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数十名权威航天专家精心打磨,为专业性保驾护航。
全方位解析航天科技,揭开大国航天工程的神秘面纱。
贴近少儿阅读习惯,深奥知识轻松学,助力孩子航天梦。
|
內容簡介: |
“神舟”“天舟”“天宫”各自代表着什么?航天员进入太空要闯过几道“关卡”?航天员为什么能在太空中打电话……神秘浩瀚的星空,总是吸引着人们抬头仰望,也让孩子们滋生了无数奇思妙想。本书内分人类航天发展史、载人航天技术、中国大型航天工程、航天科学家故事四大板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孩子全面回望人类掌握航天技术的历程,了解中国正在进行和即将开始的航天计划,以及科学家们为航天事业所做的努力,激发更多孩子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在他们心中种下探索宇宙的种子。
|
關於作者: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创刊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由中国科协主管,是面向全国青少年的科普图文月刊。2014年,《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进行改版,成功实现了传统媒体的转型,搭建了《知识就是力量》融媒体平台,成为“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的火炬,传播最新科学知识的窗口,弘扬科学精神的阵地,推进科普信息化的先锋和培养集聚科普人才的基地,为推动科普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
目錄:
|
飞天梦,今朝圆
画“谈”人类航天梦
小说中的登月幻想
火星,许你一个蓝色星球梦
65载太空寻梦
不断突破,探索太空
太空中的人体挑战
太空行走步步稳健
“一盔一带”——太空中的生命线
如何“打包”去太空
如何在空间站给地球打电话
太空“菜农”的丰收日志
太空里的趣味实验
航天精神,薪火相传
赵九章:愿将一生献宏谋
杨嘉墀:问道苍穹,为理想澎湃一生
王希季:“箭”击长空拓天疆
戚发轫:亲历中国航天“从无到强”
欧阳自远:欲上青天揽月
大国航天,展现非凡力量
揭秘探日“先锋官”——“羲和号”
“天问一号”的探火之旅
探月“征途”,逐梦星辰
科学“天宫”筑九霄之上
护航“神舟”回家的高科技
|
內容試閱:
|
苏联航天先驱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而颇为巧合的是,这位航天先驱的一生,也恰好见证了人类大踏步追寻航天梦的历程。当他出生的时候,随风飘行的气球,和刚刚问世的飞艇,还是人类仅有的飞行工具;而在他谢世的时候,世界上第一批火箭早已射向蓝天,虽然还没有达到飞出大气层的高度,却已经为人类展示了离开“摇篮”的可能性。
1957 年 10 月 4 日,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学生谢尔盖·科罗廖夫将人类古老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随着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夜空从此再不同于以往。几年之后,第一艘载人飞船让人类得以从太空遥望这颗自己诞生的星球。在 20 世纪 60 年代结束之前,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让人类第一次拥有了登陆异星的荣耀,并带着珍贵的标本平安返回。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在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逐渐推进。从 1970 年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到 2003 年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再到如今环绕地球的“天宫”空间站,我们在复兴之路上,走过了一座座航天里程碑。但我们的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地球
周围。“嫦娥”系列探测器对月球的探测,让我们更加了解这颗卫星,而且开始触摸比它更为遥远的广袤太空。“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采集的月壤标本,成为博物馆里珍贵的藏品,也为接下来的载人登月计划铺平了道路。
没有大气层的月球,只是人类向地球之外探索的前哨站,并非适宜久居的地方。与地球有诸多相似之处的火星,却有可能成为人类在地球之外的第二个家园。当“天问一号”探测器落在这颗星球红色的大地上,并且放出“祝融号”火星车开始探索的时候,中国人也走出
了将来扎根于此的第一步。在未来,我们可能会由此再度出发,去探访那些气态行星的卫星,以及更为遥远的世界。
正如谚语“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表达的那样,人类必须在地球之外建立起新的家园,为文明的延续保留火种。如果说几个世纪前的“大航海时代”是将世界各地通过航线连为一体,使原本不相往来的人们可以互通有无,那么即将启幕的“大宇航时代”,则意味
着人类终于走出“摇篮”,开始探索更为广袤的世界。在浩瀚的宇宙中,使用化学能源的火箭和飞船每一次发射升空,都意味着一场难以想象的长征,但它们就如同几个世纪前连接起整个地球的那些帆船;而乘坐飞船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们,就像曾经那些扬帆远航的勇士。如
果没有当年的启航,便不会有今天全球化的世界。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带你回望人类掌握航天技术的历程,了解中国正在进行和即将开始的航天计划,以及中国的科学家们为航天事业所做的努力。如果说中国人曾经因为意识落后而忽视了海洋,那么这一次,我们将迎头赶上,积极投身于驶向星辰大海的征程。你愿意加入探索群星的行列吗?愿这本书可以为你种下一颗憧憬星空的种子。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的双脚就会站在异星的土地上。
中国的“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是东方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形象虽然来源于印度佛教,但敦煌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国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敦煌飞天 ” 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天才而赋予幻想的创作。敦煌壁画绘就中国古人的飞天梦,铸就了华夏民族的飞天文化。敦煌藏经洞遗书中还保存了丰富的天文学资料,如《全天星图》《紫微垣星图》等,这些古代流传下来的星图激发着后人无穷的想象,也激发着人类探索宇宙的热情。
2000 多年前,面对苍茫未知的宇宙,中国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发出了著名的《天
问》,提出 172 个问题,涉及天地生成、日月更替、历史兴衰、神仙鬼怪等,成为中国古代理性思考天地的伟大人物。14 世纪末期,中国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 47 枚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上椅子,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人类飞天的梦想在 20 世纪初叶才真正得以实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果园里,曾有过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男孩——罗伯特·戈达德。一天,他给一棵高高的樱桃树修剪枯枝、眺望天空时突发奇想:“人要是能飞到天上该有多好啊,这样就可以看看星星上面都有什么东西了!”1926 年 3 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田野上,戈达德发射了自己制作的第一枚火箭。这枚火箭高不过 3.04 米,重量仅 5.5 千克,点火后爬高约 12 米,飞行 56.12 米,历时仅 2.5 秒,但这 2.5 秒是人类探索史上永恒的一瞬。
曾经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科学试验最终在 20 世纪内成为现实——卫星环绕、载人飞船、登上月球、飞向火星、实现航天器太空对接等,都是基于前人对火箭的研究而实现的。
如今,中国现代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杰出科学家将古人的航天理想付诸行动,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航天成就。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终有一天我们会将中华民族的飞天文化发扬光大,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
|
|