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NT$
475.0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NT$
495.0
|
編輯推薦: |
本书立足苏轼作品进行注解,根据其生平经历按时间顺序编排,清晰呈现作者的仕途浮沉、人生轨迹及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注解诗词的同时援引历来各家关于苏轼作品的精妙评论,助力理解作品内容及其中的思想感情,极大地拓展了古典文学常识。经由诗词认知苏这位开宗立派的文学大师——其人生经历何其曲折坎坷,其才情何其耀眼夺目,其思哲何其邈远旷达。在苏轼的文字里感受诗词的魅力,在其坎坷人生境遇中体悟旷远豁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
內容簡介: |
本书立足苏轼诗词作品进行注解,分“诗”“词”两种文体,并根据作者生平经历按时间顺序编排。本书在对诗词进行详细注解的同时,注意引介名家经典品评之词,在助力读者准确理解作品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同时,也悄然扩展中国古典文学知识面,增加读者文学常识的积累。通过诗词作品感知苏轼的浮沉人生、耀眼才华及由此酝造的不惧风雨、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探望理想高远、人格灿烂的文学大师的精神世界。此外,本书注释详细且全面,可作为学习苏轼作品的入门教材。
|
關於作者: |
徐培均,原名徐佩珺,著名宋词研究学者,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古典文学室主任,兼上海作协古典组组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全国秦少游研究学会会长等职。代表作有《淮海居士长短句校注》《淮海集笺注》《秦少游年谱长编》《李清照》《李清照集笺注》《唐宋词小令精华》《苏轼选注》,合著并主编有《宋词精华》《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三百种古典名剧欣赏》《诗词曲名句辞典》《中华爱国文学史》等,另有越剧剧本《傲蕾?一兰》《鉴湖碧血》及诗词《岁寒居吟草》。
|
目錄:
|
目 录
001/ 导言
001/ 诗
入峡 / 001
荆州十首 (选一首)/006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
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 007
和子由渑池怀旧 / 009
是日自磻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峰寺之下院
翠麓寺 / 010
题宝鸡县斯飞阁 / 012
石苍舒醉墨堂 / 013
游金山寺 / 015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 017
吉祥寺赏牡丹 / 019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 02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选二首)/021
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作一绝
持献沈既见和又别作一首因用其韵 / 022
和欧阳少师寄赵少师次韵 / 023
望海楼晚景五绝 (选二首)/025
和陈述古拒霜花 / 026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 027
画鱼歌 / 028
吴中田妇叹 / 029
法惠寺横翠阁 / 031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选一首)/033
春夜 / 034
新城道中二首 (选一首)/035
山村五绝 (选三首)/036
於潜僧绿筠轩 / 038
薄命佳人 / 039
次韵代留别 / 040
席上代人赠别三首 (选二首)/041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 (选一首)/042
病中游祖塔院 / 043
有美堂暴雨 / 045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选一首)/047
陌上花三首 并引/048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 050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 (选一首)/052
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 (选一首)/053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选一首)/054
无锡道中赋水车 / 055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 / 057
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 (选一首)/058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 059
送春 / 061
寄黎眉州 / 062
薄薄酒二首 (选一首)/063
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 / 065
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
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道又得至
人养生长年之诀而余亦窃闻其一二以为今者宦游相别
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既以自解且以慰子由云
(二首选一)/067
东栏梨花 / 068
九日黄楼作 / 069
续丽人行 / 071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 073
百步洪二首 并叙 (选一首)/075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 079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 (选一首)/080
舟中夜起 / 081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 083
狱中寄子由二首 (选一首)/085
初到黄州 / 087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 088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
土人不知贵也 / 090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
城东禅庄院 / 093
闻捷 / 095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去
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 097
鱼蛮子 / 098
东坡 / 100
琴诗 / 101
南堂五首 (选一首)/102
洗儿戏作 / 103
和秦太虚梅花 / 104
海棠 / 106
题西林壁 / 107
次荆公韵四绝 (选一首)/108
金山梦中作 / 109
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 (选一首)/110
书林逋诗后 / 111
春日 / 113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 (选一首)/114
溪阴堂 / 115
