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拓展进行省级碳排放量的核算,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活方式分析进行微观家庭碳足迹核算,获得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回答了“我国是否存在碳排放不平等与碳转移不平衡的现象?”“碳排放是由哪些因素所驱动的,哪些因素将导致碳不平等程度加剧?”“生产侧碳排放不平等为何会反弹,是否由命令-控制型或市场型减排政策引起?”等三个问题。提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压力,调节各省份碳排放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降低居民碳足迹不平等程度,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实现有效减排并降低碳泄露的政策建议。
|
關於作者: |
李萌,主要从事低碳经济、低碳发展、能源环境领域研究。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础科学班和北京大学国国家发展研究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双学位;201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20-2022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2022-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2024-今,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
目錄:
|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1章引言
1.1议题选择
1.2研究背景
1.2.1国际碳排放量的增长与“失衡的世界”
1.2.2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与“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1.2.3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 减排压力与碳不平等
1.2.4省际碳不平等: 收敛与发散
1.3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3.1研究问题
1.3.2研究意义
1.4研究设计
1.4.1技术路径与研究方法
1.4.2研究素材
1.5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第2章文献综述
2.1碳排放的属性与气候正义
2.1.1碳排放: 责任与义务
2.1.2碳排放: 权利与福利
2.1.3公平原则的冲突
2.2碳不平等趋势与现状
2.2.1气候变化与碳不平等
2.2.2碳排放量不平等
2.2.3碳转移不平等
2.2.4微观碳不平等
2.2.5小结
2.3理解碳不平等的两个视角
2.3.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3.2污染天堂效应
2.3.3现有理论的困境
2.4碳不平等的新视角: 贸易隐含碳理论
2.4.1生产侧碳排放与消费侧碳排放
2.4.2消费侧碳排放清单核算
2.4.3贸易隐含碳与碳不平等新解
2.5研究评述
2.5.1文献评述
2.5.2研究空间
第3章基于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的宏观、微观碳核算方法
3.1宏观碳排放核算框架
3.1.1直接碳足迹与间接碳足迹
3.1.2碳排放核算框架
3.2宏观碳排放核算: 基于投入产出思想的核算方法
3.2.1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3.2.2多区域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
3.2.3二区域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
3.2.4碳排放强度系数矩阵
3.2.5多区域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与二区域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的比较
3.3微观碳排放核算: 关联家庭数据与宏观数据
3.3.1家庭碳排放方法概述
3.3.2投入产出、家庭支出结合法
3.3.3特点与优势
3.4本章小结
第4章中国区域碳转移不平等的趋势与现状
4.1地区间碳转移流量不平衡
4.1.12002年地区间碳转移不平衡
4.1.22007年地区间碳转移不平衡
4.1.32012年地区间碳转移不平衡
4.1.4小结
4.2地区碳排放责任、负担不对等
4.2.1碳排放责任划分方法梳理
4.2.2各地区碳排放责任核算
4.2.3现有责任与GDP、人口、实际应负责任不对等
4.2.4小结
4.3地区间碳转移渠道差异大
4.4本章小结
第5章中国省际碳不平等的趋势与现状
5.1省际碳排放核算
5.1.1数据来源
5.1.2模型误差、近似估计与调整
5.1.3核算结果概述
5.2基于生产口径的碳排放
5.2.1生产口径碳排放概况
5.2.2生产口径碳排放增速
5.2.3生产口径碳排放去向
5.3基于消费口径的碳排放
5.3.1消费口径碳排放概况
5.3.2消费口径碳排放增速
5.3.3消费口径碳排放来源
5.4净转嫁碳排放
5.4.1净转嫁碳排放概况
5.4.2北京市碳排放顺差变动分析
5.4.3河北省碳排放逆差变动分析
5.5中国碳不平等趋势与现状
5.5.1全国层面的碳不平等情况
5.5.2城乡居民碳不平等
5.5.3小结
5.6本章小结
第6章宏观碳转移不平等驱动因素的分析
