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认同视角, 从教育的主体出发,分析我国公民教育理论、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我国公民教育内容构建的思路, 为我国公民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框架, 期待为完善我国公民教育体系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
關於作者: |
窦武,中共党员、法学博士、副研究员,兼职律师、硕导,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法规处处长、法治办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长期从事思想道德与法治、知识产权、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主持省部级等各类课题10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参著著作3部。曾获广西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2015年两次获得广西机关党建研究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广西教育廉政大讲坛征文二等奖,全国高校校友工作先进工作者,广西“十百千知识产权(专利)人才”知识产权中青年专家,入选广西高等学校千名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
|
目錄:
|
导 论
一、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已有研究总结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 本书的特点、 难点
(一) 本书的特点
(二) 本书的难点
第一章 公民教育内容构建的相关概念及实践
一、 相关概念及内涵
(一) 公民的概念和内涵
(二) 公民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三) 公民认同的概念和内涵
二、 中国公民教育内容现代性解读
(一) 中国对公民教育内容的现代多维度解读
(二) 中国公民教育内容发展历程对公民认同的回应
(三) 中国公民教育内容构建对西方公民社会的回应
三、 国外公民教育内容历史实践及启示
(一) 追求公民认同的国外公民教育历史考察
(二) 国外公民教育实践
(三) 国外公民教育经验借鉴
第二章 当代公民认同维度的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
一、 现代化国家要求公民教育内容实施以公民认同为目标
二、 公民认同的目标与内容对公民教育的呼唤
(一) 公民认同的根本目标在于成为合格公民
(二) 公民认同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 公民认同形成过程体现公民教育内容的实施效果
(一) 公民认同形成过程
(二) 公民认同过程的特点
四、 公民认同的制约因素影响公民教育内容的实施
(一) 公民认同的主体是公民认同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二) 公民认同的客体是实现公民主体认同的基础
(三) 认同中介是公民认同实现的桥梁和途径
五、 公民教育何以实现公民认同
(一) 公民教育何以可能
(二) 公民教育何以更优
(三) 公民教育何以实现
第三章 中国公民教育内容的现实问题与原因解读
一、 实证调查基本情况
(一) 调查统计内容介绍
(二) 问卷调查概况
二、 中国公民认同存在的问题
(一) 主导政治消解下的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
(二) 公民权益实现下的社会认同存在的问题
(三) 身份模糊情况下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
(四) 价值冲击下的价值认同存在的问题
(五) 传统滞后和道德建设下的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公民教育内容现状
(一) 公民教育内容、 数量不够多
(二) 课程内容结构不够合理
(三) 课程内容主题不够突出
(四) 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
(五) 公民教育思想开发不够深入
四、 中国公民教育认同内容体系未能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 社会环境对公民教育理解的偏差导致客观情况认同不够
(二) 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不强导致主观意识认同不深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内容的构建
一、 公民认同内在张力与中国公民教育内容构建理论依据的内在逻辑
(一) 基于公民认同的中国公民教育内容构建理论依据
(二) 公民认同与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相互契合
二、 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构建原则
(一) 具有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二) 突出公民主体地位
(三) 以激发公民认同为基础
(四) 注重发展性
(五)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交融
三、 新时代公民教育内容的基本特征
(一) 公民教育的内容由多学科成果构成
(二) 公民教育内容是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 公民教育内容是现代化的表征
四、 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内容构建目标向度
(一) 构建目标向度
(二) 目标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五、 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构建
(一) 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 公民教育内容领域之间的关系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公民教育、认同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课题立项和指南情况
附录二 调查问卷
后 记
|
內容試閱:
|
进入 21 世纪以来, 认同问题和公民教育问题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讨论, 有不同的声音, 甚至有些问题没有形成共识,本书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寻求二者的统一和契合, 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 更需要魄力。
关于认同问题, 学界进行了很多讨论, 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对认同问题非常重视, 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 2014 年 5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 “四个认同” , 指出 “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 民族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 认同” 。 在同年 9 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了 “四个认同” 。 2015 年 8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加强民族团结, 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 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将 “四个认同” 增加一个认同, 即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变为 “五个认同”, 也可以归类为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政党认同、 道路认同”。 2022 年 7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也指出: “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历史观、 民族观、 文化观、 宗教观, 增进对伟大祖国、 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重申 “五个认同” 的同时, 对文化认同赋予了更高的地位。
因此, 认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认同是凝聚力量的前提, 是根基, 没有认同就没有团结一致, 就没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向心力, 就难以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磅礴力量。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长期的育人过程,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 系统而科学的教育方法、 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共同协调促成, 不可能一蹴而就。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 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 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 社会民众主体意识不断觉醒, 传统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公民教育理念由此得到重视和倡导。 通过公民教育, 提升公众参与民主过程的能力和意愿, 使公民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参与者, 并愿意以理性、 沟通、 协商等方式形成共识、 解决问题, 以促进社会的改革和健全发展已成为一种共识。 而如何开展公民教育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和理论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并将 “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 “全面发展” 之上。 党的二十大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党的教育方针要求, 也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为贯彻落实这一根本任务,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先后颁布印发。 两个纲要突出体现了新时代的时代特征, 即鲜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 新要求。
