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行业特色高校中的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

書城自編碼: 402225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曹茂甲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22530123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生物安全与环境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NT$ 255.0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NT$ 380.0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NT$ 259.0
别怕,试一试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NT$ 307.0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NT$ 468.0
深度学习详解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NT$ 519.0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NT$ 207.0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NT$ 302.0

編輯推薦:
行业特色高校是面向特定行业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办学特色和相关优势学科的高等院校,一般曾经隶属于相关行业部门。这些高校的优势学科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和衍生新的学科并且对关联学科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本研究将这一过程称之为优势学科发展的“溢出效应”,该效应是行业特色高校发挥自身价值以及不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内在逻辑。在高等教育转型和改革的大趋势下,充分发挥学科发展的溢出效应不仅是实现高校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特色化、差异化的重要路径。
內容簡介:
行业特色高优势学科通过教学溢出、科研溢出、资源溢出的形式对相关学科产生不同影响。由于学科发展的溢出效应,优势学科确实有效带动了行业特色高校的一部分学科的发展,这种溢出效应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并且随着学科距离增大而发生衰减。这种格局的形成是由优势学科自身的发展实力、溢出条件,以及其他学科对溢出的利用能力共同决定的。行业特色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科发展溢出效应,将优势学科作为学科生态体系的基础和支撑,引领周边学科共同发展。
關於作者:
曹茂甲,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高等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不人文社科项目多项省部级课题,联合出版专著1部。2019年6月或博士学位,同年以博士后进入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出站后回到辽宁师范大学任教。
目錄
目?录
第一章?学科发展及其溢出效应
一、学科和学科发展............................................................ 1
二、溢出效应....................................................................... 19
三、高校学科发展的溢出效应......................................... 25

第二章?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特征
一、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程................................. 31
二、行业特色高校的基本特征......................................... 49
三、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现实困境................................. 58
第三章?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的现实表征
一、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发展溢出要素的基本属性 64
二、学科发展溢出效应的观测维度................................. 71
三、学科发展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79
第四章?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的内在机理
一、学科发展溢出的理论依据......................................... 90
二、学科发展溢出效应的结构框架................................. 98
第五章?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发展溢出的生态演化逻辑
一、知识生产的内生逻辑................................................ 112
二、需求导向的外烁逻辑................................................ 117
三、学科治理的耦合逻辑................................................ 121
第六章?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发展溢出的梯度转移机制
一、协同创新机制............................................................ 126
二、知识转化机制............................................................ 130
三、知识联动机制............................................................ 136
第七章?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效应的权变因素
一、学科文化..................................................................... 142
二、组织调控..................................................................... 156
三、资源保障..................................................................... 175
第八章?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发展溢出效应多案例比较
分析
一、案例选择..................................................................... 187
二、优势学科发展溢出情况比较................................... 196
三、发展规划对比............................................................ 204
四、促进优势学科发展溢出的改进策略...................... 228
参考文献................................................................................... 237
內容試閱
第一章?学科发展及其溢出效应
一、学科和学科发展
(一)学科的多元内涵
综合来看,高校学科的内涵涵盖了对知识的组织、个体培育以及学科规训制度的多个层面,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特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理解。
1.知识的分类
