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編輯推薦:
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本书《健康城市:全球视野下的策略与挑战》深入剖析了当前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迅猛的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诸多健康挑战。书中不仅揭示了快速城市化背后的隐患——从环境管理服务的缺失、空气污染,到城市交通系统设计不当导致的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还进一步指出城市成为疾病传播的中心。本书横跨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及城市产业经济等多个领域,以前沿的视角提出独到见解,为增进城市居民健康和福祉提供了宝贵的策略与建议。
內容簡介:
目前,世界的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并且这个趋势在近20 年间仍在不断扩大。快速的城市化意味着比乡村更高的人口密度,然而这只是意味着人口的快速集中,相应的居住环境却并没有匹配,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人类历史上从未面临过的如此复杂的难题。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无法得到安全的环境管理服务、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设计不当的城市交通系统也会造成包括道路交通伤害、空气和噪声污染以及安全身体活动障碍等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城市内部人口的快速流动也使得城市本身成为让人不得不重视的疾病传播中心。因此如何以多领域的视角去看待城市健康问题,以合理的方式去帮助制定良好城市规划的体制和政策框架,以增进城市居民健康和福祉,成为当前最突出的城市问题。本书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影响到居民健康的问题,在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城市产业经济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行业的前沿视角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了推进健康城市的前沿探索,本书旨在启发读者思路,扩展视野。
關於作者:
徐迪,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遥感数据处理、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2010—2015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博连读, 研究方向为城市遥感;期间分别于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遥感科学。2016—2017年在德国宇航局从事土地遥感方向博士后研究。担任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Remote sensing等国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国际城市生态学会委员。以第一作者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通讯文章,在国际期刊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 Habitat International和Land Use Policy等生态遥感领域发表SCI文章二十余篇。
目錄 :
第一章 城市化与健康 1
第一节 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 1
第二节 城市化对健康的影响 4
第三节 城市化的挑战与机会 10
参考文献 14
第二章 智慧城市与健康城市 15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原则和趋势 15
第二节 可持续城市规划 18
第三节 智能交通系统与减少交通拥堵的重要性 24
第四节 地理大数据与 AI 大模型的视角 28
参考文献 33
第三章 公共卫生与城市健康 36
第一节 城市流行病防控 36
第二节 水质和空气质量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38
第三节 城市的水资源管理 44
第四节 废物管理与循环利用 51
第五节 城市农业与本地食品供应链 56
参考文献 60
第四章 绿色城市与自然环境 62
第一节 城市绿地 62
第二节 绿化计划和城市森林 66
第三节 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 69
参考文献 73
第五章 心理健康与城市应对策略 75
第一节 城市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 76
第二节 公共空间设计对心理福祉的影响 79
第三节 社区支持网络与心理健康资源 81
第四节 应对城市孤独和社交隔离的策略 85
参考文献 88
第六章 教育、培训与健康意识 90
第一节 城市居民的健康教育 90
第二节 健康促进的策略与程序 93
第三节 城市健康的科研与培训 97
第四节 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健康教育合作 101
参考文献 106
第七章 健康城市的未来感知 108
第一节 智慧城市与健康管理 108
第二节 数据驱动的健康决策制定 112
第三节 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与远程医疗 116
第四节 医疗健康数据的隐私保护与道德问题 119
参考文献 122
第八章 城市经济与健康 124
第一节 健康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124
第二节 城市贫困、不平等与健康 129
第三节 健康城市的投资回报 133
第四节 健康产业的创新与就业机会 136
参考文献 139
第九章 建设人人可获得的医疗服务 141
第一节 医疗设施的分布与可达性 141
第二节 预防性医疗与早期干预 146
第三节 健康保险与医疗支出 150
第四节 科技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 153
参考文献 157
第十章 呼吸之困:城市环境与过敏应对策略 159
