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专题式”现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索

書城自編碼: 403139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吴昊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055745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无端欢喜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几乎不讲新诗,学生也欠缺自主阅读新诗的意识,中学与高校新诗教育之间存在“断层”。高校新诗教育在扮演“普及”的角色。但问题在于: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普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新诗鉴赏能力?诗歌教学研究专家吴昊老师专门撰写本书,教导师范本科生在获得新诗鉴赏能力后,如何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将知识与能力“反哺”给中学生,使高校与中学的新诗教育形成有效的衔接起来。
內容簡介:
基于中学新诗教育的现状,当下的高校新诗教育或多或少要扮演“普及”的角色。高校教育如何在使学生获得一定层次的新诗知识后,进一步提高新诗鉴赏能力?师范生在获得新诗鉴赏能力后,如何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反哺”给学生,使中学与高校的新诗教育形成有效的衔接?本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關於作者:
吴昊,山东泰安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现为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诗歌。近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编有《拯救的诗歌——戈麦研究集》(华文出版社2022年版),著有《中国当代诗歌转型观察与个案解读》(敦煌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
目錄
目录

怎样读现代诗................................................................................. 001
现当代诗歌脉络梳理之一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 013
现当代诗歌脉络梳理之二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 026
现当代诗歌脉络梳理之三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 041
现当代诗歌脉络梳理之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 051
现当代诗歌脉络梳理之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 056
现当代诗歌脉络梳理之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
??作品........................................................................................ 071
专题一现代诗的歧义性.................................................................. 087
专题二现代诗的风格...................................................................... 099
专题三现代诗的意象...................................................................... 112
专题四现代诗的韵律...................................................................... 125
专题五现代诗的抒情风格.............................................................. 136
专题六现代诗的结构与层次.......................................................... 147
专题七现代诗的修辞...................................................................... 160
专题八现代诗的叙述性.................................................................. 172
专题九现代诗的古典性.................................................................. 182
专题十现代诗的性别书写.............................................................. 197
参考文献........................................................................................ 210
附录一“现代诗歌研究”课程与廊坊市初中语文教学
???? 衔接研究........................... 吴?昊?213
附录二河北省高校诗歌文化建设研究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
......................... 吴 昊 王雪倩 张凯成?220
附录三感受视听美感,体验时空变幻
读穆旦《我看》兼谈中学生现代诗细读
................................ 吴?昊?王欣欣?228
