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长安望:唐人命运与唐朝兴衰(精讲大唐强者14人,深度诠释“何以盛唐”)

書城自編碼: 402889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陈志坚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77389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05
《 先秦史: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吕思勉、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与钱穆《先秦史》双峰对峙的中国通史。 》
+

NT$ 500
《 北魏平城时代(第四版) 》
+

NT$ 1512
《 明史(上、下) 》
+

NT$ 602
《 海外中国研究·南方的将军:孙权传 》
+

NT$ 347
《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
+

NT$ 281
《 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明代卷 》
編輯推薦:
1.本书通过14位唐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唐朝的剽悍、堂皇以及波诡云谲,既有故事,也有史实,故事性、知识性兼备。
2.本书所讲述的人物,既有帝王李世民、女皇武则天,也有诸多名将、宰相、能臣,更有影响了王朝局势的权臣、宦官、叛将,客观地梳理人物对王朝历史走向的影响,以及王朝局势对人物命运的拨弄。
3.本书不是唐朝断代史著述,而着力于以人观史、以史鉴人,点明了唐朝之所以强盛,在于时势与英雄,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剽悍奠定了大唐王朝雄武的个性。
4.作者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唐史学会理事,专注于唐史研究,其对唐史的认识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并且文风通俗顺畅,可读性强。
內容簡介:
唐朝之所以被历代以来的人们所追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富强、强大。
在大唐兴衰沉浮近三百年里,诞生了众多强大到足以改变历史的帝王、宰相、权臣、叛将,在激荡的王朝变局下他们挥斥方遒、拨弄时势。本书选取了唐朝十四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包括王朝奠基人李世民、数位宰相和将军、一代女皇武则天、太平公主,以及最后的掘墓人高骈等,用他们串联起了大唐跌宕起伏的历史,线索清晰,叙事通俗生动,不但彰显了盛世大唐的恢弘与豪迈,也体现了历史不乏阴险与背叛、隐忍与冤屈,既展现了大唐王朝的兴衰沉浮,也让读者看到了风云人物的命运长歌。同时,每一章讲述一个人物,串联起来就是整个盛唐;每一章也是一个个单独的故事,读者可以从其中任意一章开始阅读,轻松了解大唐及唐人故事。
關於作者:
陈志坚,浙江义乌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任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浙江地方史。著有《唐代州郡制度研究》《大唐:如此江山》《杭州初史论稿》等。
目錄
第一章 李世民:大唐奠基人
破阵秦王,拨乱之主
关陇贵族俱乐部
十八举兵
从关陇到天下
从《秦王破阵乐》到《七德舞》
贞观之武
失败的收官之战
强人的情感
第二章 房玄龄:大唐第一相
裴郎中来,玄龄不死矣
见识无双细眼奴
人生从四十岁开始
房谋杜断
为相二十年
长孙无忌的报复
第三章 李勣:白头亦英雄
“山东一田夫”
瓦岗寨时代
归唐
统一天下的大功臣
灭东突厥,破薛延陀
出将入相
高宗朝的定海神针
名将双子星
无情未必真豪杰
第四章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壮士长歌入汉关
英雄不问出身
白袍小将
薛仁贵征东
名将的诞生
大非川之败
最后一战
薛家将传奇
第五章 狄仁杰:桃李满狄门
神探狄仁杰?