学科最初的概念与学习密切相关,源自希腊文的“didasko”(教)和拉丁文的“disco”(学),强调对知识的分类和学习科目的一种组织方式。在英国作家乔塞[1]时代,英文的“discipline”涵盖了各门知识,特别是医学、法律和神学等新兴大学中的“高等部门”,突显了学科的广泛领域。这一观念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转化为对知识的分类和学问的分支的具体体现,它跨足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形成了广泛而深入的知识门类体系。这种分类不仅有助于整理知识结构,使之更具体体系化,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框架,使不同领域的学者能够深入探讨和专攻特定学科。
在这个多样性的知识门类体系中,涵盖了许多具体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每一个学科都代表着一门特定领域的独特视角和研究方法。物理学关注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生物学探究生命的奥秘,历史学考察过去的经验教训,而教育学则致力于研究和改进教育体系。这种知识门类的细分为学者提供了专业化的研究路径,使得他们能够深入研究某一领域,为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2.教学的科目
学科的另一个重要层面是其作为教学的科目,也就是说学科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组织方式,更是学校教学中的基本单位。学科在这个层面上体现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成为学校教学组织的基础单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而有序的学习框架。在高校中,教学的科目广泛涵盖了各种专业和学科领域。这些科目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体验,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特定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每一个教学科目都代表着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的机会。无论是物理学、文学、商业管理还是工程学,每一个科目都构成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了多元选择。此外,教学的科目还反映了学科的发展和更新,因为不断涌现的学科知识需要通过教学科目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学科目的设立不仅是对学科领域的认可,也是对学科知识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方式。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不断引入新的教学科目,涵盖前沿研究和创新领域,以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知识和方法。因此,学科作为教学的科目不仅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构建单元,也是学生深化专业知识、拓宽视野和培养综合素养的关键媒介。通过这种方式,学科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作用。
3.学术的组织
学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机的过程和指标形成的。我国学者陈燮君提出的学科创生的五大指标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科发展的深刻理解[2]。首先,特有的研究对象强调了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关注点,这种差异性使得学科之间能够互相补充和发展。其次,学科应是时代的产物,突显了学科的产生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反映了学科与时代背景相互塑造的关系。第三,学科创始人和代表作的观点强调了学科领域中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个体和作品,这些先驱者对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四,精心营建的理论体系强调了学科需要具备系统而完备的理论框架,这为学科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后,独特的研究方法反映了每个学科在实践中采用的独特研究方式和方法论。
学科作为学术领域的有机发展过程,既是一组静态的知识体系,也是一个动态演变的实体。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学术内在逻辑的驱动,同时也受到社会、时代、个体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这种意义上,学科的组织不仅体现了知识的分类和组织,还蕴含着学科在复杂网络中不断演化和创新的过程。
4.规训制度
从本源来看,学科一方面指知识的分类和学习的科目,另一方面强调对个体进行的培育,侧重于带有强制性质的规范和塑造,即学科规训。汉语中选择将“discipline”翻译为“学科”,以显示其既包含知识体系又包含规范制度和方法的双重性质。“即以学科标准对知识的有效性、合法性进行评判,对知识的门类界限、地位等级进行规范协调的制度。”[3]这一制度以学科标准为基础,对知识的有效性、合法性进行评判,并规范协调知识的门类界限、地位等级。这种规范旨在建立清晰的学科体系,以便更好地组织、传播和应用知识。
学科规训在知识体系中起到了分类和整合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学科规训通过对知识的科学分类,明确学科范围、核心问题、方法和范畴,帮助理清各个领域的学科边界,在学科内部形成更为专业化的研究方向,推动学科的深度发展。另一方面,学科规训通过对学科的规范协调,使得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够井然有序地组织,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这种整体性有助于促进学科间的知识交流和整合,使得学科内部的研究更容易形成系统性和连续性,从而推动了学科的进步和创新。通过规范协调,学科内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沟通和合作,形成有机的学术团队,培养新一代研究者。
综合而言,学科规训不仅为学者提供了研究框架和分类标准,还通过整合学科体系,促进了学科间的知识交流和整合,推动了学科的深度发展和创新。它突显了学科作为社会活动的特殊性,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训练和评价机制,影响和引导个体在学科范畴内的行为。这种制度化的规训使得学科不仅仅是一堆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学科的学习,逐渐习得并内化特定领域的行为准则,形成专业素养和特定领域的专业态度。
(二)高校学科的基本属性
基于以上阐释,学科可以认为是在高校体系内形成的一种系统化的知识组织结构,涵盖了特定领域的学术研究、教学和专业培养。作为知识分类和组织的方式,包含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知识体系,既具有规范和训练个体的功能,又反映了人类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演变和适应。其基本属性可以做如下归纳:
1.高深专门知识的内容
高校学科的基本组成材料是高深专门知识,这种知识体系既包括深奥的理论,也包括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在特定领域积累的实践经验。学科的高深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要求学者具备对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的能力。这种深度要求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更需要学者在特定领域展现出独创性和突破性。高深专门知识的构建是高校学科的灵魂,它为学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独特的研究路径,是推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
