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数学教育学的当代重建”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特别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系统理论的建立更可被看成是中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教育这一人类共同事业的重要贡献。显然,这一立场与曾一度盛行的这样一种观点构成了直接的对立,即认为我们应以西方为范例去进行数学教育改革。恰恰相反,它可被看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还包括这样一个重要的认识,即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工作很好地承担起数学教育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
內容簡介: |
《数学教育学的当代重建》不仅集中反映了国际数学教育领域在这些年中取得的重要理论进展,即如“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建构主义的“现代复兴”及其历史演变,“(数学)问题解决”的现代研究,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等,这一方面整体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也为进一步的独立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特别是,我们即可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和教训。再则,这也是这一著作的又一重要特点,即是对于我国数学教育现实情况、特别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特别关注,希望能从理论角度对于促进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一定作用,很好发挥理论研究对于实际工作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有益于广大一线教师的成长。
《数学教育学的当代重建》共分为六部分,包括“导言:数学教育学当代重建的必要性与基本路径”“第一章 聚焦数学教育目标”“第二章 数学学习新论”“第三章 数学教学新论”“第四章 数学课程新论”“第五章 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
關於作者: |
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5 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数学哲学、科学哲学、数学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专门研究。曾多次赴英、美等国与我国港台地区作长期学术访问或合作研究,并先后应邀赴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多所著名大学作专题学术讲演。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 500篇,出版《数学方法论》《数学文化学】《西方数学哲学》《科学哲学十讲》《新数学教育哲学》《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小学数学教学 180例》等专著 30 多部,学术成果获省部级奖项7次,1992 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目錄:
|
导言:数学教育学当代重建的必要性与基本路径
一、 为什么应当重视数学教育学的当代重建?
二、 数学教育学当代重建的基本路径
第一章 聚焦数学教育目标
1.1 数学教育目标的历史演变
1.2 曲折的前进
1.3 数学教育目标之深析
1.4 数学的教育价值
第二章 数学学习新论
2.1 数学思维的特殊性
2.2 聚焦数学学习
2.3 数学学习的基本性质
2.4 基本数学思维的研究
2.5 学生逻辑证明与数学直觉能力的培养
2.6 数学学习的社会-文化研究
2.7 从“情境学习理论”到“教育的社会转向”
第三章 数学教学新论
3.1 由数学学习到数学教学
3.2 教师工作的合理定位与数学教学原则
3.3 数学教学的关键
3.4 走向“深度教学”
第四章 数学课程新论
4.1 数学课程的合理定位
4.2 聚焦“课程内容结构化”
4.3 “数学核心概念”的审思
4.4 小学算术与几何内容蕴涵的重要数学思想
第五章 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5.1 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
5.2 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5.3 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
5.4 教师专业成长的更高追求
附录 成功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
|
內容試閱:
|
从《文选》到《总论》
从1961年进入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接受大学教育起,更由于毕业后自己曾在一所普通中学(南京市梅园中学)担任数学教师达13年之久,可以说从此就与数学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78年起自己又开始了一段新的学习生涯,即进入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最终获得的职称也是哲学教授,从而,按照一般的专业划分,自己就不能被看成真正的数学教育工作者。
的确,自己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应当说都有较强的哲学味,有不少工作更可被直接归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从而也就与数学教育有一定距离。但这又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个基本认识:哲学研究应当立足现实,关注现实,很好地发挥理论研究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又由于自己所从事的主要是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研究,因此,即使在转向了哲学以后,也仍然保持着对于数学教育的特别关注。
具体地说,如果说“数学方法论的研究与实践”正是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工作方向,那么,从90年代开始就可说对于数学教育特别是这方面的整体发展情况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了解。特别是从1991年起对美国罗格斯(Rutgers)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更为自己重新转向数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因为,当时正值美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课标运动”)的启动阶段,自己在这方面得到了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戴维斯(R.Davis)教授的直接帮助。
