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中国美学研究》第23辑既具有新颖性——不仅研究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也研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图像理论中“pan”;又具有理论性——不仅考察朱光潜、方东美、王明居等中国美学家、思想家,还涉及柯亨、阿多诺、朗西埃、迈克尔·弗雷德等的当代重要理论;且具有继承与开拓精神,对方圆观念、生生之道、禅宗空观、渔樵文化意象等中国古典美学遗产的当代价值做了很好的阐发。《中国美学研究》第23辑有益于美学研究的丰富与深化,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艺术理论的当代发展。各个栏目的文章专题性强,都很值得一读。
|
內容簡介: |
《中国美学研究》学术内容丰富,涉及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包含中国古典美学、当代美学、艺术美学、西方美学、综述与书评等板块。《中国美学研究》第23辑既有对方圆观念、生生之道、禅宗空观、渔樵文化意象等中国古典美学遗产的研究,又有关于吴澄、朱光潜、方东美、王明居美学思想以及柯亨、阿多诺、朗西埃、迈克尔·弗雷德等的理论之反思,还有对环境美学、精神分析等议题的分析讨论。总之,本集刊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优秀著作。
|
關於作者: |
朱志荣,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等。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获得过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
王怀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美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美学理论、中国古典美学、中国艺术史和《红楼梦》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史前神话意象研究》《道境与诗艺:中国早期神话意象演变研究》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
目錄:
|
【中国古典美学】
早期中国思想中的方圆观念及美学延伸 /周律含
生生之道:先秦时期的审美本体论 /黄 炜
“画好即为真”:元代理学家吴澄的绘画美学思想 /杨万里
生生之理与意境观念的转化——禅宗空观对儒家诗论的挑战及唐宋儒学的回应 /刘 顺 张笑雷
渔樵文化意象的存在论解读 /王海涛 梁 宇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功能——以“畅神”考释为中心 /赵以保
【当代美学】
“诗”与“戏”——考察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思想的新视角 /金子涵
“宇宙大美”与“玄览透视”:方东美的审美形上学及其方法 /张泽鸿
基于“模糊美学”的阐释——论王明居《周易》符号意象体系 /章雅玙
【艺术美学】
“解放”的两种进路——阿多诺、朗西埃与艺术现代性 /梁 嵩
寒芳留照魂应驻: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视觉美学探微 /张 惠
周昉《水月观音像》与中唐美术之“绘画终结”问题 /邹 芒
【西方美学】
法则性概念与柯亨对美学基本问题的重构 /李泽坤
特殊的图像物质性:有关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图像理论中“pan”与“症状”的思考 /姜雪阳
“时间空间化”:哈维时空压缩论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空间美学观照 /佘诗媛
在图画与剧场之间:迈克尔·弗雷德的“姿势美学”及其批判 /敬 毅
面向“自我”的精神分析艺术批评——以《圣母子与圣安妮》为契机的反思 /刘 宸
【综述与书评】
当代艺术与环境美学 /[英]萨曼莎·克拉克著;张 超译
王汝虎《形式批评:中国古代文论的内在传统》序 /朱立元
稿约
|
內容試閱:
|
中唐画家周昉绘《水月观音像》,由于真迹失传,加之文献描述简略,学界虽然多有关注,但大多止于论及五代、宋以来依据“周家样”粉本所作同类题材作品,至于更为关键的原作真迹,却迟迟未有深入研究。通过调整研究进路,笔者将参考对象从热门的五代敦煌水月观音画像,转移至晚唐巴蜀水月观音塑像,由于后者跟母本更具亲缘性,故而更具参考价值。以此为基础,可尝试推演原作风采。更重要的是,将其归置于中唐美术之“绘画终结” 的问题情景中考察,原作还体现了外来宗教信仰的在地化、母权政治影响力的延宕,以及对园林山水的观赏体悟。此三者交融汇通,共同催生出凝定着浓厚的民族审美心理的艺术形象。并且,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这标志着佛画入华以来所开启的本土化进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原画家历经“摹写”“美饰”后,最终能够解构“重组”,在本土文化的语境中生成新的经典范式。
(邹芒《周昉〈水月观音像〉与中唐美术之“绘画终结”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