高深专门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体现在对传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学科当中的个体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经典理论,建立起对特定领域的扎实基础。这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深度理解,以及对理论框架的逻辑关系的清晰认识。然而,高深专门知识并非仅停留在理论理解上,更需要进行创新性研究,涉及现实问题的重新思考、未解之谜的深度探索,以及新的实证研究等。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学科发展历史的延续,更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为学科的前沿拓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学科内部需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境,通过专业术语和规范,使得学科内的沟通和交流更为准确和精细。这种规范性的知识体系有助于确保学科内部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有效进行。
高深专门知识的形成不仅是学科的内在要求,也对学者提出了高要求。专家需要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度,关注领域内的最新动态,以确保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够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这要求学者具备持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动力,推动学科的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科内部的交流网络成为知识传承和更新的纽带,促使学科内部形成紧密的学术共同体,共同推动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总体来说,高深专门知识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对传统理论的深刻理解,也包括对新问题的前沿研究,构成了高校学科丰富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的生成和传承不仅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也为社会的进步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高深专门知识的探索和创新是学科前行的不竭动力,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持。
2.结构性的学科组成方式
高校学科的结构性特征使其成为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知识网络,包括各种学科的相互关联和学科内部的组织。这种结构性的组成方式为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高校学科中,结构性的表现不仅仅局限于各学科内部,更包括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交叉。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在它们在问题解决、研究领域和方法上的交汇点。这种学科之间的交叉不仅丰富了知识的层次和内容,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启发。以生物化学为例,它作为生物学和化学的交叉领域,将两者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学科范畴。这种跨学科的协作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科研究的视野,还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和解决跨领域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相互关联,学科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网络,为跨学科研究和知识的深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高校学科的结构性还体现在学科内部的组织。学科内部的组织包括各个专业领域的划分、层次结构的建立以及知识的分类体系。以计算机科学为例,该学科可细分为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据库等多个专业领域,每个领域都具备独特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这种内部结构使得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更具有组织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为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通过这样的内部组织,学科能够更加系统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并为学科的不断进步奠定基础。
这种结构性的学科组成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推动知识的全面进步。在这个复杂而有序的知识网络中,学者们通过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和跨学科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整个知识的不断拓展。通过跨学科的协同努力,学科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深刻的解决方案。这种结构性的特征使得高校学科成为一个既有机、又协调发展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实现高校职能的基础
高校学科作为高校实现各项职能的基础,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一基础性特征表明学科的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繁荣的关键,也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核心途径。
高校学科作为教学的基石,通过为学生提供高深专业的知识,实现了培养各个领域专业人才的目标。高校的教学活动以学科为载体,传递深奥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在特定领域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教学的深入和更新,也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学科作为研究的支柱,推动了科学知识的创新和拓展。学科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是科研活动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对特定领域的深入研究,学者们不断发现新的知识、提出新的理论,并通过科研成果的传播与交流,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因此,学科的研究活动是高校为社会创造知识财富、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校学科作为社会服务的保障,通过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提供专业性服务。高校学科的发展使得高校能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咨询、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者们通过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为产业、政府、社会组织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实现了学科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价值。
总体而言,学科作为高校的细胞,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价值实现是高校能够发挥其职能的基础,只有实现高质量的学科体系建设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
4.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