也正因此,尽管自己在哲学领域的工作一直没有中断,在相关领域还可说做出了一些较有影响的工作,包括在国外一流期刊发表了多篇文章,还曾应邀在国外多所著名大学或研究院所做学术演讲,但数学教育又可说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具体地说,在自己已发表的500多篇学术文章与30多部学术著作中,数学教育占据了最大的比例。而且,在最近20多年中,对于我国自2001年正式启动的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特别关注更可说占据了中心的地位。
在此还应特别提及作为《当代中国数学教育名家文选》首批出版的4部著作之一的《郑毓信数学教育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因为,正是这一文选的编辑为自己提供了集中展示在数学教育领域中工作的很好契机,并促使自己对这方面的已有工作做出认真的回顾与总结。
具体地说,就自己在数学教育领域中的工作而言,应当说涉及多个不同的方面,包括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建设、数学方法论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数学教育国际进展的综合分析、中国数学教育教学传统的界定与建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论审视、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等,但又正如笔者在《文选》的“前言”中所指出的,这又可被看成所有这些工作的共同聚焦点,即希望能为数学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奠定必要的基础。
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现在的这一著作就可被看成先前工作的自然发展,即以先前的工作为基础实际完成“数学教育学的当代重建”这样一项任务。
之所以将相关工作命名为“数学教育学的当代重建”,而不是“数学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则是因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有过不少以建立数学教育学的系统理论为主要目标的研究工作,还曾出版过多部直接命名为《数学教育学》的著作。这也就是指,强调“数学教育学的当代重建”就是为了清楚地表明这一著作与先前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并可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不仅集中反映了国际数学教育领域在这些年中取得的重要理论进展,如“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建构主义的“现代复兴”及其历史演变、“(数学)问题解决”的现代研究、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等,关于这一方面整体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也为进一步的独立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特别是,我们可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和教训。
再者,这也是这一著作的又一重要特点,即对于我国数学教育现实情况,特别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特别关注。这事实上也是自己从2001年起的一个自觉定位,即希望能从理论角度对促进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一定作用。也正因此,自己在这些年中对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给予了更多关注,包括与一线教师的广泛接触,不仅认真阅读他们的文章和著作,还直接进入课堂聆听各种类型的数学课。当然,这些工作也促使笔者更深入地思考理论研究如何才能对实际工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总之,这正是自己在实际从事数学教育学的当代重建时所采取的又一基本立场,即对于实际工作的高度关注,并希望很好地发挥理论研究对于实际工作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有益于广大一线教师的成长。
笔者在这方面有这样一个基本看法:数学教育学的当代重建必须“突出基本问题,坚持辩证立场”。具体地说,不同于对于各种最新研究成果或理论思想的简单介绍,这一工作采取的是围绕数学教育基本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这样一个路径。正如数学教学中对于“问题引领”的强调,笔者希望这一路径也能促进读者积极进行思考,而不是始终处于单纯地学习这样一个被动的地位。再者,强调辩证思想的指导则清楚地体现了相关研究的“中国特色”,特别是,我们如何能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大的自觉性,而不是盲目地去追随潮流,并能有效地防止与纠正各种可能的片面性认识与简单化做法,特别是,决不要因为错误的理论导向而对实际工作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综上可见,“数学教育学的当代重建”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特别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学系统理论的建立更可被看成中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于数学教育这一人类共同事业的重要贡献。显然,这一立场与曾一度盛行的这样一种观点也构成了直接的对立,即认为我们应以西方为范例进行数学教育改革。恰恰相反,这即可被看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还包括这样一个重要的认识,即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工作很好地承担起数学教育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最后,笔者又愿特别引用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一段论述,因为,尽管后者主要是就“阅读”立论的,但仍然很好地表达了笔者为什么要撰写这样一部著作的主要原因:“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还有不满,还在寻求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阅读的边界与效用”,《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年第8期,第100页)进而,这则可被看成笔者所追求的一个更高境界:“在你的读者的脑袋里点明一盏灯,激发他们从全新的视角看问题;或在你读者的心灵深处触动某种情感,让他们产生更加强烈的感受或采取不同的行动。”(弗里德曼,《谢谢您迟到——以慢制胜,破题未来格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第10页)
笔者并愿借此机会表达对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诸位同仁特别是李文革先生的深切感谢,感谢他们在这些年中给予自己的巨大信任与一贯支持,从而才使得自己在这方面的诸多愿望能够逐一地得到实现!
郑毓信
2024年春节于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