狄仁杰档案
宦游知疾苦
仁杰是人杰
断案如神
做了“清官”
当了一回救火员
大丈夫勇斗女神仙
捣毁淫祠
为民请命
过山车的滋味
两座生祠
女皇爱卿
定策国老
《狄梁公传》演义
不是阴谋家
第六章 武则天:花开不须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武则天的娘家:新贵与旧贵的结合
女皇和她的男人们
残忍的母亲
敌人的噩梦
不让须眉
无字碑歌
第七章 太平公主:公主不太平
敢把皇帝拉下马
二十年间是唯一
权势熏天
走向台前的公主
大显身手
姑侄斗法
终归尘土
第八章 李林甫:无声立仗马
万“马”齐喑
出身宗室的阴谋家
帝国升官图
从群相到独相
久任专权的大管家
掌控皇帝的网
安禄山独惧李林甫
口蜜腹剑
接班人就是掘墓人
第九章 安禄山:惊破大唐梦
惊破霓裳羽衣曲
粟特人的后裔
互市牙郎
造反的根基
使功不如使过
皇帝的信任
宠臣的表演
阴谋是怎样出炉的
渔阳鼙鼓动地来
最初的一个月
一年的皇帝梦
第十章 李辅国:外事听老奴
飞龙小儿的前半生
马嵬坡之变中的联络员
拥戴之功
走向外朝的宦官
外事听老奴处分
皇帝代言人
逼宫
拥立之功
黯然退场
第十一章 刘晏:大唐钱袋子
名入《三字经》
才华初现
奸臣与忠臣
漕运新局面
盐铁新篇章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如见钱流地上
用人之道
皇帝的防范
“天下冤之”
第十二章 李晟:虎父无犬子
一箭射出万人敌
奇袭定秦堡
进入神策军
苦战河北
奉天救驾
再造唐室之勋
收网的人
将相不和
李愬雪夜入蔡州
赢得生前身后名
第十三章 李德裕:会昌真贤相
长安秋夜的定场诗
大唐第一等门第
“好骡马不入行”
党争的旋涡
三镇浙西
维州事件
如鱼得水的会昌时代
大破回鹘
平定泽潞
会昌灭佛
流放崖州
第十四章 高骈:末世一道徒
武将之中文才第一
将门世家
定安南
西川救火
招降纳叛
前度黄巢今又来
割据野心
“广陵妖乱”
灭亡的终局
內容試閱
前言
提起唐朝,人们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词,大概就是“盛唐”。人们还经常会讲“梦回唐朝”,这个梦,要追忆的正是那个雄风烈烈、气魄宏伟的中国鼎盛时代。唐朝,毫无疑问是中国人记忆中最辉煌的一抹亮色。
说到盛世,那么什么算盛世呢?其标准可以简化为两条:一是政治军事上强大,二是经济文化上繁荣。合起来,就是两个字:富强。以此为标准给中国历代王朝排名,唐朝每个单项未必是第一,但综合而论,肯定是冠军。
先和汉朝比一下,毕竟若说盛世,总是汉、唐并举。但是,汉代几乎全倚仗北方的黄河流域,其经济基础自然比不上有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同时发力的唐朝。再隔空比较一下军事成就,汉代到了汉武帝的鼎盛之时,才以倾国之力勉强击败匈奴,而唐朝在贞观四年(60)就轻松灭了东亚霸主东突厥,堪称是举重若轻。
再来看看宋朝,若论经济之繁荣、文化之昌盛,唐与宋各有所长,唐甚至还稍逊一筹。不过若论政治军事,宋代的战绩就不必提了。
元代武功赫赫,号称没有任何外患,鞭锋所及,世界称霸,确实是武功了得!但元朝的内忧格外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有严重倒退,以致元代统治不足百年,在大一统王朝中仅胜于秦、隋而已。
说到明朝,从明朝拼命修筑万里长城就可见其军事上的守弱之势,更不要提当年九十来个倭寇就足以耀武扬威于南京城下的不堪往事了。
清朝实控疆域空前广大,不是唐代羁縻制度下的范围可比。至于经济,清朝巨大的人口数字足以让唐朝瞠乎其后。但为什么今人很少提所谓的“康乾盛世”了呢?因为作为后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代和清代的“盛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有巨大差异。唐朝无疑是世界级的霸主,政治、经济、文化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唐并存的时代里,只有阿拉伯帝国可堪敌手。清军于1644年入关,而此前不久,在遥远的西方,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几百年后,清政府已经输得十分彻底,此前的“盛世”,不提也罢。
为什么偏偏是唐朝成了中国的鼎盛时代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有无数的长篇大论,就是普通人也有着五花八门的脑洞和精彩见解。在这里,可以提供一个最简明扼要的答案,只需要三个词: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主要影响到的层面是经济的富裕,而人和,则为唐朝带来政治军事的格外强大。