高校学科的目标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关联展现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辅相成、互为支持的关系。作为知识的体系和组织形式,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内涵直接塑造了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规划和实践,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
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专业领域和层次。每个学科都拥有独特的专业特色和知识结构,因此,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确保学生在各自领域内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例如,在科学、工程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可能是至关重要的目标,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需求。而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可能更为关键,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这种因学科发展方向而有的差异性,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具体、更符合实际需求。
学科的发展方向同时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不同行业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科应当与社会需求保持紧密契合,通过调整发展方向,更好地迎合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不仅能够使人才培养更贴合实际需要,还能够使高校的教育体系更加灵活应变,促进学科与社会之间的更加有机的互动。这种关系的密切性促使高校不断审视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保持对社会需求的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学科的发展目标也受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培养符合行业和社会标准的专业人才。例如,强调实践能力的学科可能更注重实习和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增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而强调理论研究的学科可能更注重学术研究和创新,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这种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校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科领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教育体验。
总体而言,高校学科的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关联,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内涵直接影响了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规划和实践。这种相互关系使得学科与人才培养共同服务社会需求,推动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通过不断调整和创新,高校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和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深入的学习体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以学术性为基本特征的学科活动
学术性是高校学科存在的前提,强调对知识进行系统研究、深度挖掘和创新,使得学科活动在学术层面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教学作为高校学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学科的学术性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独立研究能力。这种学术性的要求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内在结构和知识体系。通过注重学术性,高校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使得学生具备深刻的学科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研究是高校学科活动的核心,也是学术性得以最充分体现的领域。学科研究要求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原理和机制,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推动学科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学术性的研究活动不仅包括理论层面的拓展,还涉及对实际问题的深入剖析,强调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高校学科通过强调学术性的研究,不仅拓展了学科的理论深度,同时促使学科更贴近实际问题,为社会和产业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学术交流同样是高校学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活动要求与同行进行学术性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学术交流强调对学术观点、研究成果的讨论与分享,推动学科领域内的共同进步。通过学术交流,学科活动能够在广泛的学术社群中形成合作网络,促使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交融,为学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
总体而言,以学术性为基本特征的高校学科活动注重深度、系统性和创新性。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环节,学科活动在学术领域内充分展现出专业性和科学性,推动学科的不断发展。这种以学术性为基本特征的学科活动不仅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也为社会和产业培养出更具学科深度和创新力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自主性与集聚性并存的活动方式
高校学科的活动方式既具有自主性又表现出集聚性,这两者的共存构成了高校学科活动的独特特征。自主性是高校学科活动的显著特征,表现在各学科在研究和教学上的独立发展。每个学科都拥有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研究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得学科内部能够自主深入地挖掘自身领域。这种自主性在研究方面体现为对特定问题的深度研究,推动学科理论体系的不断拓展;在教学方面,则体现为依据学科特点和发展方向设计的独具特色的课程,培养符合学科需求的专业人才。
同时,高校学科活动也表现出集聚性,即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形成了广泛而有层次的知识网络。这种集聚性使得高校学科体系更为丰富和多元,有助于培养具备多方面知识背景和综合素养的人才。在教学方面,集聚性可以体现为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让学生接触多元化的知识,培养跨领域的思维和能力。在研究方面,集聚性表现为跨学科的合作项目,通过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相互交融,推动学科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总体而言,以融合创新为基础的高校学科活动,既强调自主性的独立深耕,又注重学科间的集聚与合作。这种并存的活动方式使得各学科既能专注于各自领域的发展,又能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共同推动学科知识的不断创新和突破。通过自主性和集聚性的有机结合,高校学科体系得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培养具备广泛视野和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