附录四当代诗歌细读的可能性
评《在北大课堂读诗(修订版)》............. 吴?昊?234
內容試閱
地方师范高校新诗教育应该如何开展
(代自序)
新诗教育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在中国知网搜索,以此为主题的硕博学位论文、期刊论文数以百计,许多学位论文还基于实际的中学新诗教学调研而形成,呈现出丰富的一手数据与信息。结合阅读论文、调研结果和个人经历,能够得出这样的印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目前的中学新诗教学活动的范围和层次仍有待拓展和提升,尤其是在县级中学,新诗教育相当薄弱,教师在课堂上几乎不讲新诗,学生也欠缺自主阅读新诗的意识。究其原因,教师对新诗的理解程度不足是一方面,深层原因则要归结为现行的考试制度新诗未被列入中高考大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分数,自然也会压缩新诗教学时间,让位于其他教学内容。因此,在无法改变现行考试模式的情况下,中学新诗教育很难成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而只能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非功利的审美教育。正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张桃洲教授所说“可以区分出两种功能和形态的新诗教育一种是纳入程式化的学校教育机制、与其他文类教育无差别的新诗教育一种是个性化的、‘非应试’的新诗教育。后者的意义是打破环绕在新诗和教育周围的双重樊篱,将新诗教育还原为一种广义的教育,即通过各种历练、实践对个体身心进行自我完善,而读诗和写诗是其中一种灵活、便捷的方式。”
中学新诗教育现状如此,高校新诗教育的情况又如何呢?可以说,当下的中学与高校新诗教育之间存在“断层”。因为中学新诗教育受应试体制所限,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全面的新诗教育,新诗史知识欠缺,学生普遍对新诗感到茫然。目前,高校新诗教育或多或少要扮演“普及”的角色。但问题在于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普及”?就高等教育而言,“普及”显然不是最终目的,在使学生获得一定层次的新诗知识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新诗鉴赏能力?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本科生在获得新诗鉴赏能力后,尤其是师范生如何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将知识与能力“反哺”给中学生,使高校与中学的新诗教育形成有效衔接?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高校新诗教育中得以解决。
高校新诗教学活动大致分为两种类型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的诗歌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授课、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作业布置等环节课外诗歌活动主要包括诗歌朗诵会、诗歌社团活动。一些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新诗课堂往往省略教师讲解的过程,而以学生主讲与小组讨论为主,讨论的主题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新诗文本,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总结的作用,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代表性课程是洪子诚教授在2001年9月至12月为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开设的“近年诗歌选读”,其课程的参与者后来多成为知名诗人、诗评家,如姜涛、胡续冬、冷霜、周瓒、胡少卿、钱文亮等。洪子诚曾在正式出版的《在北大课堂读诗》一书序言中提到当时课堂教学的过程“在9月初开始的第一次课上,由我对课程内容、方法和参加者要做的工作做了说明。第一,每次课读一位诗人的一二首作品,由一二位参加者担任主讲,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主讲人的报告一般限制在50分钟以内,以便其他的人有时间交换意见。第二,主讲和讨论以所选作品的具体解析为主,也可以联系该诗人的创作特征、创作道路,以及近年诗歌的一些重要现象、问题。另外,上课时,参加者要提交对选读作品的简短的评论文字,在每次课结束前,由担任下次课主讲的同学布置需事先阅读的材料。第三,鉴于大家肯定有各不相同的诗歌观念,对当代诗歌的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提倡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态度,也提倡不同意见、方法的互补和对话。归根结底,重要的可能不是要给出某种答案,或达到某种‘共识’,而是呈现富于启发意味的多种可能性。第四,上课时进行录音。课后,由主讲人对课的录音加以整理。在整理时,主讲人可以依据讨论的意见,对自己的解析做修改、补充,并提供进一步了解这位诗人的参考资料。”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一种“诗可以群”的氛围中,使参与者通过各抒己见、对话交流来增强对新诗文本的认识。并且他们讨论的文本,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诗作品,讨论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建构新诗阅读史的过程。
