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对话·面孔:文字背后的柔软与坚硬——当代作家对话录》是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文化艺术报》社长刘龙任总策划,资深媒体人、小说家赵命可执行的优质作家对话栏目。栏目自创办以来,先后采访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的作家多人。访谈内容精彩,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兼备,是热爱文学、关注文学的读者们的上佳读物。
|
內容簡介: |
该书是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刘龙、赵命可与20位当代著名作家关于文学的深度对话。这些作家在业界均很有影响,对文学也均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的写作之路是如何起步的?他们是如何看待写作的?他们在写作中有没有困惑、会不会面临挑战?关于这些问题,这份对话录里都有详尽解答。
|
關於作者: |
刘龙,男,汉族,1979年生。现任职陕西人民出版社,曾出版诗集《走在回家的路上》。
赵命可,陕西宝鸡人,资深编辑,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5年移居深圳。1991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多家杂志发表中短篇小一百多万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出版有小说集《到天尽头去》 。
|
目錄:
|
001 王祥夫 写小说就是努力让自己浮出水面大口呼吸
015 金宇澄 美术基因显性,比写作更早
031 叶兆言 中国文坛最有恒心和耐力的“马拉松”选手
047 弋 舟 我需要更为聚精会神地凝望生命
063 胡学文 我试图在文学中呈现乡土文化
077 邱华栋 写作是一种带着好奇心的创造性劳动
091 叶 舟 河西走廊是我此生的课堂
105 杨争光 小说的身上挂满了锁,它需要不同的钥匙
125 罗伟章 真正的创作是对某种启示的忠实记录
143 穆 涛 文章的气象,就是人的气象
161 高建群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177 鲍尔吉·原野 每个人理应赞美一次大地
191 吴克敬 以工匠的精神爱恋文学
207 魏 微 高品质是文学的立身之本
223 王久辛 我一直在坚持审美的创作
239 温亚军 张开想象的翅膀,潜心编织自己的梦想
253 赵丽宏 我希望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永不媚俗
271 卢一萍 在创作中呈现北方的辽阔大气和南方的深邃繁复
287 宗仁发 被编辑光环遮蔽的诗人
303 胡宗锋 给文学作品插上新翅膀,让作品飞得更远
|
內容試閱:
|
文化艺术报:您在上海出生,除了插队的八年,一直生活在上海, 您眼中的上海人,上海的市民社会是怎样的?
金宇澄:首先,上海是中国最能代表城市社会的地方,也因此更容易被各地朋友批评,在我来看,批评,是一种看重。
小市民是城市人口的最多数。上海人口将近三千万吧,市民阶层多少数字?所以上海人对外的影响,实际是上海小市民与四方移民相糅合产生的对外影响,基础非常广,影响四面八方,语言隔阂,习惯差异,形成外人眼里一种特别的脾性,这是一点。
任何城市小市民,都有差不多的一种生存法则,各有相似的门道。但外界对上海,大多却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来批上海小市民,实际应该是以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评判上海知识分子才合适,位置不对等。应该是把上海小市民跟其他某城市小市民,做一种评判才合理,这是一点。
上海人的经济算计,更仔细,是经济大都会更早的西方契约影响,不轻易麻烦人,不想被人麻烦,丑话说前头,办事“一笔一画”“三对 六面”,说到做到,“亲兄弟明算账”,一分钱算得清楚——互相不占对方便宜,互不相欠,守约。
上海有更早接受平等的土壤,尊重女性,女性走向社会也就更早。旧时代银行、电报、电话公司,永安公司女店员,纺织厂女工,挣得都非常多,中国女性地位最早是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实现的,比边远地区解除束缚要早很多很多年,观念不一样,很少发生上海男人打老婆的事。
上海通常的市民相,是对女人温和,也是因为世故,是为了环境复杂而明哲保身。一般不参与折腾,包括所谓维护妇女的自主和安稳,说是一种关心,也是看惯和看透了这类的男女关系的平衡,或者就是生活 不易而形成的某一种变通。
上海人常说“关我啥事体”(不关我什么事),这是大城市普遍走向的冷漠,或是更关注自身的一种普遍观念,下层人物里,更少以“非黑即白”行事,很少会在马路边打架。都很懂规则,各自保持底线。批判地说,这种生态复杂浑浊,却也井井有条。这些特点与其他城市的市民方式,其实如今也越来越接近了。
文化艺术报:从《繁花》出版到获得茅盾文学奖,各种采访源源不 断,这会不会影响您的生活和写作?
金宇澄:《繁花》发表后,我才感觉到文学并不边缘化,发现文学一 直是受到媒体关注的,各种采访在这几年里源源不断,感觉到文学仍然蕴含着巨大吸引力。尤其是获得茅奖后,电话被打爆。文学非常引人注目。
对我个人来讲,当然极其的不适应,但是必须回报读者,接受采访是回报读者的一部分,包括接受贵报的访问,我心存感谢。最近有多个 访谈提纲,只要有时间,必须回答。这几年类似的采访虽已经做到没任何兴趣,极度疲惫,仍然要做。
文化艺术报:未来有什么写作打算,还会写小说吗?
金宇澄:会继续写过去东北的故事,把我知道的事记录下来。时代变化太快,我只保存我所知道的事,比如,在乡村对城市的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