7.科学自身发展和综合作用的动力
高校学科演进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其发展既受到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也在不同时期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传统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学科的内在动力源于科学自身的发展逻辑。科学作为一种不断追求知识深度、广度和创新的活动,构成了学科发展的内在动能。高校作为知识的传承、创新和传播机构,通过不断推动科学前沿的研究,深化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以及通过教学和研究活动将最新的科学成果传递给学生和社会,致力于确保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能够保持活力和前瞻性。这种内在逻辑推动着学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发展。然而,学科的发展并非仅受制于科学自身的内在逻辑,还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水平、社会传统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共同塑造着学科的发展方向。政府对科技的支持、社会对特定领域的需求、经济的发展方向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会对学科的设置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例如,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某些前沿学科可能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以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复杂挑战。社会传统和文化背景也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学科的发展轨迹需要更符合当地社会和文化需求,以确保学科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能够与社会的价值观相契合。这反映在学科的教学内容、研究方向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上,使得学科在特定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背景。
总体而言,高校学科的动力系统既包括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涵盖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社会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这种多面的引擎效应使得学科发展更具有韧性和适应性,同时也为高校学科的繁荣和创新提供了多元支撑。通过理解和平衡这些动力,高校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科发展,促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推动科学的进步。
(三)高校学科的发展
1.高校学科的演化历程
高校学科的发展变革是与高校的发展相统一的,从中世纪古典大学,到当前的高校,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形成于12世纪,如波隆那大学、萨莱诺大学、巴黎大学等,是当时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承的中心。而当时学科的组成就已经具有明确的划分,主要分为文、法、医、神四科,其中神学地位尤为显著,被认为是四科之首,这种划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不同领域知识的需求和重视程度。当时学科的传承和发展受到行会组织的认可和影响。例如,1158年,波隆那大学获得了专攻法律的知识分子行会的认可,这为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类似地,萨莱诺大学以医学为中心,也得到了以医学为中心的行会组织的认可。另外,学科的发展与执教权和学术仪式密切相关。在巴黎大学,执教权和就职礼是学科传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学生学徒期满后,通过就职礼获得教师社团首肯,成为一名教师,这一制度有助于保障学科的传承和质量。学科的分科培养体系初具雏形。巴黎大学设有神、法、医、文四科,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文学院则属于非专业教育单位,进行“七艺”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素养。这种分科培养的模式为现代高校学科体系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科学革命深刻影响了大学及其学科的发展。首先是人文学科兴盛和神学地位式微。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定义了人的地位,强调以人代替神,这一思想转变在高校学科中表现为古典人文主义学科的逐步兴起。巴黎大学在1458年开设了希腊罗马文学讲座,而英国牛津大学于15世纪中叶也开始进行人文主义教育。这标志着人文主义在大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挤掉了神学的垄断地位。学科的内容逐渐世俗化,注重对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哲学等广义人文学科的研究。其次,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兴起。这种变革使人们将对神的热爱转向自然和人类本身,为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受此影响,在大学中,自然科学逐渐恢复了古典时代对自然的探讨,成为学科体系中的一部分。
17至19世纪初,自然科学获得了独立地位,在传统大学中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16世纪末,自然科学开始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零星的科学研究逐渐汇聚成历史上科学研究的高潮。此时,自然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建立了初步的科学统一体系,其中力学、天文学、数学、化学等学科迅速崛起,科学活动逐渐趋向精细化和高度专业化[4]。尽管自然科学的革命主要发生在大学之外,但是一些大学开始在课程中引入近代科学思想和学说,如笛卡尔的二元论、先验论,以及牛顿的机械论。在法国,一些大学教授在17世纪开始引进新兴学科,如动力学、光学、数学,乃至化学。这反映了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对纯理论自然科学的开放态度。然而,总体来说,自然科学的革命主要发生在大学之外,而大学在一段时间内仍持守传统的观念。大学强调对纯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并将研究着重于纯粹的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本身为目的。应用科学与技术科学被拒于大学之外,这促使一些国家在大学之外建立了专门化的技术学院和职业学校,以适应科技发展和工业革命的需要。这一双重体制在欧洲形成,标志着对于应用科学和技术的认可逐渐在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得到了体现。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工程技术学科被纳入高校学科体系,学科不断分化,标志着现代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多样化。技术学科在高等教育领域迅速发展。由于科学革命、公众需求以及启蒙运动对技能的重新评价,技术学科在19世纪现代学科中迅速涌现。一批工程学校和专门技术学院被提升为大学,如德国在1860年将中等工业学校升格为大学。在英国,由于实用技术在传统大雅之堂的大学中难以立足,因此很多城市学院开始兴起,而伦敦大学于1836年成立,专攻科学技术的学科也应运而生。法国采纳了多科技术学院的形式,为其他欧洲国家树立了榜样。美国在建国后特别致力于实用技术学科的发展,通过1861年的《莫雷尔法案》,政府资助的农业学院和工艺学院得以迅速发展,同时,美国最早的私立理工科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也在同年成立。因此,实用技术学科逐渐在高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其次,自然科学的专门化趋势进一步加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入,自然科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微观物理学、生物科学、地质科学、航空科学等各类科学分支不断涌现,自然科学在高校结构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这不仅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对峙。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高校的文科和理科之间的关系持续紧张,两者被定义为两种完全不同、有时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认识方式。