可以说,洪子诚教授的“近年诗歌选读”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生阶段的新诗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典范,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为研究生开设的新诗课程均采用了这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高校大多为“985”“211”与“双一流”高校,所针对的学生群体大多为研究生,而对于普通地方高校的本科生而言,由教师主导的“普及”似乎更为重要,学生主导的“诗可以群”还在其次。这种观点并不含歧视意味,而是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普通地方院校的本科生与“985”高校的本科生之间对新诗的接受程度必然存在一定差异。教师主导的“普及”教学模式也有一些可资借鉴的例证,如陈超教授在河北师范大学为本科生、研究生所开设的“现代诗歌研究”课程。陈超去世后,其学生王伟整理该课程讲稿,并出版了《未来的旧录像带陈超诗学讲座》一书。该书分为现代诗总论、意象与生命心象理论、生命体验与诗的“象征”理论、超现实主义诗学、消解“圣词”日常经验表达的诗学、现代诗的结构原则、现代诗功能论、本土现代诗发展脉络等几部分,结合中外经典诗歌文本进行讲解,可谓是陈超的生命诗学理论与诗歌细读方法的结合。众所周知,河北考生长期受到“衡水模式”的影响,在初高中阶段较少接触到新诗,而陈超讲授的新诗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不乏趣味性,深入浅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学生甚至由此走上了新诗研究与教学之路,如霍俊明、范云晶、张凯成等,使得许多中学生受益。
而对非师范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通识性”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根据通识性新诗课堂整理而成的最新著作有河北大学邓招华的《现代新诗文本细读与诗学阐释》、南京艺术学院张德强的《阅读新诗》、湖南文理学院程一身(肖学周)的《读诗课》等。这些著作或者说教材基本都是以新诗史发展历程为脉络、以文本细读为中心,所选的讲解篇目经典诗作。其编写的主要目的是“普及”,如张德强在《阅读新诗》的前言中提道“作为一本中文新诗导读性质的教材,《阅读新诗》的预期读者是对新诗感兴趣又对其发展历程、形式演变、评价标准了解较少的朋友,编纂目的着眼于普及而非批评或研究。”但是这些“通识性”教材存在的问题在于其语言叙述偏“学术化”,普通本科生恐怕难以读懂或者缺乏兴趣。与之形成互补的,是近年来一些诗人根据自己在高校所做诗歌讲座整理而成的著作,如王志军的《进入诗歌关于读诗和写诗的六堂课》、廖伟棠的《我偏爱读诗的荒谬现代诗的三十堂课》、王炜的《试论诗神》等,这些新诗教学的实录颇具现实意义,但诗人的授课过程大多渗透着个人的创作经验,所举的例子除了经典诗人诗作之外,还会涉及“同时代人”的作品,体现出个人的、贴近当下的新诗阅读经验,与公共的诗歌史之间形成对照。比如,王志军的《进入诗歌关于读诗和写诗的六堂课》分为六部分诗歌中事实的力量、抒情的有效性、诗歌中的声音、诗歌中的语言、诗歌中的建筑学、诗歌中的境界,所触及的都是新诗的核心问题,并列举大量“同时代人”的诗作为例证,如雷武铃、杨铁军、周伟驰、袁永苹、谢笠知的作品等,论述的语调更具有随意性,娓娓道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区别于严肃的学术性语言。由此可见,即便是“通识性”的新诗著作,其书写模式与所反映的作者新诗教学观念也并不一致,呈现出“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差异。
本书想探索的是一种适应地方师范高校学生需求的新诗教学模式。我从本科起便从事新诗研究,硕士与博士分别受教于孙基林教授与张桃洲教授,2018年博士毕业后入职廊坊师范学院,在多年从事诗歌研究的苗雨时教授的鼓励下,自2021年9月开始,为汉语言文学(师范类)的学生开设“现代诗歌研究”选修课,该课程安排于第四学期,每周一次,32学时,2学分,目前已开设了三轮。在正式开课之前,我曾在2019级汉语言文学所有选课的学生中做过有关“中学新诗教育”的调研,有80.56%的学生表示中学期间老师“只简单分析过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11.11%的学生表示老师“详细讲解过新诗,还传授解读新诗的方法”8.33%的学生表示老师“从来未讲解过新诗”。而经过教师的讲解,72.22%的学生仍表示对教材中的新诗理解“一般”,仅有25%的学生表示能够深入理解,还有2.78%的学生表示不能理解。而除了教材之外的新诗作品,86.11%的学生表示中学教师没有讲过。由此可见,这些学生的新诗接受基础偏薄弱,“普及”是首要的教学任务。另外,考虑到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会从事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所以在授课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新诗教学技能。
“现代诗歌研究”课的具体安排第一周,介绍新诗的概念、新诗与古典诗词的异同、举例说明新诗细读的方法第二周至第六周,梳理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新诗发展的脉络,重点介绍代表性诗人和诗歌流派第七周至第十六周,围绕新诗的歧义性、风格、意象、抒情方式、韵律、结构与层次、修辞、叙述性、古典性、性别书写十个专题,将学生分为十个小组,每个小组解读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一首现代诗歌、一首当代诗歌)。诗歌专题与篇目的选择主要源于《未名诗歌分级读本·中学卷1》(西渡主编)、《未名诗歌分级读本·中学卷2》(张桃洲主编)、《诗歌读本·大学卷》(姜涛主编)中的专题与篇目,这几本诗歌读本基于我的广泛阅读与对廊坊师范学院本科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认为其专题设置反映了新诗研究的核心问题,更符合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接受程度,所选篇目与专题的理念相适应,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本科生能从阅读新诗、细读新诗中获得较大的启迪。
