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編輯推薦: |
《中国中小学项目研究阅读书目》是一套围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以人类未来生活需要和探索领域为目标,细分各学科研究方向而撰写的中小学生阅读辅导专业用书;是一套以具体行动方案落实国家推进全民阅读方针的“新阅读文库”。本丛书借鉴风靡世界的项目式学习模式,回应中国教育课程改革和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致力于推动基础教育领域对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为中小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提供重要工具,进而推动中国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进一步提升,推动中国青少年阅读在全民阅读背景下的进一步深入。
本书不仅推出了传媒领域项目研究最值得推荐的100本书以及100本书的导赏,还专门设计了10个左右的具体项目研究案例。每个项目研究案例包含明确的项目主题、项目介绍、学习建议、项目任务清单、项目具体内容以及项目的反思与总结等部分,以期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在具体的研究中,作者还兼顾了家庭、学校的不同特点,对参与的人数给出具体建议。所以,本书不仅可以为中小学生进行某个领域的项目案例学习提供参考用书和操作指南,还可以协助教师或父母与孩子们在项目式学习中进行交流互动。
|
內容簡介: |
《中国中小学项目研究阅读书目》是一套围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以人类未来生活需要和探索领域为目标,细分各学科研究方向而撰写的中小学生阅读辅导专业用书;是一套以具体行动方案落实国家推进全民阅读方针的“新阅读文库”。
本丛书借鉴风靡世界的项目式学习模式,回应中国教育课程改革和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致力于推动基础教育领域对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为中小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提供重要工具,进而推动中国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进一步提升,推动中国青少年阅读在全民阅读背景下的进一步深入。
传媒分册不仅推出了传媒领域项目研究最值得推荐的100本书以及100本书的导赏,还专门设计了10个左右的具体项目研究案例。每个项目研究案例包含明确的项目主题、项目介绍、学习建议、项目任务清单、项目具体内容以及项目的反思与总结等部分,以期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运用。
|
關於作者: |
朱永新
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成员。
出版有《阅读搭建精神天梯》《我的阅读观》《朱永新谈读书》《阅读之美》《致教师》《未来学校》《教育的减法》等专著数十部。
主编有“新教育文库”“新教育晨诵”“给新孩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故事”等丛书。
版权输出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被译为31种语言。
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研究了“新阅读书目”之全民阅读基础书目、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中小学研究阅读书目等。
先后荣获“中国教育60年60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IBBY-iRead爱阅人物奖、全球最大教育奖项“一丹教育发展奖”等荣誉。
于1999年萌芽、2000年正式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先后汇聚了全国8600多所学校的50多万名教师、800多万名学生共同行动,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张洁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年致力于传播学与基础教育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数字化学习、智能技术与基础教育转型等。代表作有《畅游媒介海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平板电脑:推开数字化学习之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素养概念和课程建设》等。
新阅读研究所
新阅读研究所是知名阅读研究推广专业公益机构,由朱永新教授于2010年10月创办。荣获由《中国新闻出版报》评选的2011年度全国阅读推广机构大奖,也是2012腾讯教育年度致敬机构中唯一的阅读推广机构,2016、2017、2018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好教育奖”等荣誉。
十五年以来,网络服务两亿人次以上,针对教师、父母、儿童和社会各界举办各类专业培训、公益活动一万余场,积累了丰富的阅读推广经验,以其卓越品质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
|
目錄:
|
目?录
导?言001
1.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和主要方法001
1.1什么是传媒、媒体、传播学?001
1.2为什么要学习传播学?004
1.3学习传播学的主要方法006
2.研制书目的过程和原则009
3.怎么利用本书来开展项目研究011
项目案例015
原创动态表情包设计017
一、项目简介017
二、学习建议017
三、项目任务清单018
四、项目内容019
(一)知识加油站019
(二)制作动态表情包021
(三)成果发布023
五、项目反思与总结024
(一)对本项目进行反思与总结024
(二)写在最后025
自制假期主题报026
一、项目简介026
二、学习建议026
三、项目任务清单027
四、项目内容028
(一)报纸选题策划028
(二)稿件采编与排版032
(三)报纸制作与发行034
五、项目反思与总结035
(一)对本项目进行反思与总结035
(二)写在最后036
人物特刊:身边的陌生人采访及电子杂志制作037
一、项目简介037
二、学习建议037
三、项目任务清单038
四、项目内容039
(一)认识杂志039
(二)团队组建040
(三)选题与采访042
(四)制作电子杂志047
(五)杂志发行048
五、项目反思与总结049
(一)对本项目进行反思与总结049
(二)写在最后049
我的校园毕业纪念册051
一、项目简介051
二、学习建议051
三、项目任务清单052
四、项目内容053
(一)团队组建053
(二)知识储备054
......
