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二十岁那年,我第一次读了《给青年诗人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Poet)。是妈妈给了我这本方形的薄册子,封面上“青年诗人”的字样做了烫金,夸张地伸展开来。作者的名字,莱纳·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对我来说陌生又美好。
那时,我住在一座中西部的大学城,离家只有几英里远,平庸的孩子们的平淡的奋斗,构成了一幅单调的风景。像身边所有人一样,我也没有想过要当作家。临近毕业,我唯一明白无误地感到的冲动,就是离开此地。然而我既没钱,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妈妈告诉我,她年轻时曾从这本书中得到慰藉,或许我也会喜欢。
那天晚上阅读这本书时,就像有人向我耳语悠长的日耳曼语长句,而那些正是年轻的我一直以来渴望听到的印证。“寂寞只不过是在你周围扩张的空间。”“相信不确定性。”“伤感,意味着生活正把你捧在手中,改变你。”“把孤独认作你的家园。”我看到自己头脑中每一种消极的东西都可以被扭转过来。没有明确的前景,也就无须满足某种期待;没有钱,也就没有负担。
回想之下,我看得出里尔克的建议多么容易误导人不负责任。但是我们很难为此责备他。他写这十封信的时候,自己也才二十七岁;对方则是一腔热血、年方十九的诗人弗朗茨·克萨韦尔·卡普斯(Franz Xaver Kappus)。 他不会知道这些信会被收录成集、奉为经典,成为人们在婚礼、毕业典礼、葬礼中最爱引用的文本之一——在今天可能还被认为是史上最文艺的自我养成读本。
羽翼渐丰的诗人遣词造句之际,这些词句也塑造了他,让我们得以见证一位艺术家的成长之路。这本书的魅力之所以持久,是因为它将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历经的狂乱蜕变凝结了下来。在人生的任何时期,你都可以在经历波折时将它捧起,随意翻开一页,获得安慰。那些语言像是适用于所有人,又仿佛是在对你私语。
尽管这些信的成因已经广为人知,但很少有读者清楚,里尔克向卡普斯传达的洞见并非全部是自己的领悟。 一九〇二年,诗人为了写一本关于他的偶像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的书搬到了巴黎;在这之后不久,他开始寄出这些信件。在里尔克看来,罗丹的艺术中原始、粗犷的情感——《吻》的饥渴、《思想者》的疏离、《加莱义民》的苦痛——对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们来说都有灵魂塑造的力量。
罗丹允许这位不知名的作家进入自己的世界时,正处于自己能力的巅峰。起初,里尔克只是常伴罗丹左右的崇拜者,三年之后,则成了他极度信任的助理。他持续地记录着大师的每一句格言妙语,并常常在信中向卡普斯转述。于是,罗丹的声音透过信纸洪亮地响起,他的智慧通过里尔克传达给卡普斯,并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在这些信的数百万年轻读者殷切的心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