“现代诗歌研究”的课堂教学活动大致如下每堂课开始,学生先进行课堂展示和小组讨论,教师随后进行点评和深度讲解,并启发学生对新诗专题做进一步思考。这种教学活动类似于洪子诚教授与陈超教授新诗教学实践模式的结合,实践证明,学习效果较好,选课人数逐渐增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修学生基本掌握了新诗细读的方法,初步具备了新诗教学的技能。2019级中文系有5名学生在《雨时诗刊》上发表了新诗细读文章,1名学生在《文化产业》杂志上发表了新诗研究论文。主讲教师发表了新诗教改论文2篇,主持新诗校级教改课题3项,逐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2022年,主讲教师获得了廊坊师范学院2021—2022学年教学质量考核优秀,进一步证明了“现代诗歌研究”课程的成功。由于是选修课,“现代诗歌研究”仅作为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包括课堂考勤、分组展示、评论作业等内容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查学生细读新诗与撰写新诗教案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诗歌研究”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中学语文教学的需求一是在梳理新诗发展脉络时,重点讲解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新诗篇目,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穆旦的《我看》、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二是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细读新诗、讲解新诗的能力三是邀请中学语文教师观摩,认真倾听其对新诗教学的意见,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吸收。
“现代诗歌研究”课程的开设,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新诗史基础知识、获取新诗细读和教学能力,也可以与中学新诗教育形成对话与交流。这种实践并非个案,2023年7月10日,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诗教学的定位、问题及改善方法”研讨会上,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针对新诗教学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形成的共识之一是“迫切需要指导‘如何阅读、讲授新诗’的读物,这需要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参与,在达成相对共识性的基础上来编写,同时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保留差异性的空间。”这与本书的编写理念相一致。本书在充分反映“现代诗歌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也希望为地方师范院校及中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新诗教学模式,既为本科生、中学生提供新诗史基础知识,又培养其新诗细读的能力。在论述语言方面,本书按照出版要求删去了冗余的语气词和重复的表述,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使中学生能有所收获。另外,本书在正文之后还附有我近年来针对新诗教学与阅读所撰写的四篇文章,供研究者参考。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恩师孙基林教授、张桃洲教授对我的悉心指导,感谢苗雨时教授对我在廊坊师范学院从事新诗教学的热心帮助,也感谢廊坊师范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2020级汉语言文学所有选修“现代诗歌研究”课程的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过,由于“现代诗歌研究”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中,再加之我水平有限,因此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诸位方家批评指正。

怎样读现代诗

首先,笔者介绍现代诗歌的概念,现代诗歌与古诗词的区别,以及面对一首现代诗的时候应该怎样去欣赏它、了解它。学习现代诗歌不要求背诵和默写,这是由现代诗歌的概念、特质所决定的。我们从小就学古诗词,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比较通俗易懂的古诗学起,而后又学习了《诗经》、宋词、元曲等,那么现代诗歌与这些古代诗歌有什么区别,该如何去欣赏它、了解它呢?第一,写作主体、欣赏主体是现代人,不是过去的唐诗宋词那个时代的人。第二,生活在现代社会、网络化时代,我们通过手机,玩抖音、快手,感受到的情绪是现代的,而不是古典的风花雪月。第三,诗歌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白话文,而非文言文,白话诗表达的也是现代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绪。换句话说,现代诗歌更贴近于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封建时代的很多男性把女性当作奴隶和生育工具,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把女性用铁链拴起来是违法的。但是,现代社会讲究法治,妇女的正当权利、婚姻自由有法律保障,违背妇女意愿肯定是违法和不道德的。笔者认识的很多诗人朋友也为妇女的权利发出了声音,用诗歌的方式批判“铁链女”事件。这种情况,在古代是很少有的,或者是古人的法治意识没有达到今天的水平,所以现代诗的题材、语言、内容都是符合现代人的思维的。