6.1文献综述
6.2经济、结构性影响因素与碳不平等: 描述性分析
6.2.1城乡二元分化对碳不平等的驱动作用
6.2.2经济发展水平对碳不平等的驱动作用
6.2.3产业结构对碳不平等的驱动作用
6.2.4能源结构对碳不平等的驱动作用
6.2.5小结
6.3碳不平等一般驱动因素的宏观定量分析
6.3.1研究假设
6.3.2计量模型和数据
6.3.3各省份碳排放不平等的驱动因素
6.3.4居民部门碳排放不平等的驱动因素
6.3.5各省份净转移碳排放不平等的驱动因素
6.4本章小结
第7章碳不平等驱动因素的微观定量分析
7.1文献综述
7.2研究假设
7.3计量模型和数据
7.3.1微观碳足迹核算
7.3.2数据来源
7.4家庭碳足迹不平等的驱动因素
7.5家庭人均碳足迹不平等的驱动因素
7.6收入、消费、碳足迹不平等的比较
7.7本章小结
第8章减排政策、有效性与碳不平等
8.1文献综述
8.2中国减排政策梳理
8.2.1五年规划中的减排政策
8.2.2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
8.3指令型政策、减排效果与碳不平等
8.3.1研究假设
8.3.2计量模型和数据
8.3.3减排政策有效性检验
8.3.4减排政策的碳不平等效应检验
8.3.5减排政策强度倒U形检验
8.3.6强制减排目标与碳不平等程度
8.3.7小结
8.4市场型政策、减排效果与碳不平等
8.4.1研究假设
8.4.2计量模型和数据
8.4.3基于DID和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
8.4.4基于DID和省级行业三维面板数据的估计
8.4.5基于DDD和省级行业三维面板数据的估计
8.4.6小结
8.5本章小结
第9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9.1主要结论
9.2研究重点、难点、创新、贡献与意义
9.2.1重点
9.2.2难点
9.2.3创新
9.2.4贡献与意义
9.3不足与展望
9.4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名词解释
附录B全国地区划分与省份对照关系
附录C产业部门分类对照表
附录D五年规划强制减排目标
后记
|
內容試閱:
|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挑战,但同时也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绿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机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对全球碳达峰与碳中和具有关键作用,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探索到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战略路径,无论对于整个世界还是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均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设想。如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未来用4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两步走”战略设想,制定了明确的绿色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未来40年实现“两步走”的战略设想,是对“三步走”战略设想的继承与创新。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将成为改革创新的升级版,通过绿色改革与绿色创新,加速发展绿色生产力,尤其是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服务等,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绿色资源、能源等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通过绿色产品和服务、绿色市场交易、绿色价格、绿色技术等“无形之手”,与政府绿色规划、绿色政策、绿色规则、绿色标准的“有形之手”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创造绿色投资优势、绿色创新优势、绿色消费优势、绿色产业优势、绿色能源优势、绿色就业优势等,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提前实现碳排放达峰,进而加快全国实现碳排放达峰。我们相信,通过八个五年规划,我们能够如期实现中国绿色改革、绿色创新的“两步走”战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绿色转型。
本书为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李萌的博士论文。自2017年年初她便开始筹划从碳排放的角度分析我国区域之间的协调与发展问题,经过两年的梳理、计算、分析、写作,于2019年3月完成本书的主要工作。随后又经过数次修改,呈现目前的书稿。这本书在当前气候变化应对的主题与背景下,基于贸易隐含碳的视角来测算我国碳排放足迹以及碳转移量,刻画我国区域间不平衡的碳排放与减排压力,并分析了强制减排目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不同减排政策的有效性,以及碳泄露等影响。本书契合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希望这本书能够为理解我国低碳背景下的区域治理、协调发展、有序达峰提供新知。
胡鞍钢
2022年9月于清华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