第一节 呼吸道过敏季的时空分布 159
第二节 呼吸道过敏与城市环境变化 164
第三节 应对来自城市环境的健康挑战 167
参考文献 169
第十一章 健康城市的未来策略 171
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策略 171
第二节 增强城市的抗击灾害能力 175
第三节 健康城市的全球合作与网络 180
第四节 创新与科研:塑造健康城市的未来 187
参考文献 189
內容試閱 :
不同类型且无序发展的快速城市化使居民健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本书共十一章,提出了一个健康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并依据相关领域的前沿案例进行进一步分析,展望了健康城市的未来。
第一章梳理了世界上城市化进程剧烈的典型城市所带来的健康威胁,包括但不限于道路交通伤害、空气污染和噪声危害,快节奏和高压下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大规模流行病的威胁等。
第二章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居民的个人健康进行介绍。结合健康城市的特点,提出了六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可持续城市规划的五个特征。针对交通拥堵对公共健康造成的各类危害,对应分析了智能交通系统对于缓解交通拥堵的效果。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大数据推动了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第三章指出城市的公共卫生体系构建是居民健康的重要保障。重新审视城市在疫情传播和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分析水质和空气质量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通过优化水资源管理和废物循环利用过程,使得城市资源的可再生循环达到新高度。
第四章介绍城市绿地增强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城市环境。分析城市绿地在提供休闲与娱乐的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吸收空气污染物、提供生物栖息地和维持水循环平衡等效果,论证了城市环境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实施有效的绿化计划和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第五章指出公共空间和社区支持网络有效缓解了心理健康问题。在对城市人群心理健康问题来源剖析的基础上发现合理的公共空间设计和社区支持网络对缓解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社会恢复性城市主义设计模型将城市中人、空间、自然、运动和数据有机连接起来,同新时代数字文娱活动一起应对城市孤独与社交隔离。
第六章强调健康城市的营造需要居民接受良好的健康教育才能长久。介绍当前广泛流行的城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方法和策略,强调城市居民健康意识的集成。讨论了包括课堂教育、社区活动、媒体宣传和健康热线在内的方法,这些加强了居民个人的公共卫生素养和行为意识,提高了城市地区的整体健康水平。城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有所提高,证明了所推行的健康教育服务和健康促进策略的有效性。
第七章指出数字化医疗是健康城市的基础。构建智慧城市中的智慧健康体系,以数据驱动作为健康管理决策支撑。数字化医疗进一步深化为远程医疗或互联网医疗,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设施和解决方案与多种医疗场景的结合,使医疗变得越来越智能,极大缓解了过去“看病难”的问题。医疗健康大数据具有多样性、敏感性、时效性、关联性四大特点,因此除了从法律法规上限制外,还需从数据存储等技术角度进行限制。
第八章中,通过对城市经济和人口健康的多维度表现进行双向的影响分析,指明了健康的经济和人口的互相影响。人的健康有助于社会经济稳定,减少医疗财政开支,良好的城市经济又使得政府可以投资更多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双向循环中还存在着不平等、贫困等阻碍因素,但健康产业仍具有高投资回报率,市场前景广阔。
第九章提出,为实现城市居民人人可获得的健康,健康城市还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服务系统。疾病发生前,预防性医疗如体检、早期干预和健康保险则可以显著增强城市居民抵御疾病风险能力及恢复能力,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体检、疫苗接种,等等。若居民患病后,基础医疗设施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空间的医疗设施,以及综合性医院将直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因此城市中医疗设施的分布与可达性研究必不可少。医疗行业创新性的技术变革,也将为每个人提供全面、公平且高效的医疗保障。
第十章以呼吸道过敏中最为常见过敏原花粉过敏为例,提出应对花粉过敏的城市环境治理建议。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我国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明确过敏机理,对过敏原及背后的城市环境变化进行详细的研究迫在眉睫。我国国土广阔、地大物博,各大城市的地缘位置不
同,城市环境不同,过敏原不同,造成过敏季时空变化也各不同。
最后一章阐释增强城市韧性,建立健康城市的全球合作网络,是未来健康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不断挖掘近些年极端气候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构建城市规划、公众意识、预测系统三重应对策略,有效增强城市防御灾害能力。建立城市发展的全球合作网络,在公共卫生、城市规划、医疗资源分配等方面开展合作,汲取经验,全面控制健康影响因素,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困扰人类健康的问题。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171344)的支持。
徐迪2024年4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