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神圣罗马皇帝、哈布斯堡君主约瑟夫二世微服私访记!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奥地利知名作家&电影制作人莫妮卡?切尔宁深入卷帙浩繁的档案文献,以如临奇境的小说笔法,过去、现在、未来三线并行,再现一代开明专制巨头史无前例的启蒙之旅及改革旧制的壮阔史诗!随书收录高清旅程线路图,附赠全彩出巡全局图。
★他是化名法尔肯施泰因伯爵,以旅行方式贯彻开明原则的启蒙皇帝,不讲排场,走入民众。9次微服出行、11处欧陆地界,勾连危机四伏的时代变局、名垂后世的改革创举、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法兰克福加冕之行,神罗余晖、英主雄图、追念挚爱交织心头;巴纳特边境之行,构想新的移民定居蓝图;意大利出访之行,决心实施政教分离;尼斯“追星”之行,与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相知相斗;波希米亚灾荒之行,拉开废除农奴制序幕;加利西亚视察之行,艰难重建波兰原有领土;法国探亲之行,寻求巴伐利亚问题和革命危机的化解之法;奥属尼德兰维稳之行,坚持推行中央集权;俄国广袤之行,参与沙皇叶卡捷琳娜主导的政治斡旋……
★他是定下梅菲斯特契约的中兴之君,最终饮恨而终,但并非一无所获。回归历史、设身处地,如实刻画约瑟夫的矛盾困境与幽微内心——一面追求古老
|
內容簡介: |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君主制危机四伏。年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君主约瑟夫二世意识到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他急切地吸收启蒙思想,微服出行就是他实施开明统治的重要手段。基于无数的档案资料,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奥利地历史畅销作家莫妮卡?切尔宁讲述了一位身处巨变时代的超凡人物的统治与旅行故事。他隐姓埋名,不讲排场,走遍了广袤的帝国和辽阔的欧陆。从法兰克福到加利西亚,从法国到俄国,他亲眼看到了受苦挨饿的民众,会见了城市资产阶级,参观了医院和工场;他远远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试图寻求全新的理念,建立一个现代国家。虽然约瑟夫二世掀起的改革浪潮最终遭遇挫折,但对于当今充满挑战的世界而言,这段前所未有的历史依然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政治启示。
|
關於作者: |
莫妮卡?切尔宁(Monika Czernin,1965 — ),国际知名作家和电影制作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她对欧洲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和转折点特别感兴趣,曾拍摄《维也纳会议中的女人们》《玛丽亚?特蕾西娅》等影视作品,著有《安娜?萨赫和她的酒店》《微服出行》等畅销作品。2023年,《微服出行》荣获弗里德里希?席德尔文学奖。
荣玉,译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翻译过多部德语作品,现居德国。
|
目錄:
|
前言
1764年 法兰克福 再无宫廷之旅
1768年 巴纳特 无数的上访者如何重塑皇帝的认知
1769年 意大利 启蒙时代的马可?奥勒留
1769年 尼斯 开明君主的首次会议
1771年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饥荒和农奴制
1773年 特兰西瓦尼亚和加利西亚 越来越陌生,越来越艰难
1777年 法国“革命将是残酷的”
1781年 奥属尼德兰 急躁使人盲目
1787年 俄国 梅菲斯特的契约
后记
参考文献
大事年表
注释
致谢
|
內容試閱:
|
前言
在潮湿、阴暗的地牢中央,一个年轻人跪在裸露的地面上。苍白的光线透过为数不多的几扇窗户照进室内,经过许多张蜘蛛网的折射,营造出一种具有欺骗性的光泽。水滴以一种单调、磨人的节奏从天花板上落下。男人的身上缠绕着一条沉重的铁链,它被一只大铁环固定在地牢的墙壁上,随着男人的每一次移动与石砖产生摩擦,发出声响。他几乎动弹不得。房间里只有他的呼吸声和滴水声,还有从更远处传来的受刑者的惨叫。奇怪的是,他的长袍既不旧也不脏。那是一件镶着金纽扣、用上好的布料制成的白色将军制服,其上只有铁链和油腻的地面留下的几处新鲜污渍。只有那些从不会被囚禁在布尔诺可怕的斯皮尔伯格堡垒的地牢中的高贵人物,才有资格穿上这样的服装。还有一件事情很不寻常。这个戴着锁链的男子五官精致优雅,双手皮肤细腻,很可能有着不凡的出身。这个男人是谁?一阵匆忙的脚步声传来。两个同样穿着制服的男人和一名狱卒正向这里走来。