天时,所指的并不是捉摸不定的老天爷,而是实实在在的“天”——天气、气候。对于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而言,经济对天时的依赖是非常强的。浙大永远的老校长竺可桢先生是气象学家,他写过一篇伟大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被学界推为中国20世纪百大地理发现的第二位。他指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上下浮动是相当明显的,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并画出了一条气候变化的曲线,被称为“竺可桢曲线”。让我们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论断是:在殷、周、汉、唐这几个历史时期,气温是高于现代的。也就是说,这三个历史时期,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我们立刻就会发现,这三个时期,也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比较强盛的时代。可以说,气候对于人类历史,是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别的且不论,就唐朝而言,这绝对是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实际上,黄河流域在唐代依然强劲,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种植;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也得到了相当开发,以至于《资治通鉴》在讲到开元盛世的时候,甚至说“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陇右就是今天的甘肃一带,在唐朝居然呈现出了“桑麻翳野”“闾阎相望”的景象。没有气候条件的加持,是不可想象的;此外,温暖湿润的气候也直接导致了农牧分界线的北移,这恐怕也是唐朝边界线远在长城一线以北的背后重要因素。
地利,指的是唐朝实现了“两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共同发力。同为盛世的汉朝,其基本经济区局限在黄河流域,当时广大的长江流域开发还不充分,是十足的边缘地区。汉朝之后约四百年间,长江流域埋头苦干,奋起直追。到了隋朝再度统一之后,隋炀帝发现,他要开通大运河的时候,必须有一个方向是直通杭州的。这个事实说明,此时的长江流域已经是帝国不容忽视的命脉之一。唐代坐拥两大流域,笑傲古今:如果说唐代的黄河流域正值其壮年的巅峰期,那么,唐代的青年长江则是生机勃勃,前途无量。实际上,唐以后的长江流域固然是更上层楼,不断突破,但唐以后的黄河流域却是一落千丈,黄土高原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而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更是几乎年年遭受黄河决堤之苦。黄河已经提早步入老年,日渐蹒跚。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独享健康的“两河流域”的时代,只有唐朝。这也许是何以盛唐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吧。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是人。家和万事兴,人和国家兴。人和,又可以分两个方面看。从大的方面说,人和就是人民团结和谐。对于唐朝而言,人和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唐朝充分享受到了民族大融合的果实。唐朝人,并不仅仅是四百年后的汉朝人,而是“新唐人”!新唐人,不仅混合了南人和北人,也糅杂了汉人和胡人。历史上,曾有过所谓的“五胡乱华”,五胡就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其实还有更多),这些族群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政权,也发生过很多冲突。但是到了唐朝,这些民族似乎都不见了。当然,他们的血统并没有消失,而是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族群认同,都是“唐人”了。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元稹,他们的祖先大概都不是汉族,但他们俨然已是汉文化的代表人物了。正如陈寅恪所说的:“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说的是文化,我们从民族角度理解,也未尝不可。