登州海市 并叙/116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119
送贾讷倅眉二首 (选一首)/121
虢国夫人夜游图 / 123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选一首)/125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 126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 128
寿星院寒碧轩 / 131
赠刘景文 / 132
淮上早发 / 133
秧马歌 并引 / 134……
|
內容試閱:
|
导 言
在中国文学的天宇上,苏轼是一颗光芒四射的行星。他多才多艺,诗词文赋以至书画,样样皆精,成就杰出。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苏轼,字 子 瞻,又 字 和 仲,号 东 坡,宋 仁 宗 景 祐 三 年(1036)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弟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都是著名作家,因此人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他们就占了三个席位。三苏中,以苏轼的成就与影响为最大。
苏轼少年时代便发愤读书,“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岁左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仁宗嘉祐二年(1057),他考中进士,有谢座师欧阳修书,欧阳修读后,不禁惊叹:“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与梅圣俞书》)欧阳修领导北宋古文革新运动,诗词文俱称大家,对苏轼的初露才华已如此赞赏。以后的事实证明,苏轼果然超过了欧阳修。
嘉祐六年(1061),苏轼在仁宗御试制科中名列三等,授凤翔府 签 书 判 官,从 此 他 正 式 踏 上 仕 途。英 宗 治 平 二 年(1065),凤翔任满,除判登闻鼓院。不久因父丧还蜀。神宗熙宁二年(1069)服除,授判官告院及判尚书祠部,这都是职位不高的京官。时神宗拟重用,但王安石方用事,议行新法,苏轼因持不同政见,遂权开封府判官。次年春,差充殿试编排官,也只是做些整理举子试卷的工作。又明年,苏轼知在京难以施展才华,乞补外郡,遂出为杭州通判。在杭州三年,换了三届知府——沈遘、陈襄和杨绘,待他都很好。熙宁七年(1074),苏轼权知密州。其时到任不久的杨绘召还翰苑,他们同舟至吴兴,在垂虹亭作“六客之会”,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至密州后,修葺北台,苏辙作《超然台记》,他自己也写了不少诗词。熙宁九年(1076)九月,有诏移知河中府,十一月离密州,次年正月过齐州,老友李常(公择)款留逾月。二月,改知徐州,时苏辙由齐州掌书记改任南京签判,兄弟同行至徐州,会于逍遥堂。这年七月,黄河澶州曹村决堤,大水淹及徐州城下。苏轼履屦策杖,亲率士卒筑堤防洪,害不及城。次年筑黄楼于东门,不久,秦观、王巩、参寥子相继来访。
元丰二年(1079)二月,移知湖州,经过江淮一带,作诗多追怀昔游。至高邮,秦观、参寥子同船,四月底到湖州,尝分韵作诗。七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摭摘苏之诗句,以为讥切时政,攻击新法,遂被捕下御史台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二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苏辙、王巩、王诜以及一应收有苏轼文字的大小官员俱遭牵连。在黄州期间,他躬耕州之东坡,筑雪堂以居,始号东坡居士。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使苏轼的思想和诗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甚多,呈现了不同往常的特色。
元丰七年(1084)七月,苏轼在量移汝州的途中经过金陵,拜访了退休在家的王安石,大释前嫌,深感“从公已觉十年迟”。因为他们的文章道德大致相埒,所不同的仅是往日在推行新法上看法不同而已。辞别了王安石,北上至南京(今河南商丘),上书乞居常州,获准后南归。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崩,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人士,司马光、吕公著为相,苏轼亦被起知登州。七月自常赴登,到官五日,除尚书礼部郎中。十二月,除起居舍人。次年改元元祐,三月除中书舍人,九月除翰林学士,“被三品之服章”。这一阶段,可谓青云直上。一次高太后召见,问他“何以遽至此”,苏轼不免诚惶诚恐,连忙解释道:“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表明未走过后门。于是高太后安慰道:“此先帝(神宗)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用卿耳。”说罢皆哭泣,然后赐金莲烛送归翰林院(见《宋史·苏轼传》)。可是好事多磨,不久洛蜀党争开始,苏轼力求外郡。元祐四年(1089)春,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六月经湖州,作后六客之会。时秦观之弟秦觏从学于杭州,甚得关注。在杭时,疏浚西湖,筑长堤,修六井,颇多善政,并 与 刘 景 文、参 寥 子 等 相 唱 和,不 乏 佳 作。元 祐 六 年(1091)正月,除吏部尚书;二月,改翰林学士承旨;五月,兼侍读学士。秋七月,贾易、赵君锡弹奏不已,苏轼又乞补外,遂知颍州,闰八月到任,时陈师道为州学教授,赵令畤为签判,相与唱酬,尽一时之乐。元祐七年(1092)三月,改知扬州,七月除兵部尚书充南郊卤簿使,八月兼侍读学士,冬十一月,除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充礼部尚书,一直到次年夏天。此时苏辙也由尚书右丞兼门下侍郎,位列执政大臣,兄弟二人,真是无比荣耀,但也因此遭到他人忌恨,御史黄庆基、董敦易连连上章论川党太盛,指责他们兄弟二人相为肘腋。为避亲嫌,苏轼又一次乞知外郡。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崩,不久哲宗亲政,政局发生变化。冬十月,苏轼出知定州,从此便走下坡路,再无回京的希望。次年改元绍圣,意在继承熙丰新政。三月以后,旧党纷纷遭迁谪,苏辙贬筠州,苏轼初贬英州,改惠州,独与幼子苏过、侍妾朝云同过岭南,其余家属皆安置宜兴。在惠州初居合江楼,继迁嘉祐寺,绍圣三年(1096),营白鹤新居。因《纵笔》诗中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之句,宰相章惇觉得他太安逸了,遂贬海南。此时苏辙亦谪广东的雷州,兄弟相遇于藤州,同行至雷州。六月渡海,七月至儋州,筑室以居,食芋饮水,以写作《和陶诗》为乐。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才遇赦北归。次年(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家中。
苏轼一生活了六十六岁,政治上几起几落,道路极不平坦,思想也较复杂。他的世界观中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也有道家、佛家消极避世的一面,二者交织,形成旷远的襟怀、豁达的态度,除了在狱中作诗流露过绝望情绪以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处变不惊,超然物外。他的诗词便是他心灵历程的忠实记录。读其诗词,可以想见他的为人;而知人论世,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诗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