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編輯推薦: |
本书可用作高等学校本科工程管理、建筑学、城市规划、给排水、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建筑力学》教材用书,也可供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结合作者长期从事建筑力学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对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基础的内容进行重整后系统化形成的建筑力学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
本书除绪论外,共有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物体的受力分析、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一般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拉压杆件的承载力、圆轴的承载力、梁的承载力、应力状态 强度理论及组合变形、压杆稳定、平面杆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渐近法、影响线、PKPM在建筑力学中的应用16章。每一章后面都有思考题(题型: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等)和习题,书后附有习题答案和型钢表。书中有较多的典型例题、思考题及习题,为控制篇幅,部分例题或部分习题以二维码形式给出其解答,对部分要求较高的内容也以二维码的形式给出。另外,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学习效果,以二维码的形式给出几套模拟试题及答案。
本书可用作高等学校本科工程管理、建筑学、城市规划、给排水、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建筑力学》教材用书,也可供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關於作者: |
苏振超,男,副教授,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本科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研究生攻读一般力学专业。公开发表20多篇教学和科研论文,其中含多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国外EI期刊论文。有近30年大学力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曾在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力学类教材。作为第一主编,曾编写的力学类教材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等。
|
目錄:
|
绪论
0.1建筑力学的内容和任务
0.1.1结构与构件
0.1.2建筑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内容
0.2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0.3荷载的分类及简化
0.3.1荷载及其分类
0.3.2两种均布荷载的简化
0.4杆件的基本变形
第1章静力学的基础知识
1.1力及力系
1.1.1力
1.1.2力系
1.2刚体静力学的基本公理
1.3力矩力偶及力偶矩
1.3.1力对点的矩
1.3.2力偶及力偶矩
1.4约束及约束力
1.4.1柔索约束
1.4.2光滑接触面约束
1.4.3铰连接与铰支座
1.4.4轴承
1.4.5定向支座
1.4.6固定端约束
1.5结构的计算简图
1.5.1构件的简化
1.5.2荷载的简化
1.5.3结点及支座的简化
1.6物体的受力分析
选择题
习题
第2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2.1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
2.1.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2.1.2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2.2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
2.2.1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
2.2.2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
2.3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
2.3.1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2.3.2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
2.3.3平面力偶系平衡方程的应用
选择题
习题
第3章一般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3.1力的平移定理
3.2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3.2.1平面一般力系向平面内一点的简化
3.2.2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
3.3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3.3.1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基本形式
3.3.2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
3.3.3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3.4静定与超静定问题平面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4.1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3.4.2平面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5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3.5.1静滑动摩擦力
3.5.2最大静滑动摩擦力静滑动摩擦定律
3.5.3动滑动摩擦力动滑动摩擦定律
3.5.4摩擦角和自锁现象
3.5.5考虑摩擦时物体系统的平衡
3.6空间一般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3.7重心和形心
3.7.1重心的基本公式
3.7.2形心的基本公式
3.7.3组合形体的形心
选择题
习题
第4章轴向拉伸与压缩
4.1拉压杆件的内力及内力图
4.1.1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工程实例
4.1.2拉、压杆件的轴力与轴力图
4.2轴向拉压杆件的应力
4.2.1拉、压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
4.2.2拉、压杆件斜截面上的应力
4.2.3圣维南原理
4.3轴向拉压杆件的变形
4.3.1轴向变形和胡克定律
4.3.2横向变形和泊松比
4.3.3简单桁架结点的位移计算
4.4材料的力学性能
4.4.1拉伸试验与应力应变图
4.4.2低碳钢拉伸的力学性能
4.4.3其他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
4.4.4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4.5轴向拉压杆件的强度条件
4.5.1失效与许用应力
4.5.2强度条件
4.6应力集中的概念
4.7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
4.7.1剪切的实用计算