唐朝的第一家族的血统,也符合“新唐人”之新。唐皇李家,据陈寅恪研究,他们祖先真的就是汉人,但一则父系祖先就有过鲜卑化的经历,二则从母系血统而言,家族已经有了鲜卑血统。所以,李世民曾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恐怕只有唐代皇帝这么说,才足以让人信服。民族融合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们特别关注其中的一点,那就是对军事的影响。奠定大唐王朝辉煌战绩的大唐军队,其中很多不是汉族人,一批将领,唐人称其为蕃将;还有很多和大唐军队并肩作战的游牧部族骑兵,正是这些游牧部族“城傍子弟”主动与大唐军队协同作战,充分发挥了步骑协同的优势,才使得唐军对草原民族实现了压倒性军事优势,取得了辉煌战果。可以说,大唐的军功章,也有他们的一半。
至于“人和”的第二个侧面,则是指英雄人物。这也是《长安望》本书的主题。
历史当然首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英雄(领袖)也有着重要地位,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只不过皇皇二十四史,所载几乎都是帝王将相,普通人并未留下多少痕迹,于是我们的历史,泰半只能由帝王将相们来解说,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了。
《长安望》一书的前身,是多年前出版的《大唐:如此江山》。彼时曾经许愿,想再写一部《大唐风流人物》,可惜十多年来蹉跎岁月,计划还停在计划。只是旧版在坊间已经逐渐不见踪影,有时候自己想买也无处可觅。正好有机会再出一个修订版,也就欣然厚颜答应。新版改头换面为《长安望》,内容大体如旧,不过也有一些修订。首先是两个人物的内容有较大调整,即“李世民篇”“狄仁杰篇”;其次,增加了一个人物——高骈,算是给唐朝三百年结个尾巴。每一篇文字,都经过了反复琢磨,多次修订。
最后想说,如果你想追梦大唐,那么请你乘上我这艘小船,而我,愿意撑一支长篙,向历史更深处漫溯;愿你,“满船清梦压星河”,那大唐的满天星斗入梦来。

第一章
李世民:大唐奠基人
破阵秦王,拨乱之主
大唐的开国之君是高祖李渊,没错。但是,若说当得起大唐奠基人地位的,非太宗李世民莫属。所谓奠基人,是指太宗对整个唐朝国策方向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时代气质的塑造。可以说,正是李世民,在文武两个方面,深刻地塑造了大唐。
先说文,“贞观之治”正是出自李世民之手。唐代及唐以后的整个中国古代史后半期,都将贞观之治视为黄金时代,是传统政治的标杆。玄宗时的史官吴兢对当时的开元盛世颇不以为然,于是写了《贞观政要》,表示要给玄宗朝君臣做个示范。此后,《贞观政要》也就成了最正宗的帝王教科书。对整个唐朝颇有微词的宋人,唯独很看得起贞观君臣,乃至于“文正”谥号在宋代成了文臣顶级荣誉,就因为魏徵谥“文贞”。既然魏徵是文臣第一楷模,那唐太宗想必是皇帝第一榜样了。实际上,唐太宗的谥号就是“文”,其后的唐代人多习惯称他为“文皇帝”。只不过,“文皇帝”的谥号却掩盖了李世民真正的雄武性格。李世民谥号“文”,自然是贞观之治的功劳。若是按称刘彻为汉武帝的习惯称呼李世民,应是“唐文帝”。实际上,李世民是真正不世出的名将,他奠定了大唐雄武的性格,是大唐雄风的开创者。
今天我们为大唐自豪,视大唐为盛世,大半是因为唐朝气势恢宏,风格剽悍。一个朝代和一个人一样,有其独特的气质。比如,宋代更像一个文士,唐代则是一名气吞山河的武将。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也说过“唐代武功可称为吾民族空前盛业”。陈寅恪的总结,和我们普通人的认识是一致的。
那么,朝代的个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常说“三岁看老”,意思是,看一个人三岁时的言行举止,大致就可以判断他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朝代来说,童年时代,自然就是开国之君统治的时代。
比如,宋代就经常讲祖宗之法,把宋太祖、宋太宗时代的做法,看作不可动摇的祖制。我们就用宋代来做个比较吧。宋代开国之君是赵匡胤,他虽然也是武将出身,但似乎缺了点气概。宋人的最痛,就是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割占,以至于辽国就像悬在宋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赵匡胤想到的解决之道,首先是拿钱买。他曾说,把每年的财政结余都存起来,叫“封桩”—等攒得足够多了,就用来向辽国购买燕云十六州。倘若换了李世民,必是第一时间杀将过去,跃马扬鞭,大破契丹。套用一句话,剽悍的朝代不需要解释。反过来看,剽悍的唐朝也印证了开创者的剽悍雄武。这个开创者,显然李世民是有资格一争的。