“陛下,已经够了!”其中一个人说。
“请……”另一个人说。
他们进来时试图避开他的视线,与此同时,狱卒正在解开锁链。只有他,这个熟悉受难者面容的人,见惯了他们最初的绝望和后来因折磨而呈现的死寂眼神,才看到了这个高大的男人眼中闪过的屈辱和痛苦。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张面孔。
这个以自我折磨引起侍从不悦的男人正是皇帝。他站起身来,拍了拍外衣,伸展脊背。一阵刺骨的寒意向他袭来。直到他跟随他的旅伴走到室外时,他才感受到一天即将结束时的温暖。他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热情,骑上他的马,在旅伴的马车前方朝着地平线飞奔而去。这是这位年轻的统治者第一次在欧洲大陆上微服出行。在国外,他自称为法尔肯施泰因伯爵,并以这个头衔闻名于整个欧洲,乃至于人们通常都用这个名号来称呼他。
多么震撼的一幕啊! 那些亲历或听闻过 1766年夏天发生的事件的人,在谈论它时或是感到恼怒,或是心怀敬畏。一个被铁链锁住的皇帝?他甘愿忍受普通罪犯的命运,哪怕只有几个小时?何时何地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18世纪末,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那些年里,整个欧洲都处于动荡之中,法国旧制度和巴洛克宫廷看似稳固的秩序已经岌岌可危,最终随着 1789年巴士底狱的陷落而分崩离析。只有对历史漠不关心的时代才会认为,我们目前在欧洲经历的危机和动荡从无前车之鉴。就像今天一样,当年的社会也充满了不平等与不公正。这里是被上帝赋权的君主,那里是他逆来顺受的臣民。这里是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那里是穷困潦倒的境况和对命运的屈服。这里是地主的横行霸道,那里是农奴的无能为力。这里是富有的教会,那里是贫穷的罪人。阶层的上下之分无处不在。
与此同时,那个时代勇敢的启蒙思想家们将提升所有人的福祉视为他们的行动准则。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对政治切实的挑战。理性和知识的获取、宽容和公民权利从此成为迫切改革的基础。从理论层面来看,这些设想很快就传遍了世界,但将它们落实则是一项颇为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不平等是那个时代根深蒂固的特质之一。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社会阶级是在后来才出现的——及由此导致的人生经历的不平等十分常见。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程度不同。此外,许多不同的地区、国家和领土之间也存在差异,使得欧洲看起来像是一块五颜六色的拼布。最具异质性的是哈布斯堡君主国,这是一个仅由哈布斯堡王朝维系的混乱的国家联合体,其中的领土各有特点,拥有不同的精英阶层、法律体系、语言和发展阶段,时刻面临着分裂的威胁。
二十五岁的铁链皇帝掌管的神圣罗马帝国同样由不同的国家组成,这些国家也蠢蠢欲动,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这位自称约瑟夫二世的皇帝上任一年后,就让整个欧洲无数的王公贵族和臣民惊叹不已。除了 15世纪以来哈布斯堡家族几乎不间断地担任皇帝的神圣罗马帝国之外,他还与母亲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娅一起统治着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哈布斯堡帝国。
这可真够复杂的! 18世纪的许多事情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似乎很陌生,我们只能艰难地尝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 18世纪中叶的地图及其复杂的边界线会有所帮助。哈布斯堡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只有部分重合,后者还包括其他许多国家。神圣罗马帝国的西部与法国接壤,北部与丹麦接壤,东部与波兰和匈牙利王国相邻——匈牙利王国是哈布斯堡帝国的一部分,但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重合部分包括恩斯河上下的大公国(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施蒂利亚公国、卡林西亚公国和卡尼奥拉公国,蒂罗尔和福拉尔贝格,戈里齐亚、伊斯特拉半岛和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以及在布赖斯高、施瓦本和阿尔萨斯的零散属地。