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几代人励精图治、不懈奋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已步入了“新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全社会厚植工匠文化,就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坚定踏实的敬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为新时代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中国制造“品质革命”提供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从2000年开始,笔者为技师班讲授《3Q7S管理与行动品质提升》《工匠精神及其培育》《精益制造与高技能人才成长》等专题,算来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间,又主持“技师大讲堂——名著读·学·悟”等系列活动,研究并指导学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著作,如陈宇的《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付守永的《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日本今井正明的《改善》(Kaizen:The Key to Japan‘s Competitive Success)、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The Professzonalism)、稻盛和夫的《干法》,德国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的《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Lessons from 500 of the World’s Best Unknown Companies),美国亚力克·福奇(Alec Foege)的《工匠精神》(The Tinkerers:The Amateurs,DIYers,and Inventors Who Make America Great)、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的《匠人》(The Craftsman)、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的《技术的本质》(The Nature of Technology:What It Is and How It Evolves)等,获益良多。同时,受机关、总工会、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的邀请,先后在全国各地做了有关工匠精神培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等内容的上百场报告。得益于与各类企业家、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对话,脑海中会经常浮现出各类工匠的鲜活形象——他们的执着与专注、敬业与坚守、规范与严谨、克难与创新,以及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他们的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创于新,他们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追求、职业热情和职业智慧累积起了生命的厚重,缔造了崇高的人格;他们身怀技能报国之志,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尽职尽责,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建功立业,匠心筑梦,成为各自领域内不可或缺的高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中国自古就是匠人之国,翻开这本厚重的工匠精神史,你会发现2万年前的工匠慢慢向你走来,从“新石器革命”“氏族工匠”到“官府工匠”“民间工匠”再到“新时代工匠”“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是这些“能工巧匠”的特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与发展,经济社会也实现了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再到“品质经济”的历史跨越。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无论政府、企业、学校,还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均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细节、强落实,使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大众共有的职业气质。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励志读物,而是希冀通过古今中外工匠精神培育的梳理,为职业院校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年级学生学习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锻造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一本较为合宜的行动读本。为方便各校各专业选用,各章对工匠精神的阐释各有侧重。正所谓“真正的匠人不仅具有一流的技术,更有一流的心性”,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现在的学生,作为未来的高技能人才,一定要深刻理解工匠文化的精神意蕴,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劳力上劳心,深修匠心、苦练匠技、精铸匠品,在国家“打造技能强国”之路上用匠魂重塑工匠人生,为顺利实现“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远景目标,高质量建设“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长技能比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做出自身最大的贡献。
“以工匠之心,行工匠之事”,以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要求考量,此书肯定存在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再版时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