20世纪中叶以来,高校学科发展表现为学科门类的繁多和庞杂的学科体系的形成。现代科学在20世纪中叶以来继续分化,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5]。科学领域日益扩展,各个学科不断分门别类,对特定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这一趋势表明现代科学在不断追求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特定领域的深入了解。科学的发展方向逐渐向高度综合化、整体化、社会化的方向演变。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等新的学科范式逐渐涌现。这些学科形式不仅揭示了物质世界和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转化,反映了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学科门类开始日益繁多,学科划分变得更为精细。传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大的学科门类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庞杂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涌现出了各种细分学科,覆盖了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2.高校学科发展的趋势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多个阶段的演进,从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兴盛,到17-19世纪初自然科学获得独立,再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工程技术学科纳入大学学科体系,以及20世纪中叶以来学科门类繁多的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科发展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反映出学科体系本身的发展趋势:
细分化:高校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和细分化的趋势。从最初的文、法、医、神学四科到后来的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学科不断分支和深化,形成了庞大而精细的学科网络。
交叉性:随着科学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科逐渐朝着综合化、整体化、社会化的方向演变。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等新的学科形式涌现,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实用性:高校学科的发展受到社会需求和实用性的影响。在各个阶段,学科的发展都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和需求密切相关。例如,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工程技术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反映了社会对实用技术的需求。
协同性:高校学科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关系。学科的演变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实现的。例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3.关于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开展,关于学科发展和建设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一种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知识体系,学科被认为是高等学校扮演其社会角色、履行其社会职能的根本条件和高等学校一切活动中最重要的元素[6]。关于学科建设的探讨主要是对学科关系和组织结构等相关问题的阐述,学科关系涉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组织安排、功能定位等[7],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一味强调“一流学科”而对相关的弱势学科进行合并与裁撤,不利于构建科学的学科组织生态[8][9],学科形成特色和优势要切实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努力构建同存共荣的生态结构[10]。此外,也有很多学者关于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的研究触及了学科关系的层面,深刻剖析和阐述了优势学科与一般学科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科之间普遍存在着关联,相互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有序的耦合网络特征,优势学科需要相应学科支撑才能实现快速发展[11]。鉴于此,需要建立相互支持融合的紧密性的学科专业结构[12],重构多学科体系、实现学科的再生性生长[13],将已有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做大做强,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学科群[14],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学科交叉融合创设良好环境[15],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催生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优势特色学科群,提升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竞争力[16]。同样,促进学科的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性、系统性和协同发展原则,构建互利共生的学科生态体系[17]。通过统筹学科生态系统实现多元合作、协同发展,建构共生型、培育式、相互价值让渡[18]的学科发展模式。
从目前关于学科体系建设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于学科系统性、协同性发展方向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学科发展方向的分析大都倾向于外部资源投入增加,缺乏对于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虽然对于优势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阐述,但是对于如何进行学科建设与发展始终处于理论层面的概述,缺乏实证分析;对于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的发展一般也是从高峰——高原——高地的方向上进行分析,而对优势学科对整个学科生态的影响作用却缺少必要的分析与论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