哈布斯堡的绝大部分土地属于奥地利,但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如西里西亚、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达尔马提亚和从土耳其人手中重新收复的特兰西瓦尼亚及巴纳特地区。波希米亚王国及其藩侯国摩拉维亚享有特殊地位。此外,意大利相当多的领土(如米兰公国和摩德纳公国)及奥属尼德兰都属于哈布斯堡帝国。奥斯曼帝国主宰着整个地中海东南部,尽管该国疆域在土耳其战争期间大大缩减。在更遥远的东方——目光所及之处——是辽阔无垠的沙皇俄国。以上大致就是本书的叙述所涉及的地理范围。
在 18世纪末,执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仅仅像约瑟夫的外祖父那样前去打猎和举办国宴是不够的。准确地说,查理六世皇帝的外孙所承担的任务是极其困难和棘手的,即便他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并和所有那些自诩为时代精神先锋的人一样,相信自己能够以理性的政策消除偏见和迷信,以理性的方式重新梳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神圣罗马帝国有着众多难以控制的诸侯,而拥有数十种民族、宗教和语言的哈布斯堡帝国也极其复杂,无法以单一的方式进行治理。尽管约瑟夫的父母已经做出了改革努力,但奥地利的发展仍然落后于法国或普鲁士。由于战争的影响,国家债务已堆积如山。行政部门也难以跟上先进的改革理念。维也纳宫廷犹如一个巴洛克式的空壳,充斥着争名夺利的浮躁之风,杂乱无章且花费高昂。与此同时,欧洲的权力平衡也如钟摆一般危险地不断摇晃。
约瑟夫( 1765年成为母亲身边的共同执政者, 1780年起成为唯一的统治者)希望在哈布斯堡的疆域上建立一个现代国家,一片拥有统一的法律、标准化的机构和中央政府的领土。换句话说,他希望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体,并使奥地利成为一个大国。 然而,我在这里必须补充一点,即使历史学家不会认同这种说法:他的祖辈对他的帝国的异质结构“难辞其咎”(实际上,欧洲其他王朝也是如此),因为他们以前从未将自己的领土视为国家。那些王朝是通过战争、政治婚姻和利益交换建立起来的,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但有强大的地方贵族家族,他们控制着税收制度、司法行政和军队征召,并不定期地举行领地议会会议。哈布斯堡家族依赖于这些机制;他们的统治既不是不受限制的,也不是独立自主的,而是建立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中。所有这一切在中世纪或许仍然合理,但到了 18世纪,这种旧制度日益显得失调。因此,约瑟夫二世着手进行重大而全面的改革不足为奇。
要做到这一点,皇帝必须了解领土内的各种情况,因此他为自己安排了一系列深入帝国各个角落及整个欧洲的旅行。他想要收集数据和事实。他想要感知、倾听、分析。他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并改变它。他的旅行处处都彰显着启蒙运动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旅行便是启蒙运动的具象表现。同代的人怀抱着对进步的乐观期待,普遍将启蒙看作沐浴着理性光辉的不断行进。然而, 20世纪的野蛮行径彻底打破了这一希望,而我们这个时代则对启蒙时代的盲点进行了审视,特别是认识到这些事业主要是由白人男性主导的。
相比之下,约瑟夫的母亲一直对启蒙时代的哲人持怀疑态度,也许是因为他们几乎全是男性。她尽可能地在各种场合避开他们,但她还是选择了来自启蒙环境的教育者担任约瑟夫的老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呢?),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宪法专家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贝克。约瑟夫克制但聪颖、进步的父亲弗朗茨?斯蒂芬?冯?洛林也用他的思想教育着皇位继承人。尽管如此,约瑟夫的老师们还是不遗余力地试图让这个清醒睿智的少年穿上“紧身胸衣”。但他们“顽固”(今天人们只会称赞他意志坚强)的学生却不屈不挠,宁愿在刚被任命为共治者后就开始旅行,因为他认为与教育者和顾问相比,旅行能带给他更多的收获。