4.7.2挤压的实用计算
选择题
习题
第5章扭转
5.1受扭圆轴的内力及内力图
5.1.1扭转的工程实例
5.1.2功率、转速与扭力偶矩之间的关系
5.1.3扭矩与扭矩图
5.2圆轴的扭转切应力
5.2.1圆轴扭转的变形特点
5.2.2圆轴扭转的切应力
5.2.3最大扭转切应力
5.2.4极惯性矩扭转截面系数
5.3受扭圆轴的强度与刚度条件
5.3.1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
5.3.2圆轴扭转的变形
5.3.3圆轴扭转的刚度条件
5.4非圆截面杆的扭转
选择题与思考题
习题
第6章平面弯曲
6.1梁的内力及内力图
6.1.1平面弯曲的基本概念
6.1.2梁的约束及类型
6.1.3剪力和弯矩
6.1.4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
6.1.5叠加法绘制弯矩图
6.2弯矩、剪力与荷载集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6.2.1弯矩、剪力与荷载集度之间的关系
6.2.2利用微分关系绘制静定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6.3惯性矩惯性积和惯性半径
6.3.1截面的静矩
6.3.2惯性矩惯性积和惯性半径
6.3.3平行移轴公式
6.3.4主惯性轴与形心主惯性轴
6.4梁的弯曲正应力与强度计算
6.4.1纯弯曲与横力弯曲
6.4.2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6.4.3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6.4.4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6.5梁的弯曲切应力与强度计算
6.5.1弯曲切应力
6.5.2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
6.6梁的弯曲变形
6.6.1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
6.6.2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6.7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
6.7.1叠加法基础
6.7.2叠加法举例
选择题与填空题
习题
第7章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及其应用
7.1应力状态的概念及分类
7.2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7.2.1解析法
7.2.2应力圆法(图解法)
7.2.3主平面和主应力
7.3空间应力状态与广义胡克定律
7.4强度理论
7.4.1脆性断裂的强度理论
7.4.2塑性屈服的强度理论
7.4.3强度理论的应用
7.5梁的斜弯曲
7.5.1斜弯曲及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7.5.2斜弯曲时梁的中性轴方程与强度条件
7.6拉压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7.6.1拉压与弯曲组合的强度条件
7.6.2偏心拉伸(压缩)
7.6.3截面核心
7.7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受力
选择题
习题
第8章压杆稳定
8.1压杆稳定的概念
8.2欧拉公式
8.2.1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8.2.2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8.2.3两端固定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8.2.4细长中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统一公式
8.3压杆的临界应力
8.3.1临界应力
8.3.2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8.3.3超过比例极限σp时压杆的临界应力
8.4压杆的稳定计算
8.4.1稳定安全因数法
8.4.2折减系数法
8.5提高压杆承载力的措施
选择题与填空题
习题
第9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9.1几何组成分析的基本概念
9.1.1几何不变体系与几何可变体系
9.1.2自由度与约束
9.2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及其应用
9.3体系的几何组成与静力特性的关系
判断题与选择题
习题
第10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10.1静定梁的内力计算
10.1.1单跨静定梁
10.1.2多跨连续梁
10.2静定平面刚架
10.2.1刚架的特点
10.2.2静定平面刚架内力分析
10.3三铰拱
10.4静定平面桁架
10.4.1概述
10.4.2桁架内力的求解方法
10.5静定组合结构
10.6静定结构的一般性质
选择题
习题
第11章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11.1概述
11.2虚功原理
11.2.1功、实功、虚功
11.2.2刚体的虚功原理
11.2.3变形体系的虚功原理
11.3单位荷载法
11.3.1结构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
11.3.2结构位移计算的一般步骤
11.3.3广义位移的计算
11.4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11.5图乘法
11.5.1图乘法的条件及其公式
11.5.2常用图形的面积及形心位置
11.5.3复杂图形的图乘
11.5.4用图乘法计算梁和刚架的位移举例
11.6静定结构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位移
11.7互等定理
判断题与选择题
习题
第12章力法
12.1超静定结构概述
12.1.1超静定结构
12.1.2超静定次数的确定
12.2力法的基本原理
12.2.1力法的基本思路
12.2.2力法的计算步骤
12.3力法的典型方程
12.3.1关于基本体系的选择
12.3.2关于基本方程的建立
12.4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12.4.1超静定梁和刚架
12.4.2铰接排架
12.4.3超静定桁架
12.4.4超静定组合结构
12.5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和温度变化时的内力
12.5.1支座移动时的内力计算
12.5.2温度改变时的内力计算
12.6对称结构的计算
12.6.1简化的前提条件
12.6.2简化的主要目标
12.6.3选取对称的基本结构——简化方法之一
12.6.4选取半边结构计算——简化方法之二
12.7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12.8超静定结构计算结果的校核
12.9超静定结构的特性
选择题
习题
第13章位移法
13.1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13.2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13.2.1杆端内力和杆端位移的正负号规定
13.2.2单跨超静定梁的形常数
13.2.3单跨超静定梁的载常数
13.2.4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13.3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及确定方法
13.3.1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13.3.2确定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的数目
13.4位移法的基本体系与位移法方程
13.4.1位移法的基本结构
13.4.2位移法的基本体系
13.4.3位移法方程