说到李世民的武,首先就是开国之功。大唐开国的首功—晋阳起兵,显然是李渊的功劳。但是攻下了长安,唐朝也只是隋末的群雄之一,对一统天下的目标而言,只能算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而接下来的长征之路,几乎是李世民一个人扛着刀风箭雨走完的。攻克长安之后,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就一直坐镇长安,李世民则马不停蹄,四处征战—西定盘踞甘肃的薛举,北驱入侵山西的刘武周,东征河南王世充,并生擒来援的河北窦建德。四年间,北方大定,天下一统。比较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二人,在开国功劳、领袖魅力等等方面,差距都是不可以道里计的,李世民显然更配得上开国之君的称号。实际上,李世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贞观六年(62),李世民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武功县的“李家别馆”,此时其已被赐名“庆善宫”。李世民当场写就一首长诗《幸武功庆善宫》,随从官员立即为其谱曲,名《功成庆善乐》,并当场安排了此曲的乐舞表演。在全场人员且歌且舞中,李世民的还乡之旅达到了高潮。这一番还乡之旅,看似与民同乐而已,其实并不简单。且看《幸武功庆善宫》的末尾二句:“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歌》。”说起《大风歌》,那可是西汉开国之君刘邦的名作。如果说这里李世民版的“大风歌”还只是委婉的暗示(毕竟,此时太上皇李渊还在世),那到贞观九年(65),李世民就毫无顾忌地自比开国之君了:“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所谓“拨乱之主”,就是开国之君。
开国之君的认定,当然不能仅凭自我认知。实际上,将李世民视为大唐开国之君,几乎是后人的共识。比如,正史《新唐书》中欧阳修给李世民写的论赞,即有“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之语。杜甫的《重经昭陵》,开头就是“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乃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到玄武门之变时,也不由为李世民辩护说:“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如果说《功成庆善乐》代表了李世民文德建设的目标,那么能代表李世民武德的,就是著名的《秦王破阵乐》!这首雄壮的乐曲本身就是一首军歌。且让我们来看看演奏《秦王破阵乐》的场景吧!
关陇贵族俱乐部
大唐贞观七年(6)正月,皇宫北门玄武门。
皇帝大宴群臣。只见高官显贵、地方刺史、蛮夷酋长,济济一堂。觥筹交错间,突然响起了巨大雄浑的鼓声,与此同时,一支军队风一般冲了过来,铠甲鲜明,刀枪雪亮。眨眼之间,他们摆开了战斗阵势,立刻冲杀打斗起来。鼓声也变得激越,伴随着武器击打在一起的声音,整齐有力,节奏分明。接着又响起了高亢的呼喊声:“秦王破阵!”“秦王破阵!”一阵高过一阵,各种声音混合在一起,震耳欲聋,惊心动魄。
现场所有的人都不由得目眩心摇,扼腕踊跃。大家忍不住一起高呼“万岁!”,蛮夷酋长们按捺不住,伴随音乐节奏,开始手舞足蹈。武将们更是血脉偾张,兴奋得端起酒杯,不停向皇帝献酒,大声喊道:“这正是表现了皇帝陛下百战百胜的光荣啊!”狂欢的气氛达到高潮,音乐声震荡山谷,传得很远很远,也持续了很久很久。
与其说这是一次超级音乐会,不如说是一次战场实景的再现。而这独一无二的乐舞,就是大唐第一曲—《秦王破阵乐》。这个乐舞要表现的,就是李世民不畏生死的英勇和他的赫赫战功。这首乐曲,其实不仅仅是军歌,某种意义上更是大唐的国歌。它的名声都传到了遥远的印度,玄奘去印度的时候,还有一位国王向他问起《秦王破阵乐》呢。
李世民的家族世代簪缨,而且手握军权,他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注定了他有一个极高的起点。
李世民,这个名字看起来很普通,其实挺有内涵。李世民刚出生三天,就有个会相面的书生自己上门来,看了还在襁褓中的孩子,说这孩子有“龙凤之姿”,以后必是非常之人,二十岁时将“济世安民”。于是,李渊就给他取名叫“世民”。而二十岁,正是晋阳起兵时候,李世民从此开始了以武力一统天下的征程。