也有这样的疑问“老师,您说现代诗歌更贴近于我们的现代生活,为什么我从小到大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感兴趣的还是古代诗歌呢?”这与应试教育的模式有关,我们从小到大的考试基本都是考查古代诗词的背诵、赏析,好像很少考查现代诗歌的赏析、背诵。另外,古诗为什么背起来感觉很顺畅,好像读几遍就会背了?而现代诗背诵、记忆就相对困难多了。通过“问卷星”的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比较熟悉的现代诗歌只有几首,如《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母亲》《致橡树》等,大家可能也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偏偏对这几首诗记忆深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从形式的角度去分析,古诗词的形式是有规定的,你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韵脚、平仄,无论是背诵、默写,还是创作都相对比较容易。大家这学期可能要学到唐代文学中的绝句、律诗,宋代文学各种各样的词牌。绝句、律诗、词牌其实都是一种规范体,古人写诗是非常讲究规范的。而很多现代诗歌都是自由诗,不讲究韵脚,打破格律、打破严格的规矩和要求,行数可多可少,有的诗歌可能动辄几百上千行,有些诗歌可能只有一两行,有些诗歌有标点,有些诗歌没有标点。但是现代诗歌中其实也有讲究格律的,如《雨巷》《再别康桥》就容易识记,因为它们的规律性较强,并且押韵,读上几遍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读古诗更多的是能够感觉到诗人在咏物、在写景、在抒怀,而古诗抒发的情感相对而言比较单一,现代人对情感的体验已经超出了古人的范围,变得更为多样化。其实,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作为题材被写进诗歌里。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古诗容易进入中高考试题,而现代诗歌就不行呢?虽然现代诗歌比古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更深厚和广泛,但是它的个体化也更强。如,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对社会的体验、认知、心理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而现代诗歌的书写正是从个人的角度、个人的情感出发的,所以会存在多元化的现象。但是,古代诗歌类型化较强,如抒情诗、咏物诗、写景诗。再如,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的,杜甫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的,王维则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们的诗歌类型、风格相对而言能够用比较准确的词语概括。
在艺术技巧方面,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不是完全隔阂的。相反,很多写新诗的诗人也创作过古典诗歌。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古典诗歌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其实就化用了很多古典诗歌意象、典故,而用典、借景抒情也都是古典诗歌惯用的手法。那么,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相比有没有一定的创新呢?或者说我们所用的艺术手法有哪些不一样呢?回顾一下《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诗歌除了从传统的文学当中汲取经验以外,还从西方学习到了陌生化、蒙太奇等艺术手法,我们列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首先介绍陌生化。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每天都是同一位老师授课,学的又是重复内容,就会产生厌烦。但是,如果突然出现了一位美女或是帅哥老师,就会“眼前一亮”,对他的好感也会“噌噌”上升,这就是陌生化带来的魅力。再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体验等待的感觉,“他在等你”是一句非常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但是看这样的句子“他为了等你,已经站成了街角的一棵树。”等待使人变成“树”,而且是“街角的一棵树”,一个非常熟悉的人,这时候就变成了一个具有陌生化美感的意象。冯至,大家都熟悉吧,冯至的《蛇》这首诗里说“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寂寞”这种情感每个人都体会得到,但是“寂寞”怎么能和“蛇”联系在一起呢?一想到蛇的样子,长长的、滑溜溜的,就有点害怕,同时又令人感觉到刺激。“寂寞”这种感情其实和蛇也有类似之处它不停地萦绕着你,让你感觉到害怕,但是你又不可回避它。这种陌生的语言在现代诗歌中很常见,把平凡的变成不平凡的,把熟悉的变成陌生化的美感。因为读诗的目的就是要体会语言的魅力。