|
內容試閱:
|
总?序
项目式学习与阅读
从2014年到2024年,“全民阅读”连续11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从“倡导”到“深入推进”,不仅意味着对阅读推广的广度和深度的愈发关注,更意味着全民阅读已从理念的广泛提倡进入行动的全面落实阶段。这一切,既显示出政府多年倡导全民阅读已经取得初步成果,阅读的重要性已被全社会普遍认可,也表明当下需要更有力度的引领和支持,意味着由理念向方法层面的深入。全民阅读,此时此刻应该付诸行动,应该走深走实。
问题是,如何走深走实?我觉得有三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
第一,需要一个全民阅读机构的系统引领。现在我们从国家的角度重视全民阅读,但相应的机构还比较少。我们一直没有中国阅读学会或者中国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这样一个具有学术性、引领性的机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跟国际的阅读推广组织进行有深度的联系和合作,从而借鉴先进的全民阅读经验。
第二,需要加强全民阅读理论研究。我们现在对阅读理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阅读的心理学、阅读的脑科学、阅读的教育学等等领域的深层次研究。在此方面,还需要更多专业机构、更多的科研人员能够深入到阅读理论的前沿,来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第三,需要对新时代里新的阅读方式进行新的研究。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一个多媒体的时代。自媒体,短视频,人工智能……当下的许多技术都对未来的阅读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我们的传统阅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怎样才能更好地面对?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总而言之,当今的阅读,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持。只有专业力量才能解决专业问题,才能深度助推全民阅读的进一步落实。
新阅读研究所作为专业阅读研究推广机构,自2010年成立以来,就致力于解决“为什么读”“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在理念上,“为什么读”已经在近年的全民阅读倡导和推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在具体的行动上,需要专业地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读什么”,需要专业人士研发出适合相应人群的书目。一个人无法读尽天下书,也没有必要读尽天下书。我们推广阅读,并不是倡导大家以阅读数量为唯一目标,也不认为有某一本书是非读不可的。但是,让大家在某一个领域有比较广博且深入的阅读,能够提供一张“阅读地图”供大家选取自己喜爱的“图书名胜”,却是阅读研究的必须。
“怎么读”,则要求向读者介绍阅读的方法和策略。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运用不同的技能以实现对文意的理解,并最终让阅读有所收获。有收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可持续的阅读。要让阅读走深走实,还需要在具体领域细化、深入和综合。
2010年,新阅读研究所启动了“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陆续推出了面向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企业家、父母、中小学教师、公务员等不同群体的书目。这些书目,为一个中国人从幼儿成长为社会人,提供了阅读的路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2016年,新阅读研究所又启动了“中国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研制工作,力图为中小学师生在学科上的深入学习提供帮助。该书目已经推出若干种,得到了《中国教育报》等重要媒体的长期关注和跟进报道。进一步的研究还在进行中。
2019年,新阅读研究所启动了“中国中小学项目研究阅读书目”的研制工作,进一步跨越学科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中小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思考、探索,为开展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础、提供坚实的抓手。在2022年的“领读者大会”上,我们推出了8大种类书目的初稿,邀请大家进行批评建议。
......
导?言
1.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1.1什么是传媒、媒体、传播学?
如果你对“传媒”“媒体”“传播学”这些词汇还很陌生,那我们就从电视、手机以及短视频这些你十分熟悉的朋友说起。所谓“传媒”“媒体”其实就是电视、手机以及短视频……这些家家都有,人人都用的事物的“学名”。尽管它们样式各异、表现不一,但它们都是人们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中介物,而“媒”字在《新华字典》里的释义就是“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物”;“媒体”的释义则是“指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如今当然还得加上“手机”。尽管如果细究“媒体”“媒介”“传媒”这些词的准确含义,那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但生活中人们常常混用,不做区分。在本书中,我们也将“媒体”“媒介”“传媒”视为同义词。经过漫长的发展,不断的丰富,目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媒体”主要包括:
?符号层:各种各样能传递信息的符号,如文字、图形、符号等。
?物质层:能承载各种符号的工具或设备,如纸张、报纸、图书、网络、电脑、手机等。
?组织机构/人员层:即运用各种工具及手段,生产传播各类信息的组织机构及个人,如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广告公司、电影公司、社交平台、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频道网络)公司、up主(uploader,上传者)、博主等。
你可以通过下图直观了解目前“媒体”的内涵:
而所谓“传播学”,就是帮助人们研究各式各样的“媒体”究竟如何帮助人们传播信息、产生关系、形成预期效果的学问。这门学科最早由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20世纪60年代创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与天文学、植物学、经济学等有好几百年历史的学科相比,传播学无疑非常年轻。可自人类诞生起信息传播就不可避免,那为什么“传播学”的历史并不长呢?