二十岁的李世民,形象已经很威武了,长着一副大胡子,即“虬髯”。唐人甚至给他取外号 “髭圣”,意思是“大胡子皇帝”。
说到虬髯,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唐朝皇室有胡人血统—有一种说法,胡人之所以称“胡”,就是因为长着络腮胡子—这是一个明显的外貌特征。不过,根据官方说法,唐皇室出自陇西李氏,不仅是汉人,还是高门贵族。西魏时,李家曾被赐姓大野,今天听起来像日本姓,其实是个鲜卑姓。那么,李家祖上真的有可能是胡人吗?朱熹说过“唐源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这样的话,不过据陈寅恪的研究,他们祖上应该还是汉人。因为李氏先祖墓地在赵郡,赵郡李氏是李氏第一郡望(比陇西李氏还要显赫)。陈寅恪不无揶揄地说,李唐或是赵郡李氏的“假冒牌”,或是“破落户”。
不过,若从母系来说,李氏家族肯定有鲜卑血统。比如李世民母亲姓窦,祖母姓独孤,都是典型的鲜卑姓。说起独孤氏,我们知道隋文帝的皇后也姓独孤,叫独孤伽罗。没错,她和李世民的祖母是亲姐妹。也就是说,李渊就是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哥,而隋炀帝是李世民的表叔。
宇文家、李家、杨家、独孤家……他们都是一个“贵族俱乐部”的成员,这个俱乐部,我们可以称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些人先后开创了三个朝代—北周、隋、唐,是当时最厉害的一个“政治俱乐部”。
这个俱乐部的贵族都是军人出身,而且一直是军事传家。比如李渊,虽然史书对他颇有些丑化,实际上他堪称英雄了得,年轻时身手极佳。他能够娶窦氏为妻,就是凭借高超的箭术,这也是“雀屏中选”成语的由来。
说起来,这位窦夫人,也就是李世民的母亲,从小就是不凡人物。她的母亲是北周公主,也就是说,她的舅舅是北周皇帝。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舅舅家被杨坚夺了皇位,她很生气,发狠说:“要是我是个男儿,一定要替舅舅报仇!” 这样一个奇女子,父母就想着给她找个英雄丈夫,于是给那些求婚者出了一道难题:用一个画了孔雀的屏风当作箭靶,射中孔雀眼睛者中选。结果李渊一上来,嗖嗖两箭,正中孔雀两只眼睛。于是皆大欢喜,英雄抱得美人归。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虽然勇武,性格还是偏于谨慎稳重,母亲窦氏的性格则坚强而激烈。曾有人评价李世民“性刚且烈”,他很可能更多地继承了母亲的性格,这也符合一个武将的气质吧。
除了具备武将气质,李世民还有统帅之才。史书上说李世民“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虽然有吹嘘之嫌,但也能反映出李世民并不是有勇无谋之辈。“聪睿”,是聪明,但不是小聪明,而是大聪明;“玄鉴深远”,一般指城府很深、稳重、喜怒难辨,说明李世民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临机果断”,就是敢做决定,敢负责;“不拘小节”,即不会瞻前顾后、受人束缚,这显然也是做大事的气概;“时人莫测”,大概是说李世民的聪睿和成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总之,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早熟的人,综合素质极高。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还是一个天生的领袖。史书上说他年轻时“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这是典型的领袖风范。如房玄龄、尉迟敬德等人对李世民都是一见如故,终身相随。李世民身边,这样的文臣武将比比皆是。善于团结人,是一个领袖人物的关键长处,如汉高祖刘邦,虽然自己才能普通,但他善于用人,萧何、张良、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而这也是李世民最关键的长处。不仅是在打天下的时候,后来争夺帝位,危难之际,李世民的班子中也没有一人叛变。李世民的领袖魅力,在贞观之治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后人津津乐道。正是因为善于团结人,善于用人,所以李世民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十八举兵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在晋阳起兵,兵锋直指长安,自此拉开了大唐建国征程的序幕。这次进军,李世民和李建成分领左右军,夹着汾河分头一路势如破竹,迅猛前进,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虽然此时李世民仅仅二十岁(实岁十八),但在各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是个少年英雄,更是一个深孚众望的少帅!所以,历史也把一个又一个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