再介绍蒙太奇。大家看电影的时候肯定会注意到这种手法,有一些意象、镜头似乎没有逻辑上的关系,没有视觉方面必然的连续感,但是为了在诗歌文本中达到美感的效果,让你感受到意象组合起来非同一般,这就需要用蒙太奇的方式。比如,顾城的《弧线》这首诗,“弧线”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就是弯曲的线条。但是,如何用意象的方式、诗歌镜头的方式体验到美感呢?顾城是将四个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鸟在风中突然间转向,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是“弧线”少年弯腰去捡一枚分币,这个“弯腰”的形状也是“弧线”葡萄藤的触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也是弯弯曲曲的“弧线”“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住在海边的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浪头的形状也是“弧线”。鸟、少年、葡萄藤、海浪,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是互不相关的意象,但是却用“弧线”这个线索通过视觉的方式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首诗的镜头感、意象感就自然而然生发出来了。可以说,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就都可以在诗歌中表现自我,这是现代诗歌的两大特点陌生化和蒙太奇的艺术手法。
有的人认为现代诗歌晦涩难懂,这是一个认知误区。很多人习惯了读古诗词,从接触到的教材到教师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古代诗词,而接触现代诗歌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得出结论现代诗歌的成就不如古典诗词。古典诗词从《诗经》时代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而现代诗从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到当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因此有些人从时间上断定现代诗歌的成就不如古诗。其实,任何文学作品都是要拿文本去说话的,任何的事物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现代诗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有人认为现代诗读不懂,或许它描写的事物、情感你没有真正体会过,它使用的语言超出了你的审美接受范围,并非只有通俗易懂的才是好诗。《中国当代文学》“新民歌运动”中的许多诗歌都是通俗易懂的,但有些诗歌简直就是分行的口号标语。读不懂的诗歌不一定就是“坏诗”,是你的审美、经验还没有达到与作者共鸣的地步。
有些人认为“只有‘知识分子’才能接近现代诗歌,‘普通人’没有必要接触现代诗歌。”这更是一个误区。现在很多诗人身份各异,可能是在矿井里挖煤的工人,种地的农民,还可能是外卖小哥。只要他们愿意去读书、写作,都能够创作现代诗歌。如今的“打工诗歌”已经成为诗歌写作的一股潮流了。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当代女诗人余秀华,她就是农村出身且有身体残疾的诗人,也不具备“知识分子”特质。
还有些人认为,读现代诗歌对应试没有帮助。因为现代诗歌是非常个人化的文本,解读时很难形成统一的答案和标准。但是,就目前的“新高考”来说,已经融入了很多现代诗歌的成分,其中有些阅读理解的文本甚至是诗人所写的文章。现在注重“整本书阅读”,强调核心素养引导下的中学语文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诗歌不应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而是一条有助于提升文学素养、提高审美境界的有效途径。
从审美角度,有些学生在读一首诗时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些方面体验和欣赏。掌握读现代诗歌的方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于求成,个体情况因人而异,他人读诗的经验未必适合你,只有通过多读、多看才能慢慢地掌握属于自己的读诗方法。
现在开始讲怎么读诗。首先,讲述来自西方的阅读方法“细读”,英文Close Reading,Close作为形容词,意思是“贴着”这个文本阅读,用“动手术”的方式将整首诗进行“解剖”,即逐句、逐词、逐字甚至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解读,也就是细读。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初次接触现代诗的学生,不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作者,可以用一种细节化的方式“解剖”它先去理解细节,然后把它合成一个整体,慢慢地感受到它的意义。解读若过于技术化、过于精细、过于机械化,可能就完全扭曲了这首诗歌。另外,有些学生一开始读现代诗,总害怕读错,即“误读”,怕读出的意思不符合诗人的创作本意。我们在中学时代做阅读题时可能遇到过这样的题目“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艺术境界?”这时我们害怕读错是因为有标准答案,我们读现代诗歌,没有一种精准的答案,就不要怕读错,只要读出的意义符合原作。因此,细读要恰到好处,不能曲解原作。
中国古典的审美阅读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叫“知人论世”。这种方式适用于你对这首诗歌的作者、写作年代、创作背景了解得很清楚。比如,戴望舒前期被称为“雨巷诗人”,抗战爆发以后,他意识到抗日救亡的艰巨,于是创作就发生了“左翼转向”,你就能够理解他前期和后期的作品为何会截然不同。第二种情况,有些诗歌就像是一块完整的宝石,只能用整体的眼光去鉴赏它,不能强行地分解阅读,那就如同拿一把锤子把这块宝石敲碎了,宝石的美感也就丧失了。因此,在欣赏现代诗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必要每首诗都用西方的细读方式去理解。中国古代讲究的是“感悟式批评”,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以及严羽的《沧浪诗话》,这些诗话、诗品意味着中国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是一种感悟式的、整体的点评。我们读诗,如果把中国的“知人论世”“感悟式批评”和西方的细读方式结合到一起,既有整体的框架、个人的印象,还有对细节的理解,如此,我们对诗歌的了解就会更全面。