这是因为人类诞生后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会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交流,这时人们使用的是“口头语言”这一唯一的媒介,而人们对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如怎么能把话说通顺,避免语病;怎么能让演讲更有说服力、吸引力,催生了语言学、修辞学等学科。后来虽然先后出现了文字以及由文字、纸张组成的书籍、报纸、期刊,媒介类型丰富了一些,但因为一方面“语言”仍是所有媒介的核心;另一方面能认字、写字的读者人数很少,报纸、杂志、书籍的数量也不多,因此,并没有催生出专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的“传播学”。但值得一提的是,报纸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人们总是对自己所在地区以及遥远外部世界的大事小情充满好奇,因此,报纸上的“新闻”对读者最具吸引力。而新闻应该如何写、报纸应该怎么办,能更受读者欢迎?这些问题慢慢催生了“新闻学”,但这一学问只是少数专业新闻工作者需要的,一般公众并不感兴趣,也不太需要。
直到20世纪20—40年代,广播、电影、电视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并流行,这使得人们能用来传递信息的媒介种类丰富起来。此外,广播、电影、电视的传播特点也与书籍、报纸、期刊有较大差别。首先,因其用声音、影像传递信息,因此对受众的文化水平几乎没有要求,只要视力、听力没有问题,即使是不识字的文盲,甚至婴幼儿也能收听、收看,这使得其受众面极为广泛。第二,通过无线电波和导线传播的广播、电视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数以万计、百万计的巨大人群瞬间产生影响,这种传播模式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第三,广播、电视能传播的节目类型也非常丰富,不仅能播出时效性强的新闻,其他崭新的节目形式如流行音乐、广播剧、影视剧、动画片、综艺节目、情景剧……也都能对观众产生极大的影响。
广播、电视这些史无前例的特性,使已有的新闻学无法继续涵盖日益发展的新闻业,而深入研究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传播规律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国都急需找到运用广播、报纸、传单、电视等各种媒介鼓舞本国军民士气、瓦解敌方军民信心的方法,为此美国政府召集了大量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开展了各种主题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都进入社会重建时期,经济生产旺盛,市场交易活跃,大量的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应运而生,它们也急需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促进商品销售,助力企业经营。而充足的广告收入使得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蓬勃发展。层出不穷的节目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让在战时兴起的对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传播规律的研究继续繁荣发展。20世纪60年代时,施拉姆将已有研究成果汇总提炼,创立了“大众传播学”。
施拉姆之所以要在他创立的“传播学”前加上“大众”这一定语,是因为他关注的是由广播、电视等针对广大受众、借助专业工具进行的传播活动。这种传播活动与报纸时代的新闻报道有一定的继承发展关系,因此可以说,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这也是为什么“新闻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两词经常混用。而人与人之间、小群体之间直接通过说话、演讲等方式进行的传播活动,称作“人际传播”,研究这种传播活动规律的“人际传播学”主要与“语言学”“修辞学”有密切联系。至此,“大众传播学”与“人际传播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传播学”。传播学的建立过程及内部结构大致如下图所示:
回顾历史,我们能看到:技术发展是传播学诞生的重要前提,在技术欠发达、媒体种类单一时,语言学、修辞学,乃至新闻学就足以帮助人们解决有限的传播问题。然而,广播、电视以及后来的网络、手机、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加速发展,一次又一次刷新着“媒体”的内涵。由新技术引发的各种新传播现象、新传播方式也最终催生了“传播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施拉姆创立的“大众传播学”是促使整个传播学成形的起点,因此,很多场合以及文献里,如无特别说明,“传播学”一词指的就是“大众传播学”。在本书里我们也使用“传播学”指代“大众传播学”或“新闻传播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