坐稳关中之后,李世民才真正开始了他统率千军、横扫天下的辉煌。当上皇帝之后,李世民说过一番自我评价的话,其中第一段是:“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他列举了自己最得意的几次战役。这几次战役,也是唐朝一统天下的关键节点。很有趣的是,这几次战役针对的是北方几大割据势力,而这几大势力的割据范围刚好跟今天中国的几个省份大致吻合。我们就按照今天的省级区划来看看李世民的征战版图。
隋失其鹿,天下逐之,远在西北一隅的力量也不甘寂寞。在李家占据长安、克定关中的时候,兰州富豪薛举趁机占据西北地区,而且打出了称帝大旗,自称秦。
薛举争天下并非痴心妄想,他也是兵强马壮的一方豪强。所谓“兵强”,是因为这一带有相当多游牧民族混杂居住,民风剽悍,历史上就是出良将的所在。汉武帝时代的皇帝禁军精锐,就是在这一带拣选“六郡良家子”;所谓“马壮”,是因为隋朝的马监就在这块区域,马匹数量很多,质量更佳。而军马,正是当时第一要紧的战争资源。
单纯从军事角度看,薛举确实有资格说话。不过他的弱点也是明显的,地盘狭小,经济实力相当弱;地处边缘,缺乏政治号召力。薛举要争天下下一步只能是东向争夺关中。因为他往西进军,就进了沙漠,几个绿洲显然不在他眼里。所以,夺取关中地区,是薛举必须要走的一步。
与此同时,抢先一步夺得关中的唐朝,也把矛头对准了西北。此时的天下,烽火连天,唐朝地盘的东边诸强林立,所以坐山观虎斗是上策;西边的形势则相对简单,只有薛举一个劲敌,双方没有什么花样好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搞定薛举,一则能够稳定大后方,二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良马。
所谓先下手为强,于是李世民领兵出征薛举,这也是李世民第一次当方面军的统帅。
但是这个第一次,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一上来就吃了大败仗。唐军和秦军在高墌对垒,唐军虽然人数占优,但轻敌,战术上也落了下风。秦军充分利用了骑兵的机动性,调集精锐兵力,绕道后方偷袭唐军,前后夹击,一下子就冲垮了唐军。唐军损失大半,还有数位大将被俘,可算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大败。后来史官为了给李世民遮羞,推说当时李世民病了,没有亲自指挥战斗,把失败归罪于刘文静和殷开山的错误指挥。
其实失败并不可耻,谁能不犯错?关键在于能否 “不贰过”,及时吸取教训,不再犯错。在这一点上,李世民堪称模范。这次失败,给李世民上了非常好的一课。首先,打消了他的骄傲情绪;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李世民从薛举那里学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骑兵战术—前方用大军吸引敌军主力,然后运用骑兵的高度机动性能,绕到敌军背后或侧翼发动冲击,前后夹击,冲垮敌阵。这一战术后来几乎成为李世民最拿手的绝招,而且屡试不爽。之所以后来凯旋之曲叫“秦王破阵”,主要就是针对这个战术而言。
我们可以说,这次失败之于李世民,来得正是时候,它甚至比一次胜利作用更大。
天佑唐朝!薛举本来可以乘胜进军的,可这当口他居然生病,一命呜呼了。其子薛仁杲继位,其智勇、人望都远远不如薛举。而唐军仍然由李世民率领,卷土重来。
这次,李世民充分扬长避短,先是坚守壁垒六十多天,和对方比耐性,比后勤,比消耗。终于,秦军粮食吃尽,甚至有将领投降唐军。李世民一看时机成熟,于是准备决战。
他先是派一支军队外出驻扎,引诱秦军。秦军大喜,主力尽出。在秦军主力移动的时候,唐军主力也从浅水原出击。李世民亲率精骑,从侧翼率先冲入敌阵。唐军“表里奋击”, 敌军大溃。李世民终于一雪此前败军之耻。
更精彩的还在后头!硝烟未尽,李世民立刻率精骑两千直扑薛仁杲的老巢折墌城。夜幕降临的时候,唐军已兵临城下。不知所措的薛仁杲在纠结了一夜之后,居然就乖乖出城投降了。
胜利来得太快了!当时力劝李世民不要孤军深入的部将此时都一脸惊讶。李世民给他们解惑:虽然秦军野战大败,但主力军队都逃跑了。如果这时候不及时赶过去,散兵很快就会入城,薛仁杲心里有底,就不容易投降了。而如果能够抢先一步扼住归路,秦军就只好四散逃亡,薛仁杲既无信心,也无实力守城,就只好投降。什么叫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这就是经典一例!