“知人论世”其实和我们的个人知识储备有关系,首先要了解诗人生活的年代、中国的诗歌发展脉络,创作时间的确定,是在抗战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是20世纪80年代还是90年代?不同的时间背景、不同的作者,以及不同的写作题材,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另外,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很多与阅读诗歌相关的名词,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隐喻、对比等。记得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道题是欣赏北岛的《触电》,部分学生对于北岛所处的时代、北岛具体的艺术风格记忆有所缺失,但是他们运用从小学、中学时期学到的一些艺术手法对诗歌进行分析,解读得很到位。这足以说明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生活经验、文学常识来欣赏诗歌。
另外,还可以从意象的角度来体味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上的“孤烟”是什么形状?直的。“长河”上看到一轮“落日”,“落日”是圆的。简单的两句诗,包含的意象非常深刻。现代诗歌中也有很多的意象。海子为什么在诗歌中经常写到“麦地”和“村庄”,这和他的生活经验、审美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海子出生于农村,在农村长大,他对农业文明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会用大篇幅写“麦子”“粮食”,写他熟悉的村庄,这样的意象极具个性。同时,我们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诗人的创作情绪。有人说北岛的诗歌是“冷抒情”,看上去不动声色、冷峻,但是在冷峻之中,必定蕴含着诗人自身的情感。作为读者,我们就要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体会诗人到底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也值得注意。现代诗歌往往运用不寻常的字句和意象。比如,“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这首诗出自郭沫若的《天狗》。郭沫若为什么会把自己身体的感官写进诗歌呢?这就要回归到五四时期的生活氛围。“五四”时期是自由奔放、思想解放的时代,诗人追求的是“民主”和“科学”。郭沫若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思想比较开放,是较早写现代诗的诗人,这首诗采用夸张的手法,把个人的感官代入诗歌里,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奇特的思维逻辑,在阅读时就不能用日常的逻辑去思考。
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首先,语序倒置。比如,“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这句诗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了,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诗人把语序倒置,先说结果,再说原因,使我们感受到陌生化的效果。很多诗歌并未遵循现代汉语的语法,逻辑上来说都是“错误”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感受到现代诗语言的独特之处,否则现代诗和口语有什么差别呢?同样,从词语搭配来说,很多现代诗歌也都是“病句”,如“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如果你较真,可能就会想“马蹄”为什么会是“美丽的错误”呢?“错误”为什么会“美丽”呢?这种不符合现代汉语逻辑的用法,比较矛盾的词语搭配往往让我们感受到这首诗与众不同,显示出诗人对词语的想象力,而不是一种简单的陈述。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通感中的“听觉转化为视觉”,我们知道旋律是优美的,将旋律和色彩联系在一起,“绿色的旋律”或者是“金色的旋律”“红色的旋律”,就是把听觉转化为视觉。
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炼字、炼词、炼句。臧克家虽然是一位现代诗人,但是他也炼字,把动词用得非常精准,“日头坠在鸟巢里”中的“坠”其实就是炼字。在修饰方面,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二者都注重修饰词语,“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虫鸣是“很瘦很瘦的”“咬着我的心”,这种新奇的修饰方式,在阅读时要加以注意。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要善于用眼睛发现美。在读诗时如果注意发现词语的精准用法,注意动词、炼字、修饰语的使用,就能更好地理解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经常使用的鉴赏方式有词性的转变、语句的凝缩等,这里不再赘述。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我们学了很多概念、理论,归根到底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上的。下面我们整体读两首诗歌一首是我们比较陌生的林徽因的《别丢掉》一首是我们熟悉的北岛的《触电》。这两首诗前者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后者是新时期的作品。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性别的诗人,分析他们诗作的异同。