13.5用典型方程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13.5.1典型方程的一般形式
13.5.2典型方程法的计算步骤
13.5.3位移法计算示例
13.6支座移动和温度变化时超静定结构的位移法计算
选择题
习题
第14章渐近法
14.1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14.1.1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思路
14.1.2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要素
14.1.3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单刚结点结构
14.2多结点的力矩分配法
14.3无剪力分配法
14.3.1无剪力分配法的应用条件
14.3.2无剪力分配法的计算过程
14.4剪力分配法
14.4.1铰结排架在柱顶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14.4.2横梁刚度无限大刚架在柱顶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14.4.3柱间有水平荷载作用时的内力计算
选择题
习题
第15章影响线
15.1移动荷载及影响线的概念
15.2静力法作影响线
15.2.1支座反力影响线
15.2.2剪力影响线
15.2.3弯矩影响线
15.2.4内力影响线与内力图的比较
15.3结点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
15.4用静力法作静定桁架的影响线
15.5用机动法作静定梁的影响线
15.5.1机动法概述
15.5.2机动法作静定梁内力影响线
15.6影响线的应用
15.6.1利用影响线求固定荷载作用的量值
15.6.2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
15.7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与内力包络图
15.7.1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
15.7.2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
判断题与选择题
习题
第16章计算机软件在建筑力学中的应用
16.1MDSolids软件在建筑力学中的应用
16.2结构力学求解器在建筑力学中的应用
16.3PKPM软件在建筑力学中的应用
习题
附录Ⅰ型钢规格表(摘自GB/T 706—2016)
附录Ⅱ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建筑力学课程是工程管理、建筑学、工程造价、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高等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教学计划越来越贴近工程实际需要,对建筑力学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形势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及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每一位建筑力学课程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书的特点是: ①在提炼整理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基础这三门力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三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优化教材内容,尽量减少相关内容的重复,保持力学知识体系逻辑严谨、概念明确的特点,注重方法的总结,力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每一章附有难易不等的较多数量的习题和思考题
(除第16章外),以便教师在课堂上考察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有选择余地。③有较强的适用性。据统计,目前国内个别高校建筑力学学时仅安排32学时,部分高校安排54学时,不少高校安排的是64学时或72学时。可见学时差别较大,教学内容无法一致。在内容要求方面,部分专业的后续课程内容包括结构的内力分析和强度及变形计算等,要求相对较高; 而另外一些专业则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力学的基本概念,增加对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在深度上难以协调。鉴于该课程的特点,本教材尽量兼顾多方面的要求,力求内容全面,满足多学时要求,同时将篇幅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为此,编者将一些要求相对偏高的内容和有一定难度的例题用二维码的形式给出。这样处理既照顾到了要求较高的专业需要,又不影响其他专业的内容连续性。④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软件在建筑力学中的应用一章,主要是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结构往往比较复杂,难以手算完成,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已成今后工作时的必需。为此选择三款软件分别介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软件应用的便捷性和可靠性,也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
及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初学者也可以在完成作业后用软件进行校对,或者利用软件修改一些参数来观察各参数对结果的影响程度,增加学习的兴趣。⑤为便于自学,增加了一些说明、评注等内容,对相关知识点进一步加以说明和总结。同时,对部分习题以二维码的形式给出解答过程(将二维码放置在题目附近),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解题能力。⑥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些章后的留白处以二维码的形式
介绍一些科学家(力学家)的事迹,特别是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增加思政元素的内容,以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体会到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满足教师教学需要,本书提供教学文件以及教材对应的PPT课件等,供教师教学参考。
本书由苏振超主编,薛艳霞、陆海翔任副主编,苏振超负责统稿并做最后修改定稿,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杜成斌教授主审。杜教授详细审阅了全书文稿,提出了很多问题和有益的建议,使教材在质量上得到很大的提高,我们对杜教授的建议和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引用了部分国内外优秀力学教材的内容,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黄然教授和李飞燕教授的指导和关心,
同时得到朱峥嵘和傅菊英研究员持续不断的指导和鼓励,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秦娜和赵从棉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她们专业、认真的工作态度令人尊敬。
作者虽尽心竭力、力求准确无误,但限于水平和经验,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甚至错误之处,诚恳希望读者提出批评并指正。
作者
2024年3月2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