所有将官都用崇拜的目光看着李世民,这大概也是当年“背水之战”胜利后将官们望着韩信的目光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战也是“李世民战术”的开端。此后每逢大战,李世民都是运用这样的模式:先是固守,消耗敌军,寻找战机;然后是决战,奇兵突袭,前后夹击;最后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大获全胜。这套战术可以说屡试不爽。
这一战,我们可以总结出李世民的很多优点,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善于学习。
按照既定方针,原本接下来是要向东征战中原,可此时一个意外打断了李世民的计划。
这个意外就是刘武周。刘武周本来是山西北部的一个小官,被突厥看中,打算让他成为傀儡政权的代理人。此外,他还得到了一支来自河北的精兵,队伍里有猛将宋金刚、尉迟敬德等。
山西本是李唐的根据地,基础相当牢固,不过守将太不争气。先是李元吉,有勇无谋;后是裴寂,全无将略。而且两人都贪生怕死,一触即溃,几乎一夜之间就把山西送给了刘武周,只剩下西南一角的蒲州。而李世民就凭借这一角之地,上演了一出精彩无比的绝地反击。
夺回山西,李世民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如果他失败了,那么刘武周就会重现唐军的作为,渡过黄河,直指长安。李渊也认识到这点,他几乎让李世民带上了全部关中精兵。此战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李世民第一时间渡过黄河,直达最前线的柏壁,唐军像一座大坝,坚定地截住了洪水般涌来的宋金刚军。但随后双方并没有决战,而是互相坚壁不出,两军对垒整整五个月之久。
这种战术是有利于唐军的。虽然唐军要跨越黄河,但其驻地紧邻关中地区,后勤供给线非常安全,而且很方便。相反,宋金刚的后勤补给要从晋阳运过来,路线很长不说,中间还要经过浩州。浩州是唐军控制下的一个孤岛,此地的唐军时常袭扰宋金刚的补给粮道。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其实古代战争也是如此。
这样对峙了五个月之后,宋金刚终于要撤了。这一战就像两个高手过招,双方对峙时不能有破绽,一旦露出破绽,就会全盘皆输。宋金刚大军刚一撤退,李世民大军就像影子一样贴了上去,丝毫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
李世民一旦出击,就勇猛决绝。他身先士卒,一口气猛追了一昼夜,行程二百多里,中间交战数十次。手下大将刘弘基都看不下去了,执辔进谏说:“咱们等大军跟上来,吃饱饭再追击不迟。孤军深入,太过危险啊!”然而这个建议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等李世民在雀鼠谷追上宋金刚时,已经是“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当时军中只有一羊,他与将士分而食之。恼羞成怒的宋金刚将二万之众布阵七里,准备决一死战。但气势如虹的唐军怎么可能被打败?于是宋金刚只能继续败退。
此处提一句,宋金刚手下有一员悍将,叫尉迟敬德,就在这里降了李世民。虽然是降将,但李世民爱其骁勇,对他坦诚相待,甚至与之同卧起,让他贴身保护自己,而尉迟敬德也对李世民死心塌地,多次在生死之间救其性命。后来有人诬告尉迟敬德谋反,尉迟敬德立刻脱下衣服,露出满身伤痕,每一道伤疤都记录了一次生死之战。李世民当场为之落泪。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就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全身披挂,入宫逼迫李渊退位;他眼里没有皇帝,只有主子。可以说,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第一心腹武将。
当李世民一路追击,终于来到浩州城下时,已是满身硝烟,满脸征尘。为了让城上的守军相信自己就是秦王,李世民不得不脱下甲胄,扬起脸来。这一刻,经过了漫长等待和艰苦战斗的唐军,爆发出了最热烈的欢呼,声震云霄,接着又纷纷哭起来,他们一直绷紧的弦终于可以放松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秦王!是希望!是胜利!
就是在这次战争中,军中首次响起了一首凯旋之歌,也是一首将士自发唱起来的歌。这就是《秦王破阵乐》最初的版本。
这一战,李世民一口气把宋金刚、刘武周都赶到了草原上,整个山西都重新回到了唐的版图。这一战对李世民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他已经获得了唐朝军队的真心拥护。
这一战可讲的也很多,不过李世民让人印象最深的一点还是:坚决。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