首先,我们来看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林徽因的《别丢掉》,闻一多、徐志摩也都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新月派讲究诗歌格律。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什么能让人感受到非常浓烈的诗意?为什么我们经过这么多年还能够熟练地背诵它?是因为它的自由之中有格律、有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别丢掉》这首诗也有同样的特点。“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虽然林徽因最终嫁给了梁思成,但是她和徐志摩始终都是非常好的朋友,这首诗是在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去世一周年后,林徽因为了表达对徐志摩的深切怀念创作的。徐志摩是一位非常浪漫的诗人,他对人生、对时代、对诗歌充满着炽热情感,所以林徽因在这首诗一开始就说“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虽然人的生命已经消逝了,但灵魂所保存下来的美感却不会丢失。虽然人的身体已经在黑夜、在松林永远地消失了,人的灵魂也躺在了幽冷的山泉底,但灵魂的真、人的纯粹还是要保存下来的。明月还是那明月,灯火、星星一如既往,但是诗人徐志摩却永远地沉睡了。诗人的生命已经走向终结,但是他给诗歌、给世人留下了真诚、热情还有纯粹,这是永远保存下来的。诗中没有一个字提到徐志摩,但是“别丢掉、别丢掉热情、别丢掉真”,这样的情感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深切怀念。《别丢掉》也是首都师范大学2022年考研初试试卷中的一首诗,大家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我们现在应如何理解诗歌。尤其是了解到诗人的身份以后,我们再怎样读这首诗,林徽因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诗人认为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格律和规范。而林徽因古典文学的涵养造诣很深,诗中也出现了很多古典诗歌的意象,如“流水”“明月”“灯火”,一古一今、一中一西,这正是林徽因作品非常鲜明的特点。当然,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意象也非常纯粹,让人感受到一种明朗的气息,并不是那么晦涩难懂。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语境、换一个年代、换一个性别,诗歌的情形就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比如,北岛的《触电》,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大家可能会想到“无形的人”是什么人呢?“我”和他握手为什么会被烫伤呢?这就要追溯北岛写这首诗的年代,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他写作此诗的年代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人们的思想解放刚开始。诗人对历史、对过去的事情有着非常强烈的反思,与“无形的人”握手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来自历史的压力,所以你的心灵、你的手会被烫伤,留下历史的痕迹。第二行“当我和那些有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他们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可以说,“无形的人”伤害的是“我”,“我”伤害的却是“有形的人”,“我”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我”在受到伤害的同时,也对别人施予了触电般的伤害。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语境中,无论是“我”还是那些“无形的人”“有形的人”,都是历史责任的承担者。而“我”伤害了别人,别人又伤害了“我”以后,“我”的心态是怎样的?“我不敢再和别人握手/总把手藏在背后/可当我祈祷/上苍,双手合十/一声惨叫/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烙印”,这里对历史的反思达到了最高境界,“我”在“双手合十”“祈祷上苍”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历史对“我”心灵的撞击。“触电”的感觉不仅是来自身体,更重要的是来自心灵。历史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群体都会留下不可湮灭的创伤,这种创伤需要经过时间的冲洗慢慢淡化。通过阅读诗歌,对我们的历史进行反思,并且正确地认识现在的社会,做出正确的评价。北岛就是一个非常有历史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歌中通过借“无形的人”“有形的人”和“内心的烙印”表达他对时代、对社会的理解。
北岛的这首《触电》的风格从整体看偏向于“冷抒情”,与《别丢掉》有非常大的差别。《别丢掉》读起来是一种轻盈、灵动的美丽,它与《触电》的沉重之间,给人的阅读体验差异非常大:一是时代的差异;二是诗人风格的差异;三是来自诗人性别的差异,男诗人和女诗人的作品有非常大的不同,这是我们对《触电》和《别丢掉》这两首诗的理解。
总之,现代诗歌并不“神秘”,只要掌握阅读方法,将细读法与知人论世法相结合,体会现实语境与分析修辞手法相结合,将读诗作为一种乐趣,那么每个大学生都能找到接近现代诗歌的通道。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