于是,那个乐于把自己的零用钱送给穷人的孩子成长为一位勇于离开舒适圈、认真对待人民的诉求和怨言的君主。他去察看他的帝国田野上随风摆动的庄稼;他亲手拿起农奴的犁,亲自感受地牢中的枷锁;他去体验道路的难行、河流的不畅、森林的错综复杂以及村庄的贫穷,了解乡村生活的辛劳和局促。他还去多瑙河上追踪奥斯曼帝国的运盐船,探望镇守帝国边境的士兵,造访罗马的教皇、那不勒斯的维苏威火山、凡尔赛和巴黎,以及他那个时代其他的开明统治者——普鲁士伟大的腓特烈大帝和俄国伟大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他比这两位“伟人”更激进,因为与腓特烈和叶卡捷琳娜相比,他对自己“国家第一仆人”的身份有着更加进步和深刻的理解。就远见和勇气这两种品质而言,约瑟夫远胜于缺乏进步意识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后者是他的妺妺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丈夫。 1777年,当他在凡尔赛拜访两人的时候,便预见到了他们悲惨的结局。
约瑟夫将自己在旅行中看到的一切都仔细记录在了旅行日志中,随后写下了大量“报告”(通常很清晰),并将它们提交给了母亲和国务委员会。毕竟,宫廷缺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正是君主制的问题吗?约瑟夫相信,只有通过公正的实证研究,才能摆脱传统和偏见的束缚,做出明智的改革决定。“我没有任何先入之见。我只是去看、去听、去分析。”
当约瑟夫独自在神圣罗马帝国担任皇帝时,他不得不在哈布斯堡帝国与他的母亲共享执政权,这种政府形式埋下了冲突的隐患。这不仅是因为与父母一方共同执掌一个帝国并不容易,更是因为两人在十五年中所经历的、在书信中为后世所记录的代际冲突实际上是一场划时代的冲突。他们的差异代表着新旧统治理解之间、前现代国家与现代国家之间、封建思想与启蒙思想之间的对垒。他们在这场游戏中扮演的角色通常泾渭分明,这里是大步向前的儿子,那里是犹豫不决的母亲,但他们的角色有时也会出于某些原因而发生逆转。不过,如果认为玛丽亚?特蕾西娅独自决定了那些年的政策而导致约瑟夫别无选择,只能逃离宫廷前去旅行,将是很不公正的影射。只有那些深信这位母亲对她的儿子的冒险心怀不满的人,才会被这种说法蛊惑。约瑟夫的远行并不是一种逃避;相反,这是他的政治纲领。他在 1765年上任后不久便写道:“如果旅行对每个热爱思考的人来说都是有益的,那么对于一个拒绝一切快乐、只专注于他的行动是否有用的君主来说就更是如此。”
即使是在 1780年玛丽亚?特蕾西娅去世后的独立统治时期,皇帝仍然隐姓埋名地在欧洲旅行。他试图完成已经开始的改革计划——以闪电般的速度,有时甚至会动用蛮力,为此他在所有的旅行中都收集了例证材料。《宽容法令》的颁布和农奴制的废除,公务员制度的引入和对所有人征收的土地税,死刑和审查制度的废除,学校、医院和福利机构的建立,几乎没有人能够适应如此之快的变化。这让皇帝逐渐失去了耐心;毕竟他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而且这些改革是完全合理正当的。那个时代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人民成为旧方程式中的新变量,因为他们不能再被忽视了。起初,这对约瑟夫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承诺。他的老师们曾说过,作为国家的第一仆人,他有责任为所有人的福祉服务,因此——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他也有责任为农民、工匠和雇农,甚至是可怜的乞丐和贫穷的母亲带去幸福。约瑟夫对宫廷和贵族、美泉宫的国宴和霍夫堡沉闷的晚会早已司空见惯。但这些民众的世界对他来说却是一个遥远的、未知的大陆。因此,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萌发了想要了解他的人民的愿望。当他在旅行中遇到质朴的人们并了解他们的请愿时,这些情形和经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成为他一生的念想,永远不会泯灭。因为他的人民活在巨大的混乱之中,处在生存的困境、黑暗和迷信之中。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受到压迫。约瑟夫二世皇帝比同时代的其他统治者更愿意成为人民的守护者、一位试图了解人民及其境遇的君主。他走到城门边,聆听通常只有在爆发饥荒起义或农民动乱时才会被统治者注意到的人们的恳求。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他独有的人格魅力。
