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夏天,19岁的肖像(青鲤文库)岛田庄司两次入围日本通俗文学奖直木奖的作品 ,同名电影由黄子韬主演!
》
售價:NT$
225.0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股市长线法宝(第6版)
》
售價:NT$
640.0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纯数学教程
》
售價:NT$
390.0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NT$
490.0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NT$
395.0
|
內容簡介: |
《复旦谈译录》 第六辑主要关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个案。
译者研究方面,王宏志在推出专著《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之后,又将目光投向阿美士德使团中马礼逊扮演的译者角色,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帅司阳的《“一仆难事二主”:卫三畏外交翻译生涯的开端与困境》基于丰富的史料,探讨卫三畏的身份冲突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段怀清详细梳理以往辜鸿铭研究中关注较少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认为其开启了本土译者独立翻译的新模式。
译本研究方面,姜巍对民初时期“亚森罗苹案”的翻译及其续作进行深入考察;李立深入剖析沈从文作品的首篇英译——邵洵美和项美丽合译的《边城》;强晓检视了《论语》14个海外英译本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一章的诠释;刘碧林考订并分析唐代《女论语》的首个英译本,及其在英语世界“鲜有人问津”的原因;于佳旭对“我国翻译学之滥觞”——《翻译学通论》做了详细校勘和分析,强调文献学对于翻译史研究的意义;伍华星通过比较歌德“Wandrers Nachtlied”两种译本的音乐性,解读新诗翻译中的“声响”元素。
此外,叶隽、张琳和吴礼敬从不同角度揭示翻译研究中的“侨易”因素;杨驰、沈书娟以语言接触为切入点,展示近代“消费”概念的译出过程;牛津大学皇后学院亚洲与中东研究系博士候选人傅翀,则继续为我们“破译”梵语文艺学文献《韵光目》。
|
關於作者: |
【主编简介】
陶磊,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翻译史研究。出版专著《“直译”“意译”观念溯源:从佛经翻译到兰学翻译》(2020),在《复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文化》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译《黑暗的闸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夏济安)。
【副主编简介】
王柏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奇境译坊”主持人。艾米莉?狄金森国际学会(EDIS)理事,出版专著《中外文学关系论稿》、译著《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绚烂的空无:狄金森的信封诗》等,主编《栖居于可能性:狄金森诗歌读本》以及“十九首世界诗歌批评本丛书”“时光诗丛”等。
|
目錄:
|
【目录】
专栏:中国翻译史研究
王宏志│马礼逊与阿美士德使团
帅司阳│“一仆难事二主”:卫三畏外交翻译生涯的开端与困境
段怀清│辜鸿铭:译事应依其他学识修为——辜鸿铭翻译思想及实践考论
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
姜巍│ “这鲁宾简直是劲敌呢!” ——民初时期的亚森罗苹案翻译及其续作
李立│ 沈从文作品的首篇英译——1936年邵洵美及项美丽对《边城》的合译
典籍外译考论
强晓│浅论《论语》海外英译对其注疏传统的延续与拓展(1828—2017) ——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为例
刘碧林│“消失”在英语世界的中国“女子行为规范” ——《女论语》首个英译本研究
翻译与跨学科互动
杨驰 沈书娟│语言接触视角下近代“消费”概念的译出
翻译研究与侨易学
张华│ 主持人的话
叶隽│《共产党宣言》汉译的前期预备与核心译者的出现——以陈望道、成仿吾为中心
张琳│翻译研究的侨易学方法
吴礼敬│从“为政之术”到“政治之学” ——“政治”词语的侨易过程
翻译实践探索
傅翀│《韵光目》(Dhvanyālokalocana)的译与释(二)
青年学者论坛
于佳旭│《翻译学通论》的物质形态与文本意涵
伍华星│诗的“声响”及其锻造——歌德“Wandrers Nachtlied”两种译本比较
书评
陶磊│重新审视近代中日语言接触和汉语中的日语因素——陈力卫《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述评
稿约
|
內容試閱:
|
【文摘】 “中国翻译史研究”专栏:主持人的话
王宏志
本辑专栏刊发的三篇论文均围绕译者展开。
王宏志的《马礼逊与阿美士德使团》聚焦中英两国继马戛尔尼访华之后第二次外交接触的尝试。相较前者,阿美士德使团配备以马礼逊为核心、全部由英国人组成的翻译团队。作者广泛搜集并分析各种原始档案,尤其是马礼逊向伦敦传道会报告的信函以及英国外交部所藏、以往从未受到注意的使团中文文书,通过检视马礼逊承担的翻译工作,全面考察他在阿美士德使团中的重要作用和政治意义。
帅司阳的《“一仆难事二主”——卫三畏外交翻译生涯的开端与困境》则关注较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兼驻华使团译员——卫三畏。作者借助前人研究较少利用的美部会档案, 深入探讨其身份认同危机如何影响外交理念,并通过考察卫三畏的外交翻译个案,展现传教士译者这一特殊群体在19 世纪中美外交场域中的复杂身份和矛盾处境。
段怀清的《辜鸿铭:译事应依其他学识修为——辜鸿铭翻译思想及实践考论》以从四个维度尝试理解清末学人辜鸿铭“译事当依其他学识修为”的翻译主张,指出其极大地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和自由度,同时强调对原文的充分尊重,要求译者能够深刻把握原文的思想要义,从而将翻译从语言文字层面的转换,提升到跨语际、跨文化、跨国别的交流对话。
在以原著为中心的传统译论中,讨论重点多放在原著与译文的关系上,或分析忠实程度,或比较其可读性,忽略译者在整个文本产生过程中的主导性角色,更无视足以左右译者决定的内外在因素。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关注不同的翻译现象,译者研究近年来有长足的发展。
本辑三篇论文展现不同译者在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的运作:面对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意识形态等不同力量的制约,他们如何被动地接受,怎样主动地响应,他们的活动和产出就是各种协调和操控后的结果。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呈现译者的真实面貌,同时又更好地说明翻译的功能和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