因此, 从公民主体出发, 研究思想道德教育, 是新时代的要求, 也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马克思很重视公民主体性的问题, 肯定了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的彰显。 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指出: “在任何情况下, 个人总是 ‘从自己出发的’ , 但由于从他们彼此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 把他们联系起来 (两性关系、 交换、 分工) , 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联系。” 本书立足公民认同的视角,从教育的主体出发, 探索主体教育的实际需要, 重点研究公民教育内容构建,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 提出了教育系统中的一小方面的系统论述。 从公民认同视角开展公民教育内容的研究,使公民教育内容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 而基于公民认同构建的公民教育内容, 更具有操 作 性 和 实 效 性, 更 符 合 公 民 主 体需求。
首先, 研究公民教育内容构建的相关概念及实践。 公民是最基础的概念, 本书从论述公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再到公民的六大西方思想理论借鉴与摒弃, 阐述了现代公民的含义和特征; 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公民教育内涵、 近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潮和现代中国公民教育分别研究, 重新总结了公民教育的特征, 从公民认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公民教育的概念; 公民认同是在现代社会下形成的新概念, 马克思主义在其经典著作中并没有 “公民认同” 的表述, 也很少有人对公民认同提出定义, 而本书尝试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灵感, 梳理出公民认同的定义。 本书还从横向的国内外比较和纵向的历史实践及启示进行了公民教育内容现代性解读, 从中探寻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案例。
其次, 公民认同维度的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 从总体上,结合时代化进程, 可以得出现代化国家要求公民教育内容实施以公民认同为目标的结论, 但并不能困顿于此, 相反, 公民认同的目标与内容同样对公民教育进行了呼唤, 公民认同形成过程体现公民教育内容的实施效果, 公民认同的制约因素影响公民教育内容的实施。 那么, 公民教育必须对公民认同给予高度的呼应, 二者互相联系、 互为因果、 相互制约。 因此, 公民教育如何实现公民认同, 需要进一步探讨公民教育实现公民认同的可能性, 进一步探讨公民教育的更优方案, 进一步探讨公民教育实现的途径。 显然, 公民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
再次, 中国公民教育内容的现实问题与原因。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指出, 从总体上看, 当前我国 “人民思想觉悟、 道德水准、 文明素养不断提高, 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同时也要看到, “一些地方、 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范现象,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仍然比较突出; 一些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 是非、善恶、 美丑不分, 见利忘义、 唯利是图, 损人利己、 损公肥私;造假欺诈、 不讲信用的现象久治不绝, 突破公序良俗底线、 妨害人民幸福生活、 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通过调查, 进行数据解读, 认真剖析, 分别得出当代中国公民认同现实的问题。 对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 中国公民教育未能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不强, 实施的途径被主干课程挤占。
最后, 本书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内容构建的新思路、 新框架。 这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讨论了公民认同内在张力与中国公民教育内容构建理论依据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构建原则、 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内容的基本特征及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内容构建目标向度, 从而提出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构建。 虽然公民教育涉及的教育内容众多, 但在构建中又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考虑中国公民教育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以新的公民教育目标为规则和准则, 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取舍; 结合公民认同和公民教育的理论对英国、 美国等发达国家近现代公民教育实践进行考察。 在此基础上建构的中国公民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国家、 身份、 文化、 价值、 社会等层面的认同内容。 实质上, 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升级、 民主与法治教育同行、 传统创新与公民道德教育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 生存与发展教育相伴五大方面, 这样的构建明显更 “接地气” , 也能让道德的土壤更加厚实起来。 然而, 思路并未止于此, 本书还进一步阐述了新时代公民教育内容 5 个领域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它们是一个有机系统, 联系密切, 不是彼此孤立存在, 在某些场合还可能重叠交叉。
显然, 本书对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内容框架进行了理论构筑, 也是适应新时代改革发展要求, 积极推动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的一种尝试。 同时, 本书是笔者在 2014 年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中央精神进行拓展和修订的成果。 基于历史的原因, 里面的调研数据和案例略显陈旧, 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研究现状。 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已经在 《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 2017 年版) 》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20) 》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 2021 年本) 》 等教*部印发的文件中体现。 本书力图在十年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研究内容进一步提升和改正, 但也恐难以做到完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 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基本遵循。 基于公民认同的视角, 正是在显性教育中结合了隐性教育, 实现二者的相互统一, 但效果如何, 公民是否接纳认同, 尚需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也还需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升华。
交织与交融本身就非常复杂, 但在教育中的这种相互渗透、多向互动却是常态, 不能单一而论。 融通是趋势, 而要克服聚合过程的不良反应, 需要找到统一体和共同体。 公民教育在浩瀚的教育系统中任重而道远, 我们也相信, 路虽远, 行将至,事虽难, 做则必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