任何选择在年轻时前往异国旅行的人(不仅是出于对冒险的渴望,也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都知道旅行的经历将如何重塑自我。然而,只有最大胆的冒险旅行才能与约瑟夫所做的事情相提并论。他的旅行可不是在豪华邮轮上的巡游!毕竟,这位皇帝带着少量随行人员、一顶帐篷和他的鹿皮睡袋便踏上了旅行。那些曾被困在与世隔绝的村庄,不得不在简陋的小屋里求水的人,那些曾徒步穿越人迹罕至的野外,面对过极端困苦或流行病的人,才可以大致了解对于一个新时代的皇帝来说,离开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前去旅行意味着什么。
自 16世纪在贵族间开始流行的“壮游”到 18世纪时已经相当普遍,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向导。但约瑟夫很少走寻常路,他的兴趣比文化和教育旅行者要广泛得多。好奇心和求知欲把他带到了帝国的边缘地带,甚至是几乎从未有人踏足的地方,那里既没有道路也没有地图。因此,所有的旅行都需要在维也纳宫廷提前仔细规划。他命人绘制了标有路线的地图,准备好关于国家和人民信息的档案及夜间驿站和随行物资的清单。这也是一项庞大的整体性规划。尽管约瑟夫使用假名的旅行秉持着一切从简的基本原则,但他需要足够的马匹,而且来自维也纳的信使必须知道应该骑马到哪里送信。毕竟,约瑟夫在旅途中也需要处理政务,他必须阅读写给他的信件、回复消息、做出决策并安排空缺的职位。
然而,即使是最好的准备工作,也无法预测现实中的突发情况。不管有没有避震簧和垫子,任何人在隆隆作响的车厢里连续坐上几日都会患上痔疮。这也是皇帝骑马长途跋涉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想挨饿或生病,就必须带上日常用品——餐具、被褥、洗漱用具、足够的食物——及必要的随行人员。关于行李,有一条普遍适用的简单规则:身份地位越低,行李就越轻。皇帝要么是在简陋的旅馆或驿站的床上伸展疲惫的四肢,要么是在有相应关系的情况下住在亲戚的城堡里或社会地位相仿的友人的府邸里。但充当床铺睡垫、装满稻草或芦苇的麻袋常常布满跳蚤、臭虫和虱子——至少旅馆里的情况总是如此。当上层人士的旅行因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荒凉的道路、坍塌的桥梁、畏缩的马匹、打盹的马车夫而变得危险时,普通人则不得不担心小偷和强盗的袭击。对一些人来说,匿名出行给予了他们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对于以假名出行的皇帝来说,伪装的目的不在于此。他伪装是为了免于平时必须遵守的礼仪,即使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身份被人认出。最重要的是,伪装让他有机会与普通人进行真实且近乎平等的接触。
当然,我没有在本书中讲述皇帝的所有旅行;毕竟,他的传记作者、英国学者德里克?比尔斯曾经计算过,约瑟夫二世在统治期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旅行,总行程(包括在马车上和马背上的旅途)超过了赤道的周长 。我主要选择了那些为他改革贡献想法的旅程及那些最著名的旅程,如他在法国、奥属尼德兰的旅程或与叶卡捷琳娜大帝和波将金侯爵前往克里米亚的童话之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包括许多当时的资料、一手和二手文献)的基础上,在维也纳宫廷和国家档案馆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并仔细研读了十一箱手稿之后,我完全沉浸在了 18世纪的世界之中,将自己代入了微服出行的皇帝,因此,我的讲述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小说的特点。尽管如此,我讲述的一切都是经过验证的,没有任何凭空捏造的内容。这些对话和场景要么基于对资料的广泛研究,要么来自直接的引用(带有引号或注释),对资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附录中进一步追溯。
一直以来令我着迷的一个问题是,约瑟夫二世在撕裂的 18世纪的旅程具有何种现实意义。我们的世界正面临着巨大的区域差距和发展不均,弱者正变得更加脆弱,我们正在分崩离析的社会很久没有像当下这样陷入一场无法预知结果的革新危机之中,陷入在 18世纪就曾反复出现的民众动乱、抗议和反抗之中。直到今天,约瑟夫二世仍会唤起人们对那些认真对待人民需求的政治家的渴望,他们走遍各个角落,倾听并给予关怀,而不是将自己封闭在权力中心。因此,这位微服出行的皇帝成了动荡世界中一个神秘的存在,而对其旅行的描述则成了一种对政治的可能性与局限性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